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中医看病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中医看病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11 11:28:14

‘壹’ 中医怎么看病

中医看病,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病人的资料,然后综合判断分析、辨明证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处方用药。其中的望就是看病人的神态、面色,其中的闻包括听声音、闻气味两个方面,问就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一些最痛苦的症状来综合判断,切就是指号脉,根据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缓、急、滑、涩来综合判断疾病的性质。比如一个气虚的病人,从其神态上来讲是萎靡不振的,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的,询问患者症状时,其表述也是有气无力的,甚至不愿意说话。

‘贰’ 中医,西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中医

优点:

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

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

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缺点:

对病人状况的判断,在脏器功能上,因对五行生克关系无标准;在对风寒暑湿热燥之状态影响的或益或害,无法正确度量,故而,诊断便没有了确定性,却往往出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局面。

二、西医

优点:

1、展示的知识,都能得到实证的支持。因而,清楚、确定、明白、易懂。

2、对疾病的诊断,有种种明确的生化物理指标支持。因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都有绝不含糊的明确步骤。疗效也可预见。能借助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医疗操作的精准度,从而不断提高疗效。

缺点:

1、对不能明确显示现有生理指标异常的疾病,无能为力。具体表现在对很多所谓疑难杂症,无法明确诊断,更无法治疗。

2、对一些虽能显示生理指标异常、但尚不明其产生原因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无法治愈。

(2)中医看病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近年来已创立或正在酝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如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刺麻醉学等。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自身的实践外,还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

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新闻-到底是看中医还是西医?让你一目了然!

‘叁’ 中医看病脸上有五种病色,你知道吗

都说两个陌生人见面时,最不会出错的就是谈论天气;而当两个熟人见面,话题则常常由“脸色”开始———“您今天满面红光的,一定是有什么喜事吧?”、“看你脸色苍白,是不是最近没睡好啊?”“其实,脸色就是一面可以看出整个人生理、心理状态的镜子。”

现代人脸色越来越差

“我们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谓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变的肤色。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偏黄,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时候,出现的黄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个就是健康的黄色。而不健康的黄色,往往是淡黄、没有光泽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养分和枯萎的样子。

对于健康的面色,《黄帝内经》中有非常精辟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说的是健康的红色要像白布裹着朱砂,而不能是赭石色:“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健康的白色要像鹅毛一样充满光泽,不能像盐一样黯淡无光:“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说的是青要青得明润,而不能像蓝色那样晦暗:“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黄肤色要像薄薄的绸缎裹着雄黄、白里透黄,而不是像黄土那样干燥的黄:“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健康的黑色要像层层刷过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样。

“除了主色之外,脸色还有客色,说的是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肤色会变黑等,这些也都属于正常范畴。

青:铁青。青是属于肝的一种色,脸色发青一般是由气滞血淤引起的。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很明显,比如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寒,我们有时说“冻得发青”,就是因为气滞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肆’ 你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伍’ 中医治病的理念是什么

中医治病的理念有整体观念。在治疗过程中整体观念体现在诊治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而疾病的未病先防等诊治方法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恒动理念。中医治病以四诊、辨证、辨病和病历书写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四诊为重点。还有其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原则。首先是四诊合参:

1.四诊是中医诊察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⑴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⑵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与嗅觉,辨别患者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身体及其排出物、分泌物的异常气味,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⑶问诊:是医生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⑷切诊:是医生运用手切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以诊察脉身与其他部位的状况,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2.四诊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

3.四诊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4.辨证论治的意义:指导医师从整体、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局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认识健康与疾病。

5.中医学主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调节人体阴阳偏颇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陆’ 我们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你知道中医的好处吗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精神和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和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医“生理学-心理-社会-自然”的传统医学模式。中医诊疗的重点是“生病的人”,不仅是“人的病”,中医的说明书上为什么会有功能很多的主治医生,部分脏器疾病为什么治疗针灸四肢和手脚的血就能治病并不难理解。

中医强调对疾病的全过程的关心,是“不先预防疾病,预防病变,后服”。中医“治未病”的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上。中医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密切关系,认为养生是首要任务,可以通过情绪涉外,可以适当饮食、合理饮食、生活等,可以根据体质或状态进行适当干预,另外,疾病恢复很重要,防止复发也很重要。“已经治病”效果显着,中医不仅有药物,还有针灸、按摩、拔罐、挠等飞跃疗法,很多飞跃疗法不需要复杂的器械。其必要的器械(如小夹板、刮痧、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反映中医药治疗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柒’ 一个真正的中医如何看病

