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巽区隆起是哪个位置图片
扩展阅读
施字图片大全 2025-05-15 17:37:00
餐饮新动态图片大全 2025-05-15 17:27:10
word设置背景图片割裂 2025-05-15 17:22:47

巽区隆起是哪个位置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19 16:37:47

⑴ 女人的掌纹什么样好

1、掌心存水
你可做个试验,先把手伸直伸平就是放在水平位置上,然后把杯子中的水倒在手掌中央,一分钟后观察留在手掌中央的水,看看有多少。水的多少代表你的财富多少。
就是直接你的手掌,不要特别地去弯曲就自然的放下去,完全是平的没有肉的,中间没有陷下去,重点记着中间要陷下去便可以,最好是四周有肉中间陷下去,这是最好,不能弯曲就平平放这中间能够倒水进去最好,倒水能够留得住,就是你这一生财库薄弱。我跟你讲手掌平薄,他真的一生中没有财气,他很辛苦也赚不到这才真的是可怜的。最好不管怎么样,你四周有肉中间要凹下去,这就是你努力,人还是要努力,但努力的结果有收获,能够存到钱财。
2、巽区隆起
这个部位为巽位,风头之位,你有钱就代表你知名度会高,隆起高的人,一定能有获得钱财的。你可以看看同伴的手,看谁的这个地方高,就可判断谁的钱就多。完全可以以此丘的高低来进行财富的排行。如果发现自己的丘高,但却没有钱,不用担心这说法是错误,你努力创业,定可将你的财富排行推进到前列中去。亿万富翁的手上此丘肯定发达隆起。此丘是祖宗风水之位,有风水的坟地的祖坟,此丘高隆,无风水的此是平的。平的人完全可以考虑移动一下祖坟的位置。
6、手白肉软
手掌颜色白是福禄得财格,很容易便可以嫁到有钱人。如果手掌带血红色,这是辛苦命,要自己捱;如果是现暗黄色,代表嫁有钱人机会甚微。掌软有肉。掌软如绵是富贵格;如果手掌硬就与财无缘,难嫁有钱人。
7、感情线长
感情线要长而向上,这代表乐观进取,不自私,很懂得共赢共富,也代表不消极,遇到困难都能想办法进行解决。线尾要开成三岔,这代表有人缘,这是婚姻幸福线,结婚后能帮助老公,所以会有财富和幸福。
8、有财运线
无名指跟对着的一条是财运线。又叫成功线。如果有,无论做什么事都顺利又有钱。小指下竖直的线叫水星线,长而明朗,也代表财运线。
9、指长抓钱
大多数人们认为手指越细长越好看。一个女人如果拥有纤细修长的手指,财运通常不会太差,不用太过操心就能过上好日子。对男人而言,较小的手部和匀称的的手型反而能带来大量财富。如果手部肤色微红,更是大富的象征。
望采纳。。

⑵ 手相坎宫在哪个位置图片


坎宫

1.坎宫隆起而肉软,光彩光润,反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功能良好。

2.坎宫纹理乱,皮肤粗糙,光彩发暗,提示幼年营养较差、体弱,成年后元气不足,容易疲惫和心脏病关系密切。

3.坎位青筋浮起,低陷,薄而无肉,多为重病、大病后体质不能恢复的人。

4.坎宫下面手腕部纹路散乱、断裂或细弱、弯曲甚至呈三角状冲向掌部,提示肾虚。女性易流产,男性易性功能有障碍。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古隆起控制油气分布

通过大量实际资料研究,古生代隆起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古生代沉积时就是隆起区,如塔里木盆地的沙雅隆起;另一种是古生代沉积后由于构造运动形成隆起区(带)。但两种隆起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或部位。

