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中国在竹林中喝茶下象棋的图片
㈡ 喝茶的女人是什么气质
优点:喝茶可以降低患癌风险,爱喝茶的女人患癌症的风险要低于不喝茶的女性;讲究茶道的女性给人一种自然、文雅的气质,让人觉得很有内涵
㈢ 古代女子礼仪,我需要图文并茂的那种。
古代女子礼仪:
一、立容: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或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㈣ 形容女人喝茶的说说有哪些
1、以茶会友,茶香悠悠,共话百味人生。
2、交友如茶,淡而清香。
3、一壶茶,一知音,一辈子。
4、用心喝一杯热茶,用情交一生好友。
5、古有高山流水,今有以茶相交,人生有一位趣味相投的朋友,足矣。
6、闲暇之余,泡在茶里,喝茶,会友。
7、与茶会话,与茶交心,茫茫世间,唯有茶知己。
8、用一杯茶,交一个朋友,寻一位知己。
㈤ 女人喝茶好吗
好。女性喝茶的六个好处:
1、保持身材。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强人体对脂肪的分解能力。定期饮茶可以缩减腰围,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从而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2、改善记忆力。
茶多酚有助于大脑进行局部调节,改善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喝茶可以预防和治疗,尤其是老年认知障碍症。
3、提高肌肉耐力。
茶叶中含有一种名为“儿茶素”的剂,可以增加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改善肌肉耐力,有助于对抗疲劳,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4、提高骨密度。
虽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成分,会促进钙随排尿流失,但含量极低。即便是咖啡因含量颇高的红茶,每杯也只有30~45毫克。
5、抵御辐射。
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质,保护细胞不受辐射伤害,对于修复受损细胞也有帮助。茶叶提取物可治疗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治疗辐射导致的血细胞、白血球减少。
6、抵抗紫外线。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茶水洗脸能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的作用,还有助于减少日光中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5)古代女人喝茶图片素描扩展阅读:
4个时期女性不宜喝茶
1、月经期
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碱,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月经期间饮浓茶或饮茶过多,易致痛经、经期延长或经血过多;茶中含有鞣酸,在肠道中易与食糜中的铁或补血药中的铁结合而产生沉淀,妨碍肠粘膜对铁的吸收,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2、妊娠期
妊娠使女性的身体发生了各种变化,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不仅要满足自身生理功能的需要,还要经胎盘输送到胎儿体内,以供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期饮浓茶或大量饮茶,浓茶中的咖啡碱会加剧孕妇心跳和排尿,从而增加孕妇的心、肾负担,也不利于于胎儿健康;而且易患缺铁性贫血,影响母体健康及胎儿营养。
3、哺乳期
哺乳期饮浓茶或过量饮茶,茶中所含的咖啡碱通过乳汁被新生儿和婴幼儿吸入后,可兴奋其呼吸、胃肠等未发育完善的器官,从而使呼吸加快、胃肠痉挛,婴幼儿会出现地缘无故地哭闹;浓茶中的高浓度鞣酸被胃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可起收敛作用,会抑制母亲乳腺的分泌,使乳汁分泌减少,致使婴幼儿“缺粮”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而哺乳期女性,由于劳累、消耗大,需要更多的休息,才能消除疲劳,如饮浓茶,特别是夜间饮茶,由于咖啡碱等的兴奋作用,可导致母子均难入睡,于母亲的恢复及孩子的生长发育均不利。
4、更年期
进入更年期妇女,除月经紊乱外,还可出现心动过速、失眠、烦躁、易激动发怒等症状。此期如常饮浓茶或过量饮茶,会使更年期症状加重,不利于妇女顺利地度过更年期。
㈥ 古人喝茶与现代有什么不同,哪个朝代喝茶最多讲究
古人喝茶与现代的不同点如下:
第一:古人喝茶的方法和现代不同。
古代人喝茶非常的讲究,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古人煮茶的时候对每一个细节也有很多的要求。特别是君王饮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泡茶的水要用露水,每天都有专门的人会去采露水,可能一早上只能收集一杯茶所需的露水。而茶叶都是选择的毛尖,并且在煮茶的时候还会加入姜、红枣以及橙皮等等。
在古代的时候喝茶最讲究的其实是唐朝,因为唐朝的时候饮茶之风是最昌盛的。只不过当时很流行粥茶的饮法,粥茶其实就是煮出来的茶跟粥有点相似,在查里面要加入茱萸以及薄荷等等,煮茶的过程是比较久的,就跟熬粥一样,所以煮出来的茶味道比较厚重。不同的人可以选择添加不同的食材和配料,因此也算是古代的个性化茶饮,但是这个喝茶的方法会盖住茶本来的味道。
