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哪几种按摩方法缓解烦躁、焦虑等症状呢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按摩方法缓解烦躁、焦虑等症状:
大敦穴,它肝经上的第一个穴位,担负着调和周围穴位的重担,是经气汇聚的地方;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当我们感觉心情不好、郁闷烦躁的时候,可以用大拇指来揉按刺激这个穴位,会有酸胀的感觉。每次按摩左右脚都要按摩到,每只脚各揉按3-5分钟,先左后右。 另外,这个穴位还可以使用灸法来治疗,用艾条灸治大约5-10分钟即可。
⑵ 心情烦躁按什么穴位
心情烦躁按什么穴位
5、膻中穴
两乳之间的膻中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生气时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⑶ 请问按摩师:心里烦躁不安,脚心奇痒睡不着按摩哪些穴位谢谢!
你好:就你所讲的“心里烦躁不安,脚心奇痒睡不着”这些表现我推荐试试按压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的涌泉和位于手掌心第二和第三条掌骨之间,离拇指和食指的虎口不到5厘米距离处的劳宫这两个穴位就可以。
⑷ 烦恼时按哪个穴位好
可以按太阳穴,恩---再自己按按头的穴位吧,不让头部神经紧张。
⑸ 心情烦躁按那个穴位
所谓脾气和肝有密切联系,你可以按摩肝经的太冲穴,在第一和第二个脚趾间,这一线上都可以按摩,再个多柔柔肚子对排解郁气也有帮助的。
⑹ 经常生气会伤肝,按摩哪些穴位可消气养肝
行间穴是肝经的行穴。肝郁气滞引起的情绪烦闷、抑郁、月经不调、痛经均可刺激这个穴位。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些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穴位,也是肝经的火点,可以驱散肝气和肝火。因此,通过按压和揉捏太冲穴,可以最大限度地排出人体内被压抑的气。
太冲穴最适于那些比较爱生闷气、焦虑和难以解决的人。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当你虚弱的时候,太冲穴可以帮助补充气血。心烦的时候,太冲穴可以平静下来。生气时,太冲穴会让人平静下来。中医认为肝脏具有疏通和泄气的功能,即可以调节全身的运行状态。促进各脏器的运行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加强脾胃的消化和传递功能。
⑺ 去心火的四个常用穴位
立夏时节,是最容易上火的时节,心火旺盛是常见的症状。常会表现出口干,发热,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溃疡,尿黄,便秘等症状。
那么心火旺盛我们该如何调理呢?我们可以通过按摩去心火的穴位来调理心火旺盛的现象。下面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穴位。
1、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是心经的荥穴,荥穴主身热,可以滋阴降火。少府穴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处。按揉该穴5-10分钟,对于心火旺盛所引起的口舌生疮,失眠,面红目赤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心经的合穴,合穴属水,心经属火,可益心安神,降浊升清。少海穴:屈肘,肘横纹与肱骨内上踝连线的中点。按揉该穴5-10分钟,对于心火旺盛所导致失眠,健忘,牙龈肿痛,耳鸣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为心包经的荥穴,可强心安神,降心火。劳宫穴位于掌心第2、3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按压,揉擦该穴10分钟左右,对心火旺盛所致失眠,骄躁,心痛,口疮,心烦,脾气大等症状效果好,同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也可长期按压该穴。可降血糖,血压。
4、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为心包经的原穴和输穴,可清心泻火,疏肝理气。大陵穴在腕骨横纹的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每侧按揉5-10分钟,对心火旺盛所致的口臭,心悸,失眠,身热如火等症状效果较佳。
心火偏重,容易上火的人,平日可长按这四个穴位,不拘泥于时间,严重时可针灸,艾灸。
⑻ 心慌胸闷喘不过气,常按哪些穴位,可缓解不适
心慌胸闷、喘不过气来通常是一些疾病的前期征兆,如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切不可忽视这些症状。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时,可以先通过按摩以下几处穴位缓解不适,然后再就医会诊,通过药物治疗解除病痛。
按摩膻中穴。膻中穴位于我们胸前的正中线上,即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是人体穴位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穴位。膻中穴主治的是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气喘等症。每天睡觉前建议大家按摩一下膻中穴,可以排遣一下一整天心中的闷气,舒缓一下心情。膻中穴的按摩分为两种:揉膻中穴和推膻中穴。揉膻中穴是指用你的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按揉膻中穴,每次约揉50-100次;推膻中穴是指用你双手的大拇指指腹从膻中穴向外推,每次约推50-100次。
以上三处穴位,平时有空时就可多揉揉,既可避免疾病,又可以增强身体素质。
⑼ 人体后背穴位图,完整图
人体背部穴位主治:
1、络却穴、玉枕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视物不明、鼻塞、热病无汗、失眠。
2、百会穴、后顶穴、强间穴、脑户穴
身体方面:头晕目眩、失眠、心烦、健忘、耳鸣
3、风府穴、哑门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颈椎病、头晕耳鸣、手脚麻木、鼻炎、胸闷、落枕;
皮肤方面:鱼尾纹、面部皱纹、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油脂旺盛、暗疮。
4、大杼穴、风门穴
身体方面:咳嗽、胸闷气喘、鼻塞、肩背酸痛、伤风、咳嗽;
皮肤方面:神经性皮炎、额头肤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阙阴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体方面:感冒咳嗽、心慌惊恐、面红发热、失眠健忘、身热头痛;
皮肤方面:红血丝、毛囊炎、过敏性皮炎
6、灵台穴、至阳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关穴
身体方面:虚胖、乳房松弛、烦闷不安;
皮肤方面:面色青黄、眼袋、皮肤粗糙
7、筋缩穴、中枢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阳纲穴
身体方面:少气乏力、精神不振、内分泌失调、心烦易怒、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皮肤粗糙、皱纹、面色秽浊、色素沉积、口唇苍白无华。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仓穴
身体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疮、腹泻、腰背疼痛、体内湿气、腹胀、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酒渣鼻、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面色潮红、油脂旺盛、嘴周痤疮、脂溢性皮炎。
9、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肓门穴、志室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腰酸痛、口干唇燥、脚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阴部肿痛;
皮肤方面:黄褐斑、黑眼圈、暗疮、面色苍黄、肤色晦暗滞浊。
10、腰俞穴、长强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胞肓穴、秩边穴
身体方面:泌尿不畅、痛经、子宫内膜炎、便秘、性冷淡、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皮肤干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阴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经痛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便秘、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面色苍黄、暗哑无光。
12、承扶穴、股门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臀部炎症。
13、合阳穴
身体方面: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性内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痔疮、便秘。
15、跗阳穴、昆仑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
督脉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人体背部有各脏器的背腧[shù]穴,这些穴位在功能上与各脏器相对应,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感冒等病变。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将特定中药(如甘遂、细辛等)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达到驱逐内伏寒邪、补益人体正气的目的。
伏日为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故天灸善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疗哮喘往往选取肺俞、定喘、风门等,以宣通肺气,从而防治哮喘的发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着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③心脏疾患尤其是心痛时本穴如有反应,在巨阙穴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着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着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