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冯巩与郭东临zai2000年时,表演的小品说天津快板,得那段是什么
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冯巩与郭东林《台上台下》快板加弹唱
《台上台下》: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成功相声。郭冬临和冯巩为了争取表演名额开始“明争暗斗”,郭冬临又使出绝活——天津快板来拉选票,冯巩则自弹自唱地和观众套起了近乎,他们的“战争”在不断地升级……
② 那样芬芳郭京东唱灰姑娘是第几集
19集。
《那样芬芳》是由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安建、朱定忠执导,顾伟丽担任编剧,小宋佳、耿乐、郭京飞等主演的都市励志电视剧,于2012年12月10日在东方卫视、深圳卫视、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该剧以改革开放30年为时代背景,从社会底层老百姓的命运切入讲述了一个不聪明但善良正直的“笨女孩”荣芬芳的奋斗故事。
③ 牛群和冯巩在小品改天气预报的节目里唱的歌叫什么名字
冯巩和郭东临,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④ 郭东临小品里唱的: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是叫什么歌名
京东大鼓 《送女儿上大学》
作词:寇庚儒、董湘昆
演唱:董湘昆
董湘昆(京东大鼓泰斗)
寇庚儒(相声艺术家)
原唱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CB%CD%C5%AE%B6%F9%C9%CF%B4%F3%D1%A7
⑤ 你是怎么看相声演员高晓攀的
我很喜欢高晓攀的相声,可以说是“始于颜值忠于才华”,我是他的粉丝。
个人观点,不喜勿(bié)喷(kàn)
⑥ 2014年12月12日奔跑吧,兄弟郭京东他们出场的英文歌叫什么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应该是这个,恩。
求采纳
⑦ 相声演员李菁是中国哪的人啊
李菁,男,北京,快板、相声演员。并擅长京东大鼓和双簧。
15岁师从快板书艺术家梁厚民先生,曾获全国第二届快板艺术大赛一等奖。后拜金文声先生为师,进修评书艺术。经常上演的曲目有《雌雄剑》、《武松打店》,相声《学四相》、《汾河湾》等。在“2005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中与何云伟合作凭借《我要幸福》一举夺得相声专业组一等奖。
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
出生:1978年8月1日,农历戊午年六月廿八日
李菁是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相声演员,现年29岁的他已经是“德云社”的元老,一出场就得到满堂彩,主持人一提到他的名号,资深的相声迷们会热烈地发出“噫”的一声。
少帮主(1978.8.1)是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2007年29岁的李菁掀起京城相声热
如今相声火了,到茶馆听传统相声成了大学生和白领们追求的时尚,这些相声艺人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观众,台上台下一片水乳交融的气氛,而艺人们振兴传统艺术的曲折经历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李菁就是一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艺人,他的fans们自称“菁米”,他和他的搭档一出场便得到满场的掌声。
7岁时公交车上学刘宝瑞震惊四座
很难想象李菁只有27岁,不光是长相,一举手一投足都透出一股“老先生”的味道,说话慢条斯理,沉稳有余,用词也都是老派的京腔。他自己解释说,这得益于他从小就一头扎进了传统相声。李菁并不是出身于曲艺家庭,父母的职业与这行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家人看孩子的方法就是给他放相声、评书的录音,小李菁一听便不哭不闹听入了神。7岁那年,随母亲乘公共汽车的时候,他自顾自地开始叨念一段单口相声,母亲说:“哎?这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吗?只听了三四遍你就记住这么多词了?”李菁神气地说:“我能把这一整段都说下来”,母亲不相信。于是李菁在公共汽车上把刘宝瑞这段40分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完完整整地说了下来,说得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虽然篡改了一些小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字,把“简短节说”说成“减半截儿说”,但节奏和韵味说得相当到位。车里的乘客基本上不再说话了,都专心地听着这个小孩单口相声,惊为奇才。母亲发现了李菁在这方法的造诣,回到家后立即把这段录了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长大后的李菁一听到这段录音便忍俊不禁。
