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知道有哪些农村至今还很常见的陋习
第一个陋习:天价彩礼
彩礼是中华民族男女结婚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婚姻嫁娶过程中,必然有彩礼。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习俗中的彩礼已经完全变味,成为少部分人敛财的工具。如今,天价彩礼之风在农村愈演愈烈,几经压制,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农村大龄青年结婚难,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收入有限,家庭条件一般无法满足女方有房有车还要彩礼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一个农村男人结婚,必须在城市里面购买房产,要有自己的车子,结婚前至少还要给一大笔钱作为彩礼。“万紫千红一片绿”、“万里挑一”等等,听起来非常不错的说法,其实背后都是几十万的彩礼钱。如果拿不出来,就结不成婚。这种让人生厌的天价彩礼之风,已经成为农村最大的陋习。如果不能控制,会影响到一大批青年的结婚问题。大龄青年结婚难,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第二个陋习:花样百出的份子钱
在中华民族中,婚丧嫁娶、抓周做寿、小孩考学,家中进房,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聚会。作为礼仪之邦,到人家去做客自然不能空手,要出一份人情包一个红包。这本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必须去做的一件事情。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红包份子钱的习俗愈演愈烈,已经完全脱离了本来面貌,成为一部分人敛财的工具。
我曾听人说过,有些人为了想方设法请客吃饭,让别人掏红包,连家里老母猪生了10个小猪仔,都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层出不穷,借口也花样百出,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讨一份红包。更关键的是,红包的价钱越涨越高,过去50到100就算好的了,现在500到1000才能拿得出手。
一个农民在家辛辛苦苦种地一年,其收入还不够红包份子钱。就拿我自己家里来说,每年要支出去的人情至少3万块。这让农民苦不堪言,但又没有太好的办法。如果不改变这种陋习,只会让农民的日子更难过。
第三个陋习:随意丢弃堆积的垃圾
目前很多城市里已经在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处理,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垃圾污染十分严重,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有一些农村已经开展了垃圾定点回收工作,在村里的主要干道上放置了垃圾桶,但很多村民依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自家的生活垃圾依然随处丢弃。
我们村里原来有两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村民们洗衣淘米都在河中进行。如今河水已经接近干枯,河道两边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有装农药除草剂的塑料袋,有女性的卫生巾,有喝完酒扔掉的空酒瓶,有食物残渣和人畜排泄物……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农村的生活垃圾,不能规划农村的下水道,未来农村不可能实现青山绿水,污染只会变得更加严重。乱扔垃圾的陋习一定要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
第四个陋习:无处不在的攀比
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又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份子。在农村相对封闭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村民们既能和谐友好的相处,又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斗殴。当然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大家的观念基本一致,都处于同一认知水平上。为什么很多人怀念过去农村中家家户户互帮互助、友好团结的温馨场面,而怀疑如今农村矛盾重重的局面?
正是因为过去农村很穷,家家户户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好,没有谁比谁差。在所有人的财富状况和生活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攀比之心自然就淡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一部分人至今仍然贫穷。这种贫富分化的差距让一部分人眼红,也就导致了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东家建了一栋漂亮的房子,西家哪怕再没钱,举债也要盖新房。张三买了一辆车,李四就不能落后。
农村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陋习和不正之风,农民辛苦挣的钱都花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攀比之上,哪有什么幸福生活可言?
总而言之,不管是天价彩礼还是花样百出的红包份子钱,又或者是涉及到农村生活条件的垃圾乱扔现象和攀比之风,都是农村非常重要的4个陋习,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农民未来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Ⅱ 农村妇女很难,难在哪里
艰难的人有着艰难的人生,无论是作为艰难的分子还是艰难的分母,结局都令人扼腕。
结束
Ⅲ 有谁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文特点
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么明清以来以长江为界大概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观照及巡礼。
历史名人与文化地理一则幽默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大象为论题写一篇文章,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则是《大象的伦理道德》。另一则幽默说:一幢杂居着各种民族的大楼在失火后,犹太人首先背出了钱袋,法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到处寻找老母。这两则幽默形象地把隐藏在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渲染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树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油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一生都在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节选)
附:原文
为什么江浙一带多美女?天府之地为什么多文人?——“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常识,但是真要系统回答“人与地”的深层关系却不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说陕西关中自古帝王洲?为什么红色湖南闹革命?为什么江浙一带多美女?天府之地为什么多文人呢?哪个地方出枭雄?哪个地方出圣人?———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脉》就是这样一门老祖宗的“水土产人学”。
国外大家对中国人文精神的点评今天,中国民族精神的根脉和深境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遮隐。从当代文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糟粕和种种价值体系的弊端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后深受物质文明泛滥之苦的人类来讲,中国人文精神中那种与自然同体的世界主义的东西,无疑对未来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启示,因为对人类来说,“世界必须稳定下来,这才是避免陷于悲惨结局的惟一道路”(汤因比语)。
400多年前,意大利出版了一本轰动整个欧洲的书,这就是门多萨用西班牙文写的《中华大帝国史》,该书用理想化的笔调,对中国这个“沉静而有才智的民族”作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尽善尽美的描写。现在看来,该书显然不尽正确,甚至荒谬之处颇多,但书中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颂词,却很值得引起注意。
