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明清哪个朝代地盘宽图片
扩展阅读
搜索卖油翁的所有图片 2025-05-22 22:29:05
诺基亚手机图片及型号 2025-05-22 22:28:18
图片加个字的软件 2025-05-22 22:21:46

明清哪个朝代地盘宽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01 11:49:44

‘壹’ 元明清历代疆域大小,要有具体数字

您好,以下为搜索结果
蒙古帝面积高达3,300万平公里,忽必烈元朝时的国土面积为1680万平方公里。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明朝
明朝国土最大时,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清朝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贰’ 从汉唐时期到元明清时期,中国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这篇文章

‘叁’ 明清疆域大小变化,哪个朝代的功绩最大

明朝疆域两京十三省共353万平方公里,算上附属国势力范围最大是永乐时期(1424年)650万平方公里;清朝疆域1300万平方公里以上,算上附属国和势力范围,最大超过1800万平方公里。论朝代贡献,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首次统一中原,创造郡县制,影响中国政治文化2000余年;隋废察举开科举,影响中国1400余年;元朝建立行省制,又开疆扩土;清朝开疆拓土,奠定今天中国版图,变法革新,奠定中国近代化基础。这些是历史贡献比较大的朝代,不过要论影响最大,个人感觉还是秦。

‘肆’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这两个朝代哪个疆域版图比较大呢

清朝大,无疑的

‘伍’ 明末清初时期,特别是1600年以后,我国北方领土的边界走向有哪些变化有图片显示吗

明中后期东亚形势图

康熙帝时期形势

‘陆’ 中国哪个朝代版图最大

在疆域名义上,元朝的版图最大。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对四大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但是实际上各个汗国都各自为政,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元朝的疆域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和蒙古本土,而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
但实际上,版图最大的是清王朝。许多人将蒙古人建立的各个“金帐汗国”也算在元朝版图内,这是错误的。这些“汗国”并不归元朝管辖。元朝的中国部分其实远远小于清朝。中国只是四个汗国之一!其他朝代都没有清朝大,而且还没有有效的统治,清朝不但版图大,而且还加强了有效的控制,并把满(东北)蒙藏疆,真正的加入了中国版图,即使末年割地,到灭亡的时候还留下了1120多万的领土!
历史上,版图最小的是夏朝。夏朝的领土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之间,面积大约有五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可能还不如比其早的红山文明波及的面积大。但是,通常人们认为,夏只是传说时代,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明,还不被西方承认。另外,春秋时期小国林立,周王封了百余个国家,可想而知版图极小。
一般认为,版图最小和最弱的应当是宋朝。宋朝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最弱小、但经济却比较发达的王朝。
哪个王朝最强比较难说。综合来说,比较强的是清朝。这一点许多专家是很认同的。元朝前期军事上可能强一些,可这个王朝只存在一百多年。其他封建王朝,包括汉唐,鼎盛时期也很短暂,开国的那几代君主贤明一些,后来的子孙就都很不成器了。整个清王朝没有昏君,没有暴君。清末受到外强的欺凌,实在是制度不行。即使清王朝被推翻后,中国也并没有强大起来,依然受到外敌的凌辱。这也是事实。

‘柒’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最大

面积的话元朝最大,其次是清朝,从大到小按顺序是元清唐明宋。

‘捌’ 明清北京城的元朝时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共同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她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⑥,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或称牌、铺。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区(正阳门里,皇城两边)有9坊,68铺;东城区(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有5坊,朝阳、东直关外,郑村霸,37牌,199坊;西城区(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宫西,阜成、西直关外,20牌,101铺;南城区(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有8坊,49牌,247铺;北城区(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有7坊,安定、德胜关外,90铺。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106牌,705铺。以北安门街和棋盘街(正阳门里)为界,以西属宛平县管辖,以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城全属宛平,东城全属大兴,中、北、南三城两县分治。其中宛平县有坊13,胡同312条。由此可见,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设置二县外,还设置与二县地位相当的五城兵马司,名为专理“刑名盗贼”,实际上其行政职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机构。中城兵马司在仁寿坊(东安门外东北),东城兵马司在思城坊(东安门外东南),南城兵马司在城外正阳街,西城兵马司在咸宜坊(西安门外西南),北城兵马司在教忠坊(北安门外东北)。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兴二县外,则划归八旗驻防。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分为左右二翼。 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钟鼓楼,以及朝阳、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门附近。因为明初为了招商,在上述城门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称作“廊房”。从廊房的分布可知,商业市场区主要在城的西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区不断增多,而且地区分布也有变迁。最主要的有正阳门里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内市和崇文门一带的市场十分繁荣。大明门(皇城南门,清改为大清门)前棋盘街,“百货云集”,由于“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一派热闹景象。这显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宫城和政府军、政机关,来往人多,商业自然繁荣。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互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在开市之日,“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热闹异常。清代的“灯市在东华门崇文街,今亦在琉璃厂”,可见,明清两代的灯市也在不断变迁,并非固定在一个地方。东华门外的灯市,今名灯市口(东西向街),琉璃厂在外城,也是一条东西街。以上所说的东华门,应为东安门,因为东安门外才是王府街。城隍庙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复兴门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西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旧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证明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场,规模宏大,生意兴隆。内市是皇亲贵族购物的市场,位于“禁城(紫禁城)之左(东),过光禄寺(东安门内街北)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设场贸易”。也就是说,内市在东安门里,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时间,多为高档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机布、棉花、酒、宝石、金珠、药材、犀象等②。崇文门为里城南墙东边城门,为北京诸城门中征税最多的一处。尤其是万历初年规定,凡进城货物一律“赴崇文门并纳正条船三税”,使崇文门一带也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③。明清两代,运河进城也只有崇文门一线,水路交通方便,商业自然繁荣。清代时崇文门额征正税银94483两,为各个额征点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证。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为明代所开凿。今天北海已经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国务院所在地,新华门即南海的宝月楼。

