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通图片 » 视觉上的错觉搞笑图片
扩展阅读
办公室电脑桌旁图片 2025-07-28 07:08:36
搜索怪诞小镇图片 2025-07-28 07:05:59
搜索图片带红字 2025-07-28 07:03:45

视觉上的错觉搞笑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5 17:37:08

Ⅰ 请大家发一些视觉错觉图片,照片要在10张以上,有20分的奖励哦

http://tieba..com/p/1223047846这里有更多,就不再多贴出来了

这些可以吗?

Ⅱ 有没有类似这种很奇幻的图片。就是有视觉错觉的。这个图片是贝茨恢复视力法的我看的眼睛快瞎了。

贝茨视力训练恢复法源于美国眼科医生贝茨博士的临床实践,根据贝茨博士的理论,造成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原因是因为紧张的精神状态引起的。而佩戴眼睛则治标不治本,不能消除眼睛这种紧张状态,反而会加深眼睛的紧张状态,所以应该使用一些视力器官训练的方式自我调节和纠正视力问题。
根据贝茨的理论,一切屈光不正(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原因,只不过是“不正常的精神状态”所引起的“紧张”。而眼睛不能消除这种紧张,反而妨碍了视力的矫正,紧张状态使眼睛越来越坏,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深。
贝茨视力训练恢复法就是再次纠正你的视力的方法。使视力器官通过训练不断调整自身机制,从而达到和纠正甚至根治近视和视力问题的方法。
1、手掌按摩法,轻轻闭上眼睛,放松身体,然后将手掌覆盖到住双眼,左掌掌心对准左眼,掌后跟放在脸脸颊上即可,手指方向对着额头,右掌同样,使眼睛完全与光线隔离,让眼睛感受到温暖舒适的感觉,保持五分钟,每日3-5次。
2、眨眼,在手掌按摩后可以眨眼睛几十次。
3、调节呼吸,在有抑制呼吸的情况下,注意调节,目的是不要让精神过于紧张,及时恢复正常呼吸。
4、眼睛移位训练,可以拿掉眼睛,注释身边物体,从看不清楚的物体逐渐移动到看清楚的物体,再移动到看不清楚的物体,再移动到看清楚的物体,反复进行数次。
5、尺子游戏:近视从15厘米的短尺开始,竖放;逐步加长最后达到使用米尺。远视则相反。将尺子边缘向上放置在两眼之间,尺子一边架在鼻梁上,另一边抵住额头下方。捏住尺子下缘使尺子成一直线,刻度与眼睛垂直。这时如果将目光聚焦远处,尺子产生的二重影像看起来像一条隧道的两条边,且两条边缘同样清晰。将视线收回,这时隧道的边缘开始交叉相遇。往复看,每次三到五分钟。
6、使用仪器训练,市场上有贝茨增视仪,可以发出三色营养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睫状肌回复弹性。
以上方法的使用,对孩子的近视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要想控制近视度数,另外还是要配合药物的。建议服用乐睛视力营养素,温水冲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能降低近视度数,提升视力。

Ⅲ 你看到过最搞笑的错位照片有哪一些

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其实不然,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是的,我们会被自己眼睛看到的所欺骗,在摄影圈有一种摄影技巧可以说是很有创意,那就是错位摄影。错位摄影是利用一种视觉透视的方法,能拍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效果。下面我么就来看一些有趣的错位摄影。

看第一眼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看错了,觉得这个女孩子怎么长了一张羊驼的脸,这就是错位,羊驼把脸伸到平女主人的跟前的时候,摄影师抓住时机,拍下了这张让我们认错的画面。

Ⅳ 这一张图看起来为什么感觉会动

这种图是根据视觉错觉产生的 这些图片主要是通过颜色的互补、明暗的对比来给人一种错误的感官。 当专注于暗色时,浅色被忽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图,而反过来专注时我们的眼睛又会得到另一种图像 所以这种静止图片动起来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人体眼球的生理特征和心理感官造成的,而且当人们在前后左右的移动时,由于视觉聚焦问题,所以也会让图片动起来。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

人的感觉有许多种,如触觉、味觉、嗅觉等,可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品尝味道、嗅其气味来感觉物体。而视觉是一种极为复杂和重要的感觉,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人的眼睛不仅可以区分物体的形状、明暗及颜色,而且在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眼肌活动等)的协调作用下,产生更多的视觉功能,同时各功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使视觉更精美、完善。因此视觉为多功能名称,我们常说的视力仅为其内容之一,广义的视功能应由视觉感觉、量子吸收、特定的空间时间构图及心理神经一致性四个连续阶段组成。

