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齐娇晒与小女合照,与离开时的狼狈对比鲜明,何猷启说错了吗
Gigi齐娇是赌王三房长子何猷启的前妻,2018年嫁入何家,其本人行事作风颇为低调。
两年的时间Gigi为何猷启生了两个女儿,在外人眼里他们一氏仿直很幸福。
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淀,Gigi已经逐渐走出阴霾,开始在社交平台活跃起来。
9月12日晚,Gigi离婚后首次晒出与小女儿何煦鑫的歼蚂纤合照,并写道:“疫情后终于可以愉快地玩耍啦。”
离开豪门后的Gigi依旧有一种贵族气质,戴着精致的礼帽,穿着白色物念条纹装,气质温婉又大方。
‘贰’ 我想知道狼狈的狈长的是什么样子最好有图片!
狈 狈这种动物算是一个谜 字典上的释义是 传说中的一种兽,狼属。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爬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而现在人们多认为伏李兆狈其实就是被捕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狼是扰御群居生物不会遗弃自己的伙伴,所以会让它把断掉的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动。最早关于狈的记载出自《酉阳杂俎*广动植》。但人们一直没有活捉到与狼同行的狈,只有不断的目击报告。所以人们根据外表猜测是獾狈。直到建国后东北的一次大规模猎狼行动中才第一次成功缺租的捕杀到“狈”。其实就是一只被夹断前腿的怀孕的母狼。而背着她的公狼也放弃了逃生的机会保护它的伴侣直至被猎杀。 据说一千只狼和一千只狐狸交配才能产出一只狈,狈一旦出生,就成了狼群的军师。狈是很狡猾的动物,其聪明的程度远超过了狼和狐狸,可以很容易的逃脱人类的追击。狈的前腿不能行走,所以必须有狼驼着它。 图在
‘叁’ 为什么有人喜欢发朋友圈却不喜欢点赞
1、在意别人的看法,比较敏感。
这样的人心理上对于别人的看法是比较看重的,自己发了朋友圈之后会反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发布的内容,一开始会觉得大家都会往好的角度看,后来心里出现的都是负面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图片不好看,文案不够好,文字太过于矫情,有些幼稚等等。
后来还会考虑,自己的父母看到这个会怎么想,自己的伴侣看到又会有什么看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同龄人,同学,同事等会不会羡慕自己,还是嫌弃,嘲笑自己。只要有一点不对劲,这类人都会把朋友圈删除,要么反复修改,要么指定人群不可见,要么干脆就删了。
2、有完美主义倾向。
这类人平时的生活中就是偏向于完美主义的,希望自己展现给他人的是最好,最完美,最不可挑剔的那一面,即使达不到完全的彻底的完美,要也“过得去”。
所以,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通常愿意展示给大家自己健康,游玩,开心的生活状态,或者其他一些中性的内容。
发朋友圈的时候,文案和照片都要完美。文案是“高大上”,“积极向上”或者“富有哲理”,“文采翩翩”的,会想办法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配图要是最新的,最符合文案的,如果是自己拍的照,是要反复挑选,反复欣赏,甚至让周围人帮忙挑选最好最顺眼的一张。
3、情绪体验深刻。
爱删朋友圈的人通常是个情绪体验吵哪深刻的家伙。平时生活工作中可能是一个大大咧咧,性格外向的人,但其实喜欢独处,安静能让他有安全感,喜欢带着耳机听歌,喜欢自己内心去感悟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份感情。
一旦自己有了情绪体验,行腊尤其是伤感,低沉的情绪,通常会沉浸在这种情绪中较长时间,而不是很快消散。
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人现实生活的缩影。一个人过得风生水起还是平平淡淡,翻开她的朋友圈,从头看到升带码尾,即可找到蛛丝马迹。
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一天发好几条,每一条动态展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不是在度假就是在悠哉悠哉的工作。
仿佛她的生活,每一面都是色彩斑斓的。于此,也吸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大家在艳羡她的生活品质的同时,暗暗追问自己,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狼狈,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不堪。
其实,但凡成熟之人多半都明白一个道理,肉眼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有时候,风光背后不是心酸就是肮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而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做人态度。
诚然,与这些朋友圈里的“成功人士”相较,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发动态的频率不怎么高,而且有时好几天,好几个月才发一条。
‘肆’ 狈是什么动物图片
中国传说的一种动物。
狈,为中国传说的一种动物,早在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提到: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相传狈和狼经常在一起行动,而它们也是狼群的军师。
