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足趾是哪个位置图片
扩展阅读
优雅唯美风景图片竹子 2025-07-23 22:46:26
威震天图片高清 2025-07-23 22:37:15

足趾是哪个位置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24 18:40:39

㈠ 脚趾骨在什么部位,再好有图片说明。

顾名思义都在脚趾上:

附图

㈡ 四关准确位置图和作用是什么

合谷穴就是常说的虎口。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穴名解说

太冲穴,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别名:大冲穴。

合谷穴,出《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别名: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四关穴、人民网--体内有毒易上火按摩穴位巧排毒

㈢ 能告诉我第一跖趾关节的具体位置么

是指第一足趾(大踇脚趾)与脚掌连接的那个关节。这样说比较通俗点。专业上讲就是第一跖骨与第一趾近节趾骨之间形成的关节。(跖骨有5块,基本上是横行排列,从内到外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四、五跖骨,这五块骨头位于足掌的前方,他们的远端分别与第一、二、三、四、五趾的近节趾骨形成关节)。你用手捏住大踇脚趾活动它,会见有2个活动的关节,靠近趾甲的那个是趾关节,另外一个靠近脚掌的那个就是你说的 --第一跖趾关节。

㈣ 脚底的涌泉穴在什么位置,最好有图。谢谢

穴位:涌泉 位置: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底(去趾)前1/3与2/3交界处,足趾跖屈 时呈凹陷。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 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临床对此穴研究颇多,更扩大了该穴的主治范围。 祖国医学认为,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位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止于俞府穴。主肾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 经常按摩此穴能起到镇静安神、疏肝明目、健胸壮骨的作用。对防治高血压、头顶痛、眩晕、耳鸣、心悸、咽候疼痛及足部痿弱无力、麻木浮肿、下肢痉挛疼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均有疗效,对治疗足心热、失音也大有裨益。《幻科推拿秘书》:“揉涌泉久揉亦能治眼病左擦止吐,右揉止泻”。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刺激涌泉穴,能使局部神经末稍的敏感性大大增强,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糸统得到调节,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使腿脚强健有力,灵活,有助于醒脑提神加强记忆。 按摩涌泉穴的传统方法有: 1、推涌泉,既用拇指面向足趾推。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症。 2、揉涌泉,用指端揉。能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3、擦涌泉,用手掌紧贴足心,快速用手擦发热为止,两足交替进行能起到自我保健作用。 涌泉穴与养生 涌泉穴养生法由来已久 ,宋代在民间就已盛行 ,《苏东坡文集》中有这样的记载 :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 (疟疾 ),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 ,面色红润 ,腰腿轻快 ,后来人们发现 ,他每日五更起坐 ,两足相对 ,热摩涌泉穴无数次 ,以汗出为度。之后 ,很多人仿效此法 ,不仅很少得病 ,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 ,有用药物烘烤 ,有用灸炙 ,也有用膏贴的。现简介如下 : △擦涌泉穴法 :每日早晚 ,用一手握足趾 ,一手摩擦涌泉穴 ,至足心发热止。常用此法可使中年人步履轻捷、足胫强健 ,并可促进睡眠 ,使大小便通畅。 △火烘涌泉法 :用中药川乌 (或草乌 )100克 ,樟脑 10克 ,共研为细末 ,用醋调制成弹子大小 ,置于足心 ,足下放微火烘烤 ,温度以人能耐受为度 ,用衣被围住身体 ,使汗出如涎 ,即生效。此法可治足、膝等关节风湿疼痛。 △灸涌泉穴法 :穴代《扁鹊心书》指出 :“涌泉二穴 ,在足心宛中 ,治长年脚气肿痛 ,或脚心连胫骨痛 ,或下肢腿肿 ,沉重少力。”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 20~ 30分钟 ,每晚临睡前灸一次即可。 △灸涌泉穴引火法 :吴茱萸 30克 ,研为细末 ,加面粉 15克 ,用米醋调成糊 ,贴敷于涌泉穴处 ,用纱布裹住 ,一日一换 ,可治手足厥逆之证。若患者阴虚火旺 ,咽喉肿痛 ,可用中药附子一个研为细末 ,用米醋调成膏 ,贴于涌泉穴上 ,可引火下行。参考资料: http://www.north24.com/life/3/20060217/7647471156603.html

