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放线菌在哪个位置图片
扩展阅读
ps图片背景像素丢失 2025-08-18 09:57:20
唯美文字图片百度 2025-08-18 09:50:21

放线菌在哪个位置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23 23:37:44

⑴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Actinomycete)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

基内菌丝匍匐生长于营养基质表面或伸向基质内部,它们象植物的根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有些还能产生各种色素,把培养基染成各种美丽的颜色。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气生菌丝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有些放线菌气生菌丝发达,有些则稀疏,还有的种类无气生菌丝。

孢子丝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多样,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是放线菌定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分生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

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形成分两种形式:有些属菌的孢囊是由孢子丝卷绕而成;有些属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渐膨大。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的颜色、基内菌丝的颜色、可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种组,每个种组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cardia)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又称先天性免疫、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其特点是:(1)先天就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3)具有种的差异性。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如:人对鸡霍乱菌;鸡对炭疽杆菌均不感受。(4)在抗感染免疫中出现早,作用快,而且反应强度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物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成分很多,主要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系统、补体系统及体液中的其他抗菌物质等。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进行人工免疫的基本条件。在抗感染免疫中,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免疫作用。因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的颜色、基内菌丝的颜色、可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种组,每个种组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cardia) 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824/34595.htm
大部分放线菌的菌体由多细胞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细胞中具核质而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放线菌的菌丝由于形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部分。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直径在0.2~0.8微米之间。气生菌丝系由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而成,较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1.4微米,形状直伸或弯曲,有的产生色素。放线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有的直伸,有的弯曲或螺旋;有的交替着生,有的轮生或丛生。

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 硝酸钾 0.1克
磷酸氢二钾 0.05克 氯化钠 0.05克
硫酸镁 0.05克 硫酸亚铁 0.001克
琼脂 2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在烧杯外做好记号,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 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 琼脂 20克
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⑵ 为什么放线菌在微生物学分类位置上隶属于细菌,而不属于真菌

放线菌(Actinobacter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曾经由于其形态被认为是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的物种。它们具有分支的纤维和孢子,依靠孢子繁殖,表面上和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类似,从前被分类为“放线菌目”(Actinomycetes)。但因为放线菌没有核膜,且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和其它细菌一样。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放线菌的地位被肯定为细菌的一个大分支。放线菌用革兰氏染色可染成紫色(阳性),和另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相比,放线菌的GC含量较高。 放线菌重要的属有: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
微球菌属(Micrococcus)
微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放线菌大部分是腐生菌,普遍分布于土壤中,一般都是好气性,有少数是和某些植物共生的,也有是寄生菌,可致病,寄生菌一般是厌气菌。放线菌有一种土霉味,使水和食物变味,有的放线菌也能和霉菌一样使棉毛制品或纸张霉变。 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比较牢固,长出孢子后,菌落有各种颜色的粉状外表,和细菌的菌落不同,但不能扩散性的向外生长,和霉菌的也不同。放线菌有菌丝,菌丝直径有1μ,和细菌的宽度相似,但菌丝内没有横隔,和霉菌又不同。 放线菌主要能促使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遗骸腐烂,最主要的致病放线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可导致人类的结核病和麻风病。 放线菌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中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此外有些植物用的农用抗生素和维生素等也是由放线菌中提炼的。

