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男人牵马图片简笔画
扩展阅读
唯美的文字图片手绘 2025-05-17 08:06:38
吃零食卡通图片 2025-05-17 08:06:37

男人牵马图片简笔画

发布时间: 2022-05-06 03:22:58

⑴ 兵马俑的手抄报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⑵ 什么是牵马童,对他民间还有什么规矩

甲丁日干生的男子为牵马童,手持马鞭子

1、 小儿幼年多病难养; 2、婚姻晚于同龄同地区的人,甚至谈对象也很少或者总是有波 折; 3、对宗教有先天的信仰,但是运气平平甚至还差一些。 凡属以上情况的人, 应该首先查看八字是否是童子转世或者有需要化 解的关口,然后根据“童子”或者“关口”所在的地支,进行相关化 解和处理 经过实践经验, 送替身和化小儿关煞对于改善健康和改善婚缘不仅简单,而且行之有效! 一、“送替身”解释 按生辰八字判断童子命, 口诀是: 春秋寅子贵,冬夏卯未辰。 金木马和卯,水火鸡犬多。 土命逢辰巳,童子定不错。 口诀解释: 1、第一句的意思是:命造生在春季或秋季的(以月龄算),日 支或时支见寅或子的; 2、第二句的意思是:命造生在冬季或夏季的(以月龄算),日 支或时支见卯、未或辰字的; 3、第三句早以年柱纳音算。年柱纳音为金或木的,日支或时支 见午或卯的; 4、第四句也是以年柱纳音算,年柱纳音为水和火的,日支或时 支见酉或卯的。 5、第五句也是以年柱纳音算,年柱纳音为土命的,日支或时支 见辰或巳的。这就是说:此法是以出生时支为主,时上没有从日支上 看。凡是能占上一个字的,就属真童子命。 6、逢木、火、土,多数是扫地童;逢金水多数是端茶水、浇花 的。 7、男:大多是关老爷庙上的。 8、女:大多数是正宫娘娘庙上的。 9、男:甲丁日干或时干大多数是牵马童。

⑶ 花火里的短篇小说,古风,男主是公主府的牵马奴,后来成了将军,娶了

书名《面首》,作者:女王不在家内容简介:叶潜原本是朝阳公主的家奴,后来却建功立业成为了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有一天,这位曾经的家奴又迎娶了他昔日的主人。世人难免猜测其中缘由,总想着他们其实应该早已暗通款曲了吧。本文以八卦的心态来讲述下他们当年如何暗通款曲的香艳事儿。请注意,本文公主不是处,公主性凉薄,入文谨慎。

⑷ 猪八戒和孙悟空,谁更适合当老公为什么

孙悟空和猪八戒师兄弟中,选一个人当老公,我会选择猪八戒。因为猪八戒更懂女人,生活在一块,也更有乐趣和情调。

选老公不同于选徒弟、合作伙伴,不仅要看重对方的能力,更要想到两人婚后的生活。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中,我宁可选择贪财好色猪八戒,也不会选择精明能干孙悟空,只因为下面这两个观点存在。

婚姻就是两个相互了解,能够相互包容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度过余生。同猪八戒一块生活,生活会充满乐趣,以老猪的小心思,偶尔还会整点浪漫。如果同孙悟空一块生活,他的好勇斗狠,会让爱人整天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因此综合上面叙述看来,在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中,选一人做老公,我会选择猪八戒。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谁呢?

⑸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由于很多原因我们不能打开秦始皇陵,即使现在已经发现了秦始皇陵最终的所在,不过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相关的机构是严令禁止不可以打开秦始皇陵的,但是根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扫描来看,秦始皇陵内部的结构非常奇特,最大的特点就是秦始皇陵的内部非常大,其结构非常广,山川河流应有尽有,即使天上也有很多繁星,可以说是叹为观止,历史上任何一个陵墓都没有这样的结构,虽然不能打开,但我们仅仅使用激光扫描技术就让人惊掉下巴,当然具体的奇观有以下几种:

