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豚明明有毒,为什么潮汕人却世世代代都吃河豚
提到河豚,一般人都敬而远之,可还有不少人觊觎河豚肉质鲜美,“拼死吃河豚”,中国潮汕就是一个喜食河豚的地区,
营养价值: 味甘,性温.有毒.能除风湿,补脾利湿. 河豚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和烟酸、钙、磷、铁,及其毒性物质河豚毒素、河豚酸等. 河豚种类颇多,大多有毒,毒性强弱不等.以组织器官而论,以卵巢、肝脏的毒素最多,脾、肠和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即使最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河豚毒素有镇痛作用,曾用作镇痛剂. 用于久患风湿,腰腿无力,疼痛酸楚;脾虚水肿
食河豚不仅是一种美味的享受,更是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例如:河豚含有EPA,DHA这两种被称为"脑黄金"的特殊脂肪酸,对脑健康有大补的功效.同时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是增白增强姿容养颜的名品,河豚的精巢含有特殊的天然活性物资,例如鱼精蛋白具有康生作用,对人体内的肿瘤有抑制和生白作用, 用河豚鱼的鱼鳍泡酒与中国传统的虎骨酒有异曲同工之效,是壮阳的名品,同时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人们之所以这么冒险的也要吃到河豚,不仅仅是因为河豚鲜美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更多的是看上河豚给人体都带来的好处,因为河豚的药用价值也是相当的高的.
⑵ 搞笑图片:河豚是会流泪的,你信吗
搞笑图片:河豚是会流泪的,你信吗
如图所示:
⑶ 为什么长江口的人吃河豚多数是抱着“拼死”的壮烈心态,而潮州人却肆无忌惮
可能与两者的地理位置有关
潮汕人吃河豚,与长江流域的河豚文化是有些不同的。原来河豚属于那种洄游性的鱼类,河豚的毒素也不像毒蛇那样与生俱来,而是在每年春天进行生殖洄游时为了保护后代才通过摄食产生的。潮汕人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对河豚有更深切的了解,他们主要是在夏秋河豚无毒或少毒的季节吃食,到了“打春”多毒的季节就不吃了。相反地长江流域的人平时没见着河豚,到了春天,看见成群的河豚游到河里来,以为是天赐的恩物,还说什么“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北宋梅尧臣诗),殊不知这时河豚溯河产卵,毒性最大,最吃不得。这种差异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河豚文化:潮汕人吃河豚是认为这个时候的河豚无毒,煮时连肝、眼等部位都没有去掉,还当成是普通鱼类来食,很讲究火候;长江口的人吃河豚多数是抱着“拼死”的壮烈心态,将死生大权交给厨师,煮时要烧很久,以为能够去毒,还要让厨师试吃。
现在细想起来,吃河豚的确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但吃不吃主要还是习俗使然。同为潮汕人,澄海、潮州一带普遍对河豚的毒性存在戒心,敢吃的人其实不多;而潮阳、惠来至海丰、陆丰一带近海的人则大多嗜食。
⑷ 河豚有剧毒,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尝鲜
有句俗语说:“拼死吃河豚”。河豚是河鲜珍品,味道鲜美,吸引了不少食客品尝。可河豚含有剧毒,主要在内脏和血液中。如要食用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厨师烹制。食材必须是活体,现场宰杀,去除内脏,洗尽血液才能制作。为了安全起见,厨师必须先尝,证明食用是没有风险后才可供食客享用。由此看来,厨师这项职业也是有风险的。
河豚不论咸淡水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们海边管河豚叫“廷巴肘”,以前这种鱼渔民上岸后都是随便丢弃的,因为野生的河豚有剧毒,不会处理的人食用后容易中毒。
我母亲退休前在水产公司工作,后来因为河豚可以出口到日本,导致以前没人稀得要的河豚开始身价不菲。
其实,海边有经验的渔民大多会处理河豚,因为河豚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内脏、血液中,只要处理好这些地方,基本都可以食用。
小时候河豚鱼我可没少吃,我们这里当时因为这鱼多,因此便宜吓人。那时候据说还有很多饭店,就选用河豚鱼尾部那一部分制作【熘鱼片】售卖,不过河豚鱼的饺子确实非常的美味。
河豚鱼为什么好吃?
一,舆论的宣传
- 从古自今有关河豚美味的传说就没有断过,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吴王夫差把河豚鱼肉的味道比作“西施乳”。想一想河豚的味道和口感,能够跟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乳来比,自然要引人跃跃欲试了!
- 日本人也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一种美味能够到了能让人拼死去吃的地步,那自然是非同凡响了!
