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腿骨骼合闭前和合闭后的是什么样子的,带图的来。
1. 左侧图片展示的是闭合状态的大腿骨骼,特别是膝关节的局部细节。膝关节由股骨和胫骨的相应部位组成,包括髌骨,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称为关节面。
2. 右侧图像详细描述了膝关节的结构。膝关节由股骨的内侧和外侧髁以及胫骨的内侧和外侧髁构成,还包括髌骨。关节囊相对较薄且松弛,环绕在各个骨头的关节软骨周围。关节囊周围还有韧带提供额外的加固。
3. 膝关节前方有髌韧带,它是股四头肌肌腱的延续,从髌骨的下端延伸至胫骨的粗隆。在髌韧带的两侧,有髌内侧和外侧支持带,这些是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腱膜的延伸,并与膝关节囊交织在一起。
4. 膝关节后方有腘斜韧带,它由半膜肌的腱纤维部分编织入关节囊形成。内侧有胫侧副韧带,起自内收肌结节,向下分散并编织于关节囊的纤维层。外侧则有腓侧副韧带,这是一个独立的圆形纤维束,起自股骨的外上髁,止于腓骨的小头。
5. 关节囊的滑膜层非常广阔,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的表面没有滑膜覆盖外,关节内的所有结构都被一层滑膜所覆盖。在髌骨的上方,滑膜呈囊状突出约4厘米,称为髌上囊。在髌骨下方的两侧,滑膜形成皱褶,突入关节腔内,这些皱褶内充满脂肪和血管,被称为翼状襞。
6. 由于股骨内侧和外侧髁的关节面是球形凸起,而胫骨髁的关节窝相对较浅,两者之间的配合并不完全匹配。为了适应这种不匹配,关节内生长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缘较厚,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内缘薄且自由;上面略微凹陷,面向股骨髁,下面则平坦,朝向胫骨髁。
7. 内侧半月板较大且较薄,呈“C”形,前端狭窄后端较宽。前端起自胫骨髁间前窝的前部,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后端附着于髁间后窝,位于外侧半月板和后交叉韧带附着点之间,边缘与关节囊纤维层和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
8. 外侧半月板较小,呈环形,中部宽阔,前部和后部都较狭窄。前端附着于髁间前窝,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外侧,后端止于髁间后窝,位于内侧半月板后端的前方,外缘附着于关节囊,但并不与腓侧副韧带相连。
9. 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缓冲重力,起到保护关节面的作用。由于半月板的存在,膝关节腔被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方和下方两个腔室,这不仅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也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例如,屈伸运动主要在上关节腔进行,而轻度的屈膝旋转运动则主要在下腔完成。
10. 此外,半月板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屈膝时,半月板向后移动,而伸膝时则向前移动。在剧烈的运动中,半月板容易受损,甚至撕裂。当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且胫骨固定时,如果股骨下端因外力作用过度内旋或伸直,可能导致内侧半月板撕裂;同理,如果股骨下端过度前外旋或伸直,外侧半月板也可能发生破裂。
11. 膝关节内还有两条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前窝,斜向后外上方,终止于股骨外侧髁内面的后部,起到阻止胫骨前移的作用。后交叉韧带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内侧,较前交叉韧带短,起自胫骨髁间后窝和外侧半月板的后端,斜向前上内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外面的前部,有限制胫骨后移的作用。
Ⅱ 膝关节腔内注射的方法
膝关节腔内注射的方法如下:
体位选择:
- 病人取坐位,屈膝90°,使小腿自然下垂。这种体位便于医生准确找到注射点,并确保注射过程顺利。
消毒与定位:
- 在髌骨的外缘或内缘约1cm的部位进行局部消毒。消毒是确保注射过程无菌、防止感染的重要步骤。
- 确定注射点,通常位于髌骨边缘的1cm处,这是进入膝关节腔的理想位置。
注射操作:
- 医生采用适当的注射器,将玻璃酸钠等药物注入膝关节腔内。
- 在注入过程中,需确保药物准确进入膝关节腔,避免注入到肌肉内,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注射后活动:
- 注射完成后,嘱咐病人主动活动膝关节,以促进药物在关节软骨上的均匀分布。
- 活动膝关节可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滑润关节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在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 注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人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注射并处理。 注射后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病人恢复情况。
Ⅲ 髌上囊算关节腔吗
髌上囊并不算关节腔,关节腔是由膝关节的关节囊、髌骨的软骨面、股骨的软骨面以及胫骨平台的软骨面组成的密闭腔隙。此腔隙主要在膝关节的两个骨质中间,并不与外界相通。虽然髌上囊也是囊性组织,由于其位置和关节腔并不相通,而且位于髌骨近端和股骨远端前方。髌上囊和关节腔没有相通和共同的组织,所以髌上囊并不能算关节腔的一部分,髌上囊是独立的囊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