1)大型古隆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如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自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沙雅隆起一直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西北侧的乌什凹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寒武系下部凹槽台地相泥质岩和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灰岩、泥质岩沉积。在晚古生代,塔中克拉通内浅水坳陷盆地中发育生油的石炭系浅海沉积。出现于加里东晚期、定型于华力西末期的沙雅隆起利于捕集生油坳陷寒武系—奥陶系生油岩早期(华力西期)成熟的油气而成为早期聚集。在印支-燕山早期,沙雅隆起成为北部库车坳陷和南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的枢纽隆起,直到晚新生代统一形成塔北坳陷之后,该隆起沉埋于中新生界单斜层之下,成为潜伏隆起,可捕集喜马拉雅期初熟的石炭系油气、满加尔坳陷成熟的志留系油气及寒武系—奥陶系在喜马拉雅期生成的油气,在中新生界和古生界形成晚期聚集。沙雅隆起的油气聚集,具有以一源为主,多源补给,早、晚两期聚集,成藏时空配置多种类型的特点。塔中隆起也是在古生代中、晚期形成的隆起,介于阿瓦提-顺托果勒-满加尔坳陷和塔西南坳陷区之间,对聚集南、北两侧坳陷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生成的油气十分有利。

图7.2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和气田位置图(据长庆油田,2008)

2)古隆起上的凸起控制油气区域性聚集。沙雅隆起上阿克库勒凸起,为奥陶系大型背斜,圈闭面积约为3900km2,其中发育10多个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经初步钻探,已在阿克库木-阿克库勒1000余km2地域的奥陶系侵蚀面及内幕普遍钻获油气流。

图7.3四川盆地气聚集区带分布图

目前已发现塔河特大油田,阿克库勒及阿克库木(轮南)奥陶系—石炭系油气田。还在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沙西凸起上均发现了多个古生界油气藏。

另外,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卡塔克隆起上的塔中凸起面积约7000km2上形成帚状构造带,这些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分布,发现奥陶系和石炭系油气田多个,其中塔中4油气田为中型油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隆起区也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大型气田,四川威远气田也分布在古生界隆起区。综上认为,古隆起是寻找古生代油气最为有利部位。

3)古隆起带控制了油气的早期运聚,可以形成古油气藏,今油气藏则在古油气藏的基础上通过后期构造的改造、调整而成,为油气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4)大型隆起带往往是大型油气圈闭的形成地带,可以是构造的、披覆的、地层或岩性的,也可以是复合类圈闭,为油气集聚提供了有利场所。

5)古隆起形成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⑷  中央隆起带构造演化特征

根据地壳变形的规律和物质守恒定律,把已变形的岩层恢复到其未变形时的状态称为平衡剖面法构造恢复模拟。“平衡剖面”这一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C.D.A.Dahlstrom于1969年提出来的,其涵义就是对于一条变形的剖面,如果我们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能够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张“平衡”了的剖面。Ellioott(1983)认为“变形剖面如果能够被恢复到未变形的状态,那么它就是一条合理的剖面,也就是说一条平衡了的剖面应当既是合理的,又是可以接受的……”。

利用剖面的平衡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古构造恢复和岩相古地理重建工作,但是构造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的影响,在进行剖面的平衡恢复时应当选择平行于应力作用方向的剖面线,即所选剖面线应垂直于断层的走向或主体构造线(如主体褶皱)的走向。

图3-2惠民凹陷西部应力分析图

OSESM剖面平衡系统软件即是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由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研制而成,利用这一软件对惠民凹陷老第三纪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恢复。

中央隆起带把惠民凹陷一分为二,形成了北部的滋镇洼陷和南部的临南洼陷。它的形成、演化直接影响到两洼陷的沉积模式和沉积相带的分布。因此研究中央隆起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OSESM软件模拟结果

通过对区内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并利用OSESM软件进行构造演化模拟,对于中央隆起带及其断裂体系的形成演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地震剖面(位置见图3-3)由区内不同工区三维地震剖面拼接而成。地震剖面上解释了8个层位:即T1、T2、T3、SB3/4(层序Ⅲ/Ⅳ边界)、ⅢFSST底、T6、SB2/3(层序Ⅱ/Ⅲ边界)、T7,在各自不同形成时期,惠民凹陷内部构造格局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模拟结果见表3-1。