二,制作考究而繁琐,并且制作河豚的人必须持证上岗
- 现在很多售卖河豚的饭店,都必须取得特许的经营许可证,而且制作河豚的厨师都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需要持证上岗。
- 河豚现在售卖的基本都是养殖的,因为通过控制河豚的食物,可以把河豚毒素降到最低。
- 因为河豚售卖的饭店要取得资格证,厨师需要经过培训,食材的来源要严格控制。这样河豚的价格自然不菲,贵的东西、有名的东西都好吃,这个给了人一个心理暗示的作用。
三,河豚真的好吃吗
- 河豚作为海边生活的我,可以说吃过多次,它真的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味。有些鱼的味道可以说远胜河豚,不过因为河豚的特殊性,很多人都说河豚好吃。
- 河豚鱼本身没有什么异味,而且只有主刺没有细刺,鱼肉质地雪白入口爽滑略带韧性,带有一些螃蟹的鲜甜味道,只能说味道确实不错。
⑸ 河豚鱼是什么样子的
河豚鱼一般指河鲀。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
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
(5)河豚和人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为了躲避捕食者,黑鞍河豚用的出了名的方法就是用水使身体膨胀,就像一个人鼓起腮帮子憋气那样。但研究人员近日在线发表于《生物学快报》上的报告指出,与脸憋得青紫的人类不同——而且也与科学家的预期相反,黑鞍河豚并不会暂停呼吸。
科学家把这种鱼放入透明的塑料箱中,在那里他们可以监测其呼吸。他们用一根能吸水的管子戳河豚鱼,模拟捕食者的攻击。像预期一样,河豚鱼会通过膨胀以及迅速把水吸入扩大了的胃中进行回应。而且,与此前的观点不同的是,呼吸计显示了河豚鱼会在此过程中继续呼吸。
科学家曾怀疑,在膨胀过程中,河豚鱼可能会通过皮肤而不是鳃来呼吸,但这一猜测似乎也是错误的:相反,数据与观察显示了河豚鱼会像往常一样继续用鳃呼吸。事实上,对呼吸速率进行对比后,河豚鱼的呼吸量在膨胀过程中增加了近5倍。
即便它们没有停止呼吸,这种防御策略对于河豚鱼的能量消耗也是极大的;经过测试之后,它们大多数要花费好几小时才能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速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河豚膨胀不忘呼吸
⑹ 你见过的最搞笑的图片是什么
有时想想还挺搞笑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个人工作的原因有时会上夜班,每次下了班都会路过一家包子铺,老板是一男一女态度很冷谈,不过他们家包子的确很不缺,我经常吃三鲜的。不过包子还是有吃腻的时候,一天下了夜班的我照常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那家熟悉的包子铺虽然肚子饥饿感很强,但就是不想吃包子,我被包子铺旁肉饼店的肉饼勾走了魂,我决定去买肉饼。可当我路过包子铺看到老板那熟悉又期待着被光顾的目光时,不知为何我不敢和包子铺老板对事,默默的走进了肉饼店。那种感觉就好像背叛了自己多年和我共患难的妻子投奔了新欢,心里满是负罪感。哈哈有时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很搞笑。
⑺ 请问河豚是什么样子的
河豚
河豚
河豚的身体短而肥厚。河豚生有毛发状的小刺。坚韧而厚实的河豚皮曾经被人用来制作头盔。河豚的上下颌的牙齿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好象一块锋利的刀片。这使河豚能够轻易地咬碎硬珊瑚的外壳。河豚大都是热带海鱼,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淡水中。河豚一旦遭受威胁,就会吞下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成多刺的圆球,天敌很难下嘴。 许多种类的河豚的内部器官含有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神经性毒素。有人测定过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其实,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国内外,都有吃河豚丧命的报道。虽然,品尝河豚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由于河豚的味道十分鲜美。所以,还是有众多贪食的人拼死吃河豚。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各大城市都有河豚饭店。厨师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毕业考试时,厨师要吃下自己烹饪的河豚。因此,有些技术不过硬的人,就不敢参加考试逃跑了。河豚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豚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豚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鹗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豚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
河豚鱼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河豚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卵巢和肝脏最毒,肾、血液、眼睛和皮肤次之。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豚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河豚鱼中毒的高发季节。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豚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豚,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豚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怎样认识和鉴别河豚鱼?
预防河豚鱼中毒,首先要认识到河豚鱼有毒,并能识别其形状,以防误食中毒。河豚鱼体形长、圆,头比较方、扁,有的有美丽的斑纹;有些则没有斑纹,而是一片黑色的鱼。又有形容河豚鱼外观呈菱形,眼睛内陷半露眼球,上下齿各有两个牙齿形似人牙。鳃小不明显,肚腹为黄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鱼体光滑无鳞,呈黑黄色。
■河豚鱼中毒有哪些症状?
河豚鱼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发病。发病急,来势凶猛。开始时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或刺痛,然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无力、身体摇摆、走路困难,严重者全身麻痹瘫痪、有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中毒严重者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分钟内死亡,最迟4-6小时死亡。有报告显示,日本人河豚鱼中毒病死率为61.5%。
■误食河豚鱼中毒怎么办?
对于河豚鱼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发生中毒以后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尽快使毒物排出,并对症治疗。预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门严查,禁止零售河豚鱼,如果发现,将河豚鱼集中妥善处理。
因特殊情况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鱼应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处理前必须先去除内脏、皮、头等含毒部位,反复冲洗肌肉,洗净血污,加2%碳酸氢钠处理24小时,经检验鉴定合格后方可销售,其加工废弃物应销毁。
当然,为了预防意外发生,人们还是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为了贪一时的口味享受而去吃河豚鱼。
当然,河豚在烹饪的时候如果可以长时间的蒸煮也可以使毒性失效。
⑻ 很多人都喜欢河豚,为什么说它最多只能生气七次
它们一生最多只能鼓 7 次,因为每次把身体鼓起来都会消耗它们很多元气。全世界大约有 120 种河鲀,它们一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里,有一些能够生活在淡水里。它们不生气、不害怕,或者说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身体是长长的,脑袋长得像个包。
怎么样,宝宝的胃可以变这么大,就问你怕不怕?怕不怕?然后河鲀就会正式进入膨胀阶段。河鲀没有肋骨,而且它们的皮肤和胃弹性十足,所以这个时候它们就可以闭上嘴巴,让水流到胃里,胃就会 'ang ang ang' 变成平时的 3、4 倍大,你就会看到一个鼓起来的河鲀,并且还觉得它生气的样子很萌。当河鲀变成球体的时候,它的威慑力增加了100个点,但是行动力却减少了100个点。
⑼ 河豚是什么,最好有图片
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fishes),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滚身躯,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体长可达1.1M。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为牙齿和颌骨很坚硬,所以连极硬的贝壳也能咬碎。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