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二十八响”,这有什么寓意
礼炮鸣放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其他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以示最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模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
(1)鸣礼炮热烈欢迎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多钟,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地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上新中国的天空。他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当年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
1949年10月1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司令员、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朱德总司令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就绪,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当时共17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9架P-51战斗机,2架蚊式战斗机,3架C-46运输机,1架L-5型通讯联络机和2架PT-19初级教练机。
当受阅机群从天空飞过时,其中4架还挂着实弹,这是世界阅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原因是受阅飞机还在担负战斗值班任务,挂实弹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约两小时结束;当晚7时,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
⑵ 为什么国家元首访问国外时,欢迎礼礼炮都是鸣21响呀
礼炮鸣放礼炮表示敬礼的习惯来自17世纪的英国皇家海军。
由于当时火炮装填速度很慢,因此一艘军舰在鸣放火炮之后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恢复战斗力,所以用鸣放礼炮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己方没有敌意。当时鸣放礼炮所用的燃药——硝酸钠在陆地上更容易保存,因此军舰每鸣放一响,陆上炮台要鸣放三响作为回礼,而一艘军舰最多鸣放7次礼炮,因此陆上最多回敬21响礼炮。
后来使用硝酸钾代替硝酸钠后,军舰也以鸣炮21响为最高礼节。
这一敬礼方式后来演变为陆上礼节。目前礼炮多用在外交场合中,迎送国家元首时鸣放21响礼炮,政府首脑鸣放19响,副首脑鸣放17响。
(2)鸣礼炮热烈欢迎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鸣响礼炮二十一响作为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像它们礼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
17~18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像它们礼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七声。
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后来,随着英国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响二十一响礼炮,以示平等,实则是对昔日已去辉煌的无可奈何的哀叹。
鸣放礼炮的规格: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所以54门大炮齐鸣28响。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
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再其次为17响,为副总理鸣放。但有些国家却分得不那么细。1984年2月起,中国政府决定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举行欢迎仪式时恢复鸣放礼炮。
礼炮仪式起源于法国的中世纪,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归来的皇帝,决定鸣放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参考资料:网络-礼炮二十一响
⑶ 开国大典54门礼炮的含义是多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震天的巨响好似那东方醒狮的怒吼,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就展示着一门开国大典时使用的礼炮。
有关“54”这个数字,因为当时并未有明文的具体解释,所以外界对此一直猜测不断。当时说得最多的是,说这“54门礼炮”代表的是54个民族。但是这个带着猜测性的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未对全国的民族数量进行具体的统计,具体是多少民族,当时是个未知数。
其二是第一次有明确记录也要等到1953年7月(但实际公布时间是1956年),当时新中国经过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记录在案的少数民族一共是51个,如果加上人数庞大的汉族,那么一共是52个民族。当然有人说,那中国56个民族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其实这是要分几次人口普查才弄清楚和确定的。至1960年,进行少数民族识别,又加了两个少数民族,一个是门巴族,一个是普米族;至1965年,再明确了一个人口单位最少的少数民族,叫珞巴族,只有两千人;至1979年,少数民族大家庭又新确认一个,叫基诺族。至此,56个民族才算确定。
因此,有关新中国成立时鸣礼炮中“54门礼炮”代表“54个民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⑷ 开国大典中的54门礼炮28响代表什么
“28响”象征着自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
有关这个鸣礼炮的礼仪,论其源头,一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之法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鸣礼炮发生在奥格斯堡在欢迎凯旋归来的皇帝时,根据原先的设定为100响,但是因为放的响数比较多,鸣礼炮的工作人员竟然多放了一响,就成了101响。
不过在外交礼仪中,最早把鸣礼炮纳入外交礼仪活动的国家是17至18世纪的英国。当时强大的英国凭借自己无敌的海军舰队纵横世界各地,建立诸多的殖民地,因此当英国军舰路过殖民地港口的时候,都会要求殖民地方面鸣炮来表达尊重,具体鸣炮的响数也是有要求的,殖民地方面鸣炮数目为21响,而英国军舰则回7响。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和解放后,纷纷要求外交上的平等,英国军舰改回鸣炮21响,表示平等。时至今日,在欢迎外国领导人的时候,鸣礼炮的响数也略有区分,比如欢迎外国元首鸣炮为21响,欢迎外国首脑级别的人物则减2响,为19响。
⑸ 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
