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教育历史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伤过感情男人图片 2025-07-27 03:14:44
霸波儿高清图片 2025-07-27 03:13:10
肉食性恐龙有哪些图片 2025-07-27 03:07:32

教育历史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07 19:55:39

‘壹’ 中国教育近代史

1.洋务运动时期
传教士创办学堂、翻译西书,农民起义畅言平等、反孔批儒;西方近代教育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教育上平等性、普遍性要求的提出,孔孟学说至尊地位的动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清政府整顿官学书院、祛除科举积弊、推崇儒学地位,从传统中寻求应变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力图恢复被农民起义搅乱的封建秩序。
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增设天文算学馆。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成为19实际60年代以后传播西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终于突破了对旧制度、旧体系修修补补的框架,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被淡化;严夷夏之大防的旧观念在教育上开始动摇,借才异域。
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前学堂培养轮船设计制造人员,法文学堂;后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员,英文学堂。
留学生派遣。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派往美国,美国是唯一与中国签订有文化教育交流条约的国家,近代留学教育的倡始人容闳有留美的经历。福建船政局派遣留欧成绩更显着,在挑选出国人员上把关较严;出国学生年龄二十左右,只想坚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管理人员思想较开明;有明确的要求和检查措施。
开始把西学列为考试科目和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步步紧逼的国际环境下起步的,是在传统封建教育势力强大、影响根深蒂固的基础上起步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语言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反映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始引进,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教学制度的部分借鉴和近代新式人才的培养训练等微观方面;具有宏观性特点,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旧教育观念和社会心理、风俗时尚,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心理障碍,加速了封建教育的解体,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新式教育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线口岸城市,是近代以来地处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前沿。新式机构的创办人几乎全部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谨慎除旧,主动布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各自为政,难成系统。
2. 维新变法时期
新教育机构内涵的扩大,出现了培养政治人才、实业人才、师范人才的学堂,女子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动因分析:对洋务运动时期新教育发展的反思与批判;现实变革的驱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日益高涨的维新变法运动;西学价值的提高,对西方近代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西方文化冲击的深入。
百日维新的除旧与布今相辅而行。在除旧方面,致力于改革科举制度;在布新方面,大力兴办学堂,特别是实业学堂,举办京师大学堂,开设经济特科,倡导兼习中学西学,奖励新发明、新着作,鼓励出国游学等。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去昂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
1901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造各级官学、书院改设学堂、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晚清最后十年中,留日学生处于主流。清政府在政策上的提倡、鼓励;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民族危亡感的强烈震荡;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留学生们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热情投身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事业教育、军事教育、法政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留学生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体。是实现以日本教育为模式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第一次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培养和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清末兴学热潮的出现动因: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学堂章程的颁布和教育行政机构的独立,有助于结束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使各级各类官办公立私立学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全国教育的发展有统一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保证;民间办学热情的高涨,教育救国思潮,政府鼓励私人办学;科举制度的废除;留学潮流的勃兴;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评价: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较大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初具雏形;不再以培养少数官宦之才为唯一宗旨,而以造就各类新式人才为目的;不再以儒学经典为唯一教学内容,而代之以近代各门各类知识的学习;体制的转型既是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又在新的层次上促进了观念转变的深化,成长起来的新知识分子成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它的封建底色。
乡村教育冲突矛盾有观念上的差异,也有利益上的不平衡。乡村教育经济负担大幅增加是乡村教育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与乡村生活脱节;对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打乱了村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上都显得与中国乡村社会格格不入;乡村新学往往成为乡村社会发泄不满的对象。政府主要通过对部分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政令的发布及修正等措施来加强对乡村教育的管理与调控,私塾的改良与取缔。乡村新式教育与乡村私塾的调适主要是根据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实行男女同校,女子学堂用男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学生入学年龄足够灵活,对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收费办法,调整教学安排以适应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新式学堂教师主动参与乡村社会生活;乡村私塾调适教学内容,接受近代教育培训,改变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3. 民初
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适应政体转变;取法欧美新阶段的开始。对传统封建教育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制度层面的改革重于思想层面的改革;得到最大发展的是法政教育、实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1915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影响的日益加深,教育改革兴起。以七项标准作为发展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产生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学制-壬戌学制;职业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界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美感教育(蔡元培)、职业教育(黄炎培)、科学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杜威),强调平民性、实用性、科学性、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革的特点:自发性;广泛性,领域、地域;开放性。

‘贰’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非科学性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的教育起源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性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与生物起源说的同质性

美国教育家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人类的类本能VS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我国和苏联

或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

主要内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叁’ 中国的教育历史概括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2、对着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3、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肆’ 中国现代历史 教育历程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一、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二、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4)教育历史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然而那时的教育普及率仍让很低。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如今这种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此时带上了紧箍咒,1985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这个你懂的,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这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记得小编上学那会是5000多,小编来自农村,那可是家里一年的纯收入!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