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不是真理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毛泽东1963年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时提出的口号,毛泽东看来,阶级斗争就是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一切与自己所构建的“乌托邦”式不同的国家理念。事实上,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长期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
道理都没有何谈真理?
‘贰’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的一抓就起来 是什么歌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的一抓就起来是京剧《海港》选段《大吊车真厉害》中的唱词。
京剧《海港》,描写某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长高志扬和工人们将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又将堆在露天的出国小麦运进仓库,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
暗藏阶级敌人、调度员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装进包内以破坏我国声誉,方海珍发现事故连夜翻仓,马洪亮又对韩小强进行阶级教育,从而揪出阶级敌人,完成了援外任务。
(2)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海港》,是上海京剧团1964年根据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而成,由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改编后的京剧取名《海港早晨》,是一部反映码头工人教育下一代的一部淮剧。这出淮剧一经演出,颇受码头工人的欢迎。1971年,《海港》在首都北京首演,两年后,《海港》在全国公映,来自各地的戏迷通过《海港》认识了上海码头,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迎朝阳勇向前的蓬勃朝气。
‘叁’ 李幼斌情债结局怎样了
情债结局“爱心小姐”大赛结束了,晶晶获得冠军,龙翠获得第三名。望着门口的警察,晶晶在台上坦露心迹,最该得冠军的是龙翠姐姐。
晶晶将龙翠父亲留下的那包东西交给冷冰,世雍也将一盘记录着他和冷长青对话的证据交给冷冰。
(3)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情债》这部剧共20集,讲的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拉帮套的故事。这是个很形象的说法,马车一般采用一主一挂的套法,在拉不动的情况下,就要在串套外侧另外挂上一副帮套,再增加一匹拉套的马。
除了李幼斌,女主七嫂周丽华把一个女人的明理、委屈与爱,忍辱负重,对家庭的付出自然流露,不是演,就像真实的发生,观众的情愫会随着她的表情,皱眉而心动,想去抱一抱这个可怜而令人心疼的女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帮套几乎绝迹,《情债》这部电视剧本身,演员的演技,打动人心的剧情,带来的情愫,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肆’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怎么会事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冶金部下属的白银公司,是一个以铜铅锌金银冶炼的综合性大型中央国有企业,在甘肃省白银市。这个单位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怠工,以至于盗卖国有资料的事情,冶金部进行了整顿,定性为资产阶级分子的破坏,判刑和劳教、开除了多人,企业的生产恢复正常。白银公司整顿的简报,送到了中央,毛主席看了之后,写下了一句惊人的批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伍’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求看法
国为国家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如果按马列原理来说就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落后之间的矛盾,所以要先放下阶级斗争,全力发展生产力。
‘陆’ 文革的起因是什么
文革的起因: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6)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
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
有一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
这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会动乱。
‘柒’ 李幼斌演的情债最后结局是啥样的
李幼斌演的情债最后结局“爱心小姐”大赛结束了,晶晶获得冠军,龙翠获得第三名。望着门口的警察,晶晶在台上坦露心迹,最该得冠军的是龙翠姐姐。
晶晶将龙翠父亲留下的那包东西交给冷冰,世雍也将一盘记录着他和冷长青对话的证据交给冷冰,他们相信正直的冷冰会交到该去的地方。
《情债》是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吉林电视台和央视影视部合拍的一场反映东北农村农民生活的电视剧。剧情具体讲述了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农民的艰难生活。
(7)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搞笑图片扩展阅读:
《情债》是1995年内地电视剧,主演李幼斌,杨猛,周丽华,范丽萍,解洐。该剧讲述的是一个东北农村“拉帮套”的故事。
本剧荣获第九届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长篇二等奖。荣获第九届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长篇二等奖。
‘捌’ 建国60周年来各个时期的流行语
60年,对一个人来说,岁月足以苍老了容颜,对一个国家来说,时代已经跨越了新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60年的流行语,或浮光掠影,或刻骨铭心,如同人体内的神经,传感着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在各个时期发展的“体征”,成为时代的年轮,镌刻在每个人的肌理里,历久而不磨灭。
五十年代——
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
50年代对共和国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同志”、“统一”、“改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主宰着整个社会,交织着共和国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