54门礼炮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用了28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此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北京30万军民早已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
五十四门礼炮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5)鸣礼炮热烈欢迎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鸣放礼炮”一开始就列为庆祝大典的程序之一。阅兵指挥部决定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建一支礼炮队。
礼炮选定的是缴获日军的山炮,共108门,分为两组,每组54门。炮弹全部卸掉了弹头。这种炮和野炮、榴弹炮相比,炮身短,口径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是从华北六个纵队的山炮营和军区直属炮兵部队选调来的。礼炮队训练就在先农坛公园进行。
每门礼炮有3个炮手,主要训练装填、发射、退弹壳三个动作,必须在3秒钟内完成。54门礼炮齐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这是因为毛主席按电钮升国旗、军乐队奏国歌,时间是两分零5秒。在这个时间内要鸣放28响礼炮,同步进行。
10月1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升起,乐队高奏国歌时,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了。这隆隆的28响,每一响都像一门炮那样整齐,但又凝聚着54门礼炮齐射的力量和磅礴云天的声音。
54门礼炮一齐鸣放,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礼炮鸣放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当天,无数群众举着红灯在城里游行,直到深夜,首都还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狂欢的浪潮扩展到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解放了的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每个人都从心中发出同一个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大典那些事,你都知道吗?
⑹ 在中国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呢
数字54和数字28都具有多重含义:
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民族,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此外,当时的礼炮总共数量应该是有108门,两边各放54门,一边填装,一边发射,以便连续鸣放。54门礼炮又象征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
我国实行庆典礼炮鸣放始于开国大典。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提议,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和开国大典都要鸣放礼炮,而且要鸣28响,以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过了28年光辉历程。
拓展资料: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108门礼炮鸣放的28响威震寰宇的炮声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国大典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礼炮团的108门山炮作为国家珍贵文物全部存入专门建造的炮库,予以妥善保管。
在开国大典之前,曾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于中南海怀仁堂前鸣放过礼炮,当时用9门礼炮,鸣放54响。之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和10周年时,都鸣放了庆典礼炮,使用的礼炮仍然是开国大典时用过的山炮。
⑺ 开国大典54门缺哪两个民族
开国大典54门礼炮和民族没有任何关系。
54门礼炮的原因:
1、我国的开国盛典的礼炮54门,鸣放28响,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因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45个单位的正式代表,9个单位的特邀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
2、恰逢开国大典又正值我党诞辰28周年,28响表示了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28年才取得胜利的崇高敬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所以五十四门大炮齐鸣二十八响。
(7)鸣礼炮热烈欢迎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外交场合礼炮鸣响:
在外交场合中,迎送国家元首时鸣放21响礼炮,政府首脑鸣放19响,副首脑鸣放17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君主获得子嗣时也要鸣礼炮表示庆祝,通常是王子鸣101响礼炮,公主鸣21响。
其他国家礼炮鸣响:
此外,许多国家在君主加冕、总统宣誓就职、元首诞辰和去世、或举行盛大国事庆祝活动时,也有鸣放礼炮的习惯,比如美国总统就职和去世时各鸣礼炮21响,英国君主诞辰时在伦敦的伦敦塔内鸣礼炮62响,其他地方鸣炮41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鸣礼炮
⑻ 为什么国家元首出国访问,都要鸣放21响礼炮
由于英国海军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原因:
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
当然,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从1730年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以21响礼炮作为向王室致敬的礼仪。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8)鸣礼炮热烈欢迎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次采用21响礼炮礼仪:
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在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当时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鸣炮21响。1966年后取消了这一作法。
1984年3月我国决定为外国首脑来访恢复鸣放礼炮。1984年3月23日,日本首相中曾根来访,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鸣炮19响,他是我国恢复鸣放礼炮后的第一个受礼的政府首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21响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