向左转|向右转

Ⅳ 周深错位图引热议,这种照片有多搞笑

小编在闺蜜多次安利下首次接触内娱选秀,本以为自己能在《创造营2021》里找到自己pick的小哥哥,但我没想到自己看个选秀竟然pick到了Amber和周深这两位实力导师。Amber在初舞台导师表演时就很让人眼前一亮,不愧是韩国大经纪公司练习出道的艺人,专业水平真的是没的说,学员们在强大导师的对比下完全失去了色彩。周深就更不用说了,演唱水平在看《歌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看《创》主要是被周深可爱的性格圈住了,他真的太有魅力了。

网络上多数错位图是经摄影师与拍摄者合作完成,而有一些是在无意间抓拍产生的,周深的错位图就是粉丝在抓拍是因角度过分巧妙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Ⅵ 有没有一些能产生视觉错觉的手机壁纸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也是不可能图形之一,名为“恶魔的音叉”。它的上面就像是两个矩形的长方体,而从下面看就变又为了3个圆柱体,感觉眼睛都不够用了啊,到底整个角是矩形还是圆柱体呢?其实我也是弄不清楚了!

Ⅶ 有什么动态视错觉图,眼睛为什么会被这些图像欺骗

什么是视错觉?一些人利用几何排列和视觉成像规律,制作出一些依据平常经验难以想象的图像,导致人类的眼睛被欺骗,从而引起视觉上的错觉,以达到艺术或者类似魔术般的效果。这是来自Lenstore的6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态视错觉图,看完后你和自己眼睛之间的感情大概也就到头了,哼!可耻的欺骗。

诱人的绿梨

蓝色的方块在一边旋转,一边呼吸吗?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很有规律,就像呼吸的肺一样。然而这只是你眼睛的错觉,看看下面的揭秘你就知道了。好吧,眼睛,是时候结束这段与生俱来的关系了,走,咱俩马上去民政局。

Ⅷ 说说你看过哪些搞笑的错觉图片

这条裤子不会是修炼成精了吧,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许成精么?