⑶ 霉菌菌丝按照生长部位分为哪几种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无隔或有隔,具1至多个细胞核。细胞壁分为三层:外层无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层是糖蛋白,蛋白质网中间填充葡聚糖(49nm);内层是几丁质微纤维,夹杂无定形蛋白质(20nm)。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黄色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其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注意与链霉菌(放线菌)区分霉菌菌落的特征:
A、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形状。
霉菌
B、菌落和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
C、霉菌的菌丝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而气生菌丝没有毛细管水,故它们的菌落必然与细菌或酵母菌的不同,较接近放线菌。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型: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无隔膜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有隔膜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胞之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霉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和组织,这种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
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霉菌菌丝可分为三部分:①营养菌丝:深入的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物质的菌丝;②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向空中生长的菌丝;③繁殖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吸器。由专性寄生霉菌如锈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产生的菌丝变态,它们是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根状、指状、球状和佛手状等,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料。
假根。根霉属霉菌的菌丝与营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的根状结构,有固着和吸收养料的功能。
菌网和菌环。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丝变态成环状或网状,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线虫、草履虫等。
菌核。大量菌丝集聚成的紧密组织,是一种休眠体,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其外层组织坚硬,颜色较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药用的茯苓、麦角都是菌核。
子实体。是由大量气生菌丝体特化而成,子实体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例如有三类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分别称为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霉菌繁殖
编辑
霉菌[2]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生在孢子囊内的孢子,是一种内生孢子。无隔菌丝的霉菌(如毛霉、根霉)主要形成孢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由菌丝顶端或分身孢子梗特化而成,是一种外生孢子。有隔菌丝的霉菌(如青霉、曲霉)主要形成分身孢子。
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如白地霉)。
厚垣孢子:通常菌丝中间细胞变大,原生质浓缩,壁变厚而成(如总状毛霉)。
霉菌的有性繁殖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过程,常见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质配:是指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性细胞或菌丝经接触、结合后,细胞质发生融合
核配:即核融合,产生二倍体的结合子核
减数分裂:核配后经减数分裂,核中染色体数又由二倍体恢复到单倍体。
接合孢子:两个配子囊经结合,然后经质配、核配后发育形成接合孢子。接合孢子的形成分为两种类型:(1)异宗配合:由两种不同性菌系的菌丝结合而成;(2)同宗配合:可由同一菌丝结合而成。结合孢子萌发时壁破裂,长出芽管,其上形成芽孢子囊。接合孢子的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在萌发之前或更多在萌发过程。
子囊孢子:在同一菌丝或相邻两菌丝上两个不同性别细胞结合,形成造囊丝。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子囊,内生2~8个子孢子囊。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子囊被周围菌丝包裹成子囊果,子囊果有三种类型:1)完全封闭称闭囊;2)中间有孔称子囊壳;3)成盘状称子囊盘。
卵孢子: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而成。小配子囊称精子器,大配子囊称藏卵器。当结合时,精子器中的原生质和核进入藏卵器,并与藏卵器中的卵球配合,以后卵球生出外壁,发育成为卵孢子。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一、菌丝不分隔霉菌:孢子囊孢子、厚膜孢子。
二、菌丝分隔霉菌:分生孢子、裂生孢子。
三、霉菌繁殖:1、无性繁殖:孢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裂生孢子
厚膜孢子
2、无性繁殖: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2-8个)
3霉菌预防
编辑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感染:[3]

人体预防
霉菌1.注意身体某部位霉菌的滋生,比如指甲,有时霉菌会侵入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长,经常清理。多汗的皮肤褶皱里,特别是胖人皮肤褶皱比较多,如果是夏季出汗多,有可能在褶皱处滋生霉菌。还有就是脚部也是霉菌滋生的有利环境,有脚气的人就更应该注意,防止引起其他部位感染。
2.自己的内裤要单独洗,特别是家人或自己有足癣或灰指甲时更应该注意,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都应该分开来洗。
3.不要滥用抗生素,大量吃抗生素可能会将有益人体健康的菌群给抑制住,破坏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造成霉菌的的大量繁殖。
4.警惕洗衣机中隐藏霉菌,洗衣机用的久了肯定会滋生霉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60度左右的水来彻底清洗就行了。同时洗完的衣物一定要在太阳下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残存的霉菌。
5.在公共场所最好不要用公用的或者别人用过的洗具。同时选用适宜的个人清洁护理产品。
6.正确的避孕,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有促进霉菌侵袭的作用。如果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就尽量不要使用药物避孕。
7.内裤最好选择棉质的,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高,有利于霉菌生长。
8.如果患有霉菌性阴道炎,自己治疗的同时,男方也应同时接受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9.穿着全棉内裤。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高,这可是霉菌拍手称快的“居住”环境!还是选用棉质的内裤吧!
10.控制血糖,碱性产品清洗外阴.女性糖尿病人阴道糖原含量和酸度偏高,易于被霉菌侵害。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清洗外阴,选用pH值弱碱性产品。

