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期黄河口冲淤动态监测
黄河以泥沙量大称着于世,源源输往河口堆积,迅速改变河口区的海陆面貌,其动态变化具典型的地学研究意义,加上相继发现滨海油田,更促使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和重视。因而黄河口便成了近年来遥感地学动态研究的热点,编制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文集和黄河三角洲动态演变图件。其中,范兆木等对近期黄河口冲淤的动态监测研究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现简要介绍这一成果。
今黄河口是1976年5月28日在西河口人工决堤,改道走清水沟东注莱州湾后形成的。作者选用决堤6天后的MSS图像代表原始面貌(图版11,再选取每年低潮位时经数字增强处理的陆地卫星图像作动态监测比较,直至1989年,共14个时相。图版12是1984年的影像,动态效果一目了然。动态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目视解译编图:每个时相均解译出瞬时水边线位置,然后利用潮汐计算资料及潮滩坡度数据,归算到“黄海零米线”的位置;同时系统解译出各图像上黄河尾闾的现势。二者套绘在一起,编出历年的亚三角洲演变过程图,并据以量算出每年海岸淤长面积和河长伸长数据(表10-1)。图10-2示意表示了1975-1986年间岸线的变化。由表10-1可见,14年间黄河口河长延伸33.6km,净造陆面积453km2,平均造陆率33.6平方公里/年,堪为世界沿海自然造陆速度之最。
表10-1 黄河口历年流路河长和增长的面积
(据范兆木,1992)
综合分析上述多时相遥感动态监测数据,作者查明人工改道后新亚三角洲经历了填湾摆动(1981年前)和向海突伸(1981年后)两大演变阶段。突伸阶段因相当一部分泥沙输往水下(图版12上清晰可见),故造陆率低于前期,只及其1/2。根据14年动态变化量值数据,作者还建立了黄河口海岸演变模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1990、1995、2000年黄河口亚三角洲形态预测图,推测至2000年118°59′以东地区将净增陆地面积287km2,并建议黄河尾闾应于1997年局部改道北汊。
显然,上述分析和预测对黄河口地区近海油田的勘探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港口、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国土规划问题,均具指导意义,并提供了超前分析的依据。足见多时相遥感资料地学动态分析的深远意义。
B. 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什么工作
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负总责。
主要职责如下:
1、分级分段(片)河长湖长对本辖区内相应河湖管理和保护负直接责任。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统筹协调湖泊与入湖河流的管理保护工作,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
3、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下一级河长湖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
【法律依据】
《河长湖长履职规范》
第六条 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是本行政区域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河湖管理和保护负总责。第八条 总河长审定河湖管理和保护中的重大事项、河湖长制重要制度文件,审定本级河长制办公室职责、河湖长制组成部门(单位)责任清单,推动建立部门(单位)间协调联动机制;主持研究部署河湖管理和保护重点任务、重大专项行动,协调解决河湖长制推进过程中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组织督导落实河湖长制监督考核与激励问责制度;督导河长湖长体系动态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告;完成上级总河长交办的任务。第十条 市、县级河长湖长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河湖,审定并组织实施相应河湖“一河(湖)一策”方案或细化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应河湖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制定、实施相应河湖管理保护和治理规划,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相应河湖问题整治,督促下一级河长湖长及本级相关部门(单位)处理和解决河湖出现的问题、依法依规查处相关违法行为;组织对本级相关部门(单位)和下一级河长湖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组织研究解决河湖管理和保护中的有关问题;完成上级河长湖长及本级总河长交办的任务。
C. 风景如一幅动态的油画的天下第一雄关现在怎样了
提起甘肃,脑海中第一浮现的便是那句脍炙人口的七言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神秘的甘肃,曾在语文课本中悄悄的露面,但未到这里前,仍是满怀期待与忐忑的。甘肃美景众多,这次来到了神秘又令人震撼的嘉峪关讨赖河大峡谷。
D. 我国水储存量是多少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2.2.长江概况
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78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2.3. 黄河概况
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黄河这条狂河,从1947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47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图2.1 历代黄河变迁略图
2.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95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为了今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除了加强这个地区的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以外,从本地区以外引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来,随着各条江河的上游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用水量不断增加、地区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线的主要供水地区为中国的西北地区,涉及到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这六个省(自治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3%,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占工业总产值的5.3%,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68.9%。此外,还有钙、希土金属、镍、白金等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着扩大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相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从长江引水
长江水量丰富且稳定。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条江。长江流域的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水资源占34%、人口占35%、耕地面积占24%、农业、工业生产占37%。长江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水资源条件不会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据1980年调查,河道外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总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从入海口水量来看,实际的用水量仅为500亿立方米多。根据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要点报告”来预测,即使长江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时,其实际用水量也不到1,00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的年流量不仅在中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河流,相对北方的各条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从长江调水在地理条件上也具有优势。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游距西北的干旱地区较近,中下游邻近着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对长江跨流域向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从地理条件上来看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中国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观点考虑,为了支援北方的干旱和缺水地区的发展,是可以从长江流域给北方输送一部分水资源的,这也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注解:我国水资源占世界的百分之8。