Ⅸ 欺骗你眼睛的奇特视觉错觉图片有哪些

《科学美国人》杂志网站最近刊登了26幅奇特的视觉照片,会给人眼带来不同的视觉错觉现象,其中一些错觉是由将色彩置于一个与众不同的背景所致。以下就是这些照片: 1.黄月亮和蓝月亮 乍一看上去,这是两个颜色不同的月亮,一个呈黄色,一个呈蓝色,但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在这幅由日本立命馆大学心理学家北冈秋吉设计的视觉错觉图中,两个月亮的颜色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便是周围的颜色。我们之所以产生月亮颜色不同的错觉皆因背景所致。 2.母狼卢帕之子雷克斯和费多 根据古罗马传说,罗马由双胞胎兄弟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创立,他们由维斯塔贞女瑞亚·西尔维亚所生,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正如“贞女”二字所暗示的那样,维斯塔贞女必须是处女,不能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更不能生育下一代,即使让她们怀孕的人是神也不行。西尔维亚的行为让家族蒙受耻辱,他的父亲残忍地杀死了她,同时将两个孩子装在柳条筐并扔进波涛滚滚的台伯河,企图淹死他们。庆幸的是,母狼卢帕发现了这对双胞胎并收养了他们。 卢帕的亲生儿子——雷克斯和费多是在母亲发现罗穆卢斯和瑞摩斯之后出生的,它们的“迟来一步”改变了双胞胎兄弟的命运。左图中的雷克斯和费多看上去并非一模一样,但在去除背景后的右图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如果雷克斯和费多在母亲发现罗穆卢斯和瑞摩斯之前便已来到这个世上,罗马注定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 3.光照影响拼魔方难度 魔方是一种三维智力玩具,玩家需要不停转动魔方,直到每一面上的9块都是同样的颜色。这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只有在光照条件稳定时才是如此。正如杜克大学的比努·罗托和戴尔·普维斯绘制的这幅错觉图所展示的那样,如果改变光照条件,我们便很难对颜色进行辨别。如右侧被去除一些色块的对比图所示,在白光照射下,左侧的蓝色块和右侧的黄色块实际上均呈灰色。从严格意义上讲,色觉并不基于到达视网膜的光线的波长,大脑根据光照条件分配颜色,波长只是一种指导,用于确定在同一场景下哪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红或者更蓝。 4.同眼不同色 北冈秋吉创作的漫画女孩,看上去一只眼睛呈蓝色,另一只则呈灰色。而实际上,两只眼睛都为灰色。由于微红色的背景,女孩右眼的颜色与绿松石色发夹一模一样。对颜色的感知过程涉及到眼内3种不同的光感受器,对应着红黄蓝三原色,这些颜色被长波、中波和短波可见光激活。来自目标区域的信号立即与来自同一场景内附近区域的信号相比较。随着信号进入大脑内更为高级的处理中心,它们继续与来自周围更大空间的信号相比较。科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拮抗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颜色总是与亮度相关。 5.红环 这幅由北冈秋吉绘制的图像包含大量蓝绿色环结构,你认为自己看到红环不过是大脑的杰作。“色感一致性”过程使得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呈现出同样的颜色,即使被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存在差异也是如此。色感一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重要性超乎想象。这一过程帮助我们无论是在洞穴火光还是热带大草原明亮阳光等光照条件下都能辨认物体、朋友以及家人。 由于整幅图像布满蓝色,大脑会错误地认为图像被蓝光照亮,蓝色结构内的灰环一定是红环无疑。也就是说,大脑从灰环中扣除误认为周围光照的蓝色,没有蓝色衬托的灰色便成为我们眼中看到的柔和的红色。 6.多色环 这是大脑根据背景确定颜色的另一个例子。在左侧国际象棋棋盘的“牛眼”结构中,中部的环看上去似乎呈绿色或者蓝色,而实际上,它们却颜色相同,都是绿松石色。右侧国际象棋棋盘的中部环均为黄色。与前面的图片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错觉很难用拮抗过程加以解释,原因在于环外表呈现的颜色与背景更为接近,而不是差异较大。 7.反复无常的心 这个棋盘上的所有心形图案均由同样的青色点构成,但在不同背景影响下,它们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绿色背景下为绿色,蓝色背景下又变成蓝色。北冈秋吉根据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视觉科学家鲍拉·布莱森发现的地牢错觉现象绘制了这幅图像。 8.魔方色块变色 在背景影响下,同样的颜色看上去会有所不同。在这幅错觉图中,背景也让不同颜色看上去类似。在第一个对比图中,左侧和右侧魔方顶面的红色块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同样的颜色。如果去除其他色块并用白色取代,左侧魔方的红色块实际上呈现出橙色,右侧魔方的红色块则为紫色。 9.4种错误颜色 在这幅背景为灰色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4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它们的颜色真的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灰色实际上是很小的蓝色和黄色像素的混合产物。由于这些像素太小,混合在一起不会引发拮抗过程,也就无法形成对比。彩色电视机之所以能够利用颜色差异很小的像素呈现不同色彩就是这个原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放大镜亲自验证一下)绿松石色和淡黄绿色色块实际上分别由很小的绿色像素与蓝色背景像素混合和与黄色背景像素混合而来。