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
扩展阅读
云彩真实图片大全在哪里 2025-08-02 22:04:38
如何设置ps图片 2025-08-02 21:35:26

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24 04:12:36

Ⅰ 髋关节在哪个位置清晰图片

髋关节是人体股骨最上端的股骨头和骨盆形成的髋臼两者之间组成的关节,叫做髋关节。在人体前侧看,是在大腿的最上端和身体的连接处,在后方看是处于臀部的深处。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它具有屈曲、伸直、内旋、外旋、外展、内收等多个角度的活动范围,而且它主要是起到人体负重以及下肢活动的功能。

由于负荷较大,活动范围较大,比较灵活,髋关节容易发生滑膜炎,髋关节脱位,而且由于股骨头特殊的血供来源,也比较容易发生股骨头坏死等疾病。髋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

(1)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扩展阅读

髋关节疼痛大部分是因为骨节十字韧带长期性挫伤导致的,一些常常从业体育竞赛的人非常容易产生这类状况,长期性骨节遭受外力作用碰撞,骨节处炎症敏感,肌肉拉伤,便会造成 疼痛,应当立即医治而且适度的歇息,修复身心健康。

骨节发炎长期性反复发病是造成 髋关节疼痛的关键原因。

Ⅱ 髌上囊在什么位置

你好!
膝关节损伤一般都会有关节腔的积液,量较大或比较肿胀的话可以去正规医院的骨科门诊抽掉,操作比较简单,注意无菌操作就行了。
如果你的首诊医生没有建议你去查什么核磁共振的话,可能是你韧带损伤不严重,这种筋伤一般要制动2周,期间多休息,少行走,特别不能进行运动,因为这样容易引起滑囊炎,所以这期间要好好休息。

Ⅲ 髌腱在腿部的什么位置

髌腱在髌骨和胫骨之间,平时所说的"膝跳反射",敲的就是髌腱.

Ⅳ 髌骨在什么位置

髌骨俗称膝盖骨,重叠于股骨下端的松质内,呈尖端向下的“粟子”形致密影。因其皮质极薄不能显示出致密的边缘。在侧位片上,髌骨位于股骨髁前方,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其后上角和前下角比较尖锐。

髌骨前缘皮质比较致密清晰,后缘皮质较淡,显示出对应股骨髁的关节面,有时还可分出内、外关节面。髌骨内部骨质稀疏,有时可见前后横行的骨小梁。

是股四头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块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状,位于皮下,容易摸到,该骨上宽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动,对膝关节起保护作用髌骨后面光滑覆有软骨与股骨髌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头肌肌腱通过。

(4)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扩展阅读

人体其他骨头介绍

1、胫骨

小腿内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胫骨近侧端膨大,向两侧突出成为内侧踝与外侧髁。两个髁上面光滑为关节面,两髁之间为髁间区,它的中间为髁间隆起。胫骨近侧端前面有一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为髌韧带附着处。在外侧髁后面有一圆形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2、距骨

和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共同组成踝关节,成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距骨位于高等脊椎动物的跗骨的近侧骨之一,被认为相当于许多低等脊椎动物的胫侧骨与中间介质的融合[talus],负担人体重量的,在踝部与小腿骨相关节的骨。属短骨,位于胫骨、腓骨和跟骨之间,分头颈体三部分。

Ⅳ 膝盖下面那个地方疼是怎么回事

.髌韧带上端慢性损伤(过去称为髌骨末端病):表现为髌骨下极部位疼痛,病变部位为髌骨和髌腱的相交部位损伤或劳损,局部压痛明显,股四头肌抗阻阳性。
原因:因大量跳跃练习,使大腿股四头肌肌肉反复收缩,导致膝盖韧带被拉长所引发的炎症。也有的是处于身体快速成长期,肌肉、肌腱的生长赶不上骨骼的生长所引发的炎症。
症状:髌骨韧带疼痛,伸膝时疼痛,准备活动之前疼痛,膝关节弯曲被拉长时疼痛。
处置: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加强柔韧性练习是很重要的。疼痛时可以冷敷。

