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护鱼狂魔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冷面的面是什么面图片 2025-08-06 05:01:22
搜索月亮魔镜的图片 2025-08-06 05:01:13
唯美炫酷的图片 2025-08-06 05:00:32

护鱼狂魔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11 03:06:09

A. 昔日捕鱼人变身护鱼员,他是怎么做到转变的

不可否认在实施禁渔期制度之后,长江流域内的捕鱼行为已经显着嫌少,但是还是有部分渔民试图在长江口禁捕管理区捕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增设护鱼员自然也就十分必要了。一般来说护鱼员的选拔会在资历较老的渔民之中选拔,不少人好奇这些渔民是怎么做到转变的,其实在了解禁渔期制度的好处之后我们就可以知晓原因了,相关部门之所以会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就是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让长江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说捕鱼人变身护鱼员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长时间的大量捕捞会让长江流域内鱼的数量迅速减少,不利于长期发展。反之若是实行一定时间禁捕的话,就能让流域内的鱼稳定繁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有利于渔民们的长远利益,所以说大量捕鱼人转变为护鱼员也算是一种常态。

B. 福建省哪些村镇中有护鱼习俗

鞭炮声、锣鼓声中,迎面走来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队伍。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葬礼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条得享天年的鲤鱼。

只见一群身着古装的老者在一位白发老人的带领下,神情虔诚朝村中的鱼冢走去。进香、叩拜、诵祭文、入葬。鱼冢里又多了一条受村民虔诚祭奠的鲤鱼——这就是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浦源乡鲤鱼溪流传了八百多年的鱼葬习俗。

鲤鱼溪位于周宁县城往西五公里的浦源村,因村里有条五百多米长的小溪,且溪水清澈、溪中鲤鱼成群而得名。据介绍,最初在溪中养鲤鱼,是为了检验河水是否被投毒。及至后来,鱼的子孙满溪繁衍,人鱼同乐,融洽成趣。

鲤鱼溪的鱼葬习俗伴随着鲤鱼溪而来。在这里,大人和小孩都会告诉你,溪中的鲤鱼不是鱼,而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侍女下凡变成的鲤鱼仙姑。因此,凡偷捞捕食者都会受到神仙的惩罚。虽然无从考证是否有人因此受到惩罚,但这神话传说背后无形的制约力量,却成了鲤鱼溪里鲤鱼们的护身符。

流传下来的郑氏八世祖晋十公以“苦肉计”警训族人的故事,也告诫后人不得捕捞鲤鱼溪里的鲤鱼。故事说的是,郑氏八世祖晋十公的孙子偷鱼,并被当场抓住;郑氏八世祖晋十公在宗祠前吊打孙子,自甘认罚,宴请村人三日。开宴前,他还让村人立下誓言: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

就这样,浦源村人自此不吃鱼,鲤鱼溪的鱼自此不怕人,演绎了八百年来人“羡鱼休唱钓鱼歌”和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的奇妙人文景观。但鱼也有“大限”,因此就形成了独特的鱼葬习俗。

鱼冢位于鲤鱼溪下游两株参天的古柳杉下,这也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鱼冢。鱼冢四周是稻田,面朝鲤鱼溪和郑氏宗祠,为鹅卵石,呈拱圆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炉等祭祀物件一应俱全,寄托着浦源村人对鱼的虔诚敬意。

在一位司仪的宣布下,鱼葬开始了。先是由先前那位领队者将“得享天年”的鱼安放在祭台上,并对其进行净香、上酒,顶礼膜拜;接下来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读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尔云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衔悲忍痛,还招尔魂……”此后,将鱼隆重地葬于洞穴中,点香、烧纸钱以表纪念。其情其景,丝毫不次于为亡故亲人下葬。

更为神奇的是,虽然鱼冢中已安葬了数以万计的鲤鱼,但鱼冢却总未见填满,而且其四周从未有过异味。

鲤鱼溪世代传承的爱鱼护鱼民风,使溪中的鲤鱼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鱼和谐相处,成为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之间真正和谐的真实写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