3、移动的棺材

最让人惊讶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经科学方式探测秦始皇陵里面有一个棺材在不断的移动着,据专家推测,这个棺材就是秦始皇的棺材,之所以移动是因为秦始皇想要在死后仍然不断游历山川大河,当然移动的具体原因就是棺材在大量的水银上面飘动,这些水银通过特殊的构建结构,在不断的循环往复的流动。

⑹ 历史上魏王真的为秦惠文王牵马了

一、历史上并无相关记载。
电视剧《大秦帝国2:纵横》有相关情节:
“十年前,魏王撕破秦君的脸。十年后的今天,秦君也要撕破一次魏王的脸,不成吗?!”
“秦国和楚国联姻联盟,那见风使舵的齐国,还会帮你魏国吗?没人帮没人管的魏国,就只有挨打的份!我秦国可以打你魏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要你们不认输,就可以一直打下去!”
“我张仪让魏王替秦王牵马执镫,那不是撕你魏王的脸,那是长你魏王的脸!不然,魏国亡也亡了,你魏王的脸还往哪放?!”
二、人物简介:
1、魏惠王,汉族,姬姓,魏氏,名罃,全谥为魏惠成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孙。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毕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纣后封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始姓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参加韩赵三家分晋,始封为诸侯,尊号魏文侯。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正式称王,更改元年,至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2、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于,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⑺ 在《西游记》里,唐僧的三个徒弟,为什么只有沙僧牵马

这是因为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为每个徒弟都有了自己的性格以及准确的定位,唐僧三个徒弟中只有沙僧老实憨厚,而孙悟空与猪八戒都是非常精明的角色,所以他们不会自己去牵马,只欺负老实的沙僧去牵马。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其实是想揭露当时的社会本质,代表自己对于命运不公的抗议。里面的人物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唐僧=君主,孙悟空=先进思想者,八戒=小人,沙僧=老百姓,天上的神仙=官僚,妖魔鬼怪=黑恶势力,比如说当悟空就快要铲除一个妖怪时,就马上从天上来个神仙求情,悟空也得给面子,这已经很明显了,只有小孩看不出来,其实现在的社会就和西游记想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⑻ 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和图片

艺术形态

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表现手法

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烧制方法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后世影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

⑼ 兵马俑图片+简介

1、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2、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3、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4、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5、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9)男人牵马图片简笔画扩展阅读:

兵马俑的特点:

1、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2、从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3、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4、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5、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6、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

7、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⑽ 第一张彩色相片是什么时侯

http://photo.cl2000.com/ziliaoguan/wen009.shtml
世界摄影首事年表

史前摄影(1825—1839)
1825 ○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画。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2, 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 ○法国L·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L·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早期摄影(1840—1889)

