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脾经在哪个部位图片
扩展阅读
小猴子哭的卡通图片大全 2025-08-06 03:53:43

脾经在哪个部位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21 16:19:44

㈠ 脚上六条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在哪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6、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1)脾经在哪个部位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着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经》……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观之临床,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㈡ 脾在什么位置图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在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触到脾.脾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平卧比站立时高约2.5cm.

㈢ 腿上的六条经络分别在什么什么位置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 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㈣ 脾经的起点和止点在哪!

以下脾经穴位内容来自网络搜索,仅供参考。

网页链接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㈤ 脾经肺经在什么位置

脾经与肺经均属于十二经脉,首先要清楚十二经脉在四肢,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外侧又分三阳,内侧分为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颊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均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内向外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理解了之后就容易了,脾经又称足太阴脾经即从足大趾端经足内侧前缘、前腹部至心中;肺经又称手太阴肺经,即由肺中经腋下行于手内侧前缘至手食指端~希望能帮助到你~

㈥ 脾经在哪里

你好,脾经是经络的偱行部位包括外表的穴位;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㈦ 脾经,膀胱经,肾经这三个穴道分别在哪个位置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抄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分布。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到耳上角部。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沿腹中线旁到达锁骨下缘。

㈧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8)脾经在哪个部位图片扩展阅读: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㈨ 人体的足太阴脾经在什么位置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第一跖骨上行到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上方行股内侧的前缘,经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脏。本经共有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冲门、府合、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21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