自行车上学会快板书
上高中之前李菁的相声、快板和评书都是靠自己听会的,要说舞台经验就是学校的各种典礼和联欢会,老师和同学是他忠实的听众,有时候中午休息的时候也经常有同学来找他说上一段。
喜欢钻研的李菁在艺术方面体现了这种难得的精神,跟着电视节目苦练快板,“我当时不知道那四块小板是怎么发出整齐的一声的,就把这四块板粘起来,这样就能和电视上发出同步的声音了。”谈起学艺的经历,李菁津津乐道,“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快板中间连接的绳子换粗一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15岁那年,母亲被借调到车管所工作,经常碰到相声演员来办牌照,回到家便问李菁想不想拜一位师父,听到一些还算响亮的名号,李菁自己心中有数,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热情。而当有一天母亲说遇到快板名家梁厚民先生的时候,李菁当即决定要拜梁先生为师。而当时的他马上要随学校出国学习,回国后再联系梁先生已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不料对方已经换了号码,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梁先生。来到师父家中,李菁第一次给梁先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唱了一段自学的快板书,梁先生的评价是:虽然姿势不对,欠缺技巧,但是这孩子“心中有板”。从此李菁就开始了拜师学艺的历程。
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但是为了“心中的板”,李菁每天放学后骑车40分钟去梁先生家,梁先生演出事务繁忙,只能给他指导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只有听的功夫,根本学不会,也没有时间练,只能在骑车回家的路上自己琢磨,40分钟的路程,一到家我就会了,练一会儿再写作业,第二天再学新的一段,几乎所有的快板我都是在骑车路上学会的。”梁先生对李菁的聪明刻苦也是赞赏有加,在教育其他弟子的时候经常会说:“想当初,李菁学这段的时候,一礼拜就全会了。”
拜师学艺的过程非常辛苦,李菁从小在这一行也钻得很深,但是他在学校的成绩却是非常优秀的。李菁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市重点中学,他曾经的理想是考上北大的法律系,但是高考却以两分之差与北大无缘。这对李菁来说算是人生中第一个小打击,上了大学后他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艺和演出上面。梁先生认为这个时候的李菁功夫已经扎实了,可以出师了。
硬着头皮参加同学聚会
大学期间的李菁学习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所学的专业是管理学,大四那年他获得了全国快板书大赛一等奖,这个奖让李菁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大学所学的专业,专门从事曲艺事业。毕业的时候,很多前程似锦的工作机会朝他招手,李菁全都不为所动,一心等待他期待的部队文工团的通知。但是人生道路一直算顺利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这个单位的通知一等就是两年。两年间他只能参加一些小剧场小茶馆的演出,经常面对的局面就是台下稀稀拉拉几位观众,包袱抖出来台下没有反应,不是演员学艺不精,是实在没有气氛,即使很好笑的包袱,就那么老几位,观众也不好意思大笑。“不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最让人郁闷的事,心里不好受我就在台上可着劲抽风,观众不乐,我自己逗自己玩还不行?”这种情况下,艺人内心的寂寞难以名状,很多熬不下去的年轻演员选择了改行。而李菁再次放弃了广播电台编导的工作,继续在这一行里打拼。
大学同学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就是捡了李菁曾经放弃的机会,而这些工作在普通人眼里都很风光。同学聚会的时候,一贫如洗的李菁看到同学们春风满面谈笑风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是年轻气盛,李菁却以他独有的方式孤独前行,“我们班同学感情挺深的,虽然自己当时挺惨的,但是每次聚会我还是会去,硬着头皮去。”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低处纳百川,或许人就是需要有往高处走的心态,有水往低处流的胸怀。
李菁在相声界至今没有正式拜师,在继承传统上面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潜心研究相声大师的精髓,并与前辈们探讨相声的技艺。值得一提的一位是李立山先生,他对于李菁在传统相声上的帮助非常大。李菁经常不惜四个小时的车程穿越北京城到李先生家探讨相声技法。