㈦ 古代饮茶风俗和习惯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着《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着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着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 茶》也颇为独特。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着《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着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㈧ 描诉古代女子喝茶的句子
一、肤《诗经·硕风·卫人》中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吹弹得破、光滑、细腻而洁白。两千多年以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女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闲情偶寄·声容部》李渔)诗经云:“素者,绚也!”作为白的极致“雪”字被视为皮肤颜色的标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它诸如“肌肤胜雪”、“肤如凝雪”、“欺霜赛雪”等词语随处可见。另外晶莹、透明、温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饰美女的肌肤。例如五代时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单纯的白色并非皮肤颜色的唯一标准,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诗经·桃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桃实的饱满光泽来形容新嫁娘的“艳”,后来就用“艳若桃李”来形容女子的美艳。《洛神赋》中的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红菱”等类似描写美女的词语皆着眼于粉红色。同样描绘扬贵妃的美,白居易的诗“梨花一枝春带雨”着眼的是与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着眼的是与牡丹同色的艳红。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则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古代将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莫过于“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汉孝惠皇后张嫣)。清晨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之美,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代表人物: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虢国夫人在姊妹中最为美艳,很受唐玄宗的喜爱。一月给钱十万作为买脂粉的费用。虢国自矜艳丽,每出入禁中,常素面朝天。杜甫诗:“虢国夫人承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人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经典链接:刘备的妻子甘皇后玉质柔肌,姿态光艳。一次刘备召甘后到白绡帐中。下属远远望去,只见帐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进献一个玉人,高三尺。刘备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后。甘后和玉人洁白齐润。刘备说:“不意我玉人乃有两也。”下属们直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二、手《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是茅草的芽茎。它洁白、光滑;鲜嫩得一掐出水又纤细无比,宛若无骨。它的妙处还在于它能发出淡淡的香气。轻轻吮一口,唇齿留香。用它来比喻美女的手指真是生动、传神、恰如其分。唐代诗人韩偓《咏手》中,用“腕白肤红玉笋芽”把手比作嫩笋牙,与柔荑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她“指如削葱根”。把手指比喻成削好的葱白。取其形、色,颇为经典。唐赵鸾鸾《纤指》诗:“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将手指比作白玉。晶莹、透明又有温暖的感觉。四者的特征均构成中国古代美女手的标准。代表人物:庄姜经典链接一: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给开平王常遇春一个侍女。结果常遇春迷上了美眉的柔荑,整日把玩不已。常遇春的妻子见状愤而挥刀将美眉的柔荑割断。常遇春那郁闷啊,罄竹难书。上朝时朱元璋见六弟闷闷不乐,询问再三才得知实情。朱元璋大笑说:“此乃小事一桩,再赏赐一个柔荑更美的妹妹又何妨?且饮酒宽怀。”密令校尉数人到常遇春王府把常遇春的妻子肢解,各以一脔赏赐群臣,名为“悍妇肉”。常遇春大惊失色,急忙谢归。经典链接二:南朝陈武帝霸先皇后章要儿冰雪聪明,仪容俊美,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遇到丧事,就会有一个手指甲先折断。三、发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赞美妇女头发乌黑、浓密的古诗。《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鬒”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词语。古人在称赞妇女的美丽秀发时常以“鬒发”名之。