1839 ○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年八月十九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达盖尔摄影手册》于八月二十日开始发行,是世界上最早介绍摄影术的书籍。
○A·昂克诺恩摄制的《救世主的雕刻头像叠印在株树叶上》,是世界上第一幅叠印照片。
○10月16日萨克斯顿的《费城风光》一片为美国现存最早一幅银版法照片。
○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件摄影文史材料,是法国天文学家、国会议员F·阿拉哥为达盖尔代为申请专利的报告书《关于达盖尔式摄影法的报告》。
○W·H·塔尔波特,在实验中将实物置于涂有硝酸银或盐化银的纸上,使之曝光,并以安摩尼亚或碘化钾定影制作成画面有该实物影象的“照片”。这些照片应是摄影史中最早的“无底照片”或曰“物影照片”。
○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W· H· 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P· G· J· 洛特宾耶雷的《雅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R·科尼利厄的《自画像》为现存的最早人像摄影作品。(也有材料说是A·沃尔科德于1840年用达盖尔法于年底拍摄J·约翰逊的《侧面像》为最早人像摄影作品)。
○“摄影”(photography)、“负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出自J·赫谢尔爵士的建议,也有说早在1937年H?弗洛朗斯就用photographie一词。
〇W· H·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40 ○摄影史上现存最早的一幅人体摄影,是佚名拍摄的《裸女》。
○H·巴亚尔拍摄的《溺水者自拍像》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发”的摄影作品。同时摄影史家认为:它还是摄影艺术中“荒诞摄影”这一品种第一幅“萌发”性作品和首幅自拍照片。
○世界上第一幅天文摄影是美国化学家J·W·德雷珀拍摄的月蚀照片。
○三月,A·沃尔科德和J·约翰逊合作,在美国纽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世界上第一部以照片印制作插图的书籍是《达盖尔式摄影法——巴黎及其近郊风光》一书。
○3月23日,比亚德和高达德开设了欧洲最早一家营业照相馆。
○J·N·尼埃普斯之子伊西多撰写出版了一本题为《完全不正确达盖尔式摄影法的命名是怎样造成的》的书是第一本摄影史书籍。
1842 ○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火后的汉堡》。
○法国光学家勒雷布克运用银版照相法首次拍摄太阳影象;美国德雷佩尔首次以照片记录了太阳光谱。
○世界上第一幅特写照片是P·基罗拍摄的《热那亚寺前的塑像》。
○现存最早彩色照片是Y·贝亚尔手工着色制成的《风景》,为卡罗式摄影法。
1843 ○W·H·塔尔波特创立了世界首家照片印晒车间。
○R·亚丹森开设了苏格兰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1844 ○W·H·塔尔波特从是年开始至1846年这段时间出版的《自然的画笔》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真正的照片作插图的书籍,该书分六个分册,3年出齐。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及尔,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写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小照及广东奥门的一些风景照。