相声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历代老艺人流传下来的技艺被奉为经典,从清末到现在,老先生们已经把中国语言中能够构成包袱、构成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现在无论多新的相声,包袱也都是旧相声里有的,但是却鲜有人总结其中的规律。李立山先生就做了这样的工作,他把传统相声的精髓总结为28个字,每个字分别用一首四言诗作为解释,聪明的李菁一看这28首诗便豁然开朗了,加上自己多年的演绎积累,他对相声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而李菁说他目前在相声领域还是处于继承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新。对于他的大学生活,李菁不觉得可惜,大学生活培养了他很多方面的素质,并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今后如果有曲艺方面的研究生班我还想继续学习。”
爷儿仨撑起相声大会
辗转于各位大小演出活动中,李菁结识了行里的许多师兄弟,包括郭德纲。郭德纲在1996年开始搞相声大会,也就是现在德云社的前身,从京味书馆、中和、广德楼、华生天桥,再到现在的天桥乐,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观众只有几个人,大雪天站在门口往里叫人开始,到现在天桥乐火爆场面,李菁全部都经历了。
最艰苦的时候,相声大会的演员只有三个人,郭德纲、张文顺和小小年纪的李菁。三个人撑起一场相声大会,他们也撑下来了。先是张先生说一个小时的单口,郭德纲一个小时单口,李菁四十分钟快板,郭、张二位一个对口,爷儿仨再来个群口。
那个时候他们天天演出,观众只有四五个,有三位还是固定观众,这就要求演员活儿不能重,相声好办,快板要求就非常高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李菁把自己会的40多段快板书整个说了一个遍,“回忆起那个时候的经历,虽然很艰苦,但是也为今后的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演出可想而知是入不敷出的,甚至赔钱。但是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动摇他丝毫的信念,谈起那段日子,李菁轻描谈写地说:“我骑车去,不用搭车钱,也就是搭点饭钱。”而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要拿着快板去街上招徕观众。有一次相声大会的演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台下只有一位观众,台上一人台下一人。德云社的演员们决定全体出动,在剧场门口唱快板叫人。这可要了李菁的命,不是因为天寒地冻,也不是放不下架子,而是因为他对快板的感情,从小师承梁先生学习快板书,放弃大学毕业的似锦前程专门从事曲艺表演,快板在他心目中是神圣的艺术,而如今要沦落到街头打板迎合路人地步,这让他心里第一次感到心酸。“有时候我就故意不拿快板,假装忘了拿,让他们打,或者我拿别的东西代替。”这似乎能够略微缓解内心的苦涩。
现如今的李菁被誉为京城丐帮少帮主,就是因为他快板书唱得好,他的fans们大概很难想象少帮主曾经真的像丐帮一样街头现唱。现在的德云社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火爆,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小剧场演出终于印证了传统相声还是有观众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年轻的观众。现在每个周末天桥乐茶园的演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棚,要提前一周才有希望订到位子。2006年1月12日德云社的新年相声专场在解放军歌剧院举行,30,50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了300元,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当主持人提到京城少帮主的时候,老天桥的票友们适时发出了“噫”的一声。
现在再参加同学聚会感觉明显不同了,同学们有的联系他演出,有的联系采访,更多的是要求他给预订德云社的演出票。
前不久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相声小品邀请赛中,李菁和他的搭档何云伟以不俗的表现夺得相声专业组的冠军,向电视观众们展示了他们深厚的相声功底和舞台魅力。问起他们得奖后最显着的反馈效应是什么,李菁笑称主要体现在演出的劳务增加了。就像第一次有fans涌到后台找他签名留影一样,心中仿佛看到了光明,这条路没走错。
李菁的经典语录:
1.太刺激了
这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不管谁说出这句,大家都回想到可爱的少帮主。
2.怎么老是这句呀
一脸无辜的表情,无奈。
3.再说这我抽你
有暴力倾向
您不能这样
我哪知道啊
都垫腮帮子上了
哦,快板的我不知道?!
“我说话就这味呀?”
咱别玩笑啊!
“又-来-了”字字重音
⑧ 急求小品《旧曲新唱》完整台词
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郭冬临和冯巩表演的相声。
郭: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过年好!哎呀巩哥别着急,牛群让他忙他的,我陪你过年!
冯:真的?这就是亲哥们啊。
郭:当然是亲哥们了,我们俩往这一站,就这形象,就是双胞胎啊。
冯:谁要说有一点不一样,那眼神得有多差啊!