㈤ 从照相机镜头正面看到的脚的两侧,就是橘黄色方框框住的部位叫什么当脚趾豆从立着向下90度贴在床部位

贴近床单的是足外侧缘。其它部位的名称是足背、足底,内踝、外踝,足跟,足趾。

㈥ 五个脚指头分别叫什么

五个脚指头分别叫“拇趾(或大趾)、二趾、三趾、四趾(或无名趾)、小趾”。以便更便捷走动,脚指头的延展性,促使人到行走或飞奔时有大量的用劲时间,更强有力,造成的驱动力会更强,有利于更快飞奔。

五个脚指各自叫什么名字

脚指头在健身运动之中协调能力挺大,关键调整跖趾和足部别的位置的内在联系,起均衡功效,以融入足部的转变;对一部分体育运动还具备平稳的功效。脚指头是人或一些小动物的脚底的手指头。人的脚指头的背部受手指甲的维护,别的小动物则转变成爪。

人类脚指头在生理上饰演的实际意义不逊于两手,在演有机化学的科学研究中非常关键。当代人的两脚绝大部分只有用以走动,脚指头只适用走动时平稳脚步的用处。但在生理上,脚指头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能够做简易的姿势,或非正规的且些许地替代两手之一部分作用。人类两脚的大拇趾结构较其他各趾单独,是脚部的生命位置,也是脚部重心点,也因而要是能相互配合食趾(第二根脚指头),就能作出和手类似的姿势。

五个脚指各自叫什么名字

脚指头在结构上并不利抓物,但一些情况下列外。丧失两手的人能够根据之后的训炼,将脚指头的作用弘扬为两手的作用。

脚拇趾和食趾间的触感非常机敏,要是触碰就能有抓物的反映,若脚指头长短够长,作用不一定亚于两手。

指甲病症

指甲和脚趾甲是皮肤的附件,他们持续生长发育,维护手和脚。脚趾甲中的一些物质可以体现身体健康水平,假如看起来太慢,也预兆着一些病症。

发觉脚趾甲中的一些物质成分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率都是有一定联络。在其中,905名诊断心脏病的病人,脚趾甲中烟焦油水准比别人高一倍,这与她们抽烟习惯性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剖析,相比指甲,脚趾甲的生长发育速率比较慢,在其中的一些物质更为平稳,能够做为一种测量法。
按摩脚的好处

1、按摩脚底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通过按摩脚底,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脚步的体温,进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按摩脚底还能促进新陈代谢,脚底有许多穴位,通过按摩脚底能够增加气血的循环,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2、按摩脚底能够调解气血,使得体内的乳酸及时排出体内,进而缓解肌肉疲劳。现在的人,生活压力比较大,精神经常得不到放松,进而使得晚上睡不着觉,长时间下去导致失眠。因为可以通过按摩脚底,促进脚底血液的循环,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3、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经常会出现呕吐现象,而按摩脚底能有效的缓解孕妇呕吐的症状。按摩脚底能够排毒养颜,因为可以通过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经常按摩脚底,能够将体内的垃圾物质排出体内。经常这样按摩,会使人的皮肤变得白皙柔嫩、光滑有弹性,还会减轻痘印和斑点。

4、按摩脚底还能够防治颈椎病。因为通过按摩脚底,能够让人产生兴奋,从而刺激颈椎,长时间下去对治疗颈椎病有好处。按摩脚底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从而起到预防癌症的效果。

按摩脚的正确方法

1、首先,取一盆干净的温度适宜的热水,将脚放在盆中,烫一下脚,泡个10分钟后将脚取出。洗完脚后,将脚弄干,用手将脚搓热,可以揉搓脚底多处穴位。

2、然后,准备按摩。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乳液或者精油,这样抹了以后按摩,能够软化脚底的的老茧。