在欧洲历史上,伏尔泰、卢梭、黑格尔、康德、谢林、亚当·斯密、威尔斯、托尔斯泰、沙畹、雅斯贝尔斯、弗赖、托尼、李约瑟等等一些大思想家大历史学家都高度关注过中国人文精神。汤因比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当有人问及如果允许他在世界历史的某一瞬间重新降生,他愿选择何时何地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向往的神情说愿意降生于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也就是那条刚刚兴盛起来的闻名世界的丝绸商道上)。
汤因比生前曾多次提及,中国在未来将扮演人类文化主轴的角色,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在已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实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第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
第五,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敬畏,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致挫败。这是道德带来的最宝贵的直感。
第六,这种直感是佛教、道教与中国所有哲学流派共同具有的(除去已灭绝的法家)。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和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军事和非军事两方面,西方人虽然在把科学应用于技术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但东亚各国将可以战胜他们。
汤因比所强调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精神一点不假,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这一点:着名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时,他发现明朝军队是他周游世界所见到的数量最庞大、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这支强大的军队完全是防御性的,中国人没有想到过要用强大的武装来侵略别国(见利玛窦《中国札记》)。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中国。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的两大特点是爱好和平与敬神尊祖。费正清强调中国的人文主义特点是:忍耐、爱好和平、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与有学问的人等等,这一切体现了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而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保守安逸生活,正是中国人理想中的生活。另一个大汉学家李约瑟则认为中国人的特征是道德伦理观念较重,具有恭敬的自谦性处世心态和人道主义精神,另外,中国人的世界主义和大同思想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歌德看来,中国是一个在一切方面都保持节制的民族,这正是它的文化从不间断地维持了几千年之久的原因。
这一点,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在众多点评中国民族精神的大家中,印度大学者出身的总统拉达克里希南的一段话值得注意:“中国人是爱美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宫殿。一切物体———城市与庙宇、田野与花园、桌子与椅子、小小的茶杯与筷子等等,中国人都想使它们变得美丽。最贫穷的仆人也以美的方式吃光剩饭。美是他们生活的面纱,是他们田园的色彩。”透过中国人文精神那陈旧静美的阔大面庞,穿过中国深厚而古老的传统大地,蓦然回眸,我们实际上已经察觉到,无论是灿烂的荣光,还是沉重的耻辱,中国文化最动人之处,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神秘而敞开的亲密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灵魂的拯救不是来自于上界的神,而是来自于脚下的大地。正所谓:“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体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南人与北人
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么明清以来以长江为界大概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观照及巡礼。
历史名人与文化地理一则幽默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大象为论题写一篇文章,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则是《大象的伦理道德》。另一则幽默说:一幢杂居着各种民族的大楼在失火后,犹太人首先背出了钱袋,法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到处寻找老母。这两则幽默形象地把隐藏在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渲染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树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油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一生都在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
传统儒家文化的正脉发迹于齐鲁,除了文化圣人孔子以外,早期主要人物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这一带,诸如孟子、子思、曾参、颜回、子路、子贡、曾皙、公冶长、原宪、伏生、主父偃、孔融等等。这一精英群体在齐鲁文化中应运而生并非偶然现象,只有适合于营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这一切才可能发生。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齐鲁自古出贤相。诸葛亮、管仲、晏婴、王猛、王导、房玄龄等历史上重量级贤相都是山东人。齐国的建立者姜子牙和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两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贤相。另外,有人推断商代着名的贤相伊尹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贤相辈出的情况与唐代以前这里发达的经济、深厚的儒家气脉、雄浑的人文情貌是分不开的。“文章不疗山水癖、身心每被野云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闲书,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化随笔集。书中浮现着的正是中国那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读者手持一册,坐于斗室帷幄之中,而能在综罗百代的广博细微中餐霞饮月、燕闲清赏,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中有深意,如清初文人张潮所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瞄准“中国区域文化”这一靶心,我们大可以施展身手,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名山大川多得不得了,而历史更是长得令人目瞪口呆。这和喜欢回忆历史的美国人大不相同,美国历史就算从1776年算起,到今天也只有200多年,难怪法国人讥讽说,美国人喜欢回忆历史,但一回忆到他们祖父的父亲那里就再也回忆不下去了。
Ⅳ 《四时田园杂兴》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古代乡村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1、第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简洁明白的语言,白描手法,对农家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表现。凭着敏锐、细腻的观察,描写了许多被一般诗家所忽视的生活细节,既留下了农家的涕泪,亦写出了他们在沉重下的欢乐天性。
诗人对农家孩子的描写,好象只是对一个场面的客观纪录,然而由于布局巧妙,注意选取典型形象,表现出极其浓郁的儿童天趣。
农事,对乡下的成人是辛劳,对乡下的孩子却是乐趣,那乐趣就产生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之中。范成大捕捉的不仅是儿童乐趣,其实也是成人的童趣。
2、第二首:诗未读,已经嗅得到麦花香,看得见梅子黄了。这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农家景色,富于动感,富于音韵,富于色彩。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