二.风湿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12—72小时,不过3周,多以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肩等关节。
(2)游走性疼痛,一个关节的疼痛好转后或还未明显好转,另一关节又受到侵袭,发生疼痛。
(3)疼痛的同时,皮肤可伴有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
(4)对称性疼痛,病变可同时侵及双侧肢体的相同关节,如双膝、双肘关节可同时发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个关节同时发生。
(6) 关节疼痛时伴有发红、肿胀、关节周围有压痛、按压疼痛剧烈。
(7)疼痛消退后,不遗留关节强直或畸形,关节功能可恢复。
三.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因慢性损伤后,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最后与之相对的股骨髁也发生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髌股关节的骨关节病,膝关节过度疲劳或反复的膝半蹲位扭伤,导致膝关节周围肌力减弱失衡,产生互不协调的摩擦,致使软骨面磨损,营养欠佳,产生退行性改变。此时软骨表面无光泽,弹性减弱,甚至形成裂纹、缺损,软骨原纤维化变性,髌骨关节面软骨有局限性软骨软化纤维形成,引起膝关节慢性疼痛。因其为退行性病变,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临床表现:
1:逐渐加重的髌骨下疼痛,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或半蹲位时疼痛加剧。
2:髌骨边沿压疼,伸膝位挤压或推动髌骨可有摩擦感,伴疼痛,后期可并发滑膜炎。
3.有时可出现“假交锁”现象,轻微活动一下,在髌骨下出现清脆的响声,即可“解锁”(这是由于髌骨软骨面损伤后不平和关节面不吻合引起的)。有时出现软腿现象。
3:X线早期无异常,晚期见髌骨边缘骨赘形成,
4:早期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影有诊断意义.
治疗方法:
1:首先膝关节制动1-2周,股4头肌抗阻力锻炼,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2:肿胀、疼痛加剧时冷敷,48小时后改湿热敷和理疗,
3:口服芬必得胶囊、舒筋活血片,
4: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可润滑、营养关节面,或者关节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5:必要时手术治疗.
四.髌下脂肪垫炎:病变在髌下脂肪垫组织内,由于损伤或劳损,寒湿侵袭等刺激而发生,产生疼痛,也可由关节其它组织病变而继发。检查时一手将髌骨推向下方,另一手挤压髌骨下缘产生疼痛。
五.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和髌骨软化症都有交锁现象,但前者为真性,后者为假性,结合其它检查不难确诊。
六.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多见于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为:关节伸屈到一定程度时引起疼痛,伸屈不利,下蹲困难等。X光片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增生等。而髌骨软化多见于中、青年,关节疼痛在髌股关节面和髌骨周围,半蹲位疼痛加重。
七.治疗措施
1. 小针刀治疗:髌骨周围的痛点和压痛点都是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也是小针刀的治疗点。常见有以下几个部位。
髌前皮下囊,位于髌骨下半部分,髌韧带以上的皮肤之间。此处疼痛和压痛,即为髌前皮下囊,即为髌前皮下囊受损,用小针刀将此滑囊作切开剥离即可。
髌内、外侧支持带,痛点均在髌骨两侧边缘。用切开松解术即可。
该病在髌骨周围最多有十二个痛点,均可以小针刀手术令其消失。
注意事项:① 注意进刀方向,勿进关节内损伤关节面。② 刀口线方向与组织纤维的走向要一致。
2. 手法治疗
⑴病人仰卧,患肢伸直,医生拇指和其它四指张开,抓握住髌骨,用力上下(沿肢体纵轴)滑动髌骨。这样可使关节囊、支持韧带进一步松解。
⑵医生一手拿住患踝关节上缘,令病人屈膝屈髋,另一手拇指顶住髌骨上缘,再令患肢伸直,同时拇指用力向下顶住髌骨,向下用力方向为直下方和斜下方。
⑶对膝关节伸屈障碍者,用过伸过屈的镇定方法,在过伸过屈的位置上停留30秒钟。
3.康复治疗
①每天股四头肌收缩锻炼100次,作直腿抬举锻炼100次。
②医生每日对髌骨周围软组织作提拿手法一次,每次普遍提拿三遍,没两天做一次被动过屈过伸手法。十次为一疗程,坚持一至两个疗程即可治愈。