红色像素与背景中的黄色像素混合形成橙色,与背景中的蓝色像素混合则成紫色。 10.怀特效应 1979年,塔斯马尼亚高级教育学院的迈克尔·怀特发现了一种错觉现象,彻底改变了视觉学的面貌。如图所示,左侧的灰条亮度超过右侧灰条。而实际上,所有灰条都是一样的。在怀特发现这种现象前,所有亮度错觉均被认为由拮抗过程所致,也就是说,灰色物体在被白色物体包围时看上去更为暗淡,被黑色物体包围时则显得更为明亮。但在这幅错觉图中,被白色包围的灰条亮度更高,被黑色包围时则更为暗淡。迄今为止,怀特效应背后的大脑机制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11.闪烁的蓝点 这幅错觉图名为“蓝宝石之光”,由北冈秋吉绘制。在你移动视线时,图中的蓝点似乎在闪烁。但如果盯住一个点,这种发光便消失踪影。与视线外的点相比,处在视线焦点上的点蓝色似乎更为饱满。“蓝宝石之光”所描绘的实际上就是德国阿伦验光研究所的埃尔克·林格巴赫以及同事迈克尔·斯库拉夫、伯恩德·林格巴赫以及尤金·韦斯特在1994年发现的闪烁网格错觉现象。 12.年度最佳错觉图 年度最佳错觉图结合了怀特效应(窗帘后面的花瓶似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着名的面部-花瓶错觉(花瓶被换成获胜者的奖杯)构成。 13.超现实螺旋 这些螺旋图案由北冈秋吉绘制,是怀特效应影响颜色呈现的典型例子。绿色和奶油色螺旋实际上由黄色条纹形成。另外两个例子中的条纹实际上是红色和青色,而不是紫色、橙色、蓝色和绿色。 14.霓虹色扩散 颜色似乎从小交叉点扩散到周围的白色区域。这种效果与霓虹灯的发光类似。1971年,意大利米兰大学的达里奥·瓦林报告了这种错觉现象。几年之后,荷兰奈梅亨大学的哈莱·凡·图吉尔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导致这种错觉的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一个谜。 15.彩色枕形网格 霓虹色扩散形成一种错觉,图片中好似出现一个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直线交叉构成的网格。但如果聚精会神地凝视,这个网格便会消失。 16.霓虹黄扩散 在这幅霓虹色扩散错觉图中,黄色似乎朝着与黑条垂直的方向扩散。 17.水彩效应 在这幅由意大利视觉科学家拜恩吉奥·皮纳绘制的错觉图中,靠近颜色更为暗淡的紫色轮廓的橙色轮廓似乎在向外扩散自己的色彩,橙色线之间的空隙呈现出水彩画效果。紫色轮廓对面的空心区域则呈白色。 18.烟雾弥漫的空隙 在这幅由皮纳绘制的错觉图中,内部方框内的圆点似乎被紫雾包围,外部方框则似乎充满蓝色。这种错觉由水彩效应所致。 19.波浪线错觉 受水彩效应启发,日本视觉科学家Seiyu Sohmiya发现了波浪线错觉。在北冈秋吉绘制的这幅错觉图中,波浪线后面的白色背景似乎也染上了与线条同样的颜色。 20.中国地毯 蓝线后面的红色看上去似乎呈洋红色,黄线后面的红色则似乎呈橙色。这种颜色同化现象说明颜色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彼此混合,而不是彼此形成对比。 21.毕加索的蓝色时代 在蓝色时代,帕布罗·毕加索纵情于深浅不同的蓝色,创作绘画作品,无论是影子还是阳光的渐变都被披上一件蓝衣。如果一切都用错误的颜色加以呈现,我们又如何分辨人、沙和灰蒙蒙的天空呢?哈佛医学院的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表示,虽然毕加索使用蓝色,但他同时也对画作中的亮度关系进行巧妙处理,使其在光照条件下形成对比,进而让人们通过亮度变化欣赏他的作品。在右侧的灰度图中,亮度关系显得更为明显,我们很容易对画中的人与物进行分辨。这也就是为什么色盲人群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缺陷。 22.埃舍尔的《巴别塔》 利文斯通及其哈佛医学院的同事大卫·胡伯尔将埃舍尔的木版画《巴别塔》(左图)中的白色区域填充浅蓝色(中图)。这个时候,我们仍可以看到巴别塔的身影,因为亮度关系仍保持完整。但如果用亮度与蓝色区域(之前的白色区域)相同的绿色填充黑色区域(右图),巴别塔就变得一团糟。我们的视觉系统无法只根据获取的颜色信息,辨别体积、形态与距离,要做到这些,还必须获得亮度信息。 23.马蒂斯的多色脸 20世纪,以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莱恩为首的一群欧洲画家使用生动而不同寻常的色彩创作他们的绘画作品。当时的一名评论家将这些作品戏称为“les Fauves”(意为野兽)。这种绘画风格也就是所谓的“野兽派”。德莱恩1905年创作的马蒂斯肖像就是属于这种风格。通过这幅作品的灰度版,利文斯通展示了怪异的色彩如何借助合理的亮度表现画中内容。 24.毕加索的颜色扩散 毕加索的这幅作品说明在线条内上色没有必要。利文斯通指出,我们的大脑会将颜色分配给恰当的形状,即便对使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的形状也是如此 25.混乱的色彩 这是一幅大名鼎鼎的视觉错觉图,让欣赏者大脑内的语法与符号处理系统爆发一场冲突。一个接一个地浏览这些单词,中间不停顿或者减慢速度,同时大声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是单词本身,你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吗?毫无疑问,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你会受到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这种效应以心理学家约翰·瑞德雷·斯特鲁的名字命名。即使尝试不去读这些单词,你也无法避免单词代表的含义与它们的颜色爆发冲突。 26.麦克洛效应 麦克洛效应由视觉研究员赛勒斯特·麦克洛发现。这种错觉说明感知颜色和感知形状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持续很长时间,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