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下颞部是哪个位置图片
扩展阅读
手机页面滑动手势图片 2025-08-05 15:57:20

下颞部是哪个位置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15 09:19:51

1. 颞部是哪里

颞部位于头两侧、双眼后方、颞骨上方。相关的血管有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颞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的太阳穴。

2. 颞部是哪个部位具体位置在哪

如果粗略说,颞部就是指2个太阳穴、耳朵附近的部位。从头的表面分,人头部分为额部、颞部、枕部、顶部等。

3. 率谷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是什么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廓尖上方,耳尖直上入发际5厘米处。它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降浊祛湿、疏风活络、镇静止痛、平肝熄风的作用。

中医认为,头者为诸阳脉之所聚。胆经是一条少血多气的经络,于头部两侧循行。肝胆互为表里,若肝气郁结,胆经则易瘀滞堵塞。当胆经气血不通时,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则发为头痛。治疗偏头痛,首先应疏通胆经。



(3)下颞部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穴名来源

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

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4. 颞动脉在什么位置

脑袋两侧,太阳穴附近.那里有4片头股的交接点,是脑袋最薄弱的地方,那底下就是颞动脉.

5. 睛明、太阳、四下关、颊车 在哪个部位(最好有图解,图越大越好)

睛明穴图 http://www.21nx.com/c/am/pic/gmian.jpg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太阳穴图 http://www.mifang.org/am/xue/taiyang.html位置: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下关穴图 http://www.21nx.com/c/am/xue/xiaguan.html位置: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颊车穴图 http://www.21nx.com/c/am/xue/jiache.html位置: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6. 人体生理结构图左额颞是指什么部位

头左侧左眼后方、颞骨上方。颞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的太阳穴。

7. 谁能知道人体穴脉古人是怎样发现的该如何认识自身各处穴位任 督 二穴是指...

穴位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1�7�1�7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镇静、清热解毒、泻火、清脑明目、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止痒,抗过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疗法:耳尖穴常用于刺血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黄褐斑、痤疮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适应症广泛而容易被美容师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廓皮肤;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顶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针、对准耳尖快速准确的刺入约2毫米深;③以双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轻挤针眼四周。视顾客体质情况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片刻,不必包扎,片刻后自愈;④采用两耳交替施治,视顾客面部皮肤问题轻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项:①针刺放血操作要熟练,针刺不宜太深,以免过多损伤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适当,不宜太多和过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显或属脓疱型痤疮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无菌操作,以免皮肤感染。
机制探讨
我国民间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疗疾病,应用耳尖放血治疗皮肤问题是根据耳尖穴的功能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刺络”疗法的原理。
1、经络的传导作用:耳与人体经络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说明耳与全身的沟通与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经络之间又是相互联系沟通,因此全身脏腑器官以及各组织间都与耳廓相应部位有其相关性,生物全息论学说更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针刺耳尖穴可激发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发挥经气的防卫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肤的效果。
2、神经的反馈作用: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来看,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除来自躯体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外,还有来自颅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支,以及分布于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而这些神经的分支又相互重叠或吻合,有的交织成网或形成神经丛。耳尖穴位于耳轮顶部,该处有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针刺耳尖后,其局部相交的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激发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其反馈到相关病灶部位,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炎症的吸收,从而使机体得到康复,色斑淡化,痤疮及其疤痕消除。
用灯火灸耳尖穴夕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下领下腺炎、感冒发热不退等热性疾病共763例,辄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灯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许,点燃后对准双侧或单侧的耳尖穴灸之,听见‘“啪”地响声即可。不响者效不佳,以响为度每日l次。 治疗结果 流行让腮腺炎:痊愈(火灸1一2次后,1一3天同体温降至正常,耳垂周围肿胀痛明显消退夕伴随症状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后体温下降,但仍高于止常,耳垂周围肿胀疼痛减轻)9例。无效(火灸后体温不降,耳垂周围肿胀疼痛不消失)2例。

8. 左侧额颞部在哪里

它是两个部位,额头和太阳穴那

9. “耳颞”是什么位置

耳颞指头颅两侧2个太阳穴、靠近耳朵的部分。

颞下颌关节是具有转动和滑动的左右联动关节。颞下颌关节主要有开闭口、前伸和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这些运动是通过咀嚼肌群、韧带、关节之间互相协调的动作而产生的。

颞骨岩部下方,外耳道之前,骨面有纤维软骨覆盖。关节凹前方的骨性突起为关节结节,它有助于防止在大张口时髁状突过度向前滑行而脱位。髁状突表面也有纤维软骨覆盖。关节盘是一块卵圆形的纤维骨板,介于关节凹与髁状突之间,将关节腔分隔为上腔和下腔两部分,四周与关节囊相连。关节盘坚韧,在两关节面之间有缓冲作用并使关节能适应下颌多方向运动。

(9)下颞部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耳颞神经来源于三叉神经的分支下颌神经,为感觉神经。

以两个根起始,挟持着硬脑膜中动脉,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颌关节后方转向上行,自腮腺上缘穿出,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下颌关节、外耳道的皮肤、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肤。

在腮腺内发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纤维,来自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经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自翼外肌两头间穿出,沿颊肌外面前行贯穿此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和颊粘膜。

颞叶的颞上回是初级和次级听觉皮层的所在地,为处理听觉讯息的中枢。颞叶位于顶叶边缘的韦尼克区,和语言尤其是语言的理解,有重要的关系。而布洛卡区和语言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该部分脑的损伤可导致失语症。颞叶内侧的海马体在形成长期记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颞叶底部的皮层参与视觉中的物体和人脸识别,属于视觉系统的“腹侧流”。