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据说武帝那时候正为没有后代而苦恼,所以比较注重道家的某些观点,比如头发乌黑浓密者气血旺,气血旺者高寿多子。)《陈书·后主沈皇后列传》附《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鬒发如漆,其光可鉴。”又如《昭明文选·七辨》曰:“鬒发玄髻,光可以鉴。”“鬒”和“玄”都是称赞发黑的词语。而头发亮丽到可以当铜镜照人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除卫子夫、张贵妃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外,十六国时期,陈达妹才貌俱佳,发长七尺余,石虎甚爱,娶之为妾。《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顺圣窦皇后出生时发垂即过颈,从三岁便开始便与身等,及长大成人更是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乌云。古代女人的发型变化多端,如直发(张丽华)、短发(梁绿珠)、卷发(赵合德)、束发(赵飞燕)、盘发(甄妃)等。代表人物:张丽华经典链接一:晋明帝时,大司马桓温纳蜀主李势女儿为小妾。桓温的妻子康长公主妒火中烧,持刀欲杀李氏。但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徐下结发,敛手向公主说:“国破家亡,无心以至。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清婉。公主掷刀抱着李妹妹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桓温)?”(见《妒记》)。经典链接二:《十髻瑶》◇凤髻(周文王时一名步摇髻)有发卷然,倒挂么凤。侬欲吹箫,凌风飞动。◇近香髻(秦始皇时)香之馥馥,云之鸟鸟。目然天生,膏沐何须。◇飞仙髻(王母降武帝时)飞仙飞仙,降于帝前。回首髻光,为雾为烟。◇同心髻(汉元帝时)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堕马髻(梁冀妻)盘盘狄髻,堕马风流。不及珠娘,轻身坠楼。◇灵蛇髻(魏甄后)春蛇学书,灵蛇学髻。洛浦凌波,如龙飞去。◇芙蓉髻(晋惠帝时)春山削出,明镜看来。一道行光,花房乍开。◇坐愁髻(隋炀帝时)江北花荣,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反绾乐游髻(唐高祖时)乐游原上,草软如绵。婀娜鬟多,春风醉眠。四、脸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鹅蛋)脸。这是中国美女的标准脸型。此外“面如满月”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标准的脸型。面如满月,指脸盘圆圆的、白白的,象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种类似于蝉的小虫。它的前额丰满、光洁。脸部的酒窝又称笑靥或双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笑靥的描写。《楚辞·大招》中即有“靥辅奇牙,宜笑焉只”的话语;汉代班婕妤《捣素赋》:“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肥柔液,音性闲良。”诸如“笑靥如花”的词语真是妙不可言。酒窝又名梨涡,得于诗“旁有梨颊生微涡”。本指宋代美眉黎倩的酒窝,后泛称女子面颊上的酒窝。一张标准的瓜子脸配上梨涡浅笑足以增添妩媚。代表人物:楚平王夫人伯嬴明眸秀项,面如鹅蛋;汉孝惠皇后张嫣以幽置空宫而人不知其丽。尤难效者在嫣然一笑之时,两旁口辅微晕波痕。经典链接:南宋抗战派名臣胡铨上书将主和派的奸臣秦桧及其党羽王伦、孙近斩首并“竿之藁街”秦桧勃然大怒,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谪岭南十年。在广州,胡铨喜欢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美女(一说黎倩系侍妓,此处依袁枚说,据朝鲜宋时烈《朱子大全札疑》记载,黎倩系有夫之妇。其夫发现了胡铨与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铨食藁与豆相混的马料,否则杀之,胡铨不得已受辱。)胡铨携黎倩从贬地北归。途中,胡铨饮于湘潭胡氏园,微醺中题诗壁上:“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五、目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天》白居易)。这种眼睛的神韵是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神的标准。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见底,“秋水”、“秋波”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美女的眼睛。清澈明亮是古代美女眼睛形的标准。唐代白居易《筝》诗中:“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实际在古代,美男和美女在某些方面的标准是极其类似的。)元赵雍《人月圆》词中:“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灵灵有神、楚楚动人。美女“暗送秋波”更是令人心旌摇曳。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无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且多为细长凤眼。不禁暗笑当今割双眼皮割出事故的现象。代表人物:杨贵妃经典链接:张贵妃(丽华)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冰雪聪明,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在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七、鼻中国古代审美的要求极富整体美、和谐美。