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和尚都是光头,唯独佛祖有一头卷毛
和尚都是光头,唯独佛祖有一头卷毛,是因为以下一些原因。
01. 本身就为卷发关于佛祖的卷发的成因总共有两种说法,此为第一种说法。首先,我们都知道佛教的起源地不是在我国,而是在印度。并且佛祖在没有加入佛教之前,是孔雀王朝的王子,自然也就拥有着雅利安人的血统。根据这个血统,我们可以推测出来,佛祖自然也就拥有着一头卷发。后来佛祖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佛祖的头发也没有什么变化,继续是一头卷毛。故此,和尚都是光头,唯独佛祖有一头卷毛。
综上所述,和尚都是光头,唯独佛祖有一头卷毛,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佛祖本身就为卷发,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佛祖是圣者的象征。
㈡ 老道也说无量佛,这不和和尚一样了吗
道教的这一词,最早是“无量寿福”,乃祝福善信的一个专用名词。但道教的“无量寿福”的“福”字在西南地区的方言发音中与“佛”音相同,所以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单田芳单老的评书里会出现道士念"无量寿佛"或者"无量佛"/
参见以下这篇文章:
福生无量天尊不能简化为无量天尊
本人入玄门二十余载。记得早年间,时有世人问及“佛家有‘阿弥陀佛'为口头用语,你们道家怎么说?”答曰:“口头禅非宗教之统一模式,不必各教尽有。”那时确实不曾听到类似“阿弥陀佛”的玄门用语。但老修行们在打交道时,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应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云游至东北地区,常往来于关东各庙之间。当时偶尔有顽皮的小道友以“无量天尊”调侃,但若被老道长听到,总以愠色或训诫止之。由于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们请教“无量天尊”是怎么回事?原来却是一个趣闻。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着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大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记得在八年前东北某道观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动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无量天尊”出现在玄门羽士的发言中,着实令我目瞪口呆!当然潮流难以逆转,后来,“无量天尊”便迅速出现在东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间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们在为香客助磬的同时,语气悠长地口称“无—量—天—尊”已成为定规,俨然世人笔下影视小说中之情状。更在此同时,关东的道友不断入关南下,因此又将“无量天尊”带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后有两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机短信方式与我联系,总以“无量天尊”开头以示恭虔。我感慨之余,曾以专页为之训导。现将大概内容重述如下:
佛家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等诸佛称号。“阿弥陀”是佛之名讳,而“佛”是称号。“无量寿”即无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而称“无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这都是讲得通的。而“无量天尊”却不然。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现将话题说回来,笔者乃山野之夫,孤陋寡闻,未曾查典考据,更不知整部《道藏》里面是否能找到单以“无量”称天尊的地方。但本人确实亲身经历了“无量天尊”在玄门中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前人云:“谬论所常,执为道理;谬误所常,执为规矩。”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外面的世界可谓精彩纷呈。于是,古墙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严守内相、恬淡外相”,其实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薯仔贴金箔固然被视为荒唐,而珠宝上涂脂粉又何尝不是妄为!
㈢ 禅宗的参话头是怎么参的
参禅就是参话头。参就是找,找这个念佛是谁? 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透“念佛是谁?”就是金刚王宝剑,能斩断一切欲念,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
找这个念佛是谁?是鬼,是哪个鬼?是人,是哪个人?是我,我死了,还会不会念?装在棺材里,就没有人念佛。找究竟对“谁”念佛?念“谁”呢?找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找不到。永远的找,也找不到。这个“谁”如果找到了,什么妄想也没有了。为什么还有妄想?因为没有找到“谁”的缘故。这个“谁”字,可以找上个大劫。
老修行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在定中找这个“谁”字。因为专参这个“谁”字,一切妄想没有了,豁然开悟,在黑暗中现出光明,什么都看见了。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这就是“念佛是谁?”的道理。所以,谁能不打妄想,谁就有功夫;谁要打妄想,什么功夫也用不上,这就是参禅的中心思想。
