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神秘莫测,这个面纹到底是何意
整体来看,像是一个人的形状,眼睛、嘴巴、鼻子都有,像一个身披战袍的战神。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又像是人和动物的结合体,上面是人,下面是兽,略微恐怖。史学家们推测,应该是一种礼器,为了探寻这种礼器对良渚文化的意义,史学家们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因为玉器在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只有有权有钱的阶层才能够使用。这种礼器也可以看作是对神或者对祖先的一种情感沟通和联系。这个良渚玉器上的雕刻也是鬼斧神工,当时的工匠们能够在如此小的玉器上雕刻出如此精细的图案,可想而知刀功是非常出神入化的。
⑵ 青铜器上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的时代内涵是什么(或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青铜艺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物。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的出现,预示着阶级分野的开始,贵族借助于想象而编造出来的“祯详”或标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的肯定和幻想。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
作为一种工艺品艺术,同时全部融合了当时的政治、宗教、理念和手段,这在中国工艺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至今尚未定论。从外形上来看,是一种兽面纹,是什么兽,则有点象中国龙、麒麟等一样,是牛、羊、虎、鹿、山魈……。它实际是原始祭祀的符号标记。含有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突出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它可能是巫、尹、史们的杰作。 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
巫、尹、史在当时是“天知道”级的大人物,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后,在宗教的外衣下,为其本阶级的利益出谋划策,通过神秘诡异的巫术,--宗教形式来提出“理想”,预卜未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把阶级的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
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运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并在工艺品上深深地烙印。纵观中外历史,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史诗、非洲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用感伤的态度是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是它们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吗?
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是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的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迫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时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⑶ 颇有神秘色彩的“兽面纹”,是如何在东周漆器中盛行的
由于漆器的质料与制作工艺的特性上都有别于青铜器,所以聪明的东周工匠对施纹工艺手法进行创新,更为灵活方便地创作具有漆器自身特点的纹饰 ,于是”兽面纹”便开始盛行。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兽面纹主要呈现神秘威严、崇拜神灵的时代特征,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手法的变化不断推进了东周漆器兽面纹的演化,在器物类别上从礼乐祭祀器类应用到了生活用器上,这一变化带动了兽面纹在精神内涵方面的重大变化。
因此,东周漆器兽面纹在造型上开始由繁缛向简单化演变,由具象造型向抽象几何化平实化转变,而精神内涵也开始从威严向亲善、由神秘向唯美演化。
⑷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经常出现,虎,兽面纹,蛙的图案
装饰 只是神话与迷信 还有美化的作用 装饰有很多种 最着名的饕餮纹就是神兽 有辟邪的作用
虎纹代表虎1、青铜器纹饰之一。一般都构成侧面形,两足,低首张嘴,尾上卷。也有以双虎作成圆形适合纹的。初见于殷代中期,流行时间较长,一直到战国时代。
2、古代寓意纹样。《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汉代画像石、画象砖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兽面纹也叫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至于蛙纹 没听说过 好像很少
是陕西、河南及甘肃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的典型纹饰,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纹饰。以蛙类动物为题材,用绘画或刻划方法加以简化、变形,成为装饰图案。这些蛙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其风格均显示了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们之间应存在着一定的传统联系。
看纹路是商周时期的兽面纹,去过很多博物馆看过,类似的也不少,在相册找了找
徙鼎
记得不错的话,目前应该陈列在河南博物馆
⑹ "饕餮纹"属于我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常用纹饰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tāo tiè)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与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⑺ 这是什么朝代的瓦当价值多少
您的这一个藏品瓦当,是大开门的老的,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风格;保存的比较完整,市场上一般在1000元左右。
⑻ 兽面纹铜铙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在青铜乐器的铸造方面,长江流域一直走在各诸侯国的前面。以湖南、湖北为腹地的楚国继承了湘江流域青铜乐器的铸造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保持了商周时期形成的青铜乐器铸造的领先地位。而兽面纹铜铙的造型和纹饰都有较明显的商殷时代的作风:器形高大厚重,全身花纹尚带有原始风味。商、西周青铜工艺还创造了富于时代特征的多种纹饰,由于早期种类较少,纹饰的构成也比较简单。商代中期以后,发展为三层花纹。即在浮雕的主体纹饰上辅以阴线刻文,其余空白部位又刻成细密的云雷纹作为衬底,以此造成多层次的装饰效果。在装饰手法上,特别注意主从关系和虚实变化。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位大多以饕餮纹为主,构成了大面积的装饰面,而在次要部位则装饰有彼此呼应的装饰带。
兽面纹铜铙上的花纹中有云雷纹、夔龙纹等,这些都是商代最常见的花纹。而虎纹是商代才较为盛行的纹饰,故断定为商代青铜器。这些大小有序、形式相同的铜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分别敲击每个铙的不同部位,都可以发出不同的乐音,若将铙组合起来,就可以演奏远古悠扬的各种乐曲,它们的出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能成套演奏的乐器,展示了3000年前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