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体有哪八大要穴
1、人中穴
中医认为,突然昏厥是因人体经气一时紊乱、升降失调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窍失养所致。人中穴属督脉穴,督脉入属于脑,出巅顶交会于肝经,且督脉为“阳脉之海”,有醒神开窍、 调和阴阳、 回阳救逆、解痉通脉的功效。
2、太阳穴
太阳穴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两条阳经从它周围经过,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为“太阳”穴。当人体因压力过大而气郁化火,或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导致眼睛发红、头痛难忍时,揉按太阳穴可帮助清肝泻火、止痛明目、通经活络、振奋精神。
3、天枢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也是阳明脉气所发,治疗腑实不通引起的便秘,它是要穴。刺激该穴能疏调肠腑、理气行滞、通便消积,缓解便秘、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疾病症状。
4、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既是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负责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阴液平衡。内关穴是治疗晕车的要穴,刺激该穴能宽胸理气,有效缓解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症状。
5、劳宫穴
肝阳上亢、化火生风,可引起头痛、头晕甚至中风;肝风内动会影响心神志,导致心烦失眠。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点按劳宫穴,可清心热、泻肝火、熄风止痉、除烦安眠,尤其能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6、少商穴
外感发热咳嗽多为外邪犯表,导致肺气壅闭,肺失清肃所致。少商穴为肺经井穴,开泄的作用较强,擅长清肺、泻火、解表,使外邪透出。刺激该穴能有效地清咽利肺、止咳宁嗽,缓解咽喉肿痛与外感发热。
7、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主穴,也是合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三“里”通三“理”,既能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揉按此穴可健运脾胃、行气止痛、促进消化,缓解胃痛、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
8、后跟穴
经常熬夜、抽烟等会使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旺盛、循经上炎,出现流鼻血、牙痛、咽干、喉咙痛等“上火”症状。脚后跟穴为远端取穴,有引火归元、清热滋阴、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2. 经常胃痛,可能是心衰发作,常按摩哪些穴位有助养胃养心
胃是用字形来解释的,而这个词是从肉中派生出来的。“田”是指有山谷的土地,肉就是肉。天与肉的结合意味着身体承载着粮食之地,这说明古代人们对胃的重视程度很高。众所周知,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每天都要经历胃的消化和分解,所以饮食习惯不规则,生活压力大,可能会引起胃部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按摩来缓解胃病呢?
按摩“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小牛鼻子下3英寸处,是体态较强的穴之一,具有滋补脾胃、按摩足三里、能活络经络、风湿、补肾养精、每日推拿这一穴位,重复5-10次,有利于产生胃酸,减轻胃病,还能起到止痛作用。按摩着几个穴位都可以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让患者减轻疼痛。
3. 胃疼,胃胀,胃不适,按摩哪些穴位,比吃药还管用
很多人被胃疼折磨过,引起胃疼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饿肚子、吃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受凉、生气等等这些都会引起胃部不适感,轻则片刻重则痉挛,中医认为,胃气不和、疼痛是由寒邪侵入胃中,长久不散,阻滞气机引起的。那么我们在胃疼的时候可以通过按压身体的几个穴位来缓解,操作简单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除了按摩以上几个穴位之外,还可以按摩腹部,双手放在肚脐上以太极图的走向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揉按三十六圈,再逆时针同样圈数,这样可以帮助食物消化,缓解胃胀特别适合久坐不运动的人群。
4. 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么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4)按哪个穴位治恶心带图片扩展阅读: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5. 气喘咳嗽,伴随还呕吐,按摩哪几个穴位解决胸部胃部问题
从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按摩”的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庄子、老子、荀子和墨子也提到了锻炼和自我按摩的方法。秦汉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还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应用,并对按摩疗法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三国时期,开始形成一种结合导引和外敷药物的按摩方法。
胃气向上流动表现为打嗝、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穴位具有调节人体气血活动的功能,按压该穴位时宜有酸痛感。胸闷、胸痛、心肺位于胸中,心主血管,肺主气,气主血,气循环导致血液循环,如肺气郁结、心主血管郁结、气血不畅、阻塞导致疼痛。膻中穴具有理气化瘀的作用。胸闷和胸痛可以轻微击打或按压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