Ⅵ 腿部的穴位有几个在哪里

1.膝眼穴
〖标准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
〖功用〗活血通络,疏利关节。
〖主治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病,髌骨软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2.梁丘穴 Liáng Qīu(ST34)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1~1.2寸。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梁丘穴足阳明郄穴。
〖别名〗鹤顶穴,跨骨穴。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3.复溜穴Fù liū(KI7)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疾病〗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别名〗伏白穴,昌阳穴。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4.阴谷穴Yīn gǔ(KI10)
〖取穴方法〗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极穴治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肾经合穴。
阴谷穴合穴,属水。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5.血海穴 Xuè hǎi(SP10)
〖取穴方法〗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疾病〗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别名〗百虫窝穴,血郄穴。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6.承山穴 Chéng shān(BL57)
〖取穴方法〗 人体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疾病〗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别名〗鱼腹穴,肉柱穴,伤山穴,鱼肠穴,肠山穴,鱼腹山穴,玉柱穴,鱼腰穴。
〖穴义〗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7.解溪穴 Jiě Xī(ST41)
〖取穴方法〗 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解溪穴经穴,属火。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8.委中穴 Wěi zhōng(BL40)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疾病〗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委中穴合穴,属土。
〖别名〗腘中穴,郄中穴,血郄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9.足三里穴 Zú sān lǐ(ST36)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10.阳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GB34)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阳陵泉穴合穴,属土,筋会。
〖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穴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11.阴陵泉穴 Yīn líng quán(SP9)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疾病〗 腹胀,腹痛,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别名〗阴陵穴。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12.三阴交穴 Sān yīn jiāo(SP6)
〖取穴方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穴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三阴交穴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13.百里穴 取穴方法:
百里穴位于腿的后侧,从弯曲膝盖时的皱纹5厘米左右下中央称为“百里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可以治疗风湿疼痛,对于懒散性格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详情见于相关网页:治疗懒散、治疗风湿疼痛。

补充内容:
内踝尖穴
【标准定位】内踝尖位于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外踝尖穴
【标准定位】外踝尖位于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太渊穴(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定位: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哮喘、肺结核、多种原因所致的胸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备考: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别名太泉、大泉、鬼心。太,大也;渊,深也。位于寸口为诸脉之汇,通达诸经。《针灸甲乙经》:“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Ⅶ 腿的各个部位的名字

人的下肢自腹股沟区往下到足底大体可以分为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和足部等几部分,其中膝关节的后面又称为腘窝,内有腘动,静脉及神经通过。

双下肢约占人体表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六,其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肌层,骨头,软组织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7)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扩展阅读

人类下肢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躯体、承受体重和行走,因而,下肢骨一般均比上肢骨粗大、笨重。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髋骨是不规则扁骨,上份扁阔,中份窄后,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

股骨位于大腿内,是人体最长最粗最结实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

髌骨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股四头肌腱包于其前面并向下延续为髌韧带。

胫骨是三棱形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主要作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形成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的内侧髁和外侧髁,其上有关节面,两髁之间有向上的髁间隆起。

腓骨细长,位于小腿的后外侧,不承受体重,主要作为小腿肌的附着部位,可分一体和两端。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Ⅷ 膝关节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何运转的

膝关节是医学上被称为屈戌关节,指的是能够进行伸展,屈曲运动。

膝关节结构从模型上来看,主要由股骨、胫骨、髌骨和半月板所组成。具体位置如下:膝关节上面是股骨;下面是胫骨;前面是髌骨;中间有两块软骨垫片,称为半月板。膝关节周围为黄色组织,是指韧带,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交叉韧带。

膝关节伸展运动主要靠包绕前侧髌骨下行至胫骨粗隆的股四头肌支配。膝关节的屈膝运动主要有后侧的腘肌半腱半膜机等,小腿上行延伸的股三头肌也有一些作用。 膝关节两侧都有半月板可以缓冲运动,减少关节摩擦。其间有关节囊,起到润滑作用。 膝关节没有内外旋转和内收外展运动,附着在膝关节的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分别起到阻止膝关节前后移动,膝关节向外向内的外展内收运动。仅能进行轻度1-2°的运动,幅度很小。所以其旋转和内收外展运动很小,当然也和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的关节面形态有关。

Ⅸ 髌骨在哪个位置示意图

髌骨的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9)髌下囊在腿的哪个位置最好有图片扩展阅读:

1、髌骨,俗称膝盖骨,是股四头肌肌腱中形成的一块籽骨,也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呈扁粟状,位于皮下,容易摸到。其上宽为底,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能上、下、左、右移动,对膝关节起保护作用髌骨后面光滑覆有软骨与股骨髌面相接,前面粗糙,有股四头肌肌腱通过。

2、髌骨主要作用为: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协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膝关节,并在膝关节伸直过程中起滑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