E. 根据河长制办公室工作规则试行河长制办公室承担对什么进行考核
摘要 制法规文件、工作制度、工作计划(要点);组织建设“一河(湖)一档”、编制“一河(湖)一策”方案;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单位)交办事项和本级总河长、河长湖长确定的事项,处理公众投诉举报;组织或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开展河湖治理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做好问题整改落实;承担河湖长制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和信息通报工作;组织开展河湖长制宣传活动,指导河湖保护公益志愿活动;组织开展河湖长制培训活动,建立河湖长制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建立河湖长制相关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河湖长制各项任务;分办上级安排部署的任务和总河长、河长湖长研究确定的事项,并做好督办工作;做好河长湖长体系动态管理;完成上级或本级总河长、河长湖长交办的任务。
F. 推行河长制应完善哪些机制
一是责任范围的划分机制。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划分、确定河长职责范围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河湖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忌一河多策;要把握河流整体性与水体流向,忌多头管理。要注重河流的整体属性,遵循河流的生态系统性及其自然规律。制定流域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调节与湖泊休养生息规划,合理分配流经区域地方政府的用水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要合理设置断面点位。目前河长职责范围的确定以断面点位为依据,而断面点位的设置、划定基本是以各行政区域的交界处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对上下游、左右岸管辖问题考虑较多,对水流变化等原因则考虑较少。笔者认为,断面点位设置要在统筹流域水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流变化和流域工农业发展实际,合理划分河长们的职责范围。
二是治理目标的细化机制。在强化河长问责的同时,要细化治理目标,根据不同河湖、不同河段存在的问题,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的年度目标,制定差别化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建立差异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各地要对辖区内的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开展调查,通过污染物统计监测,核实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摸清水污染底数。要根据“水十条”对区域内各类水体水质开展生态监测,逐一排查达标情况。对江河湖库生态环境开展安全评估,对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要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深入调查辖区入河排污口情况,全面统计、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要对水环境管理实行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在对河湖流域管理中,要通过开展联合监测、统一检测方法等方式,确保河长们履职考核的公平性。要对黑臭河状况调查摸底,分析形成原因,找出污染源头,制定对策。
三是资金使用的管理机制。黑臭河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势必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资金分配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要建立水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建立资金报批制度,建立资金规范运作制度,建立资金使用监管制度。财政部门及时将专项资金使用、考核、验收等情况,在政府网站和公示栏予以公示,便于公众监督。
四是协调沟通的联席机制。各级河长办公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对上级河长,要定期报告河湖管理、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进度等情况,落实上级政府水资源保护各项调控政策,执行水污染防治统一组织开展的各项专项行动;对下级河长,要定期督察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做好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河段与河段之间无缝对接,及时消除同级河长间的“真空地带”、“三不管地区”;本级河长办公室要根据辖区的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治理任务,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联合执法行动,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五是生态资金的横向补偿机制。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就是把生态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成本,用行政手段实现内部化。通过行政权力分割,通过考核问责,解决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环境治理成本外部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强化河长责任考核的同时,还需完善生态资金补偿机制。一个是纵向补偿,对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付出机会成本的地区,提供自上而下的财政纵向生态补偿资金,确保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是横向补偿,即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上游水质劣于下游水质的地区,通过排污权交易或提取一定比例排污费,纳入生态建设保护资金,补偿下游地区改善水环境质量。
G.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什么为主要任务
通过推行河长制,把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而且把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责任也具体落到了实处。这就把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势在治水方面充分体现了出来,有利于攻坚克难。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不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历史遗留的多个涉水部门无法联防联控的问题,而且能够将河流的管理保护与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总体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此外,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等有关的人员、设备、经费等问题。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库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库排污总量。
我市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下达至各镇(街道)。持续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供水管网改扩建4.596公里,应急水源工程水库扩容清淤扎实推进,引水一、二期管道连通(续)施工场地范围沿线清表工作完成。以2020年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目标,有序推进创建各项任务,目前正进行方案编制。
