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文成公主的形象在西藏人民的心目中如此高大
据记载,松赞干布如愿迎娶到文成公主后,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吐蕃王朝世袭明鉴》:弄赞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可见,在吐番人的心目中,大唐是“上国”,能娶到大唐公主是件十分荣幸的事。而其中提到的那座华丽的宫殿,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专门为迎娶文成公主建造的,可见这是何等尊崇的地位!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借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在青藏高原,曾经分布着许许多多香火旺盛的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被藏传佛教誉为“绿度母”(藏传佛教二十一度母之首,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的女神)的化身;在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的过程,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吐番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和重视;还有无数文成公主的优美传说
❷ 唐朝的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
文成公主是唐朝李世民远亲的女儿,并不是李世民自己的亲生女儿。
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市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
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
(2)绿度母壁画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借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❸ 翡翠度母什么人能佩戴
翡翠度母所有人都可以戴的一种翡翠饰品。度母有如肥壤一般的慈德,将一切众生亲近供养,可以得到自然的欢喜、满愿;寓意可以福上加福,满心满愿;所以翡翠度母是男女老少皆宜佩戴的饰品,象征着与人为善,自我幸福。
度母有二十一化现,形象多样,体态万千,每一化现都蕴含丰富的佛教寓意,带给玉雕艺术丰富的灵感和创意空间。因此,随着玉雕行业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探索,美丽的度母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多数玉雕师的目光。
据说,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度母虽然作为观音的化身,其玉雕塑像同观音塑像还是有很大差别,别具异域风情。
观音雕像受中原封建文化改造,形成汉传佛像的形象特点。玉雕观音多庄严肃穆,服饰完整,璎珞遮掩。常以高盘的发髻、流畅优美的素净仙衣以及莲花、杨枝、玉净瓶为标志。而玉雕度母,其实是玉雕和西藏壁画、唐卡等艺术的融合,而艺术的融合往往带来惊艳的效果。
玉雕度母更具藏传佛教粗犷奇异的风格,上身多袒露,更加强调人体的感官美;玉雕度母的最基本造型是左手持青莲花,右手结施愿印。
常见翡翠度母形象大多头顶五佛宝冠,周身佩饰珠宝,臂上帛带摇曳飘飞,妩媚多情;下身重裙,盘膝端坐于莲花月轮,右脚作垂下状,代表随时起来救度众生;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戴的翡翠饰品。
❹ 德格印经院的重要文物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壁画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内和大、小经堂外部墙壁上方。此外,在进门廊道左右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也绘制有少量壁画。壁画总面积大约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画为古壁画。在众多壁画中,除藏经库有一幅《绿度母》壁画为早期“门”派作品外,其余均为“噶玛噶则”画派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康区“噶玛噶则”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同时也使印经院成为早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之一。
3、雕塑和古建筑。德格印经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历代高僧和历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别安置在大、小经堂之内,大经堂内有14尊,小经堂内有6l尊。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德格印经院整座古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86平方米,该建筑物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厚的德格风味。 德格印经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历代高僧和历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别安置在大、小经堂之内,大经堂内有14尊,小经堂内有6l尊。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德格印经院整座古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86平方米,该建筑物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厚的德格风味。