食物预防
1.土法防霉在100公斤的大米中放1公斤海带,可有效杀灭害虫、抑制霉菌。虽然防霉变的方法很多,但要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是有限的,因此对一些已霉变的食品,不要吝惜,一定要及时丢掉,千万不要持侥幸心理食用,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2.低氧保藏防霉霉菌多属于需氧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氧气,所以瓶(罐)装食品在灭菌后,充以氮气或二氧化碳,加入脱氧剂、将食物夯实,进行脱气处理或加入油封等,都可以造成缺氧环境,防止大多数霉菌繁殖。例如:
●酱油:在装酱油的瓶子里滴一层熟豆油或麻油,让酱油与空气隔绝,可防止霉菌繁殖生长。
●香肠、肉类腌制食品:用棉签蘸上少许菜油或香油,均匀地涂抹在其表面,即可防霉变。
●醋:醋瓶内加入少许芝麻油或熟花生油,使醋与空气隔绝,防止长白膜。
●干香茹、木耳、笋干、虾米等干货置密封的容器内保存。
3.食物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较好。
4.低温防霉肉类食品,在0℃的低温下,可以保存20天不变;年糕完全浸泡在装有水的瓷缸内,水温保持在10℃以下,即可防霉变。
5.加热杀菌法对于大多数霉菌,加热至80℃,持续20分钟即可杀灭;霉菌抗射线能力较弱,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杀灭霉菌。但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巴氏消毒(80℃)都不能破坏其毒性。
6.收割后的粮食要及时晾晒、烘干,储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在农村地区,如发现储藏的粮食中只有少量霉变,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发霉的玉米、花生等大粒谷物,可用人工方法把发霉的玉米粒、花生粒挑掉;发霉的麦子、大米等小粒谷物可用漂洗的方法将霉粒漂洗掉。