1845 ○佚名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医学摄影先河。
○H·巴亚尔摄制的《H·巴亚尔在他的花园》,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负像照片。
1846 ○银版法照相首幅纪录行军的作品,拍的是在墨西哥战争中,一位美国准将率部通过萨尔蒂约城时的情景。
1847 ○T·库蒂尔拍摄的舞台照片《古罗马的没落》,是目前仅见的最早的成熟舞台摄影作品。
○伦敦出现“卡罗摄影俱乐部”的群众性摄影团体。
1848 ○“拉斐尔前派”小组成立。该小组中坚者为J·M·卡梅隆。后于1853年解散。
1849 ○现存最早的“立体照片”是D·普鲁斯特拍摄的照片。
1850 ○纽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登银版法照片和光线画的定期摄影杂志。而英国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则迟至1853年3月创刊。
○世界首幅多次曝光摄影作品是J·奇斯拍摄的《爱丁堡城》。
○世界上第一本纪实摄影画册,是本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家M·杜坎编印反映近东地区历史遗址的豪华本画册。
1851 ○W·H·F·塔尔波特在暗室里用高强度电火花作曝光控制,快门打开不动拍摄了一幅旋转着的车轮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高速摄影照片。
○英国在伦敦举办国际工业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一幅O·G ·雷兰德拍摄的达盖尔式摄影作品。
1852 ○世界首次大型影展在伦敦揭幕。
○欧洲瑞士科学家第一次在犯罪侦察中引入摄影术。
○英国摄影家R·贝亚德发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艺,为以后“集锦照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853 ○旅游摄影发端之作是P·D·巴比特拍摄的《尼加拉瀑布》。
○1月20日“伦敦摄影学会”成立,会长是C·伊斯特莱克。它是摄影史中最早使用“学会”或“协会”这种词的摄影组织。它的前身是1847年成立 的由卡罗式摄影法爱好者组成的摄影俱乐部。3月,该会创办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
1854 ○伦敦摄影学会举办了第1届影展,展出作品1500幅。
○巴黎出现将不动产的照片贴在广告上以招徕顾客,为广告摄影之雏形。
○法国摄影学会成立,会长为E·杜利欧。
○5月26日威廉和F·兰根海姆,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日蚀系列照片,为最早的科学摄影。
1855 ○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本年4月由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之行,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一说为312)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了自己的影展,该影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
○在摄影室里拍情节性的作品,首推O·G·雷兰德创作的《玩耍》。
○“修描照片”首创者是H·斯芬格尔,它最先出现在巴黎的工业展览会上。
○德国发明家W?鲍尔借助潜艇舷窗拍摄水下景物,虽没有成功,但却是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也有材料说, 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室英人W·汤逊,时间在1856年)。
○O·G·雷兰德首幅“集锦照片”参加展出,因此翌年被吸收为伦敦摄影学会会员。
1856 ○世界上第一幅海洋风景照片是G·L·格雷拍摄的《海景》。
