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读绘本风是怎样形成的读后感
一个小男孩大快乐的白天结束时,问“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他妈妈向他解释风没有停,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让那里的树跳舞。
然后,她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孩子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给小男孩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以上是这本《风到哪里去了》的内容简介。我想如果你家里有个三、四岁的孩子。这本绘本,会让你轻松的解答这些有关生命轮回的问题。
“书中故事我来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的。秋去冬来,太阳落山月亮升起。
“我的读后感”: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只是在循环着。当我们这些大人,被孩子问到这些问题时。你是否如书中的妈妈那样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你看,对待天底下孩子们喋喋不休的“幼稚”问题,蒙学的思路可以如此的不同!一种思路,是让孩子们去背前人的结论,让他们不必再追问,等他们长大了,谁知道前人的结论越多,谁就会越“聪明”。另一种思路,则是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极尽艺术魅力的诗情画境,诱发孩子们去追问更多的问题,等他们长大了,谁能探问更多前人未发现的新问题,谁就会越智慧。
今天的爸爸妈妈们,你又将如何选择呢?
㈡ 风到哪里去了绘本
风到哪里去了绘本作者是:夏洛特·左罗托夫(Charlotte Zolotow)。
夏洛特·左罗托夫(Charlotte Zolotow),于1915年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
《风到哪里去了》绘本围绕着小男孩入睡前向自己的妈妈提出了一些有关自然现象的问题。小男孩的妈妈都做出了充满诗意的回答,在妈妈温暖柔软的话语中小男孩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作者和绘图者以抒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完成了一次美丽的对万物循环链的礼赞。
绘本内容:
明晃晃的太阳照了一整天,现在天渐渐晚了。
天光从蓝色慢慢变成粉红色,然后又变成了奇特的灰紫色,太阳渐渐西沉,掉进了四合的晚霞中。
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白天在他眼前消失。
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园子里玩,不想玩了就躺在草地上睡觉。
下午他们还在梨树下喝了一杯柠檬汁。
晚上上床前小男孩的爸爸在门廊里给他读了一个故事。
现在他妈妈来向他说晚安。
“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他问妈妈。
妈妈回答:这样,夜晚才能到这里来呀。
她指着窗外说,晚上就是这样开始的,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能让你入梦。
“可是,白天就这样不见了,太阳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这里是晚上,别的地方就是太阳会到那个地方升起,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的。”妈妈说。
男孩躺在床上,妈妈在床边坐着。
“那么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风停下来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妈妈说。
小男孩又问: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
妈妈回答: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山到了山顶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下了坡,变成山谷啊。
当海里的波浪扑碎在沙滩上以后,还能到哪里去呢。
再退回海里,变成新的波浪。
当暴风雨过了以后,雨到哪里去了呢。
回到云里,再生成新的暴风雨。
㈢ 幼儿园绘本故事《风到哪儿去了》详细教案
绘本《风那里去了》故事情节富有想象力,引人入胜,符合大班幼儿的好奇心,蕴涵着多领域的价值,体现了绘本的教育功能。 二、活动目标的描述,层次结构合理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结合绘本的本身的内容,从阅读着手,以直接理解孩子与妈妈一问一答为落脚点,三个目标分别为 1.直接理解问答的内容 2.欣赏语言的诗意与画面的美意, 3.初步掌握自然界的循环变化。但是我个人认为,其实第一个目标跟第三个目标可以合起来写成:在直接理解妈妈与孩子一问一答的内容基础上,初步掌握大自然的循环变化。 三、简洁明了的谈话引题,过渡自然 从孩子生活经验出发,提问:你们喜欢看书吗?我也喜欢看书,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今天我们一来看。简洁明了,自然过渡到教学活动中去。 紧接着出示课件,提问: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风到哪里去了》,然后告诉幼儿,这即是一个题目,还可以是一个什么问题,从而激发幼儿读绘本的兴趣,并能引起幼儿进行思考。 四、娓娓道来的语言,极富吸引力, 在讲述故事时及利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过程中,妈妈的问与孩子的答,全由执教者自己讲述,语音清晰、亲切,让幼儿身临其境,就像跟自己的妈妈在一起说话,整个活动孩子们很投入,学得极认真,为教学目标的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只注重解读重点,不注意优美语言的应用,美中不足 本绘本教材共有16张图片,图片画面丰富景色优美,一问一答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解读妈妈的答的内容,而没有重视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时优美语言的应用,我觉得很遗憾。如第14幅画面春天的景色,老师问你看到哪些景色时,幼儿回答时用词单调,老师因急于过渡到下个环节没有很好地进行启发引领,让人感到绘本中的优美语言并没有感染了孩子,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