狈十分的狡猾,聪明程度远远超过狐狸和狼,因此他往往能够轻松的逃脱山蚂人类的追击,但是狈的双脚不能行走,所以必须由狼逗亏埋来背着它。
后来有人干脆直接称其为“狼狈”,并且用“狼狈为奸”比喻两个人在一起干坏事,还有“狼狈不堪”、“狼狈逃窜”空好等成语。
成语狼狈为奸的解释:
“狼狈为奸”——比喻成为两个人或团体互相做坏事。
‘伍’ 失恋分手伤感句子表达心情带有图片大全
失恋分手伤感句子表达心情带有图片大全
失恋分手伤感句子
1、单纯的脸庞却拥有着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睛。
2、失去平衡能力的爱情,是找不到满意归宿的。
3、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换来的依旧是不变的心痛。
4、我像一个囚犯,困在了你给的回忆里。
5、彼此伤害,越走越远,最终回不到原点。
6、天空一样蔚蓝,却换了多少云彩。
7、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就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
8、我像一个囚犯,困在了你给的回忆里。
9、如同牵线的木偶,所谓的快乐就是嘴角上扬的弧度。
10、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就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
11、我胖的唯一原因,是太小的身体容纳不下了我爆满的.性格。
12、他的新欢旧爱从来都不是我,我的旧爱却一直都是他。
13、最幸福的时光,是你给予的那些陪伴和一生相随的许诺。
14、是现实抛弃幻想,还是幻想追忆现实。
15、最幸福的时光,是你给予的那些陪伴和一生相随的许诺。
16、我们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分开,却永远不会在一起。
17、脸上的快乐其实是虚伪的,内心的悲伤才会是真的。
18、固执的我,总是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
19、失去平衡能力的爱情,是找不到满意归宿的
20、他的新欢旧爱从来都不是我,我的旧爱却一直都是他。
21、不想做你生命里的插曲,只想做你生命里最完美的结局…
22、沉默支撑绕过狼狈,搁浅了你我。
23、生活中本来没有时尚╄→模仿德人多了乜就成了时尚。
24、将思念留给自己,因为怕你伤心。╮
25、话刻骨铭心DE伤感签名梦里淡然的笑为你湿的眼角
26、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换来的依旧是不变的心痛。
27、多么美妙的生活,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28、如果再次见到你时仍有心疼的泪水如果等待已久的相逢疼有心痛的泪水
29、天气太热,刚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熟了。
30、只要相信就会有奇迹,哪怕记忆消失了,但爱情一定会留下。
31、幸福的因子飘散在你们左右,躲在角落的我除了流着泪祝福,还能做些什么。
32、我胖的唯一原因,是太小的身体容纳不下了我爆满的性格。
33、其实、幸福她只是想你给她而已。
34、单纯的脸庞却拥有着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睛。
35、是现实抛弃幻想,还是幻想追忆现实。
36、固执的我,总是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
37、不想做你生命里的插曲,只想做你生命里最完美的结局…
38、沉默支撑绕过狼狈,搁浅了你我。
39、多么美妙的生活,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40、如果再次见到你时仍有心疼的泪水如果等待已久的相逢疼有心痛的泪水。
‘陆’ 成语: 狼狈不堪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狼狈不堪 成语简解- 编号 : 691
- 成语 : 狼狈不堪
- 注音 : ㄌㄤˊㄅㄟˋㄅㄨˋㄎㄢ
- 汉语拼音 : láng bèi bù kān
- 近义 : 左右两难 , 狼狈万状 , 跋前踬后 , 进退维谷, 狼狈万状
- 释义 : 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语或本《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马超》。后亦用“狼狈不堪”来比喻身心疲惫困顿。 Emoji符号 :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狼狈不堪”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旅搏介绍。)
- 典故说明 : “狼狈”相传是两种外形很相似的动物。根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狈的前脚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骑在两只狼上才能行走,没有了狼,狈就无法行动。所以后人常将处境困顿窘迫的情况称为“狼狈”。《三国志》一书叙述到,马超率兵进攻陇上各郡县时,获得回响而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并接收其部众,后来更自称征西将军。韦康的旧部属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不服马超,便合谋夺回政权。杨阜和姜叙先起兵于卤城,马超率部队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宽、赵衢则趁马超出兵之后,紧闭冀城大门,以致于马超不得入城。一时之间,马超进退不得,处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汉中,投靠张鲁。“狼狈不堪”即可能从此处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或比喻身心疲惫困顿。