○被摄影史家认定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是A·芒特摄制的《马内和B·莫里索》。
○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 法国风光摄影家G·勒格雷在伦敦展出自已叠印而成的照片,公开了自己的“叠印技术”。
1857 ○摄影史上绘画主义经典作品《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中展出。
○荷兰科学家P·F·米德武尔特至长崎传授摄影,日本从此开始摄影活动。
1858 ○第一幅用L·达盖尔银版法成功拍摄动态的摄影作品是一幅佚名拍摄的《法军从意大利凯旋而归》。
○法国巴黎着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他乘气球摄影,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其作品则是首次高空摄影作品(时间有作1856年)。
○斯凯夫于第一个成功拍摄了炮弹弹道轨线照片。
1859 ○纳达尔首次成功用苯电池碳素灯拍摄了《巴黎地下墓地》。
○摄影史上首次大量人体摄影作品参展的展览会是巴黎万国博览会。会中展出148位摄影家的一千余幅人体摄影作品。
○出现最初的街头动态照片。
1861 ○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J·C·马克斯韦尔摄制《格子图案的缎带》。
○世界首幅世界性高山摄影作品是7月由巴逊兄弟拍摄、高度为15780英尺的《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兰峰与冰河》。
1862 ○商业摄影之父、名片摄影发明人A·A·E·迪斯德里的《摄影艺术》一书出版。
○A·布朗开始翻拍博物馆的会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翻拍复制第一人。
○街头摄影家G·汤姆逊开始街头拍摄,成为最早实录生活的摄影家。
○11月日人上野彦马在长崎中岛河畔开设日本最早照相馆。
1863 ○波斯顿摄影家W?芒勒通过多次曝光或者是迭放工艺,首次制作所谓“灵魂”照片。
1865 ○D·C·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是摄影史中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佚名成功地拍摄出人类第一幅月球照片。
○4月29日美国第一次用照片作招贴画,悬赏辑拿暗杀林肯的凶犯。
1866 ○年仅10岁J·H·拉蒂格拍摄的《乔斯乌在他的轮胎艇里》被收入专着,因而成为世界最年幼的摄影家。1911年15岁创作的《巴黎劳涅林荫大道上》是享誉摄影史的名作。
1867 ○J·M·卡梅隆开始拍摄特写人像,开拓出新的摄影艺术感受。
1868 ○H·P·罗宾森名着《摄影的艺术效果》一书在英国出版。奠定了摄影绘画主义的理论基础(出版时间亦有作1869年)。
1869 ○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L·D·奥伦的摄制的《叶子》。
○H·P·鲁宾逊出版一本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谈论摄影艺术和摄影创作的 专着——《摄影的艺术效果》。
○C·科罗斯出版《彩色摄影一般问题的处理》一书,是摄影史上第一本关于彩色摄影的专着。
1871 ○英国R·L·马杜克斯公布溴化银明胶干版法,使摄影与制感光材料分家, 揭开了近代摄影序幕。
1873 ○美国《纽约图画》首次采用照相铜版法印出拍摄曼哈顿斯垣威议政厅的照片。
1877 ○E·麦布里奇年内成功地拍摄了动体连续摄影作品《运动中的马》(拍摄时间也有作1879年)。
○第一家电灯照明摄影室在伦敦里陈特街开业,灯光照度6000烛光,曝光时间为3-10秒。
1879 ○摄影史中的印象派作品最早的是邱恩拍摄的《H·钦白尼斯》。
1880 ○最早用照相铜版法在报纸上印制新闻照片的报纸是3月4日出版的《纽约每日画报》(也有说是《纽约每日先驱报》),它就是霍顿的《棚户区》(也有说是1904年5月7日的(每日镜报)是首先刊登新闻摄影作品的)。
1882 ○法国摄影家E·J·马雷用一张感光板成功拍摄了连续动作的照片。
○法国“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