10. 下颌吸脂颞部填充是什么

颞部填充概述
颞部,即俗称太阳穴的部位。如果过于饱满、凸出显得额部过于宽大,尤其对于东方女性所追求的椭圆形面型有些相悖,被认为不甚美观。
瘦削的人由于皮下脂肪少,多数会出现颞部(太阳穴)凹陷的情况,也有些人是遗传原因所致,从而影响脸形上半部份的轮廓,给旁人感觉头大脸小,或是一种颧骨高的感觉。“天庭”不够饱满在中国人看来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正尝试使颞部丰满的手术,即颞部充填。

颞部填充适应症
颞部过于平坦,太阳穴有显着凹陷者。
颞部填充术前准备1、术前女性必须避开月经期。
2、两侧颞部手术部位进行剃发,距离发际边缘2-3cm即可。
3、术前进行三维头颅CT、血常规 出凝血相关检查。

颞部填充的治疗过程
颞部填充的治疗过程: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而且根据求美者的具体特征来有效的选择较长的颞顶部冠状切口手术时间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如果是自体脂肪注射方法,一般不需要包扎。如果使用用医用硅胶假体进行颞部填充,根据颞部凹陷的轻重程度,取椭圆型硅胶假体加以雕琢,术后不满意可以完全取出假体,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颞部填充材料
● 自体真皮脂肪移植
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整形美容中心首席院长金柱翰教授介绍说,自体真皮脂肪可以从身体的较隐蔽部位切取带真皮的脂肪组织移植于颞部凹陷处,优点是自体组织无排异,取材方便。缺点是会有部分脂肪液化吸收而影响效果,且供区会遗留瘢痕。
●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
自体脂肪移植可以从臀部、腹部等部位抽取一定的脂肪组织移植于颞部凹陷处,优点是采用自体组织,无排异,取材方便,缺点是会有一部分吸收而影响效果,需多次注射,且供区会遗留一定的瘢痕。
● 硅胶假体充填
硅胶假体易雕刻,价格便宜。使用医用硅胶假体进行颞部填充,根据颞部凹陷的轻重程度,取椭圆型硅胶假体加以雕琢,术后不满意可以完全取出假体。
● 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
膨体则是一种新型的面部充填材料,具有稳定、柔韧等特点,充填的效果自然、逼真。但需切口较大,充填时宜将材料充分展平,防止折叠,卷曲。相对于硅胶假体而言,其价格昂贵亦是一大缺点。

颞部填充副作用
1、额颞部填充副作用可能是由植入材料HA所引起的并发症;
2、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额颞部填充副作用有:额颞部明显高低不平、不对称、连接处不自然;
3、额颞部填充术后护理不当或外伤可能引起血清肿、HA移位变形、局限凹坑。

颞部填充方法
1、固体硅橡胶填充法
1)首先在患者颞部及额部外侧用亚甲蓝标出隆颞需填充的范围及植人体的形态大小。术前可用石膏在局部表面填补,待其填补外形满意后以拓取的石膏模型形态、大小、厚薄而决定充填材料的大小并雕塑成形,高压消毒备用。
2)沿鬓角前缘垂线向上于发际内1 cm处向上切开头皮,长约3 cm,深达颞肌筋膜浅层,于颞深筋膜下分离已标定的硅橡胶假体埋植腔隙。亦可在此层次内顺颞肌肌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开颞肌,直达颅骨肌膜浅面剥离出埋植腔隙,将假体埋于颞肌深面。分离时注意勿损伤颞部动、静脉,防止出血。
3)自切口将假体植入已分离好的腔隙内,检查外形、位置均满意后缝合切口。
4)术后加压包扎,防止出血、血肿形成,48~72h可解除包扎。
5)术后应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2、膨体聚四氟乙烯填充法
1)充填范围及手术设计与固体硅橡胶充填法相同。由于膨体材料较软,埋植层次不宜放置在颞肌深面,否则会影响手术效果。
2)由于此材料较软,植入时较困难,所以剥离植入腔隙要充分,其范围要比假体范围大出约1cm。
3)假体植入时,可用肌腱针先于假体周围固定3~4针,而后在甲状腺拉钩导引下将肌腱针自埋植腔隙内侧假体植入的相对应点穿出皮肤。将所有固定线均穿出皮肤后,缓缓拉动固定线将植人体牵拉人埋植腔内。检查假体平整无移位,将固定线打结固定。
4)缝合切口,加压包扎3d,3d后可拆除固定线,打结、固定。
5)术后应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3、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颞法
1)自体脂肪颗粒取材方便,用20ml注射器3—4mm直径的抽吸针(或16号、18号注射针头)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在下腹部或腋下上臂内侧等部位,切一3~4inlll小口,将抽吸针插入皮下脂肪层,连接20m1注射器,将注射器抽成负压后用注射器针头帽将拉出的注射器管心顶住,保持负压状态,持抽吸针柄抽吸,抽吸脂肪颗粒20~40ml。用生理盐水洗涤抽取的脂肪至洗涤液清亮为止。将脂肪颗粒抽吸人注射器内,垂直静置5~10min至液脂分离后,推出注射器深层的液体部分,保留漂浮在上面的脂肪颗粒并加入庆大霉素40 000U,将处理好的脂肪颗粒注入一洁净的容器内备用。
2)取2m1注射器吸取脂肪颗粒后接18号注射针头,按标定好颞部注射范围穿刺人颞浅筋膜深层均匀注入。每侧注入5—8ml,注射后按摩平整。
3)注射针孔处用纱布敷料包扎保护。
4)术后应用抗生素3~5d。
5)术后4周内禁止在局部按压,如注入的脂肪颗粒吸收较多,可于术后3个月后补充注入自体脂肪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