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从建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发饰和服饰都是什么样的有太大区别吗
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编辑本段]商西周
商与西周时的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编辑本段]春秋战国
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据《史记·赵世家》说,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王(国维)氏《胡服考》言之最详,不赘。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来无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见,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杂居内地,为数众多;(2)贵族阶级,废古之席坐,而为胡人倚坐;(3)朝臣侍从,弃车而尚骑马。
胡服之中,有所谓半臂者。古称半臂,今言马褂。《说文》无褂字,《玉篇》亦无之,恐即卦字,褂卦皆从圭得声,俗作褂,但不能作“挂”或“挂”。无袖或半臂之衣,皆为胡服,《罪唯录·冠服志》云:“历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无袖而衣中断,下有横摺,又下有竖摺。若袖长,则为曳撒,或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谓之程子衣,无线道,谓之道袍。”
似此裤褶,又变为胡服总名。凡无袖、短袖、长袖之衣,与腰中间有线道横截或无线道横截之袍,皆可称为裤褶,因而今所论之半臂,其为胡服,决无问题。至其形制,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马褂即对襟衣。明清之制犹然。《日知录》卷二十八《对襟衣》所谓:“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是也。”(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
[编辑本段]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冠制的确立是在汉代实现的。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
汉代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成下垂的圆髻,名椎髻。常着深衣,女式深衣之华丽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缠绕好些层,且在其斜幅上缀以三角形物及长飘带,即文献中所称之与。其状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见到。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
魏、 西晋时的服装, 大体沿袭汉制。唯流行褶装,且多戴当时称之为小冠的平巾帻。南北朝时,由于北朝处在鲜卑或已鲜卑化的当政者统治之下,故流行鲜卑装,少数鲜卑族男子多穿圆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各民族长期杂处之后,这种装束也在汉族平民中普及开来。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提倡汉化,于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现了峨冠博带的汉魏“威仪”。这在响堂山石窟的《帝后礼佛图》浮雕或《历代帝王图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编辑本段]唐代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带上起初装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条,故此种带名带。上面并固着若干方形饰牌,名。依官阶之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瑜石、蓝铁等材料制作,从而使革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标志。另外,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将衫掩于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亚佛教的影响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装中还流行卷檐虚帽、翻领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乱后,此风渐歇。
[编辑本段]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编辑本段]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圆形的名钹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称均为鞑帽。前者在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中有实物出土,后者则见于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间施辫线,下身有褶,名辫线袄子,高官贵胄多以纳石失(织金锦)制作。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贵妇戴顾姑冠,以木为骨,高三尺许,外包红绢,上缀珠玉,顶插木枝、翎毛,式样极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装束,大德以后则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汉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汉族即所谓“南人”的服饰大体与宋代无别。
[编辑本段]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飞鱼、斗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清代改着满装。官员在袍外所着之朝褂多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区别等级时,除继续用补子外,还特别重视缨帽的顶子。一品官装红宝石帽顶,二品装珊瑚顶,三品蓝宝石顶,四品青金石顶,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亲贵及有军功者,还赏戴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顶戴花翎”为最显赫的标志。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不大,仍着衫、裙,清代后期始以裤代裙。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干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⑵ 沧月的《镜》和《听雪楼》系列 哪个好看
镜给人一种沧桑、失落的感觉,荡气回肠,沧桑过尽。女生大概不会太喜欢。
听雪楼关于“情”的内容比较多,正是女生爱看的那种,而且,听雪楼的文风是那种清丽、缥缈的,不过,要论精彩,它们可是各有千秋。
⑶ 问包小姐什么时候女生最漂亮
《欲海回狂》
第一卷 法戒录 劝悔过
劝悔过(共三则,各兼法戒)
邪淫的过失,世人犯过的很多,虽然一时没受到恶报,但在冥冥之中,有被削夺了福报,有被缩短了寿命,有被削去功名,有死于毒蛇、猛兽、战争、刑罚、水旱。还有的自己暂时逃脱,但子孙后代受到报应。有的今世没有偿还,便在来世酬报。就像落进罗网的鸟雀无处可逃,又像漏器中的鱼儿渐渐临死。今天人们举足动步之间都在暗厕深坑的边缘,却安然处之,不知畏惧。一旦业报到来,又手忙脚乱,如同落汤的螃蟹,然而此时后悔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奉劝世人早日醒悟,生起大恐怖,萌发大羞惭,发起大勇猛,在佛菩萨前,一一忏悔。须知罪从心起,还从心灭,积德日久,自然可以挽回。若想超出三界,永脱轮回,就应发菩提心,立誓在未来世度尽一切众生,将他们因淫欲罪业所受的恶报全部予以救拔,使其往生净土,莲花化生,不再投生母胎。这样不仅消除自己的罪业,还会获得无量福德。所以《涅槃经》说:“譬如氎花,虽有千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咸味。”放下屠刀,便会得到与佛一样的不坏之身。苦海回头,就能登上无上菩提的彼岸。努力精进,时不待人。若智若愚,都应自勉!