郭:追求都一样。
冯:他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郭:我要去拍电影。
冯:我就搞制片。
郭:我要演英雄。
冯:我就演模范。
郭:我要演地痞。
冯:我就演混蛋。
郭:我要去做小买卖。
冯:我就把地摊练。
郭:我要拿人一棵葱。
冯:我就扽人两头蒜。
郭:我要偷人四个薯仔。
冯:我就顺人六个鸡蛋。
郭:我要进了看守所
冯:我就进…我天天给你送盒饭。
郭:你怎么不进去?
冯:我是公安局的内线。
郭:倒霉就到在你手中了![1]
冯:新千年,咱得干点正事,是不是?
郭:没错,巩哥,我不正琢磨这呢吗!中央电视台,好多栏目都要出新。
冯:对呀。
郭:这对咱们来说是个机会,我得帮帮他们。
冯:对对对。
郭:你说我先帮那个栏目。
冯:帮那个栏目啊,那个栏目弱你就帮哪个栏目
郭:太对了!我先从焦点访谈下手,这个焦点访谈......
冯:这个栏目可不弱啊!
郭:还不弱呀!一个人往那一坐,皱着眉头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多单调啊
冯:依你的意思怎么办?
郭:让他们播焦点访谈时唱天津快板。
冯:啊?
郭:竹板这么一打呀,是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呢,它是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就像一朵花。
冯:这是形容包子,你可不能乱用它,说那个姑娘长得美,就像一朵花,你可千万不能说那个姑娘长得像包子。
郭:怎么样!就用这种形式放上新内容,那焦点访谈一下就火了,到那时候……
冯:别别别,就这时候。我们今天就欢迎他用这种形式给我们播一回焦点访谈怎么样。
郭:在这用天津快板播焦点访谈?来不了。
冯:怎么来不了?
郭:没带板呀。
冯:我带着呢。
郭:我带着呢……
郭:你带他干嘛呀!你又不会打,人那玩意得打出花来,你打得跟装修似的,谁听啊。
郭:打花…好,旧社会要过饭。
冯:没赶上,少废话——焦点访谈!
郭:开始了这就?还有乐队?竹板这么一打啊,别的咱不夸,今天的焦点访谈咱要说点嘛,咱要说点嘛内,是咱要说点嘛,哎……
冯、郭:咱要说点嘛!
冯:你贫不贫呢你?
郭:哎,说一说中国入关发展经济富强国家!
冯:好!
郭:WTO啊,机构还挺大,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它不能是包子!
冯:少废话吧!
郭:中美谈判,难度特别大,是经过我们艰苦努力终于拿下!
冯:对!
那美方代表,她还是个女的,刚把协议签订完她又把条件加,今晚宴会,我不想吃别的,来它半斤狗不理我一口能吃仨。
冯:哎呦……(笑)
郭:别看这女代表,平时端庄又潇洒,可一见包子端上来她直接用手抓,那嘴还直bia哒,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用我们美国话叫“Verygood”!
郭: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
冯:哎呦……(笑)
郭:这期访谈,是由我所报的,哎我叫水均益,是就像一朵花,你可千万别说我小水,长得像包子。
冯:啊呐我叫郭冬临呐,我不像一朵花,但我肥头大耳没有褶,我确实像包子!
郭:谁像包子?
冯:我们焦点访谈是包子铺是吧,能这么改吗!?
郭:不能这么改。
冯:绝对不能!
郭:我还不改焦点访谈了,我改体育节目去,体育节目唱天津快板,是在合适不过了。
冯:真的?
郭: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
冯:我夸一夸甲A联赛是狗不理包子。
郭:好!
冯:这哪能啊?
郭:体育节目得有更高的追求,怎么能唱天津快板呢?
冯:不许。
郭:体育节目你得唱京东大鼓。京东大鼓据我所知全国就我一人会唱: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呐,朝霞布满了半边天……
冯、郭: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
冯: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呐呐呐呐!
郭:张老汉今年有50多岁。
冯:后跟她的女儿叫张桂兰。
郭:张老汉送他女儿把学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呜!
冯:替他的女儿把行李担,昂昂昂昂昂昂昂,昂!
郭/冯:桂兰要接扁担,让他爹爹歇会抽袋烟。你别看这个扁担是两头窄当不间宽,要不搁载是也不弯,要搁上了载,它是两头颤可就当不间弯,那再重的分量也不压肩那!