3、用双手轻轻抓住脚底。先从我们的脚前面慢慢的按摩到脚后面,要注意按摩的时候,力度不要过大,也不能过小,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力度按摩。然后从脚的后面慢慢按摩到脚前掌。

4、按摩脚后跟的时候,要用大拇指用力按摩脚后跟,然后慢慢的按摩整个脚后跟。要用手轻轻的按摩脚踝处,按摩脚趾的时候,要轻轻的按摩每个脚指头,还要注意按摩脚趾之间的位置。

5、在按摩脚的时候要给两个脚同样的力度和方法。如果按摩的时候,感觉累了,就可以歇一会,甩一下手放松下,再继续按摩。还可以在按摩的时候,放一些音乐,从而使得人更加的放松。

㈦ 脚结构的脚结构与功能

脚与人体的其它部位一样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它是由皮肤、轫带、汗腺、血管、神经、肌肉和骨骼等构成,因此了解和掌握脚的构造、生理机能的特点、熟悉掌握脚各特征部位名称的由来对于人体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穿鞋功用在于帮助脚的运动、支撑脚、保护脚不受伤害,最终完成运动和穿着美观的目标。脚是容易改外型和易曲折的人体器官,它易于适应热度、压力、湿度、和多变之气候。正确穿鞋能预防脚受到伤害和帮助脚走得远、快和省力。脚是接触地面最直接的身体部位,由于穿着不同鞋类与地面接触其重心和体积会有所改变。脚的结构很复杂它由26块骨和肌肉及筋骨精密组合而成,身体巨大重量和特殊运动都靠脚支撑与执行。 人体最主要组织之一,负责传递力量和动作,常跨越1至2骨骼。肌肉组织为一种纤维组织附粘在于骨骼上。作为运动脚的主要肌肉,有通过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通过小腿前部的胫骨前肌。脚后跟的上下运动靠腓肠肌的作用来实现。腓肠肌是始于跟骨后部,通过膝盖后部,连接股骨下端后部凹陷处的又粗又和的肌肉。在脚跟部位的这个腱状部分,一般称为跟踺(也叫阿基里斯腱Achilles),它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英雄阿基里斯的故事。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跟腱内方有空隙,稍许的冲击也会使它容易断裂,跟腱断裂,脚便不能行走。
当勉强穿不合脚的鞋,尤其是穿压迫脚面或脚趾的鞋时,从脚面到胫骨前肌一带感觉或者疲倦或者发酸,严重时会感到疼痛,这是由于该肌肉的过度疲劳引起的。因此,当听到消费者反映“走路疲劳,膝盖疼痛”,或者“胫骨发酸”时,靴鞋业者必须感到自己的当然责任。 滋养身体细胞排除废料提供修复细胞等功能,透过血管达成使命。而神经组织则负责传控肌肉运作和传递反射动作,同时负责监视肌肉运动是否过量或不当。
脚位于离心脏和大脑最远的位置,是气血和神经传导较难到达的器官,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血管能按步行动作中脚形的变化进行伸缩,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可以说“脚是人体第二个心脏”。
另外,神经方面依靠与脊髓之间产生的反射回路,形成用反射方法处理日常工能的装置。由于这些血管和神经主要在脚底,以内弓部为中心部位,致密而细微地分布着,所以,鞋的腰档部就非常重要,在尺寸上、形状上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很合脚,这是优质鞋的首要条件。此外,自古以来所说“脚底伤,易得病”,正是因为脚底轻微的受伤,便容易化脓,且难以治愈,所以,鞋的内底上绝不能冒出钉尖,这一点必须认真检查,不能疏忽。 出汗是为了调节体温,这是一般常识,但制鞋技术人员还有必要知道更深的专业知识。概括地说,汗还要以分成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其一称为“有色性汗”,另一称为“无色性汗”。汗腺分布全身,脚上聚集较多,脚是容易多出汗的器官。
通过这种汗腺的适当分泌,使脚底保持必要的润湿,步行中可以防止打滑,还要以减少磨擦,所以,出汗不多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除去脚底面上的汗。但是穿不合脚的鞋或者加工不良的鞋,或者在道路不平、容易打滑的地面上走路,脚感觉非常疲劳的时候,会大量分泌有色性汗,使鞋内充满脚汗而发臭。
“无色性汗”是当温度或气温上升时,为了调节体温而自动渗出的汗,它几乎无色、无臭、稍带有涩味和咸味。