参禅的功夫,就是专一其心来参,行也参,住也参,坐也参,卧也参。总而言之,时刻在参,不放弃参的机会。所以,在打禅七的期间,不拜佛、不念经、不上殿,也不过堂。到时候去吃饭,吃完饭立刻回到禅堂,继续参禅。到时候去厕所,方便后即刻回禅堂,继续参禅,不可浪费一分一秒,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时间内是开悟的时间?所以分秒必争。 所谓“不离这个。”不离哪个?不离“念佛是谁?”不离念佛是谁,那就是智慧剑,斩断七情六欲。这种习气毛病一除尽,本性就现前。本性现前,菩提道果就成就了。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
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
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
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停止,脉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清净本来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才是证果的境界。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
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各位注意!不可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犯了妄语戒,将来要堕落到拔舌地狱。信不信由你,我事先说明。在佛教
中有人没有开悟,就说自己开悟,这种行为真要不得。就是真的开悟,也不要对人讲:“我开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传,自卖招牌,那就没有意思。
打坐的姿势,要端然正坐,腰要直,头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然后结双跏趺坐,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脚搬到左腿上,这才合乎标准。因为结双跏趺坐,容易入定,所以叫“降魔坐”,又叫“金刚坐”,又叫“莲华坐”,这种姿势能消灭无量劫的业障,能了生死,生出无量功德。
在一开始打坐时,必须练习这种基本的坐姿,再调整身体,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是控制妄想的秘诀。然后将呼吸调匀,不急不缓,使其自然。这时再参“念佛是谁?”时间久了,就会起作用。
参禅,好像“母鸡孵蛋”一样用功夫。母鸡虽在想鸡子,可是体不离蛋,专心致意在孵蛋。不是孵了五分钟,就跑出去,过了一个时候,又回来孵蛋,不到五分钟又跑了,这种情形,永远孵不出小鸡来。我们参禅打坐也是这样,要念玆在玆,不怕腰酸,不怕腿疼,不怕苦,不怕难。一心一意在参,为什么?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水落石出的时候,便是开悟时。
参禅,又像“龙养珠”一样用工夫。龙时时刻刻保护它的宝珠,没有不注意不谨慎的时候。所以这个宝珠,一天比一天光明,它昼夜六时精心的保护。参禅的人,也是这样,时刻不能生杂念。古德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可以说妄念不生全体现。没有妄想,就会有所成就。
参禅的人,不想成佛,不想开悟,不想得智慧,只是努力用功,勤加修行,到时候自然会开悟。不可去想什么时候能开悟?如果这样一想,想到无量劫,也不会开悟。在禅堂里,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成功的机会。所谓“久坐有禅。”
参禅,又好像“猫捕鼠”一样用工夫,要聚精会神守在老鼠洞旁,等待老鼠出来,一爪捕之,不可懈怠,散乱其心就不能注意了。参禅的人,亦复如是,时时刻刻提起正念,不生妄念。这是参禅初步入门的知识。
修道人,不要到南山去找“道”,也不要到北海去找“道”。道,就在你的身边。你能结双跏趺坐,专心致意参禅,这就是道。不要有好高骛远的心,向外驰求去找道,那是永远找不到,舍近求远,到处找困难的事。这就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㈣ 释海灯的济平法师
济平法师(1930- )1930年(庚午年)弥陀佛圣诞日生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
11岁依止宏莲法师出家,后又依南京赖融禅师参修佛学。
1955年于云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得戒师虚云和尚,于座前得闻佛法,亲自证法印,承摄禅宗临济第47代传人。
不久聆听大德高僧海灯法师宣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参学四年有余,始得海灯法师器重,接法于座前,参悟天台教理,追随海灯法师,研习经教,参究禅宗,修学于苏、沪、川、陜等地古刹道场三十余载。
文革期间,经海灯法师指点许可,单身赴江西永修县杨岭山住茅篷、闭关、苦修实证,历时廿余载,尽管困难重重,仍入甚深禅定,转危为安,并借管竹林之名,将杨岭山崇圣寺(上寺)、苦慧寺(下寺)保存和重修。
1981年大地重辉,佛光普照。法师心系天下众生,身负如来家业,为实践佛陀教导,利济大众,遂出山到各地参学、弘法。
济平法师随缘建寺,广修道场,绩佛慧命。先后恢复、重建,在建了褔州妙峰寺、海灯法师纪念馆、香港虚云和尚纪念堂、大埔马嵩山定慧寺、四川回龙寺、极乐寺、海灯法师佛武馆、江苏淮安楚州闻思禅寺等,并不辞年高,亲临缅甸,求得近25吨重无价玉佛,正法久住,功德无量!
法师住锡香港后,铭记爱国爱教,多次陪同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侨信徒,回大陆名山大寺观光、游览、讲经,参加各种佛事及佛教活动,带领信众朝圣于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地,两次作为观光团团长,参访了台湾的普门寺、佛光山、隆享寺、阿里山慈云寺,四次率团赴印度、日本、澳洲、柬埔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朝圣、参禅、讲学。
法师衣、食、住、行简单淡泊。对己刻苦自勤,怀济弱扶贫之心,经常号召徒众出世先修济世,积极参加振灾布施。为护持佛法,多次巡回各地设供万僧大斋,应供修褔。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谓和谐人类,弘扬人间佛教,法师堪称天人师表,人格风范!