饲料预防
霉菌1.选用和培育抗菌的饲料作物品种。不同的饲料作物品种对霉菌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培育抗菌性品种,可使饲料作物受霉菌侵染的几率大幅度下降。这也是防霉的根本途径,而生物基因工程逐步扩大应用,使培育抗性品种切实可行。
2.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从花生分离到的黄曲霉有80%—90%能产生毒素,远远高于从其他作物分离到的黄曲霉。所以在连续种植花生的田块里的花生,黄曲霉污染率高,黄曲霉毒素(AF)的含量也高,破碎的花生易污染黄曲霉,也有利于毒素的生成,故如果采取轮作等种植技术和适当的收获方法将可大降低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另外,收获和储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虫咬、鼠啃、、磨压,避免玉米、花生等谷物的表皮和外壳损伤;破碎的籽粒应除去,因为这样的籽粒往往被高度污染。
3.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引起饲料霉变的三个主要条件是湿度、温度和氧气。如果我们能控制这三个条件之一,即可有效地防止霉变。一般情况下,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线以下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故作物收获后应迅速将其干燥,且必须保证干燥均匀一致。稻谷中的水分宜控制在13%以下,玉米在21.5%以下,花生在8%以下。
4.改善贮藏条件,抑制霉菌生长。饲料霉变大部分是在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因此贮藏过程中的防霉是饲料防霉的重要环节。
4.1物理防霉法:主要有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封闭隔氧贮存、气调贮藏、低温通风贮藏以及辐射法等。据介绍,将脱粒后的湿玉米装入内衬塑料袋的麻袋,尽量装满并扎紧袋口,此后因为玉米本身的呼吸作用,消耗了袋中的氧,不仅黄曲霉难以生长,其他霉菌也可受到抑制,是经济简便、很有前途的防霉方法。国内常用低温通风贮藏法,采取低温与机械通风相结合,使饲料达到安全水分含量。不仅适用于颗粒饲料,而且对水分含量较高的粉料应用效果也较明显。随着辐射食品技术的发展,应用辐射处理饲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少国家发展起来。?
4.2化学防霉法添加防霉剂:此法比较适合饲料工业。作为饲料防霉剂必须既有抑制霉菌作用,又要对人畜无害且价廉,使用方便、可靠。常被用作防霉剂的有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乙氧喹、延胡索酸、胱氢醋酸盐、龙胆紫、富马酸二甲酯等。世界饲料工业用防霉剂耗量大的是丙酸及其盐类,其次是山梨酸及其盐类乙酸。利处理:乙酸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AF的生物合成。将乙烯利酸配成9%—15%的水溶液,取其相当新鲜花生量35%的液重,与花生充分搅拌混合,于28—30摄氏度、相对湿度100%的环境中贮存于聚乙袋中,90日内仍无AF的生物合成。
4.3微生物抑制法:日本永森食品公司发现7种能吞噬黄曲霉和抑制AF产生的微生物,但尚未见到实用的报道。
4.4综合法:酶和抗氧化剂作为防霉剂,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新型高效防霉剂。它的作用原理与化学防霉剂的防霉原理不同,它是以外加酶取代霉菌体内的酶系,并以抗氧化剂阻碍霉菌正常的氧气吸收,从而阻碍霉菌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防霉效果。所使用的酶,要较霉菌体内的酶强1—500倍,作用于霉菌时,菌体内的酶就遭到破坏,发生变性,使霉菌不能从饲料中吸取营养,再加上抗氧化剂的作用,霉菌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从而抑制其生长。这种防霉剂对霉菌来说不会产生抗性,而且使用安全可靠,对外界无不良影响。
霉菌试验就是检测产品抗霉菌的能力和在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条件下(即高湿温暖的环境中和有无机盐存在的条件下),设备是否受到霉菌的有害影响。
霉菌试验的标准主要有:
GJB 150.10-19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霉菌试验。
HB 6167.11-1989 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霉菌试验。
GJB4.10 舰船电子设备环境试验霉菌试验。
GB T 2423.16-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J和导则长霉。
GB/T10588-2002 GB 10588-89
能进行霉菌试验的实验室很少,知道的就环境可靠性与电磁兼容试验中心、某空军研究所等。
4环境影响
编辑
一、针对于外部环境霉菌易产生地方和原因
霉菌1.生产车间墙壁潮湿,在潮湿部位容易生长霉菌。
2.车间存在冷凝水的管路、墙壁等容易生长霉菌,水管的破裂,也会导致霉菌的产生。
3.空气中总是包含一定水蒸气,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不到,不过,当水蒸气液化的时候,比如当我们沐浴或是泡澡的时候,浴室内镜子的表面就会变得潮湿,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热空气中包含很多的水分,当热空气冷却时,水分就会冷凝、液化。冷凝、液化通常是发生在房屋中温度最低的部位,比如墙壁上温度低的部位,正是在这些温度低的部位,最容易产生霉菌。
4.车间里无法保证正常的换气,无法让车间保证在规定湿度情况下,容易生长霉菌。
5.车间忽冷忽热,容易产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糟到霉菌侵害。
6.离墙近的设备容易产生冷凝水,容易产生霉菌。
7.温度相对较低的车间的门,请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如果这些温度较低车间的门没有关闭的话,那么旁边车间传过来的热空气涌进行,就形成很高的湿度,从而在空气冷却的时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长霉菌。
8.保证空调的正常运转,保证车间内部空气能够达到要求指标,空调的换气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到霉菌的产生。如果车间能保证及时将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气排出车间,则极大程度缩小了可能存在霉菌的可能性。
二、霉菌一旦进入食品,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通风等条件,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一般来说,米麦类水份在14%以下,大豆类在11%以下,干菜和干果品在30%以下,微生物是较难生长的。食品中真正能被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份又称为水份活性(Wateractivity缩写为Aw),Aw越接近于1,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食品中的Aw为0.98时。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当Aw降为0.93以下时,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但霉菌仍能生长,当Aw在0.7以下时,则霉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产毒的霉菌繁殖。