近代摄影(1890—1917)

1886 ○摄影家帕诺夫创作的《巡回展览画派美术家们》是摄影史中最早的一幅团体照佳作。
○摄影史中第一次人物专访照片是P·纳达尔拍摄的《纳达尔采访百岁化学家·谢夫罗尔》组照。
○P·H·爱默生发表题为《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他肯定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认为其它一切平面的视觉艺术在表现景物透视的准确性而言,都不及摄影,他指责H·P·鲁宾森的言论是“艺术谬论的典型”。
○摄影史中第一本摄影艺术作品画册《诺福克开阔地生活和风景》(作者是P·H·埃默森)出版。
1887 ○摄影史上第一幅用闪光灯照明的摄影作品是J·A·里斯拍摄的《宣读誓言》;也有材料说,第一个使用镁光拍摄成功的是法国纳达(一说为德国J·盖迪克等人)。
○E·J·迈布里奇专集《动物的运动,根据电气摄影进行的有关动物运动的连续形态的研究》出版,本书是最早收有人体照片的书籍。
1889 ○P·H·爱默生名着《自然主义摄影》年内在英国正式出版。
○《英国摄影杂志》首次使用“Document”(可译作写实或文献性)一词。
○巴黎博览会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摄影明信片,画面是艾菲尔铁塔。
○日本成立日本写真学会。
○写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现于是年《英国摄影杂志》。
1890 ○世界第一个摄影画刊《美国画报》在美创刊(亦有作1892年创刊)。
○美国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作广告。
○H·P·罗宾森举办了首届印象派摄影展览(一作1893年)。
○G·德比逊参加展览的首幅印象派照片是《葱田》。
○伦敦木刻家P·马丁将照相机伪装成提箱,偷拍街景,成为偷拍这一拍摄方法的开创者。
○7月,东京《每日新闻》首次试用照相铜版术制作照片。
1891 ○A·斯蒂格里茨出版专着《摄影创作的艺术原理》一书。
○P·H·爱默生《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一书出版,完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摄影艺术观点。
1892 ○“伦敦摄影学会”解体。其中年青摄影家另立门户,组成“连环会”,翌年,在伦敦举办国际画意影展“连环会摄影沙龙”展出作品300幅,题材广泛。推动了画意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第一家新闻摄影画刊《美国画刊》发行。
1893 ○摄影史上第一个使用4×5cm小型照相机到现场拍摄景点的摄影家是A·斯蒂格里茨,作品题为《终点》。
○法国举办第一届印象派摄影作品展。
○巴黎摄影俱乐部举办首届摄影艺术展览,强调“以卓越的技术呈现真正艺术特性”。
○英国“连环会”举办首届名为“摄影沙龙”的影展。
○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画廊首次举办《国际业余摄影展》。
○“连环会”举办首届摄影作品展,以后每年一次,直至1909年。
○德国一位艺术史家A?利希瓦克发起了该国的画意摄影运动,组织了德国“第一届国际业余摄影展览”展出六千幅作品。
1894 ○伦敦摄影学会更名为“皇家摄影学会”。
○俄国建立“俄国摄影协会”。
○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并举办第一届“法国沙龙”展览。宣称该展览是“标准的摄影艺术的园地”。
1895 ○《摄影年鉴》首次出现于英国和德国(有材料说是1897年)。
○首次使用水下闪光灯拍摄游鱼。
1896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成功地拍摄出首幅X光 照片——他夫人一只带戒子的手。
○美国首家“摄影沙龙”成立。
○美国国家艺术馆以300美元购入50幅摄影作品馆藏,开馆藏摄影作品之先锋(一说于1940年美国现代艺术馆建立摄影部和摄影展厅成为收藏摄影作品第一家)。
○美国“摄影爱好者协会”与“纽约摄影俱乐部”合并组成“摄影俱乐部”,并出版《摄影简讯》。
1898 ○美国G·格兰瑟姆组建了世界首家图片社,向报介出售新闻照片。
1900 ○英国伦敦举办“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
1902 ○在A·斯蒂格里茨倡导下,在美国成立了决心与奉文艺复兴画风为圭臬的“高艺术”摄影分道扬镳的摄影组织——“摄影分离小组”(又有译作“摄影决裂者”)组织。该派于1905年成立“291展厅”,1910年出版《摄影作品》,至1917年截止,给绘画主义带来新的生机,画意摄影中心从英国移至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P·汤普森从事新闻摄影教育,美国大学始有新闻摄影课。
1903 ○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画意派摄影家学会。
○斯蒂格里茨的《摄影作品》季刊问世。
1904 ○英国《每日镜报》刊出新闻照片,成为世界上首家刊用新闻照片的报纸。
○9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刊出照片,为日本报刊刊登照片之始。
1905 ○“291”画廊在纽约成立。
1907 ○第一本摄影科学典范性着作出版,它是C·E·K·米斯和S·E·谢泼德合着的《摄影制作的理论探索》。
○11月,纽约“摄影决裂者展厅”举办E·J·斯泰肯、A·斯蒂格里茨、F·尤金三人彩色摄影作品联展,这是摄影历史上第一个彩色作品展(有说为1904年)。
○法国工程师E·伯兰发明照片传真仪器,首次公开传真路线为巴黎—里昂—波尔多—巴黎,传真电路为1067哩。
1909 ○英国“连环会”解散,其中部分成员另组建成立“伦敦摄影家沙龙”英国绘画主义摄影从此衰落。
○法国摄影家乌里赛从飞机上拍摄大地。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摄影。
○L·W·海因完成了两组反映美国童工非人生活的照片促使美国会制定了童工法,第一次显示了纪实摄影干预生活的巨大威力。
1910 ○摄影家W·瓦内克成功地抢拍了《威廉市长被枪击》这张新闻照片,使他成为第一位拍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记者。
○由A·斯蒂格里茨筹办的《国际艺术摄影展》在纽约州水牛城奥尔布赖特展览馆举办,可视作欧美画意派摄影的总结性和回顾性的一次展出(有说是1908年,纽约布法罗)。
○德国最早纪实摄影家H?齐勒拍出《柏林》,是第一个关心社会的摄影家。
1911 ○意大利摄影家A·G·布拉加格利亚开始长时间曝光拍动体的实验,并于1913年汇集成册,出版《未来派动态照片》的画册。
1912 ○A·L·科伯恩拍摄一套题为《从纽约之巅看纽约》的组照,为后来出现的抽象摄影流派之始。
1914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批空中侦察照片出世。
1915 ○P·斯特兰德拍摄了一批象《墙影》、《碗和梨》这样的作品,从而成为纯粹派摄影这一流派的开山人。
1916 ○成立“美国画意摄影家学会”。