洪焘(《迪吉录》)
明朝的洪焘,是文忠公的次子。一天上厕所时,被死去的仆人拉到阴府,看见一位官员坐在中间,左右站着绯衣和绿衣的侍者。洪焘问起自己的前程,绿衣侍者从衣袖中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字很小,自己的名下的内容看不全,最后一行写着:“本应担任参知政事,但因为在某日奸污了家中的婢女,降为秘阁修撰、转运副使。”洪焘呆呆地流下眼泪。绿衣侍者说:“只要你努力行善,事情还是可以有所挽回。”洪焘苏醒时,已经死了三天,从此就力行善事。后来他果然被委任秘阁修撰、两浙漕运,心中非常担心,但也没发生什么事。后来他年享高寿,一直做到端明殿学士。
[按]最容易侵犯的,就是家中的婢女,谁知竟也如此折福。慎之慎之!
项梦原(《知非集》)
北直的项梦原,原名项德棻。一次他梦见自己本应在癸卯年乡试中举,因奸污了两个婢女而被削去。于是他就立誓戒除邪淫,力行善事,并刻印《金刚经》每年赠送。后来又梦见到了一个地方,看到黄纸上第八名姓项,中间一个字很模糊,第三个字为“原”,因此他改名为“梦原”。九年后,他参加壬子年乡试,中了二十九名。又过了七年,参加己未年会试,他中了第二名。因为两次都与梦境不符,心里很是疑虑。等到殿试时,他是二甲的第五名,这才明白梦里的第八是怎么回事。原来殿试一甲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他是二甲的第五,加上三鼎甲,正好是第八名,而且榜纸正是黄的。后来他的官职做到副宪。
[按]能够立誓戒淫,非常正确。又能流通佛经,更是殊胜的善行。岂止能够灭罪,更能增长福德智慧!
田某(《不可不可录》)
明朝末年有个姓田的人,仪容俊雅,女人常主动与他发生私情。他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却还是不能戒除。一次他住在南山寺读书时,白天见到一位神仙对他说:“你是个有大福的人,但因为男女私情,已经快被削尽了。若能从今以后痛改前非,还可以当上进士、御史。”田某忽然醒悟过来,痛自改悔,后来的官位果然和神仙说的一样。
[按]《解脱要门》上说:“若忏悔淫业,须观女根,如毒蛇口,其罪自灭。”已经触犯淫戒的人,不可不知。
⑷ 你认为好看且文笔好的小说有哪些呢
《云胡不喜》和《十年一品温如言》!这两部小说我都看过好几遍了,并且觉得作家的文笔非常好,非常细腻,能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字当中。
云胡不喜是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每次看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且特别喜欢这个作家尼卡。你会发现这部不喜这部小说中设置了很多悬念,如果你不一字一句的看,到后面很多情节你就会觉得迷惑。
而且尼卡在小说中设置的很多悬念一般人发现不了,都特别隐晦。云胡不喜这部小说中的剧情能够紧紧的抓住我的心,因为作家尼卡描写的人物特别生动,让你觉得就好像是现实中的人物一样。
你能体会到主角的喜怒哀乐,仿佛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仿佛你就置身在这副鸿鹄巨制当中,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一直觉得尼卡的文笔非常好。而且小说中的剧情与一般爱情玛丽苏剧情不一样。
所以我相信云胡不喜这部小说也能够吸引到你,如果你能够耐下性子认真看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中很有魅力。
《十年一品温如言》也是一部特别好看的小说,喜欢阿衡喜欢言希,十年一品温如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的文笔也是非常细腻,我觉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悲伤,从头到尾我都觉得心被揪了起来一样,让人有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
所以这样的文笔很能打动人让人深入到剧情当中。甚至小说看完的时候我还走不出来,难过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