由于该两种汗同时在脚上分泌相当的多,选择步行鞋时须注重脚与鞋之间能出现所谓“风箱现象”(指鞋内的湿热气被排出,同时迎入外部空气的作用),非常合脚的鞋。如果不能有很好地具有“风箱现象”,鞋内脚的温度会上升,脚发臭产生,脚同时会非常容易疲劳。
每平方英寸拥有汗腺在脚上超过身体上任何一部位,有250,000汗腺于每一双脚上,且每天排出1/16 加仑的水汽、盐份及硫酸。排汗目的在于调整体温,当运动时体温变高其排汗情况更大于1/16 加仑。
鞋是人们穿着的商品,不能说合脚了就可以。当步行时,脚的各部形状和尺寸会发生扩展、弯曲、伸长、收缩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鞋还必须适合应脚的这种变化。鞋的结构是否和脚的运动相适应这一点称作“适应性”是很重要的。对鞋来说,在运动状态下,要求变形性要小,使鞋外形确保原来形状,不早期磨损,使用寿命长。对脚来讲,要在运动状态下,脚在鞋内感到舒适合脚,不易有明显的疲劳感。
鞋的适合性、适应性和卫生性极差的时候,不仅会出现疲劳,而且会使脚磨伤,或生鸡眼,造成脚的伤害。这种毛病进一步发展,会变成难看的茧子,也是脚气病等皮肤病发生蔓延的原因。所以制作鞋楦和鞋子时,要准确掌握相关的技术参数,掌握制鞋技术中的知识和设计制作经验,不仅外观要美,更重要的是鞋要适应脚的生理机能,让穿着者感受到舒服。
脚上有和心脏、肠胃、腰部以及骨盆内的内脏器官等相连接的多个神经反射点,通过刺激神经反射点会改善脚的血液流通,能显着地促进疾病的治疗,对于健康和美容也有极好的效果。由于脚上的神经反射点在步行时受到刺激,所以或是疏忽走路,或是步伐不正确,或是脚趾、内弓、脚跟的形态有缺陷,不能充分发挥脚的机能,就会对健康带来障碍。
此外看一下血液循环。动脉血的循环是靠心脏压力的作用进行,在血管末梢通过毛细管现象发生作用。表脉血循环是依靠肌肉的作用,脚的运动对肌肉作用起很大的影响。因此,脚对于人体的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器官。脚的静脉血回流不足,会引起局部酸性代谢废物的积聚,该代谢废物会引起脚的疲劳、沉重的感觉,如果集中到关节上,会引起神经痛、风湿症、关节炎等疾病。
如果脚的血液循环变坏,直接受损害的器官是肾脏。肾脏发生病变时,膝盖下方内侧或者前下方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按压脚跟前头时,也会感到疼痛。此外,脚跟的肌肉及直肠变硬,肌肉失去弹性,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如同手掌每人双足都很难有相同尺寸,其中最大差距在于族群及足弓的不同。设计鞋楦和鞋子目的是执行脚的运动,脚最大差异在于种族和足弓型状,此两种差异必须被考虑于鞋楦与鞋类之设计中。族群差异大致区分三大族群; 一白色族群; 二有色族群; 三亚洲族群。足弓形状差异存在同一族群里大致区分三种; 一高足弓(短足弓)、二低足弓(长足弓)、三正常足弓。
足弓位于脚的腰窝部位的内底心凹度部位,脚掌底部至踵心部位最明显的弓形,向上隆起部位称足弓。足弓是由脚跟骨、距骨、舟状骨、第一楔骨及第一足骨、第一趾骨所串联形成的。
足弓的功能主要是在人行走中帮助脚部活动,在脚承受运动压力、冲击力、重力的情况下,它具有增加双脚承受身体重量及压力的能力,并起减震作用。平足底的人则没有足弓,没有足弓的脚,走长一点路程就会脚累,行走困难。平足底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先天性平足底;二是从小时候开始经常穿着没有符合脚足弓要求的鞋子造成脚弓下塌。造成脚弓下塌、脚成为平足底的不良因素有以下原因是;由于设计鞋楦时,鞋楦腰窝部(脚弓)底凹度不够及脚弓位置不对,使足弓下面空位,在承受压力时下塌;
脚的骨块相连接成弓状结构称为足弓,沿纵向的称为纵弓,沿横向的称横弓也就是鞋楦的内怀侧、前掌着地部位、底心凹度部位及腰窝部位直至踵心部位,是鞋楦重点的趾围、腰围的部位,也是直接关系到穿着能否舒适的部位。脚的纵弓有两个:在脚内侧的称为内纵弓,是由跟骨、骰骨和第四、五足骨构成。脚的横弓也有两个:前横弓和后横弓,前横弓是由第一至第五足趾关节构成,也就是鞋楦的前掌着地部位,第一足趾至第五足趾部位、鞋楦的前掌部位点、前掌凸大小、底心凹度设计是否符合该部位脚型规律和适应该部位的弓形变化规律,直接关系穿着舒适度。
后横弓由楔骨、骰骨构成该部位就是鞋楦腰窝和趾围部位,脚后横弓是设计好的鞋楦和鞋子重要部位。在现实的鞋楦设计中,有些鞋楦鞋样设计人员只考虑制鞋工艺要求或只顾配合鞋跟,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了对足弓的损害。