济平法师大事纪现任虚云老和尚纪堂住持,兼任福州市妙峰寺住持及四川省江邮观务山极乐寺之住持。济平法师1955年于云居山真如寺受戒于虚云老和尚,又为海灯法师之传法徒,至1985年12月应香港诸位长老之邀,来港任纪念堂之住持。
1955年,济平法师当年25岁,受三坛大戒。那时济平法师已亲近虚云和尚四年多。虚老对济平话1956年会有大法师到来,要好好把握。
1956年,海灯法师到来升座真如寺住持宣讲楞严、法华,济平法师礼海灯法师为根本上师,亦为海灯法师的侍者,这便是济平法师学习秽积金刚传承之始。
1957年,济平法师跟随海灯上师到上海研习法华、楞严等经典。除日常五堂功课外,每日听经九小时,更夜不倒单,或拜经、或参禅。
1959年,济平法师朝五台山,顶礼宣明海灯上师,除后便注心遮闩了20年关。
济平法师去港后,于西方寺担任维那,期后接任大埔定慧寺方丈一职。
2011年济平法师任虚云和尚纪念堂住持、四川回龙寺住持、四川极乐寺方丈、福建妙峰寺住持、江西苦慧寺住持、江苏省淮安楚州佛协会长、四川省江油市佛协会长。
济平法师一生专修秽迹金刚、瑜伽焰口,为信众解冤释结,尤其以回龙寺的牛精事件及杜居士的焰口事件最为人津津乐道。
㈤ 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是如来佛吗可否有图片
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为西方极乐世界(又称安乐世界,安乐刹,安乐处等)之教主。
“如来”其实也是对佛的十种称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之一,“如来佛”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称谓,我们可以将阿弥陀佛称作阿弥陀如来,药师琉璃光王佛也可称作药师琉璃光王如来,释迦牟尼佛也可称作释迦如来。
(5)和尚功德无量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如来种类:
1、南无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生极乐世界 一生成佛)
2、南无释迦摩尼佛(已闻今闻当闻释迦牟尼佛名者 是诸众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3、南无弥勒尊佛(往生净土)
4、南无药师佛(若称彼佛如来名者 一切殃罪悉皆除灭)
5、南无不动如来(假若堕入恶道 于地狱中受无量苦 如果在世或前世中 有曾经称念过 阿閦佛名号 以此少善根因缘纵使身处地狱 亦蒙阿閦佛救济拔度)
6、南无多宝如来(脱离三恶道去除贫穷果报)
7、南无华明至尊古佛(灭无量阿僧祗劫所集众罪)
8、南无内丰珠光如来(及受天上人中快乐恒沙劫中所作众罪 悉当弃舍不受)
9、南无宝俱苏摩身光明胜佛(超越世间不可数劫)
㈥ 念经的和尚与社会上善人,谁的功德深厚
太笼统,涉及对象也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
到底什么是功德也没有弄清楚。
有的楼上说:“假和尚比不过真教师。”
我说:“真和尚一定比得过假教师。”
我这里的“假教师”是指只有虚名,实求个人前途,但教学成绩同样过硬的教师。人心隔肚皮,真实的目的无人知晓。
和尚是延佛法命的,佛法是救人出六道轮回、离苦得乐的。而世间的教师只是教科学知识、生活技能等的。
佛陀教育和当今学校教育的内容相差甚远的。
佛陀教育是根本教育,教育人们认识宇宙,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真相;而学校教育非常局限。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生存技能,但他也不能保证来世的情形如何。
挣了很多钱,很高的地位,却又造了很多罪业,堕落三恶道的比比皆是,佛已经在相关的书中说得很清楚,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这样看来,佛陀教育重要得很多。
诵经念佛的功德很大,七部《地藏经》的功德就可以把一个鬼道众生超拔到天道。而我们人如果一生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就能保证来世再得人身。如果一生持五戒,同时再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才能升到天道,谈何容易啊。
当然了,庙里那些为了挣钱而帮助人念经的假和尚,功德要小很多很多了。但即使这些假和尚也是值得大众恭敬的,因为他仍然可以让百姓种福田。如果一个百姓能够看见他,心里默念一句“阿弥陀佛”,此即种下金刚不坏之佛种,功德无量啊。佛经中有云:至诚念阿弥陀佛一声,可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才有“说僧过恶犯重罪”的说法。
如果不信六道轮回的人,上面所说全是白说,而且,还容易让其谤佛造重罪。
最后说一句,提问者,对佛法不甚了解,应更加努力!
学佛是非常殊胜的,要好好珍惜!
㈦ 那个因长得太帅而走红网络的和尚被富婆送豪车追求,近况如何
不得不说,在这物质纵横的社会,还能有这样一股清流和尚可真是难得。毕竟和尚也是人,也需要生存,真的能否做到古代佛家人一样不为外界物质所牵动吗?但这位帅气和尚做到了,并且在佛法修炼中也是取得显着效果,许多香客也是慕名远去他所主持的寺庙,一是为睹他的容颜,一个是潜心学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些人以物质生活为重,有些则是以精神生活。毫无疑问,金汉杰属于后者,他喜欢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喜欢佛性世界的生活,虽有帅气长相看似耽误,但这难道不也是惊艳世界的一种方式吗,我们学会接纳就好,你们觉得呢
㈧ 佛教的标志是什么
一、佛教教旗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设计的,并在1952年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上得到确认。
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构图,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等色,象征人类的各种肤色。
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的和平。从佛教立场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
蓝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红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智慧圆满;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义。
(8)和尚功德无量的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㈨ 和尚每天打坐念经,不做善事,哪来的福报
这叫参禅,一味地去做好事,事实是求功德,有欲念!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