图3-3惠民凹陷井位及地震剖面位置图

Ⅰ—唐庄地区标准剖面;Ⅱ—大芦家地区标准剖面;Ⅲ—田家地区标准剖面;Ⅳ—商二区标准剖面;Ⅴ—商三区东区标准剖面

表3-1各剖面构造活动特征表

(1)东西向三号剖面(EW3):T7时期西侧断层活动性强,东侧较弱。T。之后,临邑大断层强烈活动,T1之后盆地基本填平。

(2)东西向四号剖面(EW4):T6之前整个剖面表现为地势平缓,T6之后临邑大断层的强烈活动导致在临81—夏5井之间沉积了巨厚的地层。

(3)南北向二号剖面(SN2):T6之前盆地各断层活动性均比较弱,T。之后各级断层相继活动,北部中央隆起带持续抬升,南部地层逐级下掉,形成了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断阶带的构造格局,尤其是夏31井附近的断层持续活动,对该剖面地层的发育也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4)南北向三号剖面(SN3):在此剖面盆地范围要比SN2剖面上的大得多,剖面上的断层都是盆内小断层,湖盆也同样在T6之后整体下降,总的看来夏10井附近沉降幅度最大,北部中央隆起带也同样表现出持续抬升的活动特点。

(5)南北向五号剖面(SN5):该剖面也同样表现出在T6之后快速沉降的特点,中央隆起带东段商河地区持续抬升,幅度比SN2剖面要大,各时期沉积地层与SN2剖面相比厚度要小得多。

二、临邑大断裂的形成演化

由OSESM软件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T7时临邑大断裂初具雏形,一直到层序ⅢTST时期活动性都比较弱,层序Ⅲ、Ⅳ发育时期是临邑大断裂强烈活动期,T1之后活动性慢慢减弱(图3-4、5、6、7)。总的看来,临邑大断裂在临盘附近是活动性最强的部位,断层落差最大,向西向东都相对变弱,而且在东部分支即田12、田14井附近有由老向新、由北向南活动强度逐渐迁移的特点,即所谓的构造迁移(姜春发,1960),但总体断距都没有西部的大。临邑大断裂的这一发育特点以及它派生出的其它断层对于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及临南洼陷的沉积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

三、中央隆起带的演化特点

前已述及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及演化主要受临邑大断裂的控制。从模拟结果亦可看出(图3-4),在T7时期临邑大断裂刚开始活动,此时,临南洼陷还没有形成,中央隆起带亦没有隆起,层序Ⅲ发育时期,临邑断层的剧烈活动导致了中央隆起带快速隆起,而且由于断裂活动的不均一性,导致了中央隆起带在不同地区其抬升程度也不一样(图3-5、6)。总的趋势是西部盘河—临邑地区和东部商河地区断层落差大,抬升程度较高,而中部宿安地区断层落差较小,隆起程度相对较低,形成了现今中央隆起带上“两梁一沟”的构造格局。

四、盆地沉降演化史

从剖面的沉降史曲线可以看出(图3-8),惠民凹陷,尤其是临南洼陷快速沉降时期是47~37Ma,也就是沙河街三段、沙二段时期。这同临邑大断裂的剧烈活动时期相一致,也同中央隆起带的快速隆起时期相一致。从而说明了临邑大断裂的活动对于控制惠民凹陷的形成演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3-4南北向Ⅱ号剖面构造演化图(1)

图3-4南北向Ⅱ号剖面构造演化图(2)

五、盆地扩张演化的特点

图3-5南北向I号剖面各断层生长指数

图3-6南北向Ⅲ号剖面各断层生长指数

图3-7东西向Ⅲ号剖面各断层生长指数

对每条剖面分别做出了每一时期的扩张指数和综合扩张指数、断层生长指数以及扩张演化史曲线(图3-6、7、8、9、10、11),可以看出盆地总的趋势是逐步扩张,扩张程度最大时期也是在47Ma左右。对于不同剖面、不同地区各自的扩张史也不尽相同,从不同地区不同断层的生长指数曲线上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这恰恰说明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分区性和横向迁移性。而且东西向三号剖面在45~46Ma和南北向三号在39~40Ma、五号剖面在45~46Ma和39~41Ma还存在挤压现象,这也表明惠民凹陷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存在构造地应力性质转变的情况,从而形成了现今断裂体系复杂多样的构造特点。

