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产品语义学的概述
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 Krippendorf)、德国的布特教授(R. Butter)明确提出,并在1984年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义学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义学乃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作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层次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产品的精神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产品造型除表达其的功能性目的以外,还要透过其语义特征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正如法国着名符号学家皮埃尔. 杰罗所说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
Ⅱ 中国美术学院有什么专业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Ⅲ 产品语义学的成因
产品语义学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领域将研究语言的构想运用到产品设计上的一门学科。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于1984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克拉斯 ·克利本道夫(Klaus Krippendorff)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莱因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提出,并在同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年会期间予以明确定义:所谓产品语义学,是研究人造物体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这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称为象征环境的方面。产品语义学正越来越受到世界性的关注,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其形成显然不是偶然的,本文试从生产技术、消费阶层、环境与文化等方面加以论述。
1、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
20世纪头三十年间,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欧美大规模的兴起,各种现代主义设计活动迅速发展,并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所有这一切,使工业设计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则,追求材料的表现新形式,讲究功能的突出。
现代主义设计曾一度空前高涨,进入成熟和世界性的普及阶段,甚至被称为国际现代主义。在这一阶段,工业设计师考虑的问题如:选择适当的材料、机械的构造、制造的容易、使用的方便等提案及解法都立刻反映到生产计划上,设计造型语言以“形式与功能合一”的文法作为审美和品质的规范,并实现于物质世界。
二战期间,欧洲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工业设计几乎停顿。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扶植欧洲,使欧洲在50年代开始慢慢恢复了战前的活力,到60年代进入战后发展的全盛时期。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面貌,工作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核电、超导、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人工气候、海水淡化、宇宙穿梭飞行……机械时代向电子时代转变,电子技术使产品向微型化、集成电路化发展,大量采用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晶片的电子产品涌现。工业产品原有的形态与功能的联系受到削弱,电子产品的形态不像机械产品那样能明确表达结构和功能,出现了“黑箱化”和“均一化”现象。
“形式与功能合一”的造型法则已经无法体现在产品设计上了。电子等高新技术给产品设计造成的另一结果,就是为自由造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用同一台机器方便地生产出不同外形的产品。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当代设计师可以毫无问题地把即兴发挥创造出来的产品付诸于机器化的批量生产,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功能、性能上差距大大缩小,利用外观上的差异进行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使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信条──产品的形式结构尽可能如实、清晰地反映功能变得毫无意义。
2、消费阶层的中兴
二战后人类经过十年的复兴,欧洲各国都取得了相对的繁荣。从收入额分析,一个被称为“中产阶级(包括蓝领与白领阶级成员、知识分之、部分小企业主、农业工人等等)”的新社会阶层日益扩大,成为西方社会消费者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设计的方向。这批人对自己的起居环境、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有了全新的要求和态度,与战前相比几乎全然不同。战时受到沉重打击与摧残的制造业与零售业到50年代中期基本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西方经济学者称这时的西方社会已进入了真正的消费时代。另外,“战后婴儿爆炸”时期出生的“战后婴儿”到60年代中后期已开始成为青年,他们从数量上改变了消费者的结构,成为数量最大的消费阶层,他们的需求和口味比他们的父母更为现代化。
追求变化与新鲜,讲究实用,渴望有文化意味、艺术情趣的后工业产品。由于60年代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太空探索到1968年美国人成功登月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造成世界各国对于宇宙技术的狂热喜爱和追逐。人们认为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技术、高消费的天堂之中。
“用完即抛”的消费主义成为西方消费的主要方式与行为,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增长起来的财富并没有转变成银行存款,而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购买新奇有趣的产品,特别是经过60年代这个所谓“塑料时代”的发展,各种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开始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工业产品上,如电话机、电视机等家庭用具和办公用具及汽车等机械的部件,以及各种包装、容器。产品的制作成本更为低廉,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从前的奢侈品在这时变成了用过即抛的东西。这一消费趋向意味着消费者或者说市场对产品的期望与此前(特别是战后初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因此也产生了根本的改变。现代主义设计提倡的一系列设计原则──从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与经久耐用到产品样式的稳健和不宜过时都显得不再合乎时宜,物理机能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形式与功能合一”的造型原理不再是必然的原理。
3、环境危机与造型失落
60年代中期史无前例的高技术、高消费,“用完即抛”的消费主义观念使有些地方大量流行所谓的“一次性产品”,包装和结构被大量浪费。这些物质泛滥的社会结果引发了环境公害。而此时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塑料时代”所带来的垃圾和污染,造成自然和生命的危机。以及国际现代主义设计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使玻璃幕墙大厦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象征,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变成一样:玻璃幕墙建筑、钢骨家具、减少主义成了国际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了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美学原则。国际现代主义成了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生态环境的帮凶。再加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与一些新的经济结构共同造成的新型经济问题──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和第三世界产油国家起而捍卫自己主权与资本主义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能源问题──石油危机,以人类为主的社会趋近于崩溃。
