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湿气艾灸什么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湿
2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艾灸丰隆穴祛湿
3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艾灸解溪穴祛湿
4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5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艾灸中脘穴祛湿
6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艾灸曲池穴祛湿
7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艾灸隐白穴祛湿
8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② 寒湿是百病之源,艾灸可以治疗,艾灸这哪些穴位再合适不过
艾灸丰隆穴、命门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可以祛除寒湿。我们想要精气十足,充满阳光,充满活力,总之,要给人一种特别的活力和强大的感觉。在自然界中,描述太阳的形容词是温暖的、向上的、明亮的和灿烂的。同样地,当阳在人体中充分时,它会给人一种活力和活力的感觉,所以相反的是冷湿的体魄。
足三里穴,腿部膝骨外侧凹陷约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缓解胃寒胃痛现象,增加杨起、体质,改善因阳虚引起的手足寒现象,有效治疗寒湿体质。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和足内侧延胡索上缘四横指是三阴交穴灸本穴能有效地热敷阳气。以上四穴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减轻因寒邪四肢及关节肌肉骨骼所引起的寒邪疼痛症状。
③ 艾灸哪个部位对祛湿最有效果
首先一个就是足三里穴进行艾灸,祛湿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三寸,以及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平时艾灸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不过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再有就是身体的丰隆穴也是不错的选择,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的话,祛湿的效果也是特别好的。每天艾灸十五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④ 寒湿体质乃百病之源,艾灸能消除困扰,艾灸哪些穴位可以改变湿寒体质呢
俗话说,“十病九寒”。寒是冬季的主要表现,邪寒侵入皮肤,表证称为伤寒。寒邪直接影响脏腑,有内证者称为“中寒”。《黄帝内经》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的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受寒引起的,几乎占所到了99%。寒邪导致气退。当人们感觉到寒邪发病后,会引起皮肤收缩、汗孔不开、筋脉拘急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病人抱怨他们不流汗,感觉很不舒服,并且到处寻找治疗出汗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位置长期艾灸,对改善寒湿体质很有帮助。一般来说,选择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艾条点燃后,建议在穴位上方约1~3厘米处熏蒸或焚烧艾条,通常在每一点熏蒸约10分钟,直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会引起灼痛或烧伤为宜。也可用各种艾灸装置,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用于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⑤ 寒湿是百病之源,艾灸哪几个穴位能够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足三里穴能够开展有关的医治。俗语说,“十病九寒”,又有俗话“万恶淫为首;万病寒为本”。寒是冬天的主气,邪寒入侵肌肤,表证称之为伤寒论。湿邪立即危害五脏六腑,有内证者称之为“中寒”。人们会出现哪些病症及怎样开展防范呢?
足三里穴,脚部膝骨两侧凹痕约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减轻脾胃虚寒胃疼现象,提升杨起、身体素质,改进因阴虚造成的手脚寒现象,合理医治湿寒体质。三阴交穴、小腿肚里侧、足里侧延胡索上缘四横指是三阴交穴灸本穴能合理地敷热气血。左右四穴可做到不错的医治实际效果,能够缓解因湿邪四肢及骨节肌肉骨骼所造成的湿邪痛疼病症。
⑥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体内寒湿
常常有些女性朋友会问我,身体寒冷应该怎么艾灸。一般说来,身体有自动调节能力。当身体暴露在冷空气中,会自然放慢新陈代谢速度,去维持器官热能不散失。
以中医而言,寒冷更是百病之源,需要加以把关注意。寒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气候寒冷时身体机能会降低,抵抗力减弱,疾病特别容易入侵。因此只要寒流一过,医院急诊室里总是人满为患。
随之而来的会有很多寒冷性的疾病发生,像雷诺氏病,因为血管过度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甚至阻塞,因此热能传不到手脚。还会有针刺的感觉。但只要温暖就立刻复原。
我们在临床中不一定都会发生这种疾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寒冷,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一些因寒冷而发生的疾病。雷诺氏病、风湿、类风湿、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乘虚而入。
在临床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女性肢端寒凉,这些与女性的爱美,穿着过度裸露和衣着过紧有直接关系。如果您常常暴露脖子,久了会得颈椎病;穿低腰裤子,露着肚脐和命门,这些部位会导致寒邪长驱直八,会引发胃肠疾病。妇科病,会导致宫寒而引发不孕或月经失调;衣裤过紧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全身血流供给过缓,末梢血液循环自然变差,会引发四肢寒冷。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给风邪一些侵入的途径,这些绝不是耸言听闻。
眼看秋去冬来,用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寒冷的侵袭,从而改善体寒症状呢?用艾灸来预防寒邪和治疗这类疾病,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体哪里感觉寒凉,这些部位就应该是施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个整体的调整,提高正气,补气血。
艾灸工具:可以使用艾灸盒或艾灸罐,以后天气逐渐凉了,适合艾灸罐的使用,把艾灸罐包好,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真的很方便。
艾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地,以自己适合为度。刚开始艾灸的人,不要急于上太多穴位,太久的时间,还是应该慢慢体会疗效和自我感觉。一般腰腹部的艾灸时间大约在30—40分钟,肢体艾灸大约在10—20分钟,逐渐适应,逐渐延长时间直到自己感觉很舒服为宜。
艾灸穴位: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灸关元就是利用艾条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足三里穴是个强身健体的大穴,此穴多气多血,主人后天之气;命门,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上述穴位有效结合,可以驱寒邪,补正气。通经络。
在艾灸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返病的现象和一些艾灸的反应,比如口干舌燥、嗜睡、乏力、排尿多、拉稀、发烧等现象,轻则不用处理,多喝水,如果上火严重,可以艾灸太溪穴去火。
治疗寒冷疾病出现的最大返病现象就是有的人会越灸越冷,这应该是寒邪通过艾灸的热力反映在体表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感觉自己寒邪重的人,这样的表现会比较突出,甚至持续很长时间。艾灸是去寒邪最快捷的方式,如果寒邪持久不退,那么您在艾灸的时候,可以配合服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这些药物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⑦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是哪里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艾灸穴位图
⑧ 去湿气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去湿气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⑨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体内寒湿,冬天怎么艾灸
我认为应该灸命门、肾腧、脾腧、大椎、足三里、关元和神阙。祛除体内寒湿的关键是使自身的阳气旺起来,行气利湿。
冬天天气比较冷,不适合直接悬灸,可以使用艾灸盒隔着衣服艾灸,特别注意艾灸之后不要受寒,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