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画山水教程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画山水教程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20 19:30:15

❶ 简单的国画山水怎么画

山水画越是简单的越难画,代表人物有南宋牧溪,马远,明董其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意境深远,禅意浓浓。非大师不能为也。

❷ 如何画山水国画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

顾名思义,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技术成熟很早,且有长久的发展,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不求索。摹、写生、创作的反复实践,就能画出有既有传统又富有个性山水画,使“情与景会,意与相通”。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2、笔锋的运用,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行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毛等等。这些传统的用笔方法可以作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中锋用笔最广,常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树木的枝干,人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干笔点),夹叶也多用中锋。

4、侧锋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5、散锋多用于画山石、树木、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佳。

6、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淡墨又有淡湿与淡干的区别。一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画的墨法,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

泼墨法,就是用阔笔蘸墨大写,使墨彩生发多种变化。它的主要待点是一道墨趁湿可以适当补加,并要注意细心收格,此法常与破墨法结合。雨景山水和马夏一派山水画的一层墨,特别是那些平涂式的大远山,也是泼墨法。

8、积墨法是与泼墨的一道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由淡则浓,由薄则厚的多层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后再画后一道墨,层层添加,能增加画面的苍郁厚重感。

9、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干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点是浓淡,干湿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渗透变化,极有润致。

10、画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规律是:画线画点用浓墨居多,皴檫则浓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浓墨的辅助。滋润处用湿墨,醒提处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笔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现干笔, 调子才能丰富。

11、设色: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12、没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13、青绿山水: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14、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5、在传统绘画中,也有在浅绛山水墨面使用淡石绿或石青的,显得别致秀润;有的将石青石绿渗和使用,有的加进一些花青或草绿,越到后来用法越灵活,实际上是把浅绛和青绿结合起来了。

16、我们在总结传统绘画设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关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17、山水画设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勾、皴、点、染,墨 既足,然后敷色,上面所提到的“染”字,系指在勾、皴、擦、点的基础上,用不同深浅的墨染出石的结构和明暗关系。

18、除先墨后色者,亦可先用色点染后勾墨(或先以淡墨点染后勾重墨),也有先用墨勾皴趁湿染色的,此法即打破了传统的设色方法,使色墨交融,生动华滋。

19、设色要反复大关系,色调要统一。渲染颜色不要把色彩调得很浓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丰润。如渲染后还不够厚重,可在纸的背面加染颜色进行衬托,这种方法叫“背染”。渲染时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几种色调配或加点墨使用。此帧设色与渲染协调统一,白云以白粉背染自有韵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则显深邃。

20、设色的顺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后上石色。石绿一般表现阳面,石青表现阴面,两色可以掺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要注意颜色是补充墨的不足,墨是颜色的骨干,使墨和色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❸ 动态山水图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CD%BC&in=32025&cl=2&cm=1&sc=0&lm=-1&pn=0&rn=1&di=2492831692&ln=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19167&cl=2&cm=1&sc=0&lm=-1&pn=2&rn=1&di=31804840&ln=9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19167&cl=2&cm=1&sc=0&lm=-1&pn=3&rn=1&di=40126840&ln=9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C%AC%C9%BD%CB%AE&in=7687&cl=2&cm=1&sc=0&lm=-1&pn=8&rn=1&di=47284200&ln=92

❹ flash如何绘制山水风景动画

如果在纸上可以画出来山水风景画,那么用Flash也可以画出来,Flash只是一个工具。

❺ 初学者山水画步骤

事实上现在很多爱好艺术的人都喜欢画一些山水画,而对于大部分的初学者来说,还要画好这些山水画,那就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步骤来完成。
首先第1步,我们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先做一个构思,自己必须要清楚自己所画的这幅山水画大致有哪些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调墨开始画,开始的时候我们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结构给勾勒出来。勾勒山水画结构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说在勾勒山的脉络时,一定要比较的清晰,要给人一种层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结构的时候也一定要简洁一些。
第1步完成之后,接下来第2步我们就是对山进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灵活一些,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山的实际情况来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这些花草点缀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乱,疏而不散。
接下来第3步就是对整个山体进行皴染,此时我们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浓,比如说在勾勒的时候,如果是山体的一些基本脉络,那我们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则是可以视情况使用一些浓一些的墨色,这样才会主次分明,并且非常有层次感。
最后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绿染木,最后这一步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做的比较好,那整幅画会特别的有空间感。