“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那个年代,人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之中,无论彼此相识还是陌生,见面一声“同志”,带着特有的温馨和亲切。即使是爱人,也称为“同志”,青年男女写起情书来,往往以“某某同志”开头,结尾还要表决心:“向某某同志学习,共同进步”。无锡宜兴市收藏家储敖生先生收藏了大量婚书,五十年代恋人之间赠送的照片、礼物、信件,一律以“同志”称呼。在“同志”流行的同时,“先生”、“小姐”、“太太”、“阁下”、“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流传了数千年的称谓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这从储敖生的婚书藏品中同样可以看出来,1949年之前,这些称呼还历历在目,建国后就销声匿迹了。
有人说,“同志”可能是中国最流行的流行语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同志”的称呼还经常见到,只是范围大大缩小了,只有在一些很正统的场合,比如说,领导开会讲话,往往喜欢用“同志”作为称呼。网络时代,纸质信已经很少了,偶尔,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突然见到一个漂亮的“同志”,带着遥远而郑重的气息。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文化气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为苏州小朋友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此,这句话进入整个教育系统,并很快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中国几乎每一间教室的黑板上方,都张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今年70岁的姜宁,还记得1950年在老家淮安农村上小学的情景:用土坯堆起来的破败教室,张贴的第一张标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次,他没有好好听课,老师突然大喊一声“站起来”,拿起教鞭,严厉地指指黑板上方,并让他大声朗读三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即使到现在,走进很多学校的教室,还有红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这个流行语始于政治,但在流行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普适性,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一些网友的网络签名,用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所谓越“传统”越现代。
六七十年代——
文化革命的粗暴与扭曲
在突出“政治第一,思想挂帅”的文革时期,除了毛主席语录外,一些特殊流行语在民间的传播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时的流行语大多是口号式,很多被写成大大的黑、红体字,贴得满城都是,有些流行语更是在各种大会小会上,由会场专有的领号人在特定的时候振臂高呼。
一是对领袖表达赞颂、祝福的。如“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反对我反对!”、“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等等,最为迷信的流行语还有:“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毛主席着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可见“文革”时期人们对领袖的虔诚和忠心。
二是显示出强烈的阶级性和斗争性。最流行的是那句着名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此外还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要斗私批修!”“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踢开党委闹革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文攻武卫,针锋相对!”“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翻在地,踩上一脚”等。
在南京从事建筑行业的顾先生,今年40多岁,经历过“文革”末期,回忆少年时代,他说,那时,大一些的孩子,人手一把木头枪,“头头”还有红缨枪,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演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如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流行语,已经变得那么遥远,偶尔有人用起来,那一定是为了调侃和搞笑。
另外,“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如今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口号,在当时每句话都曾在全国掀起一场又一场不息的波澜。
八十年代——
理想主义的激情与憧憬
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中国,开始拨乱反正,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到处充满了激情与憧憬。经济建设成为主旋律,流行文化开始崭露头角,一些流行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五讲四美三热爱”:1981年,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要“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不久之后,又发起“三热爱”活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统称“五讲四美三热爱”,它们逐渐走进中小学教育,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语。
那个时代的学生,写作文离不开这样的主题:“那天我上学迟到了……因为我扶一个盲人过马路,盲人说:"谢谢你",我敬了个礼说:"不用谢,这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这就是典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类小学范文。记者一位朋友当年上小学,在班上当学习委员,记得一次作文,叫“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没想到,全班40个学生,24个写到了这样的情节。
“脱贫致富”:改革之初,“投机倒把”还很流行,随着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个体户”、“万元户”、“小康”、“迪斯科”、“交谊舞”、“镭射厅”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特色”、“脱贫致富”、“一国两制”、“合资企业”、“包产到户”、“转换机制”、“国优省优部优”、“公关”,这些流行语更充分体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这其中,最流行的可能就是“脱贫致富”了。有趣的是,消失了多年的“先生”、“小姐”、“女士”、“太太”等词汇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当年,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中,“脱贫致富”成为绝对的流行语,穷怕的中国人,一心一意想过上好日子,抹平曾经的创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哪个村里出了个万元户,是一种光荣,万元户这个称谓既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也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歌星费翔在春晚上唱响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也许,那首歌激越的旋律,可以代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此后的几年当中,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点起了这样的“一把火”,把属于八十年代的激情和憧憬渲染得淋漓尽致。类似的流行歌曲还有《八十年代的新一代》等,同样是激情澎湃。如今,“一把火”已经显得有些遥远了,多元文化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也无法占据绝对的主流。
