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饕餮是中国传说中一种凶恶贪婪的野兽,为何青铜器上会用它头部形状做装饰
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起到警示的作用,不要让人们吃太多。
有传说饕餮是缙云氏的儿子。也有的说它是断头的蚩尤。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雀衫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饕餮最着名的一个特点就是“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所以后来形容贪婪之人便称他为:“饕餮”。
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现代对青铜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刚冷而狞厉,不知道过去的审美是不是这样,或许是因为饕餮这个贪吃鬼戳中了古人的萌点呢!
‘贰’ 饕餮的由来是什么
饕餮的由来: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毕隐肢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另一说法是龙的儿子。而且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此说法携返出自李东阳的言论,在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有明确记载。
饕餮的特点: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在古代艺术品上,有一种纹饰名叫“饕餮纹”,这个名称是宋代金石学者基于对先秦古董的大量研究而给出的。
饕餮纹几乎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的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进入青铜时代手世后,饕餮纹便主要出现在青铜器,特别是鼎、簋上,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饕餮纹出现,而之后的商、周两代更为盛行。
‘叁’ 这是什么朝代的陶器,器身纹饰是什么纹,此件文物名称叫什么
夏代也有一部分陶器与很多玉器、青铜器一样,承载着礼陆纯仪的功能。其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陶器外在晌链形式的瑰丽,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成为夏代先民宗教崇拜和统治权力的象征,这突出地表现为灰陶上的动物纹饰。
新寨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盖上的饕餮怪兽纹饰,其饕餮兽面额主体为近方圆形,蒜头形鼻略近心形,长条形鼻梁,上刻4条两行相隔较远的平行阴线,近臣字形纵目,高竖弄弯月眉,夹圆三角形三耳,两腮有鬓至耳附近,吻较长,两侧有双阴线勾带内弯,与中间的嘴构成类嘴之形。
如此恐怖而神秘的纹样与夏王朝专制统治的权威是相适应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二里头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图案,甚至发展成为早商及其以后青铜容器的主要纹饰。
此外,二里头遗址的一陶片上还出现了刻画的龙纹,一头双身,头朝下,眼珠硕大外凸,在线刻龙纹的线条内涂有朱砂,眼眶内被染成翠绿色。夏代一透底器的外壁也塑以盘龙形象,龙身刻画菱形纹,底部为雷纹。夏代早谨咐陶器中龙纹装饰的大量出现充分证实了《列子》所言夏后氏“人面蛇身”、帝孔甲“御龙以登天”的神话传说,以及夏人常以龙为化身和以龙为族徽的社会习俗。
‘肆’ “原创”商周青铜器上常见饕餮纹的或许不是以“ ”饕餮”为原型
#二里头#、#考古#、#青铜器# 《山海经·北山经》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孙裤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 ”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饕餮想象图 《山海经》中介绍其特点是: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与上面今人想象图类似。 而后世人们所说的饕餮纹则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 金石学兴起之时,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纹,是以正视兽类的颜面为主要构图,左右相对称;为的对称,在带身躯时左右也各有一个。颜面为嫌携天然对称的图形,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为颜面为无声的语言,不仅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在颜面上显露,而庄严、威武、仁慈、凶恶、阴险、神秘等态度,也莫不显露在颜面上。 饕餮纹 王爱君文集《饕餮》篇释义:吕氏春秋载饕餮纹:“ ”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历代相传,就把在青铜器上这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名为饕餮。至若在殷商时,是否把这种纹饰,也名为饕餮,则无从稽考。有史以后的商周文化,已大有进展,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更不是随意点缀的,当有其深意存在;且多于礼仪器上着饕餮纹,虽是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与祓徐不祥的双重愿望。 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 《神异经·西荒经》载:“ ”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异经》说,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陈梦家则进一步说,饕餮就是蚩尤,而刘持平先生的《青铜器饕餮纹质疑》则认为是神农氏。 我整理此类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纹时,亦发现其与传说中的饕餮形象相差较大,有许多反而与《列子》中所描述的圣人之象——“ ”牛首虎鼻”更为相近。《列子》云:“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饕餮纹更类似于记载中的牛首虎鼻 饕餮纹 饕餮纹 在早期中国创世神话,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后世发现的汉代画砖和隋唐时期的伏羲女娲图都是此类传说的遗留。 汉代画砖 伏羲女娲娟画 关于“ ”人首蛇身”,后世商周青铜器上亦有此类似的纹饰或图画。 蟠龙纹铜盘,其六为妇好墓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鸮尊及其卷尾蛇纹 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与《列子》等典籍记载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形象对比,牛首虎鼻的特征更为明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个“ ”绿松石龙形器”,与后世商周出土的图形类同。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头部 东周饕餮纹模 东周饕餮纹模 此外,在《山海经》中亦有不少此类“ ”人首蛇身”或“ ”蛇身人面”的神人出现: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则者简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 《北山经》: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北山经》: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圭,投而不糈。 《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阴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相柳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总结: 故,此类商周青铜器上常见饕餮纹的或许不是以“ ”饕餮”为原型,亦非向世人展示其凶猛庄严之貌,而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 ”蛇身人面(或人首蛇身),牛首虎鼻”的圣人之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 ”饕餮纹”则是后人附会的称呼。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则是更准确的叫法与分类。 同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绿松石龙形器”,亦非今天所命名的“ ”中国龙”,而是象征圣人之象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图腾和《山海经》中的神人象征。 《列子》云:“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更反映了远古时期,以及夏商周时代对“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的崇拜,这是上古时期夏族蛇图腾崇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 牛首虎鼻的圣人之象与图腾崇拜 王爱君文集《饕餮》篇 刘持平《青铜器饕餮纹质疑》 《山海经》、《列子》