图3-8南北向Ⅱ号剖面沉降史曲线图

图3-9南北向Ⅱ号剖面扩张史曲线图

图3-10南北向Ⅱ号剖面综合扩张指数图

图3-11南北向I号剖面和扩张期指数图

⑸ 穴位图蚓状肌在身体的哪个位置

蚓状肌是一组手之间的肌肉。它位于手掌的中部,在掌腱膜的深层表面和每根手指的屈肌腱之间,由四条蚓状长肌组成。

蚓状肌肌肉源于外侧深屈肌腱的每个手指肌腱和肌肉纤维迁移到结束的手指的方向,绕过的第一方阵的桡侧2~5日的手指,然后2~5指背腱膜。当这块肌肉收缩时,它使第二~第五指的掌指关节弯曲,并使第二~第五指的指关节伸展。

蚓状肌1和2由正中神经支配。第三蚓状肌由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蚓状肌由尺神经支配。

(5)巽区隆起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剖析:

位于手掌侧面,都是短小肌肉,其机能是使手指运动。由于拇指和小指部位的肌肉最多,使手指动作多样化,所以两侧手指的动作也最灵活。可分为三群,即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外侧群,在拇指侧形成隆起,叫鱼际,这群肌肉能使拇指屈、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中间群,在手掌中部凹陷处形成掌心。这群肌肉可使手指屈伸以及向中指靠拢和分开。

内侧群,在小指侧形成隆起,叫小鱼际,这群肌肉能使小指屈、外展和对掌运动。

分为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

参考资料:网络-蚓状肌

⑹ 环甲膜在身体的哪个位置拜托各位大神

颈部的两个隆起,一个隆起是甲状软骨(俗称喉结),第二个隆起是环状软骨,在这两个这间的凹限处就是环甲膜。

⑺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地区速度应用探讨

赵宏亮

摘要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利用速度谱资料通过模型迭代法计算层速度,并对其纵、横向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轮南地区层速度的三段式结构可以反映大套岩性组合的纵向变化;利用剩余层速度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储集层的物性及其有利发育区;讨论了利用地震速度谱进行变速时深转换的方法,为该区构造分析和油藏描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速度层速度地质规律速度与物性时深转换

一、引言

地震速度不仅是地震资料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还是构造、储集层研究以及油藏描述技术重要而常用的信息,其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油气勘探的各个环节。在塔里木盆地,地震速度研究一直是勘探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波阻抗反演、PIVT剖面制作等方面投入较多,但因成本太高而无法在区内大范围推广。相比而言,速度谱资料则具有平面分布面广、投入少的优势,在资料品质较好的情况下,利用速度谱资料也可以定性或半定量的解释地下岩性、物性的变化。

图1轮南地区层速度散点图

轮南地区速度资料丰富,资料品质较好,同地震测井VSP速度资料相比,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图1),利用价值较高。本文主要介绍其反映的地质规律,以及速度在岩性、物性分析、时深转换等方面的应用。

二、层速度的求取

为保障层速度计算的可靠性,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模型迭代法求取,其基本思路为:①利用地震解释T0成果建立初始的地震地质模型;②假设第一层为均匀介质,求出其层速度和第一反射界面的位置;③对第二层首先进行倾角校正,用DIX公式求出层速度,作为该层的初始层速度;④按实际观测系统计算界面反射波在CMP道集上的时距曲线,并用理论曲线进行拟合求出叠加速度;⑤比较求出的叠加速度与实际叠加速度,误差达到一定范围即认可该层速度,否则,调整层速度,返回第四步重新计算;⑥依此类推,逐层向下计算。