- 典源 : ※《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马超》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1>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2>。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注解〕 (1)超:马超(西元176∼222),三国蜀右扶风茂陵人,字孟起,马腾之子。东汉末随其父起兵。献帝建安十六年攻曹操,兵败,还据凉州,后为杨阜所逐。时刘备攻益州,马超请降。后累迁蜀汉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为斄乡侯。卒諡威。 (2)张鲁:东汉末沛国丰人,生卒年不详。字公祺,张道陵孙。献帝初平二年据汉中,以五斗道招聚群众,自号“师君”。汉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往附民众甚多。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兵征伐,张鲁出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卒諡原。
- 书证 : 01.宋.朱熹〈与 *** 札子〉:“近于三拆此祥月六日视事之际,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02.《好逑传.第一回》:“这韩愿情急,追赶拦截,又被他打得狼狈不堪。” 03.《济公传.第一七回》:“道济,你这个乱子惹得可不小!你把那秦相爷的管家大人打得这样狼狈不堪,这还了得吗?”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那提调狼狈不堪,到了岸上,见了钦差,回完了公事话,正要诉苦,才提到了‘海航管带’四个字,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
- 用法说明 : 一、 【语义说明】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 【使用类别】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01>没想到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使他感到狼狈不堪。 <02>他狼狈不堪地摔在地上,想挣扎的站起来,脚却不听使唤。 <03>我们准备将对方的补给线切断,让他们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 二、 【语义说明】比喻身心疲惫困顿。 【使用类别】用在“劳困疲惫”的表述上。 【例句】 <01>一场大雨淋得他浑身溼透,狼狈不堪。 <02>那年我生意失败,加上妻离子散,生活扒空极为狼狈不堪。 <03>陷在这迷宫似的山林中,大家又饿又累,真是狼狈不堪。 <04>本想这几件烦人的事会将她弄得狼狈不堪,哪知她越是困境越打起精神。
-
“狼”字结尾的成语
- 开门纳狼
- 当路豺狼
-
“狼”字开头的成语
- 狼狈为奸
- 狼狈不堪
- 狼心狗肺
- 狼心狗意
- 狼籍杯盘
-
“堪”字结尾的成语
- 狼狈不堪
- 情不自堪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狼狈不堪。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狼狈不堪”分成的单字详解:
狼, 狈, 不, 堪。
‘柒’ 既有传承,又有突破,试驾广汽丰田bZ4X
经过充分但不算很深度的试驾体验,我认为它的综合表现与之前想象的十分吻合,就是一台充满浓烈丰田基因的全新电动车,任何人开上手都觉得毫无压力,相当亲民接地气,但同时理念和设计,又能给到用户眼前一亮的感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五号车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捌’ 乐华太子爷王一博,他到底有多少心酸和狼狈
众所周知,王一博是通过2019年夏天播出的《陈情令》爆红的,虽然此前他已经通过男团出道,还成为《天天向上》的主持人之一,但知名度始终不高,主演的几部影视剧也没能掀起多大的水花。
‘玖’ 狼狈围歼的狈只的是什么也是狼吗我要图片
“狈”这一种动物,是否真正存芹纳笑在仍是一个谜。现时的人们主要认为“狈”其实是被猎户所嫌含设的捕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狼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会遗弃自己的同伴,所以会让狈的一双短前腿放在茄蚂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动。
‘拾’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文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词句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表达主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名家点评】: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