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窗前思乡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ps图片转线框模式 2025-05-16 14:15:13
护眼纯青色背景图片 2025-05-16 14:15:01

窗前思乡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14 19:37:38

1. 10首思乡诗 有注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2. 思乡诗有哪些 带释文的快

《静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谈论我这个“远行人”使我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韵译】 新年中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急切,独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泪? 年纪已经老大了却依旧寄人篱下,春天脚步多么轻快比我更早回归。 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 我像西汉的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有还乡机会?

思乡诗太多了 就给你例例举这些\(^o^)/~

3. 思乡情切与思乡情浓的区别

因为乡土承载了每个人内心最温柔的记忆。柯灵在散文《乡土情结》中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生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无论经历岁月的多少沉浮,无论要去往何方,身在何方,心底的乡土情结都永不褪色。
在整个文学史中,乡土是所有时代的文学母题,“思乡”和“回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心底的乡土记忆也不尽相同,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引发的心灵史就有所不同,因此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是丰富的,所体现出的心灵史也是丰富的。
那么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呢?与如此丰富的乡土诗产生共鸣后,又会在自己身上引发怎样的心灵史呢?

一、古诗中的“思乡”,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从古代文学作品来看,古诗中的“思乡”引发的心灵史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单纯地呈现出思乡情切,二是在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现出思乡之情。
1.单纯地呈现出思乡情切
诗人远在他乡,触景生情,或因特殊节日引发思乡之情,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并渴望回到故乡。
诗仙李白在秋日的夜晚望月所感,写下《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连串动作,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生动形象中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诗人因月而生思乡之情,因思乡而沉迷在月光和月夜中。诗人的心灵史在平铺直叙的月夜思乡图中表现出来:睡梦初醒,恍惚迷离中误以为(“疑”)铺在床前的月光是白霜,在皎洁的月光、季节的寒冷(“霜”)中,望着夜空的明月,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油然而生,于是低下头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家乡的亲人给予了浓郁的温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母亲为远行的孟郊仔细地缝制出行的衣服,这是因为害怕儿子迟迟难以回家,深挚的母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心灵史在书写母爱中表现出来:常年漂泊在外,深感母子离别的苦痛,也深念母亲的慈爱,内心只有对母亲的爱、感激和尊敬。自古以来,远游的诗人都会通过歌颂伟大的母爱,来表达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
唐代诗人王维也写出了经典的思乡诗,比如《杂诗三首》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的心灵史在问梅中体现出来:久居异地,家乡的梅在诗人心里有着最温暖的记忆,也代表了家乡的所有回忆,碰到故乡来人,他急切地想知道梅枝的花儿是否已盛开?也即是想了解家乡的近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的心灵史在节日中体现了出来:在重阳节时想起了曾经和兄弟佩戴茱萸一起登高,如今独自身处异乡,无法在重现当时的情景,内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怦然而出。

4. 思乡探月清宵立,念井盘云明朝闲,春风不解良人意,霞烟何日洒窗前.是什么意思

直译:思念家乡望着月亮在窗前站立,想象着好像穿越了朝代,春风不明白你的意思,烟波彩霞何时才能够到了我的窗前。
意译:看着月亮,让我想到了明朝的时候,春风不解你的意思,什么时候,你才能回到我身边、霞烟该是代指、

5.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d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6. 思乡诗有哪些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 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⑤。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静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乖乖芒木实习小编一级|我的网络我的贡献
草稿箱
我的任务
为我推荐|我的求助瓶|网络首页|退出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网络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网络合作 核心用户 热词榜 网络商城
拆分词条 求助编辑思乡诗目录

思乡诗《回乡偶书》
注释
《静夜思》
《夜雨寄北》
《望驿台》
《邯郸冬至夜思家》
《泊船瓜洲》
《渡荆门送别》
《新年作》
《秋思》
《长相思》
《除夜作》
《杂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阴雨》
《客中寒食 》
《江岸秋思》
《江上送友人南游》
《天净沙·秋思》
《思乡作》
《江外思乡 》
《次北固山下》
注释
思乡诗特点思乡诗 《回乡偶书》
注释
《静夜思》
《夜雨寄北》
《望驿台》
《邯郸冬至夜思家》
《泊船瓜洲》
《渡荆门送别》
《新年作》
《秋思》
《长相思》
《除夜作》
《杂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阴雨》
《客中寒食 》
《江岸秋思》
《江上送友人南游》
《天净沙·秋思》
《思乡作》
《江外思乡 》
《次北固山下》
注释
思乡诗特点
展开 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
编辑本段思乡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 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⑤。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静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 寒梅着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江上送友人南游》[唐]张乔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江外思乡 》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次北固山下》
[元]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 思乡的发朋友圈的句子

1、闭着眼,沉睡着。在梦乡中,在家园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安宁,还有一个挥不去的影子,帆的影子,那是船帆,那是真情的呼唤,回家吧,就这么简单。

2、对故乡的记忆,因为时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在脑海中渐渐的不在清晰。记忆中,只剩下母亲殷殷的眼神。只是这种思念,在心的深处,不会因了离着久远便慢慢忘怀。我一直不能淡忘,我一直无法淡忘。我是一只飘泊的风筝呵,无论飞的多远,飞得多高,那根线,那根线,坚韧的线、温暖的线,维系着家乡和亲情的线,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是握在故乡的手里的。

3、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

4、远方的故乡遥远成一个记忆,鲜活的,也是模糊的、无语的;遥远的母亲却如一幅画,宁静的,清晰的,象在眼前,我的心能感觉到她浅浅的呼吸;母亲在故乡,故乡便成了一首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诗了,故乡有母亲殷殷的的眼神,母亲便是故乡的一道最美风景了。

5、故乡,多少个夜里我面向西躺在床上,仰望夜空,思念向故乡生长,遥想每一颗繁星上都藏有一个笑脸,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

6、手扶栏干,尽情欣赏山下大江波浪奔腾,远处青山叠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么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那幢二层小楼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诗人刘皂的七绝《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难道我也和刘皂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岁月中,(m.lz13.cn)异国他乡的“并州”竟成了“家乡”么?

7、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8、那“望乡台”啊,海外游子的望乡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处都是连着心扯着情的乡土,都是割舍不了的家呀!

9、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10、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

8. 静夜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图

静夜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思乡图: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9. 秋日风雨雨不休,黄叶白霜飘纷纷.倚栏凭窗仅一人,不知何处惹乡愁

一个在外乡漂泊的游子站在窗前看着窗外一片萧瑟的秋日场景,不由得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10. 从古到今的思乡的诗(加赏析)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赏析:表面看来写的是诗人在外地为官,境遇艰苦,其实写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这岚雾、滩声、峡气、正所谓,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来材大难为用,将登太行雪满山。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 这首是主要表现旅人在外的思乡与愁苦 触景生情 便作此诗 句句言情 词词达意 给读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抬头
明亮的月亮
高挂夜空

低头
淡淡的乡思
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