“面如一朵花,全靠鼻当家”。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美女鼻子的标准是玲珑剔透、富有立体感。古代有“鼻若琼瑶”的说法。琼瑶,美玉的一种,晶莹、光滑且温暖。此词主要着眼于鼻子的玲珑剔透美;“鼻若悬胆”则侧重鼻子的立体美。代表人物: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经典链接:魏王送给楚怀王一个貌若天仙的美女。楚怀王一见大喜,自然整夜搂着缱绻缠绵。夫人郑袖见楚王宠爱这位美女,于是整天有事没事地套近乎,并送给小MM大量的漂亮衣服和奇珍异宝。楚王高兴地说:“夫人知道我宠爱新来的美人,她喜欢、宠爱这位美人甚至超过了我。这也就是孝子敬养父母、忠臣奉侍君主的方法。”郑袖知道楚王已不认为自己嫉妒,一天故作关心地对新来的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宠爱你,但讨厌你的鼻子。你见到大王时捂住鼻子,大王就会长久宠爱你了。”美人早已对夫人心生感激,闻状信以为真。对镜自照,怎么都看自己的鼻子都不顺眼,于是每次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鼻子。楚王一头雾水,悄悄地问对郑袖说:“新人见我就捂住鼻子,为什么?”郑袖故意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地说:“我哪知道啊!”楚王见状生疑,硬是追问。她回答说:“不久前新人曾说讨厌闻到大王的气味。”楚王发怒说:”割了她的鼻子。”郑袖预先告诫侍从说:“大王如果发了话,一定要听从命令。”侍从于是就拔出刀来割掉了美人玲珑剔透的鼻子。八、唇中国古代美女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人们常以“樱桃”来比喻口唇,即因其形,更由其色。早在先秦的《楚辞·大招》中就有“朱唇皓齿,嫭以姱兮”的话,《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讲唇的红润美。据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居易有两个年轻貌美的小妾樊素和小蛮。其中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白居易曾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的口唇小巧红润,就像熟透的樱桃一般娇艳欲。苏轼也有“一颗樱桃樊素口”来加以描绘美人口唇之美。用樱桃来比喻美人的口唇,就其颜色来说,要红润鲜亮,就如娇艳欲滴的熟透的樱桃;一是就其形态来讲,要小巧可人,所谓“唇一点、小于朱蕊”。中国人常以“色”来代指女性,其中很大一部分当然是指面容颜色的艳丽。试想,一幅美女图,“肤如凝脂”的脸庞上,黛眉淡扫,明眸巧盼,无疑会给人一种雅丽清秀之感。但在色彩上还是单调了些,还算不得艳丽,若是配上鲜艳丹唇,则顿生光辉。在以白黑为基调的脸庞上,红润的口唇起着重要的点缀作用,面目色彩由此变得丰富鲜艳,充满生命的活力。美女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绛唇”来形容。檀是一种浅红色或浅绛色的颜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红,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写女性浅红色嘴唇的一个专用语。比如唐代香奁诗人韩偓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诗中的“檀口”也就是“薄薄”的“红”唇了。至于美人的舌头也有专门的术语。诸多名花,丁香凭借其香和形脱颖而出,成为美人香舌的代言花。“丁香微吐”一词令人遐想联翩。代表人物:汉皇后陈阿娇(蛾眉檀口)经典链接一: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每逢咳嗽,便有数位美女张开娇艳欲滴的樱桃小口,让他吐在口中。严世蕃笑称之为“肉吐壶”。经典链接二、欧公(欧阳修)知颍州,有官妓卢媚儿,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蜀僧云:“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九、齿晶莹洁白、整齐均匀、富有光泽是中国古代美女牙齿的标准。《诗经·硕风·卫人》中的美女庄姜“齿如瓠犀”瓠犀,葫芦的子,晶莹洁白而小巧整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齿如含(编)贝”。曹植在《洛神赋》中说:“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这个“鲜”字,说的就是皓齿的光泽。曾有人把朱唇皓齿列为中国古代美女十大诱人仪态之一。朱唇轻启,嫣然一笑,雪白整齐的牙齿的确更增美女的妩媚。代表人物:庄姜经典链接一:古代美女十大诱人仪态。乌发蝉鬓;云髻雾鬟;娥眉青黛;明眸流盼;朱唇皓齿;玉指素臂;细腰雪肤;莲步小袜;红妆粉饰;肢体透香。经典链接二:镇南将军杜预的曾孙女杜陵阳生得肤如凝脂、貌若天仙。开始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可一见这位美眉嫣然一笑,未露雪白、整齐的牙齿而纷纷望美人叹而远之。原来这位大美人并非是装淑女而笑不露齿,而是自小就没长牙齿。杜陵阳高不成、低不就,当然是待字闺中。晋成帝纳采的前夜,美人蓦地长满了一口雪白整齐的牙齿。并凭借门第、美貌和牙齿而顺利地入围,并过关斩将而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历史上称为晋成恭杜皇后。(见《晋书·后妃传》)十、颈古代美女颈的标准是洁白、光滑、丰满。女人的颈要洁白如象牙,光滑如天鹅绒,不宜太瘦和细长,稍稍丰盈-些,更富于性感。《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领如蝤蛴”,是中国最早谈到女人的颈项美。