2.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生长温度37℃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
3.食品基质
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实验证实,同一霉菌菌株在同样培养条件下,以富于糖类的小麦、米为基质比油料为基质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量高。另外,缓慢通风较快速风干霉菌容易繁殖产毒。
4.霉菌种类
不同种类的霉菌其生长繁殖的速度和产毒的能力是有差异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素及青霉酸。已知有五种毒素可引起动物致癌,它们是典曲霉毒素(B?1、G?1、M?1)、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
对付霉菌
霉菌能够引发过敏性鼻炎,霉菌隐藏在潮湿的地方,如:浴室、卫生间、橱柜、水池附近。大量霉菌会引发支气管哮喘,为避免家中出现霉菌,要做到:
经常使用活性炭,以保持家中干燥。
清空家里的坛坛罐罐,防止发生霉变。
卫生间和浴室等封闭空间要经常通风。
检查水龙头、水管,防止漏水。
5霉菌危害
编辑
霉菌毒素对人和畜禽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鸡天生对霉菌毒素敏感,饲料中较低的毒素含量就会造成鸡群大量死亡。霉菌毒素对蛋鸡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卵巢和输卵管萎缩,产蛋量下降,产畸形蛋;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种蛋的孵化率降低。不同霉菌毒素对蛋鸡造成的危害有所区别。在已经知道的霉菌毒素中对蛋鸡影响及毒害作用较大的有麦角毒素、单端孢霉毒素、腐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1麦角毒素
麦角毒素是由谷物中的麦角属真菌分泌,化学本质是菌核内的众多生物碱组成的化学基团。在这些化学基团中,有的生物碱侵害神经系统,引起痉挛和感觉神经紊乱;有的侵害血管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和肢体坏疽;有的侵害内分泌系统,影响垂体前叶神经内分,泌的调控。因此,麦角中毒以血管、神经和内分泌紊乱为特征,产蛋鸡麦角中毒表现为饲料采食量减少,产蛋率下降,排稀粪等。
发霉食物2单端孢霉毒素
包括镰刀菌属在内的多属霉菌均可产生各种单端孢霉毒素,研究表明,在发现的100多种单端孢霉毒素中约一半是由镰刀菌属产生。作用机理是破坏结构性脂质,抑制蛋白合成和DNA合成。蛋鸡采食该类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几天时间内,产蛋量迅速下降,蛋壳变薄,病鸡口腔黏膜溃烂形成黄色疥痂,剖检可见肝呈棕黄色,易碎,肾脏肿胀,输卵管内尿酸盐沉积,嗉囊有局部溃疡,肌胃壁增厚。
3腐马毒素
由串珠镰刀菌分泌,中毒的机理是破坏鞘脂类的合成。蛋鸡的中毒症状表现为拉稀、排黑色粘性粪便,采食减少 体重减轻、肢体残废,死亡率增加。体外实验证明,腐马毒素对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有毒性作用,降低免疫细胞的杀菌活性。
4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取代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有包括玉米赤霉醇在内的七种衍生物,是一种对鸡毒性很强的植物性雌激素。蛋鸡中毒的临床表现为鸡冠肿大、卵巢萎缩、产蛋率下降,有的出现腹水症。
5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高毒性和高致癌性毒素,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和软毛青霉产生。黄曲霉毒素是由两个不等的二氢呋喃妥因环组成的化合物。它与细胞核和线粒体DNA结合,造成蛋白质合成受损,干扰肝肾功能,抑制免疫系统。蛋鸡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产蛋率下降、死亡率提高。剖检可见肝肾肿大苍白、皮下出血、心包积水、胆囊扩张、卡他性肠炎;镜检可见肝脏脂肪变性、胆管增生。
6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和纯绿青霉产生的一种肾毒素,是对家禽最毒的霉菌毒素。赭曲霉毒素中毒可以引起原发性肾病,也可影响肝脏、免疫器官和造血功能。剖检可见肝脏、胰脏、肾脏苍白,肾脏肿胀,输尿管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污染赭曲霉毒素的饲料适口性差,蛋鸡会因厌食而体重下降,产蛋量和品质下降。对种蛋,赭曲霉毒素中毒会造成畸形胚增加。
6防治对策
编辑
1加强饲料生产的管理
首先要严把原料采购关,杜绝霉变原料入库;控制仓库的温度湿度,注意通风,做好对仓库边角清理工作,防止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变质;控制饲料加工、配制、运输等环节,控制饲料的储存环境,尽量缩短储存时间,防止饲料在禽舍中发霉变质。
2合理使用饲料防霉剂
饲料防霉剂,要具备抑制霉菌生长,但又对动物无毒的特点。因此,作为饲料防霉剂,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效果;二是pH值低,在低水分的饲料中能释放出来;三是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经济、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有效添加量不影响动物健康及饲料的适口性。常用的防霉剂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为有机酸,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脱氢醋酸和富马酸等;第二类为有机酸盐及其酯,如丙酸盐、山梨酸钠(钾)、苯甲酸钠和富马酸二甲酯等;第三类为复合防霉剂。有机酸防霉效果较好、但腐蚀性较大;有机酸盐防霉效果较有机酸差,且必须在有一定的水分和pH值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腐蚀性小;复合防霉剂防霉效果作用强、腐蚀性小。
3中毒蛋鸡的治疗
更换饲料无疑是最有效解决霉菌中毒的方法,在提供无污染的饲料后再使用一定量的霉毒清或制霉菌素,大多数霉菌毒素中毒的家禽很快会恢复健康。此外,补充维生素,例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以部分抑制T-2毒素和赭曲毒素对蛋鸡的毒害;N-乙酰半胱氨酸和硫胺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其机理是增加了谷光苷肽的合成。

