㈠ 按摩腿的穴位图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从内踝尖一直向上三寸处,胫骨的后缘,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之处,在应用上非常广泛。
民间有“女人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的说法,可见三阴交穴对于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阴交穴可以改善月经不调、月经腹痛症状,保养女性子宫及卵巢,紧致肌肤,防治更年期障碍及多种妇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阴交穴对于食欲不佳、胃酸、胃胀也有疗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三寸处(约四横指),胫骨的边缘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经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补脾健胃、调节胃经的气血不和,对于腹泻、腹胀、胃痛、呕吐、便秘、肠鸣等一些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还可以防治一些常见的老年病。
3、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指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腓骨小骨头向前下方的凹陷处,是针灸疗法的一个主要穴位。
阳陵泉穴指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常按摩对于腰腿疲劳、脚麻痹、膝盖疼痛、腰痛、关节筋痉挛肿痛等关节疾病以及坐骨神经痛、胃炎、胃痛、胃溃疡都有很好的疗效。
4、阴陵泉穴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在膝盖下胫骨内侧的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应,常按摩有益肾调经、健脾理气的功效。
按摩阴陵泉穴对于尿潴留、遗尿、尿路感染、遗精、尿失禁、阳痿、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肠炎、腹水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月经不调、失眠、膝关节炎等有很好的疗效。
(1)肾经在腿部的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穴位按摩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体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㈡ 腿部穴位的准确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一、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㈢ 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都有什么
足少阴肾经穴,归属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左右两侧共54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以下详解足少阴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少阴肾经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少阴肾经所属穴计有: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足少阴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根据《足少阴肾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少阴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㈣ 腿部经络走向
腿部经络共有6条,分别是外侧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后侧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内侧的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腿部经络不通就容易脂肪堆积,造成肥胖,关节炎,静脉曲张,手脚冰冷。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按摩腿部经络,以达到疏通的目的,但是要注意时间,由其胆经不要在晚上敲。因为敲胆经会刺激胆汁,加快胆汁分泌,晚上敲胆经不利于胆的新陈代谢,也不要在饭后敲,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胆经的话,胆经就会和胃部抢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会变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偿失的。
(4)肾经在腿部的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㈤ 腿上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何区别呢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负责运行气血,是联系脏腑、体表、全身的通道,调控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虽然看不见,但也摸得到(当然得是专业的人才能摸到),分布在人体的全身,头面部、四肢、躯干、内脏等各个部位都有。腿上的经络内侧和外侧经脉走行是不相同的,内侧从下走上,外侧则相反,是从上走下。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经络不通的严重性,经络的推行,保证经络的畅通能够帮助身体解决很多问题,疏通经络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准经络,这才是关键。
㈥ 肾经在身体哪个位置
是足少阴肾经吧。起于足心涌泉穴、内踝后、下侧内侧后缘、腹部、胸部。止于俞府
㈦ 在哪里可以找到肾经的准确走向位置图
肾经的准确走向位置图:
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㈧ 肾经的穴位在人体什么位置 解图
病情分析:你好,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左右各27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旁开0.5、2寸。 意见建议: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
㈨ 腿上有几条筋络,它们分别对应的位置
6条3阳3阴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人体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阴交、阳陵泉、复溜穴、解溪穴、阴陵泉、阴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穴位学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9)肾经在腿部的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经络学说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
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人体内外沟通的渠道。
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㈩ 腿上的六条经络分别在什么什么位置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 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