现代摄影(1918—1959)

1917 ○英国摄影家A·L·科伯恩用“万花筒”拍摄出一批被他称为“旋涡式照片”的作品,成为摄影创作中抽象派之发端(该作品创作时间亦有作1916年)。
○A·L·科伯恩的《波尔多画报》问世。
○美国“摄影决裂者”解体,《摄影作品》停刊。
○美国建立美国新闻普利策奖。
1918 ○夏德创作最初的抽象主义摄影作品《夏德画报》。
○苏摄影先驱M·纳佩尔鲍姆在斯摩尔尼会议厅给列宁拍摄了第一张标准肖像。
○苏联成立在苏俄教育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摄影、电影委员会,下设时事政治摄影局。另中央报刊有各自的摄影部。
1919 ○摄影史中达达主义摄影首展在美国揭幕。
○八月二十七日,列宁下令将旧俄时期的摄影和电影企业收归国有,是日就成为苏联摄影的诞生日。
○魁登菲尔特创作出一种名为“光画”的“绝对摄影”。
○美国第一张假新闻照片出现于纽约《傍晚画报》,为该报制作。
1920 ○“赖依画报”抽象作品问世。
○P·斯特兰德最先提出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理念。
1921 ○曼·瑞创造的“瑞式照片”问世。
○巴黎举办第一届国际“达达主义”展览。
1922 ○A·斯蒂格里茨首幅以云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问世。至1930年,他将经8年之努力拍摄云的照片汇成总题为《十幅云的连续摄影》(又称《天空之歌》),并提出“等效”的摄影新概念,为五十年代“主观主义摄影”奠定了美学基础。
○L·W·纳吉创作第一幅“物影照片”。后在“柏林狂飚馆展出”。
1923 ○俄国彼得格勒成立“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
1924 ○新即物主义(新现实主义)摄影问世(诞生时间也有作1922年)。
○9月,俄国“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和“技术协会第5部”联合举办该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影展,分“新闻摄影与社会新闻”、“科学技术摄影”、“艺术摄影”及其他四个部分,共展出照片3000幅。
○美国新闻普利策奖中增设最佳新闻照片奖。
1925 ○至1928年,苏联在莫斯科先后举办了以摄影作品为主的“动态摄影”。
○M·纳吉出版了《绘画?摄影?电影》一书,对现代视觉艺术作出前瞻性的论述。
○首届“超现实主义摄影展”在法国巴黎举办(有说1924)。
○闪光灯泡问世,取代1864年问世的镁光条,1887年问世的镁光灯。
1926 ○苏联成立“苏联记者协会”。
○10月,德国出版《工人摄影》后被希特勒查封。
○苏联出版《苏联摄影》杂志。
○C·马丁和W·赫朗格成功在佛罗里达的德莱托图加斯水下50英尺,拍摄热带鱼美丽的条纹,成为历史上第一幅水下彩色照片。
1827 ○美联社成立摄影服务处(AP)。
○德国成立工人摄影家联盟。
1928 ○摄影家S·洛伦特拍摄了一组具有完整的情节性的“摄影故事”,是现代摄影小说这一摄影样式第一人(也有材说L·W·海因是该体裁摄影的第一人)。
○德国摄影家E·沙乐门用小型相机偷拍谋杀案宣判现场成功,将偷拍引入新闻摄影。
○新即物主义倡导者德国摄影家A·R—帕邱,将从1922年开始探索或创作的新即物主义作品汇集起来,题为《美丽的世界》出版,是该流派的第一本作品集。布洛斯费尔德《艺术的原形》(出版时间亦有作1929)、葛伦显《新摄影视觉》(1942)均是该流派的力作。
○莫斯科举办十月革命后首次大展——“1917-1927年苏联摄影”。
○德国摄影家R·巴奇出版《美丽的世界》画册,提倡如实摄影,对“新客 观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法国第一家现代摄影画报《观察》问世。
1929 ○曼·瑞第一个使用中余曝光这一技法摄制作品——《裸女》。
○韦斯顿兄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电影与摄影国际影展”中首次展出新即物主义摄影作品。
○“德国摄影服务社”在柏林成立,是该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活动中心。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K·布劳斯菲尔德的影集《自然的艺术形态》出版发行。
1931 ○H·C布列松开始在世界各国“抓拍”,“堪的”派由此诞生。
○美国埃杰顿发明频闪电子闪光灯(发明时间有作1928年)。
1932 ○摄影史中反画意摄影的团体——“f/64摄影小组”在美国成立,该组织是一群新即物主义者的集合体。
1935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幻想艺术展》。
○1月1日美联社用一条连接25个城市47家报纸的电话线,成功地将《坠毁在美国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中的飞机》新闻照片传给他们,从此进入照片传真时代。