❻ 求画山水的步骤

比较复杂:
勾:是指勾线,勾肋出山石、树木的基本轮廓线。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关乎整幅画成败的关键。因为勾线实际上是对整幅画的构思设计,基本轮廓没设计好,画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线前对整幅画要有总体构思和设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时应设计图稿,那种随意画的画法并不见得高明。
勾线设计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岭和古朴苍桑的松柏树木为特征,南派山水则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丽的花柳杂树为特征,现代山水更倾向用横幅长卷描绘全景式的博大场景。
勾线通常用湿墨或清水,忌用浓度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线最好将纸竖立勾画,平铺在画台上勾画易产生视觉误差。勾好后应挂起来反复审视修正,直到整个画面构图,景物造型满意为止。
国画的线条有十八描之多,不同的线条反映不同的质感,因此,选择合适的线条至关重要。通常铁线描、折芦描等棱角分明的线条能较好表现石山、石头、古树的质感,而游丝描、兰叶描等比较平缓的线条能较好表现土山丘陵面貌。
皴:皴擦是山水画特有的笔法,通常讲山水画的笔法除勾线外,最核心的就是皱法,也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皱法是指用笔皱擦出山石、树木的皱折纹理,古今山水画家的风格区别除线条构图区别外,多因皱法的区别而异,历代山水画家创造了几十种皱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比较典型的如关仝的钉头皱,李成、范宽的点子皱,董源、巨然的披麻皱,郭熙的卷云皱,米芾父子的米点皱,李唐、马远的大小斧劈皱,萧照的刮铁皱,王诜、夏圭的拖泥带水皱,黄公望的解索皱,倪瓒的折带皱,王蒙的牛毛皱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点皱,李唐、马远的斧劈皱,萧照的刮铁皱属粗笔皱法,适合画狂放的画,画法洒脱快捷,但显粗糙,其它均属细笔类,适合画精细的画,也由于精细,所以成千上万笔极费时间。
如果说中国画的线法(十八描)是人物画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鸟画的核心要素的话,那么,山水画的皱法,也就是笔法可谓山水画的核心要素,所以历代山水画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点皱、线皱、面皱、染皱四大系列。历代的皱法发展是逐步向简化、快捷、方便的方向发展的。唐代、五代的皱法多以点皱为主,这种皱法极费时间。北宋以线皱为主,南宋以面皱为主,巳逐步简化,元明清线皱、面皱并用。近代的写意画几乎少见皱法,直接涂染,更加简化。实践证明,山水画不用皱法不好,但皱法太繁褥也不好,简洁、明快的皱法是大趋势。
本书讲的则是本人自创的秃笔芝麻皱、破笔乱点皱(点皱)、颤笔乱线皱、破笔发丝皱、横竖折线皱(线皱)、枯笔扫擦皱、钝笔树皮皱、写意飞白皱(面皱)、和水墨晕染皱(染皱),均是细笔皱法,而且较古代的各种皱法更自然真实,简单实用,由于运用了一些特制笔具,故作画时亦快捷方便。以上皱法可依各自爱好选择或自创其它皱法。
点:古画的点主要指点苔藓,本人增添了点树木花草,指在山石上用刀笔、钝笔点画草木,使山石富有生气,这比画荒山秃岭更有意趣。
染:是指用淡墨和湿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水纹,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在古典山水画中,宋画较讲究渲染,而元代以后,许多画法只有勾、皱、点而少染了,现代山水画则更重渲染,大有无染不成画之意。渲染确可增加画面蒙笼美,渲染时,通常采取皱阳面而染阴面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涂染法,有干染湿染之分,干染不湿纸,涂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开。湿染先将纸喷湿,将墨色涂在欲染处,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边缘染开,使之形成浓淡过度自然的效果。涂染法主要用于染画远山,先涂出远山形状,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下面染开淡化,使之形成云雾状。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点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积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与湿染之别,但干染易在两笔交汇处现一道白印,湿染则不会,湿染应先将纸喷湿晾八成干后进行。
刷染法常用于染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是用笔沾少许淡墨,在欲染处采取扫、刷的笔法湿染,以形成浓淡层次。
点簇法常用于染云雾,用枯笔点簇形成云雾状,点簇面不宜过宽大。
混染法也叫蘸墨法,常用于染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通常为湿染,先用笔沾一些湿墨或清水,再在笔尖上沾一点淡墨,然后在欲染处下笔,一次染成,此种染法要求较高,须要较深功底。
勾染法常用于染远山,用特大号毛笔沾清水,笔尖沾淡墨,勾染出远山山形。勾染可笔尖向内,勾染出山的层次,也可笔尖向外,勾染出山峰。勾染通常应一笔成型,不应反复涂抹。
笔尖向内勾染的山……
笔尖向外染画的山……
积墨法是先用湿墨在欲染处平染,再用淡、浓墨在需要加深处逐步加深至满意为止。积墨染第二三遍时应待前遍的水份稍干后进行,否则因水份太多易浸花,也可边染边用电吹风逐除些水份。
破墨法有湿破干和干破湿两法,湿破干是先涂上浓墨,迅速用湿墨或清水破坏浓墨,凭借墨色遇水会浸染的特性使墨色自然散开。干破湿则相反,先湿纸,再上墨。破墨还包括墨破色,色破墨,淡破浓,浓破淡等,不赘述。
染也包括染色,山水画通常用青绿二色,有大青绿小青绿及浅绛之分,在山顶或山脚施一点橙黄或褚色更佳。(网络转载)