⑷ 放线菌与细菌相比其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差异

放线菌是丝状的原核微生物,一般细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是丝状的,其宽度与单细胞细菌一样,但丝状菌丝无横隔,称菌丝。菌丝又可根据着生位置不同分为基内菌丝(营养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一段菌丝含有多个原核。
一般细菌由单一细胞组成,或者单一细胞有序排列成链状、双菌、四联或八叠状,但细胞间基本无物质交流。一个细胞内只有一个原核。

两者都行无性繁殖。单细胞细菌采二分分裂方式繁殖,即分裂一次一个细胞产生两个子代细胞。放线菌在进行染色体复制后,并没有出现细胞分裂,只有菌丝的延伸。

⑸ 螺旋体、放线菌是什么生物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aeta)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由核区和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圆柱体,柱体外缠绕着一根或多根轴丝。轴丝的一端附着在原生质圆柱体近末端的盘状物上,原生质圆柱体和轴丝都包以外包被,轴丝相互交叠并向非固着端伸展,超过原生质圆柱体,类似外部的鞭毛,但具外包被。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含活菌的新鲜标本,可看到运动活泼的螺旋体。运动有三种类型: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转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横断分裂繁殖;化能异养;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自由生活、共栖或寄生,有些种是致病菌。
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与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分5个属:包柔氏螺旋体属(Borrelia),又名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脊螺旋体属(Cristispira)、螺旋体属(Spirochaeta)。前三属中有引起人患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后二属不致病。
疏螺旋体属(borrelia)
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前者引起回归热,后者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密螺旋体属(treponema)
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品他螺旋体,后二亦通过接触传播但不是性病。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
螺旋数目较多,螺旋较密,比密螺旋体更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本属中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与螺旋菌的区别:螺旋菌较坚挺,弯数较少,一般为1-6周;而螺旋体较柔软,弯数较多。放线菌(Actinomycete) 游动放线菌 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B>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的一个名词。有些细菌和真菌都可以划归到放线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⑹ 显微镜在100倍下观察可以看到放线菌的那些部位

显微镜在100倍下观察不能看到放线菌的任何结构。
放线菌属细菌,
个体十分微小,
在100倍镜下连放线菌都看不到,
更不用说其结构了。
想看到放线菌,
需1000倍油镜。

⑺ 原核生物三菌三体,一说是真菌、细菌、放线菌;还看到说蓝藻、细菌、放线菌的。说法不一。求解

三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

三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器结构

具体根据外表特征等方面可以把原核生物分为狭义的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七大类。

简记“衣支细蓝线”即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蓝藻(如色球藻、念珠藻、颤藻、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红藻(如紫菜、石花菜)、褐藻(如海带)属于真核生物

(7)放线菌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由于古生菌又具有许多真核生物的特征,明显区别于细菌,因此不将古生菌列入其中,而将其拿出来单独描述。

原核生物仍拥有细胞的基本构造并含有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以及鞭毛的细胞。细胞壁不包括所有的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有一个例外:原核生物中,除了支原体,其余的都有细胞壁;支原体是唯一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⑻ 放线菌是哪类细菌它感染人体是地方

放线菌是细菌里的一种。它们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比如口腔,当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口腔卫生不好,拔牙或者口腔黏膜受损了,就可以引起放线菌病。
根据感染的途径和涉及的器官,临床上又分为面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放线菌病,其中面颈部最为常见。所以他们感染的部位是很多的
你是想问哪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