○美国摄影年鉴创刊。
1936 ○提倡纪实摄影的“摄影同盟会”在美国成立。
1937 ○美国二月一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刊登摄影小说《巴赛尔女子大学》。作者为A·艾森斯塔特,由24幅照片组成。从而成为摄影史中最早刊登摄影小说的刊物。
○今年问世的新闻照片《飞艇兴登堡号坠毁》,是摄影史上第一幅用彩色反转片在现场抢拍的新闻照片。
○第一张用柯达彩色幻灯片制作的杂志封面是4月号的“美国”。
○第一次全苏摄影艺术展览在莫斯科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各类题材摄影作品1500张。
1939 ○法国发行纪念摄影术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1940 ○N·亚当斯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摄影系。
1941 ○美国成立“美国杂志摄影家学会”。
○美国女摄影家M·B·怀特于本年6月(有材料说是8月1日)进入克里姆林宫拍摄了斯大林肖像,从而成为第一个拍摄斯大林肖像的外国记者。
○据史载,世界上传播最广的西方领导人的照片是本年Y·卡休拍摄的《邱吉尔》。
1942 ○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第一个新闻摄影奖,荣获此奖的是布鲁克斯于去年拍摄的《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1968年增设第二个新闻摄影奖(专题特写)。
1944 ○A·亚当斯于今年拍摄了一幅题为《月出》的照片。后来成为摄影家亲自制作、签名后销售最多的照片。共计750幅,最高价格是71000美元。(按:作者作品总销售额多达32000幅,为摄影家中之最)。
1947 ○世界第一家向各国报刊供应图片的组织名为“玛格南”(有译作“玛农摄影合作社”)。今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它是一个纪实加抓拍的摄影家组织。发启人R·卡帕、H·C—布列松、G·罗杰和D·西摩等四位摄影家。
○英国D·加伯发表了全息摄影的理论,为全息摄影奠定了基础。
〇A·西斯金德他首次举办自已抽象主义摄影个展。
1948 ○苏联举办“伟大卫国战争摄影艺术展览会。”
1949 ○德国先锋派摄影家的组织“摄影形式”群体正式成立,它坚持“新视觉”观点,后发展为“主观主义”摄影流派。
1950 ○今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摄影组织——“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在瑞士成立。
○日本成立“日本摄影家协会”,会长是木村伊兵卫。
1951 ○美国“摄影联合会”解散。
○美国着名摄影家M·B·怀特,今年当选为国家第一号女性人物。
○德国抽象摄影家O·斯坦纳特完成从客观式向主观式蜕变,于七月在萨尔布吕肯举办了二战后第一个德国现代摄影展,展名“主观摄影”。后一个现代派摄影流派以此命名,风行瑞典和日本。
○首届“主观主义摄影”展览会揭幕,至1958年先后举办了三次。
○全苏艺术展览会特设彩色摄影展室、展出45位摄影家165幅作品,摄影作品首次以平等地位在苏联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亮相。
1952 ○世界级摄影家H·C-布列松在美国出版第一本影集《决定性瞬间》。
1955 ○由E·斯坦肯主办具有国际意义的影展《人类大家庭》揭幕。
1956 ○日本“主观主义摄影联盟”成立。
1957 ○菏兰的“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WPPH)于是年举办了首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和展览。我国简称之为“荷赛”(WPP)。由于他评选的严格,被世界新闻摄影界所推崇,视作权威性的评选(有说时间是1956年)。
1958 ○美国《大众摄影》首次组织“世界伟大摄影家”国际性选举。
1959 ○苏联用人造卫星于今年十月七日拍摄出世界第一幅月球背面的照片。
○苏联摄影家协会正式成立。

当代摄影(1960—2000)

1960 ○E·利思成功地拍摄了第一幅两束光干涉的照片,成为现代全息摄影的首幅照片。全息摄影理论则早在1947年由D·加博尔提出。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影展在纽约揭幕。
○纽约近代美术馆举办“抽象感觉”影展。
1962 ○英国《星期日太晤士报》彩色照片副刊于今年创刊。
1963 〇美国成立摄影教育学会。
1964 ○美国首次出版《摄影网络全书》,计20卷。
1965 ○瑞典摄影家L·尼尔森在今年成功拍摄了人类生命最初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