三、速度特征与地质规律

轮南地区层速度不仅具有明显分段的特点(图1),还具有纵向“三段式结构”特征,即存在三个速度段、两个主要的速度界面,并与三叠系底界不整合面和中生界顶界不整合面相对应。

图2轮南1井层速度纵向变化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速度变化不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的,这不符合一般的地质规律;但在每个“趋势段”内,地层速度又遵循其一般的规律,即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各个大的趋势段对应的地质年代里,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或持续变化),但不同阶段沉积速率引起的速度变化大小又不尽相同,表明它们的岩性组合及物性的变化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岩层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模量和密度,而岩石的弹性模量又取决于岩石的矿物成分,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孔隙度、孔隙流体性质和压力、温度等外部因素有关。尽管在轮南地区新生界和中生界均以砂泥岩沉积为主,但在孔隙度、胶结物、孔隙流体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在新生界底部沉积了一套高速的含膏泥岩(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由于膏质成分的介入,下第三系砂泥岩地层岩石弹性模量发生较大的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下伏白垩系沉积物则以高孔隙度的砂岩为主,胶结疏松,速度明显降低,速度曲线在新生界底部附近发生反转,从而形成速度“反台阶”——中生界顶速度界面。侏罗系岩层速度略有增大,与三叠系上部呈渐变过渡趋势。三叠系下部因古剥蚀面起伏和不同的物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岩性、物性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速度横向变化较大。但整个中生界还是以稳定变化、相对上覆和下伏地层速度较低为其基本特征。古生界岩性差异较大,在轮南地区缺失志留、泥盆、二叠系。石炭系由比正常碎屑岩速度高的含钙砂岩与灰质泥岩、高速石灰岩及恒速盐岩等组成。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该套岩性组合速度明显变大,引起的速度“正台阶”较为明显。因此,一正一反两个速度台阶确定了轮南地区层速度的“三段式结构”。

四、速度与岩性、物性

当层速度达到一定精度要求时,可直接用以研究地质问题[1]。轮南地区中生界沉积环境相对较为稳定,地层速度纵、横向变化也相对较小,速度变化范围不大。砂泥岩速度差值范围为200~400m/s,为在重要目的层段进行岩性、储集层物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速度-岩性关系

通过对井上纯砂泥岩速度分析比较,轮南地区砂、泥岩与一般岩性速度规律有所不同。浅层泥岩速度比砂岩速度高,两者相交点位于侏罗系内部对应的深度(图3),这意味着无法利用速度资料对侏罗系及其以上地层进行较好的岩性分析。对三叠系而言,尽管二者能区分出来,但按一般规律,利用速度求取目的层砂、泥岩百分比的基础是建立在纯砂岩、泥岩的速度差必须达到20%~30%以上[2],而轮南地区三叠系砂、泥岩速度相差不大。因此,在利用速度进行岩性分析时则要慎而慎之。尽管前人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但笔者不赞成利用速度进行岩性方面的预测。

2.速度-储集层物性关系

图3轮南26井砂岩、泥岩速度曲线图

从测井资料和地震解释结果得知,主要目的层三叠系含铀泥岩标准层较为平缓,从南至北20km范围内地层埋深增加500多m,地层倾角仅为2°;即使在构造部位,地层倾角略有增大,也只有5°,所以埋深对速度的影响可能不是很大。轮南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相对稳定,沉积物以砂、泥岩为主,砂岩含量20%~60%,砂岩孔隙度约20%,因此,岩石成分、孔隙度以及埋藏深度对速度的影响均不会太大。对于某一砂组(或油组),影响速度的因素是流体成分。以轮南58井为例,三叠系工油组下部有一套比泥质围岩速度(3380m/s)低的砂岩储集层(速度3200m/s)[3],其原因就是储集层含气。因此,可以考虑剔去区域速度背景、保留其异常,以检测该地区的物性差异。

以轮南地区三叠系Ⅰ砂组为例,利用剩余层速度趋势分析方法,用四次曲面对其进行了趋势面的求取,进而利用下式求取剩余层速度:

△Vi=Vi-fi(V)

式中:Vi——剩余层速度,m/s;

Vi——已知层速度值,平面上为V(x,y),m/s;

fi(V)——趋势值,平面上为f(x,y),m/s。

由图4a可以看出,轮南断垒带整体为一低速异常带。利用剩余层速度平面图,结合砂岩百分比图和油气检测成果等资料,可绘制轮南地区储集层评价图,得到其一级和二级有利含油气区(图4b)。

该方法在轮南地区较为有效。由于轮南断垒带储集体性能的改善,以及油气的富集,该带呈现较为明显的速度负异常,并已经为轮南2井、轮南3井、轮南5井、轮南10井几个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所证实。在二级有利评价区,所钻的几口探井也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成果。

图4轮南地区三叠系Ⅰ砂组剩余层速度与储集层物性评价图

值得注意的是,由速度谱数据转成的速度受其精度的限制,它反映的是在一定精度内所求参数的变化趋势,定性而非定量。

五、速度与时深转换

速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时深转换,绘制较为精确的构造图,为最终井位的确立和钻井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常规速度时深转换方法主要为量版法,其计算流程为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拟合出量版—将时间域数据转换到深度域。

根据平均速度分析的结果,轮南地区平均速度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变化规律,差值约为300m/s,如果直接利用拟合速度量版进行时深转换则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造成假构造,无法满足本区编制构造图精度要求高的需要。因此,笔者对量版法稍作修改,不拟合平均速度,而是直接利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称之为变速时深转换(图5)。

图5量版法与变速时深转换模式图

时深转换方法为沿地震解释层位对速度场作切割而得到平均速度切面,由速度和层位时间执行直接时深转换,即: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H(x,y)——坐标(x,y)点的深度,m;

T0(x,y)——坐标(x,y)点的地震层位双程旅行时间,s;

V(x,y,t0)/2——(x,y)处t0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m/s。

由上式可以看到,深度图的精度严格依赖于速度场的精度。通过14口井的VSP速度与地震速度比较发现,速度谱求取的速度与VSP速度之间误差分布不均,不属于系统误差,因此,在利用地震速度建成速度库之后,必须利用较为精确的VSP资料对其约束。速度场的约束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①由速度数据体中的速度用作网格化的方法,求出井点处速度的估计值,把该估计值与井中实测速度比较,得到二者差值;②取得所有井点的差值;③应用各差值对速度数据体的速度作调整;④回到第一步,作迭代计算直到所有井点处的差值足够小为止。

利用约束后的速度场进行时深转换,转换后的埋深图与实际钻井深度已经比较接近(表1),可以满足油藏描述的要求,达到变速度成图的目的。

表1时深转换等深图误差统计表

轮南斜坡带断层不发育,难以形成较大的构造圈闭,但据以往勘探经验,构造平台(或坡折带)往往是勘探的重点。因此,对轮南地区主要目的层进行了精细解释。首先,将解释测网密度提高到50m×50m,保证了地震解释的精确程度;再统一进行变速时深转换,将构造图中有构造显示的“平台”从解释数据中选出,单独进行大比例尺精确成图,克服了区域成图时因网格平滑而抹掉局部构造的可能。

经综合分析,在轮南油田开发区外部轮南斜坡带含铀泥岩底构造层,新发现三个较大圈闭,十余个局部小构造,为轮南油田的深入勘探提供了依据。

六、几点认识

在一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地震波速度可以反映大套的岩性组合变化,特别是在轮南地区,速度趋势的突变对应大的地层不整合界面。

在满足一定地质条件下,利用速度资料可以确定勘探的有利区域。

平面速度变化较大的地区不宜使用量版法进行时深换算,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能较精确的反映构造的真实面貌。

致谢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宋国奇总地质师、杨新民副总地质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企英.利用地震信息进行油气预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朱广生.地震资料储集层预测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陈永武.储集层与油气分布(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丛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⑻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在体表位置的哪里


在膝盖内侧呈现水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