领是颈;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领如蝤蛴”就是颈项如蝤蛴那洁白,丰满。“蝤蛴”这个生僻的的词语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极富美感的香颈、粉颈。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鬓垂香颈云遮藕”之句来描写女子颈部的馨香、嫩白,颇为经典。宋代词人曾布曾有“窗间粉颈断瑶琼。”的诗词。明朝《寻芳雅集》中有题为“粉颈”的词。“霜肌不染色融圆,雅媚多生蟾鬓边,钩挽不妨香粉褪,倦来常得枕相怜。娇滴滴,嫩娟娟,每劳引望怅佳缘。”代表人物:庄姜十一、胸在唐以前,胸部并无任何审美要求,也无任何标准。描写美女的文学作品例如《诗经·硕风·卫人》、《登徒子好色赋》、《洛神赋》等都对胸部只字未提。尤其《洛神赋》铺排华丽,对女性身体极尽详尽描述之能事,可是唯独对胸部讳莫如深。《汉杂事秘辛》描写东汉宫廷选美时对梁商的女儿梁莹全身体检,堪称事无巨细。即使提到了她的乳房,也只有“胸乳菽发”四字。(菽是豆类的总称,大约形容她的双乳仿佛初生的豆苗,非常娇嫩。)可见,平胸并不影响其美。唐代敦煌曲子词中开始大量出现描写胸部的作品。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云谣集·浣溪沙》)“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谣集·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渔歌子》)唐代诗人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粉着兰胸雪压梅”来写女子胸部的白、香、软。白、香、软的标准初见端倪。《隋唐遗史》等多种野史记载:杨贵妃和安禄山私通,被安禄山的指甲抓破了乳房,她于是发明了一种叫“诃子”的胸衣遮挡。又传说,杨贵妃有次喝酒,衣服滑落,微露胸乳,唐玄宗摸着她的乳房,形容说:“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在一旁联句:“滑腻初凝塞上酥。”唐玄宗全不在意,还笑道:“果然是胡人,只识酥。”“酥”是一种用牛奶、羊奶制成的酪制品,自然洁白;“酥”还有“松脆”、“酥软”之意,又让人感受的乳房的质感。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中的女妖精:“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朱彝尊(清初着名学者和诗人)在《沁园春·乳》中“隐约兰胸,菽发初匀,脂凝暗香。”一句之中的“脂”字,不仅表现了乳房的丰腴,而且包含着乳房“白”的含义,而兰字则蕴含香意。徐震在编纂《美人谱》时把酥胸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代表人物:杨贵妃经典链接:在西方文学以及现代情爱文学中,丰盈、雪白的乳房向来扮演性感的主角。而中国的古典情爱文化,都像尤三姐的妆束,只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因为在古代宋元以前对乳房并无任何审美要求;宋元以后,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是三寸金莲。十二、足中国古代士人对女人的小脚情有独钟。《洛神赋》中神女的凌波微步,仪态万千,却是动态的。南齐贵妃潘玉儿让小皇帝萧宝卷魂飞魄散。她一双柔若无骨、状如春笋的小脚尤其令萧宝卷如痴如醉。萧宝卷闲暇时便抚摸、揉搓、深嗅甚至亲吻、啃咬潘玉儿的小脚。他命令工匠打制纯金的莲花铺在地上,然后让潘玉儿裸脚在上行走、跳舞。萧宝卷惊叹说:“真乃步步莲花!”恋足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并非普遍现象。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从宋代始缠足之风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宋元以来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代表人物:潘玉儿经典链接:香莲三影:花间苔上蹴鞠影;临流浣濯水中影;春宵一刻灯前影。香莲三上:掌上。肩上。秋千板上。三中:被中。镫中。雪中。三下:帘下。屏下。篱下。十三、腰纤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期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记录。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汉伶玄所撰《赵飞燕外传》描述飞燕名字来历时说她“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谯川秦醇子所撰的《赵飞燕别传》则记载她“腰骨纤细”。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以纤腰为美。《南史·徐勉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赐给徐勉很多女乐,其中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羊侃的小妾孙荆玉,能反身贴地,衔得席上玉簪。以丰腴为美的唐朝是在保持女性腰身曲线轮廓的前提下,而偏重于肌肉的丰腴健康,尤其是面部的丰满。“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这是白居易描述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的场景。腰身臃肿的人肯定不可能跳出这样优美的舞姿。白居易的小妾小蛮就是纤腰若柳,故有“杨柳小蛮腰”的经典诗句。唐代以后,不多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美女身材的标准汉朝是骨感美,甚至是一种病态的美。汉武帝宠爱的美女丽娟,玉肤柔快,吹气胜兰。汉武帝常以衣带缚丽绢之袂,闭于重帐之中,恐随风而去。