‘玖’ 唐宋元明清拿个朝代的领土最大建立和灭亡之间时间最短

当然是元朝的地盘最大啦!都是元朝。我也在纳闷,铁木真,忽必烈那么猛,咋就有那群熊样的后代。

‘拾’ 对比明清疆域图进行比较,说一说有哪些变化

明初的疆域概述与明清疆域比较

汉唐元三代的疆域比满清大,已经有人论证过了。俺就不多说。只有某些别有用心的……{此处删去字若干--我注}。俺只来说一下明代盛世时的疆域比满清大。

要比较一个朝代的疆域大小,首先得确定比较的方法。他{都知道是谁,下同--我注}们恰恰就喜欢在这一点上做手脚。他们有这么一种厚颜的说法:满人从明朝手中接收了3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从满洲带来了2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入关后开拓出蒙古等地总共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就算丢失了一些,清廷移交给民国的也有11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说满人认为对于中国领土不但无罪反而是有大功的。这也是所谓的满清疆域比明朝大的说法的来历。

首先,拿明朝末世时期的疆域来作为明朝的疆域是一件卑鄙的事情。一个朝代总有兴衰成败,兴起的时候,疆域就大,衰弱的时候就小,这是常理。就像我们说强汉盛唐,其实也有衰弱的时候。当一个朝代衰弱的时候,讨论它的疆域如何广大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因为它往往连首都都控制不了。清最后这几十年,境内万国租界林立,连北京都被列国驻了军,还谈什么疆域?

其次,不承认东北是明朝疆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宣扬“中华民族主义”的时候,认为满汉之争是中国内部矛盾。另一方面,到了争疆域的时候,却竭力否定东北是明朝的一部分,乃至于编造出清入关带来24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天大谎言来。

要比疆域就比最大的时期。

明的疆域,最大的时候是永乐时代。

我们从东北开始。明时代,明朝的疆域包括了外兴安岭和东西伯利亚的很大一片区域。(属于努尔干都司等管辖)而这片区域的很大一部分,在明末就已经被满清出卖,成了沙俄的领土(原属于明朝奴尔干都司的野人女真在外兴安岭以北地区被哥萨克赶的站不住脚,丢失大片国土,往南方逃到了辽东一带)(所以说明代丢失外兴安岭和以北地区的是负责该地区防务的女真,不是明朝中央政府)。不但如此,康熙{定语从略--我注}还同沙俄签订出让土地的《尼布楚条约》。将那些在明代是明朝疆域的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土地一并正式划给了沙俄。。永乐时代的囊哈尔卫所在地库页岛,康熙同样没有有效管理。以至于后来很容易就被日本和俄国侵占去。

下面说南方。永乐大帝重新征服了安南,使得交趾在明初和汉唐一样同为中国领土(呵呵,在明朝就丢了)。清却没有安南。大明的木邦宣慰司下辖33个大土司。统治着今天缅甸北部相当于大明一个行省的疆域。清有什么?清时代的木邦,清廷已经没有行政管辖权了。明的旧港宣慰司,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清政府在南洋的行政机构在哪里?满喇加,是大明的殖民地{原来为暹罗控制,后为郑和建立--我注}。清有什么?锡兰山,永乐皇帝更换国王的诏书和是在那里摆着呢。实际上是内属国。如果勉强一点的话,大明的疆域可是到了斯里兰卡。

西藏。明清时代差不多。(其实明朝前期对于西藏的治权比清代大。

西域。明不行,不但比不上汉唐元,连清也比不上。{明在西域控制的地区仅仅限于东疆附近,比清差很多--我注}

但是明朝在南方和东北比满清要多出数百万平方公里,综合一算还是比清时代要大不少。只有那些XY才会说满清疆域如何如何是明朝3倍之类的。

(这里再次说明一下,比较疆域应该有一个比较公平的标准,反对信口开河。唐也好,汉也好,元也好,明也好,清也好,他的疆域总不是固定的。如果拿一个时代的极盛期和另一个时代的衰落期比较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就非常的可笑。比如满清,康熙时代的疆域是不应该包括准格尔的(准格尔成为满清疆域是在干隆24年以后的事情,将50年后的东西提到前面,……{省略字若干--我注}),也不应该包括西藏(西藏被满清成功控制是在康熙59年派兵进入拉萨以后,这之前,西藏前后分别被准格尔和和硕特蒙古控制,而康熙61年玄烨就死掉了,从拉萨到北京书信往来都要半年时间,康熙怎么控制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