❺ 绿度母的圣迹
尼泊尔圣地帕平诸圣迹
尼泊尔帕平(Pharping),藏语:扬勒雪。
帕平主要是莲师修持金刚橛(普巴金刚)成就的圣地,以莲华生大士圣迹而着名,莲师在此修行时所留下的珍贵手印、脚印,为后世参访者增添了无尽的信心以及修行的愿力。。
到了帕平后,顺着朝圣的阶梯上去,第一个就会见到度母圣地的殿堂,在一处山洞岩壁中,有一尊自然浮出的绿度母浮石,这便是神奇的自生度母像。
这里曾经因为一位1930年出生的格鲁派活佛珠脱仁波切于此精进修持“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禁饮食斋闭关法门”,所以在石壁上自然产生绿度母像,据说绿度母像至今还在不断成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绿度母像也愈来愈清晰。据说珠脱仁波切在西藏时,曾经被关了三年,有次监狱的人连续七天不给仁波切食物和水,仁波切由于精进修持度母法门,所以不仅没有饿死,精神反而更好。
广仁寺度母显灵:
汉地唯一绿度母主道场----西安广仁寺。
唐朝的时候,藏王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当时,噶尔东赞带了一尊用六公斤黄金造的绿度母像,作为给唐太宗的礼物。通过噶尔东赞的努力,唐太宗答应了这门亲事,将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文成公主入藏前,请求唐太宗将供在开元寺的国宝——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带到藏地。唐太宗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这尊释尊像被带到藏地后,供在拉萨大昭寺,到目前为止,每天朝拜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这尊佛像被带走后,佛像的莲花座依然留在开元寺。后来,藏王送的度母像也被供在开元寺。有一次,唐太宗到开元寺,看到空着的莲花座,心想:在莲花座上供什么佛像好呢?这时,那尊度母说话了:“皇上,您不必供其他佛像,就由我来替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吧。”于是,唐太宗就将度母供在了释尊的莲花座上。公元1703年,康熙巡历到西安,在西安修建了广仁寺,将开元寺的这尊度母像以及巨光天母像和一髻天母像改供在广仁寺。于是,广仁寺就成了汉地唯一的度母道场。在汉地寺庙的大雄宝殿里,全部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而广仁寺的大雄宝殿里却供着度母。
阿底峡尊者与度母授记
阿底峡到藏地弘扬藏传佛教,这也和度母分不开。尊者在世时代,藏地正处于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为了在藏地弘扬藏传佛教,藏王派人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一开始尊者没有答应,但藏王反复派人迎请,最后尊者问度母:“我去藏地能否利益众生?能否满足藏王的心愿?对寿命有没有障碍?”度母说:“你如果去藏地,必定能利益众生,藏王也一定会欢喜,因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弘扬大乘佛法。但如果去藏地,你会少活二十年。”得到度母授记后,尊者牺牲了自己的长寿,毅然前往藏地弘扬佛法。
临入藏前,度母给阿底峡尊者授记,将来会摄受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居士(仲敦巴)。尊者到藏地后,遇到仲敦巴的前一天晚上,度母又授记:“明天有一个居士会拜见你,你一定要摄受他。”第二天,尊者一直在家等候仲敦巴,可是等了很久,仲敦巴还没有来。尊者心想:度母不会骗我吧?不久,有一个人请尊者应供,尊者应供时还惦记着仲敦巴,他把食物分成两份,一份自己食用,另一份留给仲敦巴。可是直到应供结束,仲敦巴还没有来。其实这个时候,仲敦巴也在到处打听阿底峡尊者。最后,阿底峡尊者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仲敦巴。
拉萨大昭寺度母显灵
在藏地,也有很多度母显灵的公案。拉萨大昭寺有一幅庄严的度母壁画,这幅壁画中的度母就曾经显过灵,很多人都对她贴金、供养。据说,八思巴大师曾经去大昭寺拜佛,在经过这幅壁画时,他把一条哈达搁在地上作供养。这时,壁画中的度母开口说:“你把哈达供上来,不要放在地上。”
❻ 佛经:"嗡达列都达都列梭哈"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佛经,只是一个咒语,是绿度母心咒,为梵文音译,翻译佛经时有一条:咒语不翻意思,因为咒语皆为其摄持者所说,所以要尽量做到原音念诵祈请
而且您写的这个咒语其中少了一个字,应该是:“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
持诵功德说明:
绿度母菩萨,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念诵此尊真言,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在经文中说:“成就聪明。福德吉祥。辩才具足。世乐具足。多财富贵。贤瓶如意。疗一切病痛。鬼魅悉能除遣。灾疫消灭。能成一切善事。能灭一切罪障。”
经文又说:
【治蛇咬用】被蛇咬欲死。取“水”一抄。咒七遍服之即起。若未起。更咒咬处二七遍即差。
【美容用】欲洗面。先取“水”咒七遍。然后洗之。一切去处无问贵贱。见者皆悉“欢喜”。所求如意。
【令恶人变慈悲】欲令一切恶人为慈悲心。咒“饮食”三七遍。与彼人食。变恶作慈心。
【治月经病】若有女人。月水不绝。日日来者。咒“粳米”洗取汁并和“蜜”与女人服之。亦咒三七遍服。即止。