又如赵飞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惟恐风将她吹走而建“御风亭”。代表人物:赵飞燕经典链接:十四、香明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上说:“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实实在在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娇艳,而能偶擅其奇者。”女人的体香可以分为天然的和后天的两种,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发的天然体味,称为“天香”;历史上最早以香气着称的女子最出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所宠幸的宫人丽娟,她玉肤柔快,吹气胜兰,但是否是天香不得而知。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体自生香,则是有史以来最早记载有天香的美女。至于赵飞燕同样吹气如兰,则是后天的熏陶。后者主要通过沐浴、熏香等方式获得。据野史《赵飞燕外传》所记,飞燕本是汉宫中一名歌妓,由于身轻善舞,深得汉成帝喜爱,召入宫中被封为皇后。飞燕后来又将妹妹赵合德引入宫中,推荐给成帝,封为婕妤。不久,成帝专宠合德,而冷落了飞燕。二人虽都是体香貌美的绝世佳人,但体香的来源却不一样,以至竟因此而导致了一场争宠的宫廷悲喜剧。据说成帝曾私下里对人讲:“后(飞燕)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于是飞燕为了和体有“天香”的妹妹争宠,夺回自己失去的地位,便想尽法来增添体香:“浴五蕴气香汤,踞通香沉水座,燎降神百蕴香,傅华百英粉”。这个故事表明女性的体香有天然与人工之别,但遗憾的是这种“天香”并非人皆有之。《清史稿·后妃传》中的容妃,维吾尔族人,于干隆二十五年入宫,初封贵人,后升为嫔,又晋封为妃。清代野史中写道:“回部王妃某氏者,国色也;生而体有异香,不假薰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传说干隆听说香妃体自生香,风华绝代,命大将军兆惠举兵西进,一定要得到香妃。兆惠以士兵的鲜血为代价,将香妃送到了京城。香妃入宫后,干隆皇帝整日呵护有加。可香妃怀念故土,终日郁郁寡欢,很早就香消玉陨。一般的女性想要拥有诱人的体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来增添身体的香气,以弥补先天不足。李渔承认了“国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认为薰染是正当的,“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除熏染外,唐代元载小妾薛瑶英,则是幼时长期食用其母所做的“香丸”(用花粉发酵处理后做成内服美容丸),长大以后,肌肤柔润、玉体生香而青史留名。代表人物:赵合德
㈨ 古代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1、古代有食谱!中国的历史好就好在,什么东西都有详备的文字记录。古代的食谱就和医书药谱一样,记载了各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营养成分,不逊当今的食谱。
不光是食谱、药谱、就是茶谱、医谱、乐谱、兵谱等等,什么事情都有记谱!所以说中国就是个有谱讲谱摆谱的国家!是不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
2、关于刷牙
秦汉时期: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
《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3、要去厕所就去啊!根本不会有人拦着,因为朝堂之后有专门给官员准备如厕的地方。当然,如果正轮到皇帝有话有问你,或者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你商量,最好还是忍着。
㈩ 描写女子喝茶的一字诗词有哪些
描写女子喝茶的一字诗词有: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佚名)《梦回煎茶》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林徽因《茶事》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皮日休《茶中杂咏 煮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徐夤《尚书惠蜡面茶》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佚名)《钦定南巡》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李煜《相见欢》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李清照《梦回茶艺》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白居易《即事》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李岩《碧台空歌》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欧阳修《庵歌》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王志心《茶三酒四》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张先运《春欲暮》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李婉《风烟望》
一水一沸一炉香,一冲一泡一日凉。一席玉簟烟尚绿,一对双星耀红墙。---张爱玲《第一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