原则上是先淡后浓,先外后里,浓淡搭配

❼ 国画山水有哪些画法

一、创作前的准备

(1)山水画写生技法——局部模写法: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山水画写生技法——详记法: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山水画写生技法——记异法: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记意法(简记法)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

(5)山水画写生技法——放大法: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法: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重叠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山水画写生技法——重复体味法: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二、山水画写生技法

1、创作法

以上讲了笔墨、章法、写生等问题,这些都是为创作作准备的、创作是一切技法的综合运用。既然是“创”,就没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画家由于各自的修养、禀赋、爱好不同,创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差异,这就不必强求一律。但要搞好创作必须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现择其要者简述于后。

2、山水画写生技法: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川笔中讲“经营位置”,其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心。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3、山水画写生技法: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不规则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浓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阴阳面,增加山石质感和明暗。

骨法用笔中传统皴法有许多种类,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米点皴、云头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山石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山石纹理和风貌也是丰富的,所以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故而常将多种皴法结合使用。

4、水画写生技法:山石结构
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和外形状态而创造了表现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和绘画技法的演进,传统的皴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更具真实感和现代感。

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五代、北宋时期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我们今天画山石结构时,除了要对大自然进行更切实的观察和写生外,也应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造型手法。

5、山水画写生技法:树木写生技法
古人画树一般先画枯树,因为枯树的出枝、穿插、组织结构清楚。不过,我们近代画家画树已打破陈规,可以先画部分树叶或先用墨点出树丛、树林的层次,然后再画树干和树枝。

初学画时应先学画树的主干,后画次干,再写小枝,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经过一定时间的写生练习之后,自然会抓住物体的特征规律,线条也能做到简略扼要。“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学习,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应手地随意画出。
画国画需要经过临摹、写生、图画自然三个阶段。小编今天主要讲的是写生阶段,走完三个阶段估计至少要二十年,更者是三、四十年。到此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了。国画山水每个阶段、第个步骤,甚至笔法、墨法、画法都可单独成书,在这里小编分享的也只是九牛一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更加深入研究。

❽ 怎样画山水素描画

1,首先我们画出一些山脉的轮廓。

❾ 山水画中的飘动的雾怎么画啊要步骤!