二、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库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按照市、镇两级设立“双河长”的要求,结合市政府班子成员和各镇(街道)班子变动,及时更新维护河长公示牌。完成《郑州市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编制,全面划定主要流域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河库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库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排查入河库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入河库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库排污口整治。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充分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双随机”动态数据库等手段,与9家国控及1家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运维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委托第三方运维设备56台(套);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项目10个,计划新建污水收集及回用管道6公里。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1.0469亿元,建成管道0.67公里。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12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整治任务,城乡垃圾处理率为100%。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工程,今年可完成8个村的治理,累计完成18个行政村的治理。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库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库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重点推进应急水源、石狮新型染整产业循环发展园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等8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亿多元,今年来已完成投资2.2531亿元。持续推进引调水工程,今年来,先期已建成的中心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冲刷内沟河工程已设置的8个冲沟口,累计补水约1200万立方米。以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河道整治力度,目前该工程一标段约完成工程量95%、预计今年6月底可建成,二标段完成36%、预计今年12月底建成。积极创新河道保洁机制,将全域21.21公里河道保洁工作纳入“1+N”环卫一体化项目,公开招投标确定实施单位;积极探索镇(街道)河道保洁市场化机制,在厝上溪锦尚段试行河道保洁市场化运作。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推进河库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库、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恢复河库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库健康评估。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三江源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的保护。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库生态环境。
强化河道生态修复和保护,基本完成黄河(含支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正进行黄河生态安全综合治理工程方案优化。加强河道湿地保护,重点推进环湾湿地公园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70%、预计6月底基本建成。
六、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库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库动态监管。落实河库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库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严格落实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试用推广“郑州河长”手机APP开展巡河,拟将该应用延伸至市、镇两级。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抓好146家涉水企业入河排污口的调查和分类处置,目前已初步形成检查结果。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有效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养殖、采砂、侵占水域岸线等行为。金鹏信息河长制解决方案
H. 一河一策方案实施周期原则上3到5年各地要及时动态调整是否正确
摘要 据了解,新一轮“一河一策”编制工作,明确市级河流由市级牵头部门负责,以干流为单元组织编制;区县级河流由区县级河长办或河流牵头部门负责,以境内干流或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乡镇级河流由各乡镇街道以行政区或片区为单元编制。此外,最高层级河长为市、区县级河长的河流,其“一河一策”方案实施周期由原来的2-3年调整为5年;与“十四五”各专项规划结合,同时增加中期评估环节,对目标可达性进行分析预判;最高层级河长为乡镇(街道)级河长的河流,其方案实施周期一般为1年,按年度动态调整。同时,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需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要经过专家审查、河长审核、政府审定等多个环节,并可征求群众意见,以确保目标、任务及措施切合地方经济社发展实际。
I. 推行河长制应完善哪些机制
“河长”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需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上下齐心合力做好顶层设计。当前,起源于地方实践的“河长”制已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从江苏太湖流域起步,历经9年,“河长”制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开花结果。但是“河长”制也面临不少体制机制的瓶颈,亟待突破。此时,深改组及时洞察地方实践中的改革创新动态,并上升到国家举措,就是要让“河长”制这一源于民间的创举能进一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推进环境治理领域改革的大局出发,再次启程,再次深化,再次突围。如果说目前垂直管理试点主要解决的是环保系统内纵向体制改革的问题,那么,全面推行“河长”制要破冰的就是如何建立横向的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问题。
“河长”制是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的需要。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目的是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促进五个文明一起抓。《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也明确,要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全面推行“河长”制,其实就是要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进一步聚焦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对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予以呼应和解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地方党委政府对保护环境责无旁贷。因此,“河长”制的全面推行要动真格、办实事、出效益,否则就要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