‘伍’ 饕餮纹样
饕餮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或称饕餮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吕氏春秋·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编辑本段]饕餮纹的特点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毕知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顷埋案的最高水平
国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许出国展览的文物中 “何”尊,筑有饕餮纹,是目前最早记录有“中国”二字的器物。
古代饕餮纹文化
饕餮纹与宗教文化
如商代象盖 饕餮纹铜觥:器通高17.7厘米,由器身、足与盖所组成。盖面饰有饕餮纹,以细云雷纹衬底。器物的腹部饕餮饰纹。动物纹样具有宗教意义。商代时期的各类鼎上,均有饕餮纹饰样,鼎是先民用来祭祀的最常见而神秘的器皿,其宗教意义浓厚。
如北京平谷列家河出土的饕餮纹铜卣(商代):高27厘米,口径7.5厘米,腹部饰以饕餮纹,上下饰以连珠纹,祭祀用。
饕餮纹与酒文化
《说文》:尊为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壶。1912年在安徽潜山县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纹铜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纹饰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径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状,高颈、鼓腹、圆足,因器首饰以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的面形,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图案多有变化。
又如牛首饕餮纹铜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 30.5厘米,口径28厘米,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纹爵,在商代是五侯级贵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为饮酒器,前有饮酒的“手乎消流”,中有杯,后有尾,一侧有耳,下有三足,“流”与杯的之间有柱,除能装饰外,还有饮酒时抵住鼻梁,有防止暴饮过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后逐渐消失。
饕餮纹与建筑艺术
在古代建筑材料中也通常用到了饕餮纹装饰。
如饕餮纹半瓦当:系古代屋顶防水建筑构件,用泥土烧制而而。1957年,在广安门桥南约700米护城河西岸,发掘出纹半瓦当,经考古工作者鉴定,系战国时期燕国宫殿建筑特有的殿顶防水部件。饕餮纹半瓦当为揭开北京城建城的悠久历史及高超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有力证明。1972年又在宣武区韩家胡同处,也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半瓦当和兽面瓦当各2件。
另有战国饕餮纹瓦当:多为半圆形,图案浮雕比较大方,远视效果好,块面整体感明显。
饕餮纹与家具装饰
现已出土的饕餮纹蝉纹俎,青铜制成,俎面狭长,两端形翘起,中部略凹,周身绕以蝉纹, 饕餮 纹等。我们可以从它的造型看到后世桌类家具造型及其装饰的身影。
饕餮纹与音乐
商:饕餮纹大铙,高48.5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此类单件大型铜饶,只能安放在特制的座架上演奏,即植鸣。
古代还出现过饕餮纹祖乙爵,香炉,纹禅 ,纹首蟠,纹直内戈,纹花瓢等。可见饕餮纹与我们的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先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现代饕餮、饕餮纹文化
广告饕餮之夜
法国广告收藏家布尔西科先生,是“广告饕餮之夜”的创办者,是广告专业人士的盛会,它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业内人士可以从中看到,学到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法,圈外人士也从中得到愉悦与礼堂享受。它的成功重要的是它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心情发泄的绝好场所,是一所欢快、理智的发泄,热而不狂。“广告饕餮之夜”为观众准备的就是一道广告大餐,就是要每位到场的观众吃饱。广告饕餮之夜环球展映进入第24个年头(1984年开始)。每到广告之夜,满街头戴面具,挥舞气球,连喊带唱的狂欢场面,饕餮在现代文化中也预示着心灵的放松,欲望的满足。
饕餮纹与雕塑艺术《起舞》的原型
北京市义安路与天桥北路交会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它远看像古代的酒器,但细看其三足鼎立的形象仿佛是三个抽象的人物在跳舞,雕塑的名字叫《起舞》。其渊源即是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两件青铜器——商代前期的纹爵所受的启发,进行艺术设计而塑造。现代还有饕餮纹设计的室内建筑设计等。
饕餮与教育
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现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远。
‘陆’ 郑州出土的中国商代青铜器什么上的饕餮纹
杜岭方鼎。
这一特别的LOGO,出自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杜岭方鼎。
简介
饕餮纹单柱爵,1954年河南郑州杨庄出土,饮酒器,商代前期,高18.7厘米,流尾长14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腹部分段,较为平直而深,颈部加粗,流亮肆拍较大,挺直向前伸出,单柱,柱帽很大,三足作三棱锥形,细而长,腹部一侧有圆弧形腹部装饰有饕餮纹。这件器物体形浑雹信厚稳健,顾长挺拔,是众多青铜爵中一件罕见的珍品。
此爵主要珍奇在它的单柱上,青铜爵一般都为双柱。据考证,有人认为它是用来悬挂过滤酒渣的网子的。
后来此柱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少,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如此图所示爵的柱应当就敬羡是一种造型装饰,用来增加器物的向上的动势,因此估计它应该是商代晚期的器物。
‘柒’ 饕餮是什么样子图片,电影《长城》中的饕餮原型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而人们所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
饕餮在以中国传说或玄幻武侠为题材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关于饕餮的形象并不相同,有的像狼,有的只有一个头,还有的猪首熊身。
(7)饕餮完整图片在哪个古董上有扩展阅读
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 《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捌’ 为什么饕餮会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
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侍余咐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毁闹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饕餮纹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老纯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并由狮族世代看守(首门石狮)
‘玖’ 商朝的青铜器上多铸有形象狰狞的饕餮纹饰,商朝统治者为什么在青铜器上常用形象狰狞的饕餮纹饰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 饕餮纹代扣
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饕搜迟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吕氏春秋·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现代扮漏州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
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厅蔽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现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