目前,在我们国家真正的中医已经越来越少,但名不符其实的中医,我们名之曰“中不中,西不西”的糊口医。这个名称不好听,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中医,更觉得委曲不好受。其实,他们都想努力成为一名名中医呢!只是我们这个“中西结合”不容许。老实说:“糊口医”也是这个“中西结合”制造出来的。 一个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我们认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做到: 1、坚持整体观念,不可将局部与整体分割; 2、坚持辨证论治,不专搞辨病论治; 3、坚持脉诊,不用听诊器; 4、坚持只开中药,不开西药; 5、坚持用中药取代抗生素; 6、坚持四诊,化验单只作参考,不作唯一依据; 7、不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 8、说服病人在服中药期间,不自服西药,不打针; 9、处方字迹要工整,不可潦草,更不可自己乱取药名; 10、要敢于面对危重病人,要敢于抢救西医抢救不了的病人,这一条非常重要; 11、坚持戒口,不可单讲营养; 12、坚持与病人同呼吸,不可冷淡病人; 13、看中医书,不看西医书籍,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可用“知已知彼,百战百 胜”来辩解。以防西化。 说实话,不论人民医院或中医医院,为了抓收入,是很难也不容许用传统方法治病的,除非个人开诊所,这在于自己如何先择而已,我一生的体会是:真才实学之人多贫困,不学无术之人多富有。

‘捌’ 求一篇中医看病时细节描写,动态,神态描写作文。

沙大夫望着我的脸说:“脸色还可以,伸出舌头看看。”
“嗯,舌苔比较轻,舌底红润,比半年前好多了,看来还是有一定效果。”
说着又取出压舌板看了我的嗓子,原来是这里在作怪,我的咽喉发炎了,接着又用听诊器听了我的支气管还切了脉,最后开了一个药方,同时还告诉我们说:“我们家附近的惠安堂的药很干净,哪有一个老药工把关,药好!”

‘玖’ 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一般来说中医看病的话,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4诊合参。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性质,然后再对症的开一些中药。

中医治疗感冒,把脉,看舌苔,摸摸脑袋手背,问问咳嗽有痰无痰,痰什么颜色,听听咳嗽声音就知道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

比方一个人明显腿肿不舒服,放在西医眼前,西医用仪器和化验测试,而中医通过把脉,用手指按压腿肿反弹还是凹陷,问问病人大小便情况,怕冷还是怕热,问问病人生活起居,就知道是病人是虚还是实。

(9)中医看病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拾’ 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12年前
我那时非常幸运,大学刚毕业然后有幸在一家医馆做临床助理工作,这个医馆里有几十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我基本上每个中医我至少都跟他们抄过一个礼拜的方子,跟他们做很深入的交流。
后来我发现,这些老先生看病的方式跟我们这些刚刚毕业的年轻的医生看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看病看的是一个大的格局,他们看的是这个疾病的发展的走向和趋势,看这个大势。这就像做股票一样,其实你要看的是这个大盘的走势。而不是某一个时段的局部的症状。
当时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会问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头痛,我们会问头痛是左边痛,还是右边痛,前边痛,还是后边痛,然后判断是哪一条经脉的痛,对不对?
比如推测是肝郁气滞。然后就会问你平时容不容易生气,肝区痛不痛,还月经前乳房会不会涨,有没有痛经,等等。这都是通过书本学来的,我们会沿用这一套辩证模式去判断。
但是我见到很多老先生,他看病是这么看的。
你吃饭好不好啊?睡得好不好啊?大小便怎么样?最近心情怎么样?当然他一看也知道你心情好不好。就是这些吃喝拉撒睡。
这个东西好像看起来跟具体的症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也不能辩证辩出到底是肝还是心,是血虚还是气虚,是痰湿还是寒。但是实际上我们说中医治病,其实治的是这个人的或者说是治本的。这个本其实就是人体的基本生命状态。
所以在治疗上我们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就是因为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不舒服,不管是表面的还是里边的,他会有一堆症状,如果是看西医,可能会看3个科,甚至7个科。
看中医的话也可以辩出很多个证来,那我们现在的思路就是有这么多问题,可以辩出许多个证。然后针对这些证就来处理了。这就是像“打地鼠”游戏。地鼠会不定时冒出来,我们会拿橡皮槌打它,打一下,他就叫一声然后缩回。但是这么做坚持不了太久。
这是第一种治病的方式,这也是第一种调理的思路。
第二种方式就是我们只要把人体的运作状态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说人体他自己进入了正常状态之后,人体不就自己把这些症状给调理掉了吗?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
就是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它其实还是第二个医生。
第一个医生是这个病人本身。西医称之为免疫力,中医就叫正气。也就是说,医生是通过调动人体的正气,让正气发挥作用,然后把所有的症状都调理好。
那问题就简单了。我们也就说只要把正气提高就行了。那怎么把正确提高呢?那就是把人体这个机器运行正常就行了。这就是基本面。
所以后来我发现老先生看完这个病之后,过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或者3天病人回来了。他还是问这些问题。
您胃口好一点没有?吃完饭是不是还会打嗝?或者说胃痛会不会减轻一点?他关心的还是这些吃喝拉撒睡,还有你的精神,体力、心情,包括精神、肉体的放松度。
当所有这一些基本面在提高的时候,患者原来的病痛其实我们想都不用想,他原来肝如果是淤的肯定会好一点,心气不通的肯定会通一点。不管是膀胱经还是肾经,哪里不通的肯定会比原来通一点。这个思路看起来好像是不那么精确,但是实际上这是全面解决方案。
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古典的、经典的中医的调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