脚是依靠足弓的结构和附着的韧带而产生弹性。人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内、外纵弓和后横弓始终保持弓状结构,但前横弓却不是这样。当人静止站立时,前横弓的弓状随着前掌承受身体的前移重力而展开如果鞋楦前掌凸度过大,就会造成足弓下塌,有些鞋楦和制鞋工作者为所谓的藏脚好看,把鞋楦前掌凸度设计超过标准要求,这是完全错误的设计思想。男鞋楦前掌凸度不要大于6mm。女鞋楦不要大于5mm。因为脚在行走中,当前掌着地后,脚的重心在继续向前移动。
前横弓又恢复其弓状,若穿着的鞋前掌凸度过大,脚前横弓部分有关韧带就会受到损害,失去弹性。前横弓下塌后,将会引起后横弓和内外纵弓下塌,形成平足底。平足底的掌面是完全触及地面的,使脚的骨骼相互移位和走样。因此,平足底患者若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运动,脚就会感到劳累和疼痛,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成长发育过程的儿童,绝不可以穿着前掌凸度过大的鞋。前掌凸度一般控制在男鞋楦中间号#9为5mm左右,女鞋楦中间号#6为4mm左右,童鞋楦中间号#13为3mm左右。这样就不会引起前横弓下塌,不会使孩子们的脚成了平足底。鞋楦设计错误、鞋不适脚是造成后天性平足底的主要原因之一。鞋楦和制鞋设计师掌握足弓的功能、生理机能和该部位脚的形态、人行走或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运动规律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高足弓(短足弓):由于足弓较高以致身体的重心往往被承载在前掌和后跟处,显然的足弓处没有承受身体重量,因此运动时巨大的体重都聚集在脚跟与脚掌上,以及一些于外足刀上。
正常足弓: 重量均匀的分布在前掌、外腰边缘和后跟上,此足弓曲线是较长于高足弓,因而脚的受伤机率会降低,且比较容易找到适合之鞋样。
低足弓(长足弓):平且低之足弓而造成身体重量平均分布在整脚上,因内腰承受重量也比其它大,因此须找一些较肥胖之鞋样。
8. 男、女脚的差异:我们知道男、女的脚结构不同。女性膝盖到臀部支架所构成角度大于男性,女性大腿往外角度较大,约有15°度往外倾斜,因此较容易造成膝盖受伤,且导致脚较低的活动能力,因较少肌肉裹住骨头更易脆弱的主因。女性脚具有较短及窄的构造,其有助于从脚跟至脚尖能快速移动,因此有较重的重力落在脚跟处。
9. 脚足运动:当脚接触地面时,身体的重力被分布从脚踝到脚跟,至前脚掌及延伸至外腰足刀,体重的压力导致足弓变低及拉长,脚的长度也跟随的变长由后跟至脚掌,脚掌变宽、肥度增加、脚变长此帮助身体维持平衡与抓地力,这种增长特征约有半个尺码 (3-5毫米) 有时甚至可达一个尺码。
正确且有健康意义的步行,怎么走法?那就是“以拇趾作为主轴,充分使用脚趾行走”。为此拇趾首先必须处于正确的位置和形态,行走时脚后跟部先着地,且圆滑地把重心移向脚趾,然后以拇趾为主的各趾蹬着地面向前运动,同时另一只脚后跟开始踏地,如果脚趾不健全,另只脚的后跟的后部就不能着地。就是说跟腱还未经充分地延伸,脚已经着地,因此脚关节的功能恶化,由于跟腱不能延伸,这部分的肌肉硬化,将会使脚肚部分血液循环变坏。
当脚部承受身体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的重量、压力时,脚掌底部着地面积会产生变化,同时脚的长度和宽度也会扩大。脚长会增长5~6毫米,脚宽也会增宽4~5毫米。脚受行走向行移动冲力影响,会相对鞋产生向前移动5~10毫米的距离。所以鞋楦一定要有足够的放余量和合适的楦体造型及数据尺寸,才能帮助脚减少承受压力的影响,使脚穿在鞋内行走运动时,前后、上下移动小,使脚感到舒适。
10. 脚掌上的体重分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体重60kg的健康人脚掌负担体重的分布状况的测定记录如下;
脚跟支撑点30公斤
拇趾支撑点20公斤
其它四趾支撑点10公斤
重心在脚跟底面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前后移动的步行方法,是一种好的行走方法,不管重心偏到内侧或外侧都不是好方法。跟腱下部横皱变得很歪的人,他们的脚后跟由内侧向外侧弯曲,这种情况下鞋跟的磨损不均匀,脚的血液循环也要变坏。所以设计好鞋楦后身,正确掌握后身的造型设计及数据尺寸,直接关系到脚的健康。