使用3~4号排刷,用淡墨走S型偶笔,再快干的时候使用滑彩修饰。不知道你弄的是水分二年还是水彩还是国画我说的是国画的画法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雄伟山势,求意境。笔法简劲,达到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之艺术境界。有人并称"荆关",也有人将他与宋初李成、范宽并称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粗圆的线描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人。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之红谷,号洪谷子,自耕而食。又自勉"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环境、心境所至,故其山水画"气质具盛",有笔有墨。荆浩创造出全景构图及皴法和水墨晕章的表现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五代宋初的画家关仝、范宽、李成、郭熙以及后代的众多画家均受其影响。
该画三远全景式构图,左实右虚。实处群峰迭出,怪石嶙峋,长松并茂,堂亭有序,"飞流直下三千尺"。虚处轻岚薄雾,"日照香炉生紫烟",确实能陶醉人于心旷神怡之中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整个画面正如后人所云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法村庄挺劲、山体(石法圆中带方)、树木(树枝瘦劲)、堂亭工细有笔;再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初陕西耀县人。又名中立,字中正。初学荆、关和李成,又曾入居终南山、太华山深林之中,使之心神与大自然相融,所以其作品既有雄伟气势又能感人心魄。
该画是高远章式。上方主峰高山仰止,宽厚有压迫感,是雄伟而不是雄劲。下方小岭则表现较强的质感,但山上之茂密的矮树和由急而缓的山溪,又与远景的雄伟融为一体。所以说,对比的反差与协调处理得很好。同时,疲惫的旅人和负重的驮驴,既使画面有静有动,又可衬托出山势的高深险要。笔法是墨笔画,用粗、短、硬笔勾出山体和树干,而用细笔精勾树叶和人、驴,富于表现力。用自己发明的雨点”层层皴点树木山石的纹理,少用渲染,只用墨之浓淡来烘托泉瀑与溪水的洁白明净。--潘至中在《论画杂忆》中说,北方山水画不难于用笔而难于气韵,不难于奇峭而难于雄浑。"雨点皴"则能较充分地表现"气韵"和"雄浑"。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三远"表现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早春图

郭熙,河南温县人。字淳夫。活跃在北宋中期。画院翰林待召。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实、细腻、工巧,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
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
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窠石平远图

郭熙所作。绢本。墨笔画深秋清旷之景,木叶尽脱,水落石出,远峦一带,轻笼晚霭,神韵独绝。用笔比前更加老练。自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应是最晚年之笔。或有认为乃李成、王晓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山东)。工画山水。宋《宣和画谱》推为古今第一。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画院学生。18岁画成此画,长1188厘米。藏北京故宫。画构图缜密,用笔精细,全卷用浓重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画成,即大青绿设色。因此色彩绚丽,经久不变,这就是青绿山水。画卷开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飞瀑,令人神往。接着是层峦叠嶂,山丘连绵。境界随之一变,危峰兀立,栈道盘曲,凸现中国山川无比壮阔雄伟的气概。随着山峦尽处,江水蜿蜒而来,逐渐进入丘陵地带,画面也渐渐开阔。最后是一望无际的烟波,远处平坡远浦,渔舟摇曳;近处山村水廓,屋舍俨染,正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全卷波澜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见钩皴墨竹;水纹用笔纤细,一览无尽。无款印,后纸有蔡京跋称为王希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