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花江上》请达人们,看一看。看好你们哟!
2. 松花江图片
http://www.tpgimages.com/front/img_search.php?stype=all_img&pre_kwords=&kwords=%CB%C9%BB%A8%BD%AD&bt1=+%CB%D1+%CB%F7+&light_box=8744&direction%5B%5D=hx&direction%5B%5D=zx&direction%5B%5D=fx&direction%5B%5D=qj&meta_type%5B%5D=Photography&meta_type%5B%5D=Fine+art&meta_type%5B%5D=Illustration&color%5B%5D=cs&color%5B%5D=hb&d_preview=on&d_sort=by_rele&fsize=&fprice=&pid=
3. 吉林松花江畔迎来新年首场雾凇
是的,1月2日,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上雾气缭绕,城区中心段出现了雾凇美景,把北国江城装扮得美轮美奂。
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的奇观,每当雾凇来临,吉林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
因为这里存在着“严寒的大气和温暖的江水”这对互相矛盾的自然条件的缘故。吉林冬季气候严寒,清晨气温一般都低至零下20—25℃,尽管松花湖面上结了1米厚的坚冰,而从松花湖大坝底部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在零上4℃。这25—30℃的温差使得湖水刚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
(3)松花江上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雾凇的形成原理:
形成雾凇的条件苛刻。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既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一般冬季,晴天与静风或微风天气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大。
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候,特别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雾凇"。在有雾而温度又高于0°C的时候,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叫做"雾凝",这在森林中最常见。
4. 松花江上的幕后花絮
1、在拍摄一场程馨帧动手打爱人一巴掌戏时,第一遍拍摄秦海璐没敢狠下心,结果导演嫌不够真实,要求重新拍摄。第二次拍摄,她一咬牙狠心打下去,结果把对手演员的脸打肿了。
2、因为角色关系,曹磊还要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为此他勤加练习,以致舌头打结。
3、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场的艰苦还是吓了秦海璐一跳。在拍摄现场20多人要轮流在山里的一张火炕上取暖;踏着半米深的积雪回基地至少要半个小时;哭戏拍到眼泪流出就结冰无法进行了。
5. 松花江佳木斯段“武开江”,冰排把船推上岸,现场有多震撼
每年松花江开江,是“文开江”还是“武开江”这个问题也备受市民关注。所谓文开江,就是冰面在和煦的春风中,无声无息地一点点被化开,形成了“半江春水半江寒冰”的独特景象。而武开江场面则十分壮观,一块块流动的冰排向前涌动,在水流的作用下,冰排不断地顺流而下,有的还被冲上堤岸,逐渐在沿岸形成一堵高高的冰墙,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观。
记者从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获悉,松花江干流佳木斯段开江,开江日期较常年提前4天,开江水位77.23米。记者从佳木斯当地市民提供的图片、视频中看到,松花江佳木斯段开江非常壮观,巨大的冰排被推到岸边,引来众多当地市民围观。
目前,绥芬河、穆棱河、拉林河、蚂蚁河、雅鲁河、诺敏河、牡丹江、倭肯河、呼兰河、通肯河等10条河流以及嫩江尼尔基水库以下江段、汤旺河晨明段、松花江干流佳木斯以上江段、乌苏里江饶河以上、黑龙江嘉荫江段已开江,其他江河仍处于封冻或融冰状态。
6. 《松花江上》创作背景以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1、创作背景:
1931年,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群众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2、历史意义: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作品赏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
7. 松花江上跑冰排气势恢宏,你喜欢吗
我非常的喜欢,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震撼的场面。而且刚开始理解错了,跑冰拍还以为是有人穿着溜冰鞋在上面奔跑,还以为现在东北的江面上都已经结了这么厚的冰了,真的是有点孤陋寡闻了。非常的羡慕北方人四季分明,不像在南方基本上一年四季草木都是绿色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下雪,想看一场雪还得跑到北方去。
松花江位于黑龙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支流,它的总长度有1927千米。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干燥,而且一整年的温差比较大,温度最低时可以达到-20℃以下,每年到1月份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最低 。这里的低气温也造就了松花江上跑冰排这一独特的美景 ,即使在视频上观看,也让人觉得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
8. 《松花江上》的创作历史价值是什么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
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8)松花江上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
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