九十年代——
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激荡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全面兴起,新流行语层出不穷:“爷儿托儿”、“腕儿”、“款儿”、“角儿”、“老板”、“小资”……部分地方流行语借助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升格为全国性流行语,外来新用语也为生活增光添彩,经济、娱乐、生活方面的流行语占据主导地位。
“大哥大”: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哥大”、“抢滩”、“登陆”、“生猛”、“炒作”、“玩家”、“做秀”、“酷毙了”、“帅呆了”、“靓丽”、“人气”、“指数”、“打工仔”……不计其数的流行语涌入人们生活,互联网产生后,其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大大丰富了当代汉语。那个年代,大哥大自然成为身份和富裕的象征。小品里,农民当上了老板,也拿上了大哥大,让村里人投来艳羡的目光。现实中,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多做起了泥瓦匠,每每有邻居问起,“你家孩子在外面做什么工作?”“在外面拿大哥大呢!”
整体而言,流行语的兴起,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第二职业”、“电脑”、“发烧友”、“因特网”、“伊妹儿”自然就出现了;“下岗”、“上岗”、“希望工程”、“弱势群体”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变迁。
“心太软”:90年代末,一首很普通、甚至于比较俗的流行歌曲《心太软》,带着世纪末的迷茫和伤感,竟然一下子唱遍大江南北。当年,大学校园里,到处可以听到大学生们扯着嗓子,唱起“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你无怨无悔的爱着那个人,我知道你根本没那么坚强……”一首爱情歌曲,其实有别样的滋味。在世纪末的风景中,《心太软》成为那个年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有一点颓废,有一点怀旧,也有一份无奈。这是一个调整期,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对如今的90后来说,《心太软》这首歌已经太老、太土了,他们热衷的是周杰伦的“咿咿呀呀”,是蔡健雅的小资情调……对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来说,“三天河东,三天河西”已经成为流行最好的生存状态了。
新世纪——
网络时代的开放与多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生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语也从一元到多元,从严肃拘谨向轻松诙谐转变。
“网虫”、“粉丝”、“超女”、“经纪人”、“丁克族”……两千年以来,中国人最关注的国家大事是“申奥”与“入世”;最常听见的社会问题是“就业”、“三农”、“征地”、“拆迁”;耳熟能详的政治流行语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过去,人们崇拜的对象是科学家、英雄人物,如今出现超女、“粉丝团”,这就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新世纪,网络流行语大爆发,凸显了大众无与伦比的才智和创造力。一件事,一句话,很容易一两天内窜红网络。
从“很黄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极具娱乐精神的网民们总是乐于通过恶搞来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见解。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各领风骚——
继“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受到无数人的疯狂追捧后,“俯卧撑”也迅速蹿红;从山寨手机开始,现在已无所不“山寨”,引申为“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雷”原是名词,现在被当成动词或形容词,“很雷”、“被雷到”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这个原来陌生的古字,只因“长得”像张皱着一双愁眉的人脸,竟被网友“篡改”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成为“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着“宅女”词汇的出现,“宅男”的概念也被引入;在报道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中,CNN的新闻报道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道歉。随后,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CNN”也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现在的流行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横空出世”,乃至于网络上经常要以月为单位,评选当月的流行语,而年度流行语,各大媒体都要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评选,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要想评选出“10大流行语”往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争议不断,媒体之间“掐”起来的例子也不少,是啊,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流行语正像发酵一样,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冒出来,各领风骚三五天,见证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如今,流行语已经插上了翅膀,网络上看似无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谁能想到,贾君鹏,一个子虚乌有的名字,竟然成为流行语,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转型期社会,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节奏,我们常常眼花缭乱,心思迷离,流行语往往成为一个窗口,承载着我们一点一滴的情感脉动。不知道再过10年,20年,乃至于60年,该以怎样的心情回顾今天曾经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