人们被迫面对“人类这种生命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实,促使人类考虑许多新课题,如:生态学上人与自然的共生、石化资源有限之下再循环、第三世界的环境保护、产品的泛滥、使用环境的考虑,等等。当电子系统网络渗透到人类生活空间以及每一角落的资讯社会迅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或高度情报通信系统、长距离通信及计算机革命的渗透,以及前工业化时代人们欣赏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的审美特征,带来了冷漠的工业环境,人们在充斥着机器仪表的环境里工作,回到家又面对充满按钮、仪表的家用电器,导致了人机界面的新问题。这时,产品的“环境机能”与“对话机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仅要满足物理性、生理性的使用价值,而且要进一步满足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与环境方面的象征价值。
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形态的空前改变,带来了人们相互间交流的日益淡漠。人们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产品时能填补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孤寂和落寞,促使在工业设计的精神功能方面包括美学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等诸多功能因素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产品差别化、多样化、个性化,满足心理性的要求,由此出现了追求象征价值的“符号消费”现象。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实现,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是责无旁贷的。
4、设计文化的探求
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几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如人机工程学、材料力学、设计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市场学、销售学等等。作为新兴学科,可供人们探索的领域自然是相当广阔的,但是作为一门有限科学,它的规律性也很快被人们所掌握,工业设计在功能、结构方面的一系列法则、规则和学问,已经基本上为人们所熟知,理性的合理要求几乎被设计家们发掘和利用殆尽,迫使人们在设计上寻找新的语言。
而产品设计的方法、程序、市场研究、计划等日趋完善,并且都变成标准化的程式,世界各国在设计风格上日趋一致,这样,产品设计就自然产生了相似倾向。设计上的雷同,风格烦闷而缺乏个性,因此设计文化的确认再次引起讨论和国际性的关注。随着现代主义设计越过大西洋在美国登陆,从而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现代主义”,“功能第一”、“结构第一”的设计观念造成几何化风格在全世界迅速流行,产品设计趋于单调、简单、冷漠、严谨而缺乏人情味,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取而代之,各民族的设计文化和审美特点、地区性的个性风格遭到了粗暴的抛弃和轻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被漠视。智能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设计步入电脑化时代。电脑作为人脑的扩展和延伸,使设计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设计的优选率超过了人工时代,产品外观的更新更是迅速而且多样
另一方面,计算机时代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全球文化交流更加快捷、更加直观。“技术文化”的发展,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人们已明显感觉到高科技社会中“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地方文化如何与以物理学及化学为基础形成的高科技社会的技术文化共生是设计评价的重要课题。
作为纯技术状态的工业力量的发展可以是无国界的,然而工业力量一旦结合意识形态,便不再可能“国际一律”。因为人们不能忍受没有精神内涵的生活,而精神特征总是和具体的文化历史传统相关联的。人们开始迫切希望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能够共生互补、正视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同等地位,并从“生命造型的意义”寻求文化重建的典型。在上述几方面的不断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形态设计不仅要对人的物理与生理机能的考虑,更应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要求寻求心理、社会、环境、文化的脉络,赋予象征的特性,产品语义学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的了。
Ⅳ 产品造型设计具体指什么
通俗的说,就是数码产品、交通工具、日用品、创意用品、家具、服装等等的集合
Ⅳ 产品设计专业学高数吗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学习高数。
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介绍
产品设计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十分紧缺。
产品设计本科就业前景
产品设计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创新设计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高级实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可在工业设计公司、工程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业产品制造、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前景看好。
产品设计本科学习课程
设计素描、产品速写、设计图学、快速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态设计、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心理学、IT信息产品语义学等。
产品设计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产品艺术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掌握必备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突出以人为本,立足于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两大基石上,主要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产品设计本科必备能力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3.掌握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4.掌握Photoshop、计算机三维造型设计软件的应用;
5.掌握产品造型设计流程与方法;
6.熟悉造型材料的特性和工艺流程。
Ⅵ 产品语义学的介绍
产品语义学(Proct Semantics)则是研究产品语言(Proct Language)的意义的学问。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更远可追溯至芝加哥新包豪斯学校的查理斯·莫理斯(Charles Morris)的记号论。
Ⅶ 有关产品语义学的翻译
衡量消费者认知,为更好地理解,规范和评价产品语义学摘产品语义学, '研究的象征品质的人造表格,在其使用, 并应用这些知识来工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在产品设计中. 由于主观性,这一方面用户的需要是难以表达,以量化和评估. 本文介绍的一般方法来评估产品语义学在一个良好途径. 它是基于可用性测试,并涉及几个经典方法在市场营销和决策理论,作为多维尺度, 语义差异法,因素分析,成对比较和层次分析法. 由于 我们的综合方法提供设计者提供了一种工具,它有助于理解和具体的语义部分的需要; 它率和职级新产品的原型,据其亲密指定理想的'产品' , 它强调特定的语义层面,应加以改善. 为了说明我们的方法,我们已进行可用性测试和应用方法,我们的设计表眼镜. 为明确起见,每个阶段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这个特殊的例子. 相关产业的综合框架本文提出,可随时部署到公司,并使用不同 各阶段的产品设计. 首先,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描述某一产品,是家庭知觉用户 以及储存和备测这些数据. 其次,该数据可以用来指明目标要求,为新产品进行了定性比较,以现有产品. 最后,新兴的产品概念,可直接与评估方面的要求很简单,定性和比较方式. 住宅2004 Elsevier公司诉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