此“达咧”法,是观世音菩萨圣众誓愿力故。假令身上五逆七遮等罪,但能依法受持行用,一切罪障悉皆消灭,所作遂心并得成就。(以上资料参考《观自在菩萨怛[口*缚]多唎随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册页463中—470中。及《大正藏》第二十册页143下、479中。
一共有二十一度母,绿度母只是其中之一
绿度母
救度佛母,简称度母,梵音译作"多罗",又叫"多罗母",为西藏密教中最美丽与最慈悲的女神。度母是观世音菩萨所化身的,藏密中共有二十一位度母,其形象多可以在壁画或唐卡见到。《度母本源记》说: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的众生,可是有一天,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受难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悉,双眼流出眼泪,泪花变成了莲花,莲化又变成了绿度母,接着又变出了二十一尊度母。在《绿度母颂》中说,二十一度母是绿度母的不同功德所现身的佛母,对她们的慧能分别都有详尽的表述。
阿底峡大师在中印摩揭陀国的佛陀迦耶地方修法时,曾看见过二十一度母的尊容。从此以后阿底峡就把二十一度母传到了藏地,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善面二臂以身色不同而表现的显乘二十一度母,均为右手持宝瓶,左手拈莲花。
在《丹珠尔》续部中,有二十一度母的密修法门,她们的形像有善面、半忿怒、极忿怒的,有多头多臂,手持法器也多种多样。如威猛白度母的显乘像是善面两臂,在密乘中则忿怒三面十二臂。在藏寺中常供的是阿底峡所传的显乘二十一度母,密乘的二十一度母并不常见。他与观世音藏民日常时时不离的主尊,尤其是特别适合女性信众的修习(因妇女痛苦特多),故康藏妇女皆以度母为本尊,多数人亦取名某某度母,引以为荣。
二十一度母有两个的名称,其名为:即迅度母、威猛白度母、金频度母、顶髻尊胜度母、吽音七咤度母、胜三界度母、破敌度母、摧破魔军度母、供奉三宝度母、伏魔度母、解厄度母、烈焰度母、颦眉度母、救饥度母、大寂静度母、消疫度母、赐成就度母、消毒度母、消苦度母、明心吽音度母、震撼三界度母。
另名为:一、救灾难度母。二、救地灾度母。三、救水灾度母。四、救火灾度母。五、救风灾度母。六、增福慧度母。七、救天灾度母。八、救兵灾度母。九、救狱难度母。十、救难盗度母。十一、增威权度母。十二、救魔难度母。十三、救畜难度母。十四、救兽难度母。十五、救毒难度母。十六、伙魔度母。十七、药王度母。十八、长寿度母。十九、宝源度母。二十、如意度母。其二十一尊度母赞,藏民皆能朗朗上口,所求无不应验。
❼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
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着名的“唐柳“。
着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薯仔、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着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7)绿度母壁画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和亲政策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和亲效果
一、经济
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
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
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二、文化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从个体来讲,和亲公主本人就是一个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与一体的典型,和亲公主虽然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但出嫁后生活方式仍要"从胡俗"。
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之后促进了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
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三、血缘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
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四、和亲对公主本人的影响
当然,和亲本身也必会给和亲公主本人(即个体)带来的一些影响,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
历史作用
由和亲的历史作用来看,虽然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一、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就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二、事实上,"和亲政策"正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也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三、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评价
总之,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当然对历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我们是应当给予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