郭:憋死你,就用这个种形式,放上新内容播出去,到那时体育节目一下就火了!
冯:真的!
郭:到那时候……
冯:别那时,就这时候。我们继续欢迎他用京东大鼓给我们播一回女足比赛。
郭:在这用京东大鼓唱女足比赛,来不了。
冯:怎么来不了?
郭:我没带三弦。
冯:我带着呢,王秘书把三弦拿来。
郭:弹弦子的还有秘书。
冯:废话,搓澡的还有副教授呢。
郭:行啊!我说这玩意没两三年工夫下不来。
郭:能不好吗?他小时候是弹棉花的。唱什么?
冯:女足。
郭: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呐,球场上走来了半边天。中国队出场是人两个呀……
冯:几个?
郭:十一个呀,一个老汉,那是教练呐啊。
冯:介绍队员!
郭:孙雯她今年有五十多岁啊。
冯:几岁?
郭:十五六,二十五六岁啊。
冯:没准儿。
郭:后跟她的女儿……
冯:谁?
郭:不是,女队员,都是巾帼红颜。孙雯队长可不简单,她挑着担子把球传,
冯:啊?
郭:你看这个球,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啊,狗不理的包子它没有这么圆。刘爱玲,要接扁担,让孙雯歇会抽袋烟。不是孙雯说,我起脚就要把门射啊,射完门,咱再抽烟呐。孙雯这只脚那是威力无边,它两头窄那个当不间宽,不搁上球,它也不颠,隔上了球,是两头颤那个当不间颠,多刁的角度也射不偏呐。孙雯猛然把门射……
冯:好!
郭: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咿哎哎哎哎。
冯:哎那球进没进呢?
郭:你等一会,只见那个球唉……
冯:怎么样?
郭:它奔着那个门唉……
冯:不,我问你进没进?
郭: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咿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
冯:哎呦,我的妈呦……
郭:你要这足球进没进呐,下回转播接着谈,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
郭:怎么样,这么一播,全国上下的球迷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冯:反正你挨揍是肯定了,揍你个生活不能自理,有这么改的吗,你改栏目我不反对,但是你得按照一定的规律改,你不能胡改嘛,啊?
郭:巩哥,还有在坐的观众朋友们,我向你们保证,我再也不改体育节目了。
冯:这就对了。
郭:我改天气预报去……
冯:又来了。
郭:天气预报,就不能唱京东大鼓了。
冯:还得是天津快板。
郭:对嘛。
冯:说竹板这么一打呀,是雪片大如花,我仔细一看天上下的是狗不理包子。
郭:什么乱七八糟的。
冯:这不是你的思路吗。
郭:我的思路是说要用流行歌曲把天气预报唱出来,那才有新千年的感觉。
冯:真的?那我们继续欢迎吧。
郭:在这?用流行歌曲唱天气预报,来不了,我没带…
冯:没带什么?
郭:我看出来了,全场他最坏,我会什么你带什么,我会什么你带什么,吉他!——你带了吗?
冯:我还真没带。
郭:用我们的行话叫guitar!
冯:我洗澡带着鞋趿呢。
郭:那趿拉板,石秘书把我吉他拿过来。
冯:他也带着秘书呢,哇,哇还是个女秘书啊。
郭:废话,男的谁带啊,行吗,自弹自唱。
冯:我试试:我的梦中不能没有你,即使黑夜永不再来,我的心中不能没有你,即使我的心儿已碎。
郭:好,就这种水平在我们门口,一分钱听七段。
冯:你贫不贫啊,现在就开始——天气预报
郭:一,二,三,四,听说过没见过未来的新世纪啊,跨着走两千年前途很壮丽,风又调雨又顺人民心欢喜呀,国又富民又强中国都是好天气呀,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冯:哎,外国就不刮风吗?
郭:你说什么?
冯:外国就不刮风?
郭:刮。
冯:几级?
郭:一二三四五六七啊。
冯:哎呦……(笑)
郭:竹板这么一打啊,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人都说我冬临美就像一朵花,其实我看冯巩才是狗不理包子。
冯:我招你惹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