㈧ 求脚的骨骼结构图,清楚点的。

脚骨骨骼结构图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记忆7块跗骨名称及排列的口诀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

3、趾骨:共14块。足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8)足趾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发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于足的前部,其基底部与楔骨、骰骨组成跖跗关节,跖骨头是负重区域。任何损伤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复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3、趾骨之间为关节囊及韧带连接,是除踝关节以外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又由于位于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病因多为直接暴力损伤,如重物高处落下直接打击足趾,或走路时踢及硬物等。重物打击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纵形骨折,同时合并趾甲损伤,开放骨折多见。踢撞硬物致伤多发生横形或抖形骨折。

㈨ 脚部的具体位置所对应的名称是什么

1、足关节是足部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结形成的。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跟部为7块骨组成其负责直接承受体重,且大部份身体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为5根长骨组成其负责连接前掌和后跟及传递身体部份重量至前掌。脚前掌由14块小骨组成其具有承受体重和平衡身体及抓着地面不致身体倒斜。

为了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脚的底部产生了若干拱形,特别是内弓较为发达,既大又牢固,通过胫骨,由上方笔直加上的体重,为相当于传递关节的距骨一度支承后,又被以跟骨底部内侧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点为两个基点的强韧的内弓完全承受下来。

(9)足趾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男、女脚的差异:

男、女的脚结构不同。女性膝盖到臀部支架所构成角度大于男性,女性大腿往外角度较大,约有15°度往外倾斜,因此较容易造成膝盖受伤,且导致脚较低的活动能力,因较少肌肉裹住骨头更易脆弱的主因。女性脚具有较短及窄的构造,其有助于从脚跟至脚尖能快速移动,因此有较重的重力落在脚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