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别山在哪个省有地图吗
大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
大别山(Ta-pieh Mountains)座落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 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以白马尖(海拔1777米)为核心景点的大别山主峰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亦是整个大别山区的核心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区是我国着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资料来源为网络) 。
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③ 天柱山
最后要介绍的是天柱山,天柱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为古皖文化荟萃地,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以雄奇灵秀的山水、令人赞叹的文化、争奇斗艳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成为驰名中外旅游观光的胜境。天柱山层峦迭嶂,峰林竞秀,怪石罗列,以致形成了峰雄、石奇、洞幽、水秀的特点。
Ⅱ 美国总统山在(=@__@=)哪里地理位置最好是图片。
石刻山——拉什莫尔山(MountRushmore)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地区,有一座拉什莫尔山,山高1800多米,刻有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林肯4个巨大的石雕像,石像的面孔高18米,鼻子有6米长。4个巨像如同从山中长出来似的,山即是像,像即是山,巨像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着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有2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到此来领略巨像的风采。山上的雕像凝视着远处布莱克山区的乡村。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或者埃及古萨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这类成百上千年前的雕像不一样,拉什莫尔山雕像是20世纪相对现代的杰作,因为它们仅仅雕刻于1927年—1941年间。雕像定位:北纬43°52′44.20〃西经103°27′35.36〃拉什莫尔山位于南达科他州的西部,花岗岩的一面山体上雕有四位美国总统的头像,他们是华盛顿(1732—1799)、杰斐逊(1743—1826)、林肯(1809—1865)和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陵首这个高18米的作品是雕塑家古松·博格勒姆1927年开始,1941年完成的,1942年对外开放。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1885年,美国纽约的着名律师查尔斯·E·拉什莫尔(CharlesE.Rushmore)空军一号正在飞越拉什莫尔山
将其在南达科他州布拉克山(BlackHills)所拥有的矿山附近的一座花岗岩山以其姓氏命名为“拉什莫尔山”,这就是拉什莫尔山名字的来由。数十年后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建造计划正式启动后,拉什莫尔还曾捐助了5,000美元。在拉什莫尔山上建造雕塑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布拉克山地区旅游,然而这个建造计划却引发了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Coolidge)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建造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整个工程的建设于1927年开始,并于1941年宣告完成。时至今日,拉什莫尔山不仅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还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美国总统的象征。同时,在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之下,拉什莫尔山也衍生出了许多其他含义。
编辑本段雕像的历史
拉什莫尔山的巨像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雕刻艺术的杰作,它是由美国着名的艺术家夏兹昂·波格隆创作的。1927年,柯立芝总统宣蠢汪瞎布将拉什莫尔山辟为国家纪念场,雕刻工程也同时开始。当时,波格隆已经年过六旬,但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这项空前的艺术巨制上拉什莫尔山
,整个工程由于资金和天气等原因时断时开。1941年,当工程临近完成的时候,波格隆这位艺术大师与世长辞了,他的儿子林肯继承父业,终于在1941年底完成了这项令世界瞩目的工程。拉什莫尔山上的4个巨人雕像,生动地刻划出了4位总统的形像特征与神态。华盛顿像是一座胸像,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开始向浮雕过渡,左边的衣领转成浮雕线刻,保留了原来的山形,右边衣领刻成浮雕,肩部和胸部因山形而粗刻,因此整个雕像头部五官形象突出,清晰而集中,只见华盛顿安详地望着远方,口紧闭着,眉宇略锁,显露出严肃而又坚决的表情,仿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华盛顿肖像是4个巨人肖像中唯一的胸像,其余3人只雕出了头部形象。在华盛顿雕像的右边是杰斐逊雕像。杰斐逊是着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雕像突出了他作为美国民族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风采和智慧,他的头发弯曲,前额突出,双眼炯炯有神,头部微仰,嘴角微抿,从悠闲当中透露出果敢和坚强。罗斯福雕像位于杰斐逊雕像之右,他与林肯的雕像只刻了脸部,脑后与石山连在一起,颈与胸部均未刻出。罗斯福头像下颌略收,唇上短髭粗而浓,双目深陷,两眉紧锁,面部棱角分明,戴一副秀丽的眼镜,与华盛顿与杰斐逊刚毅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的最右边一位是林肯,这位深受美国黑人和下层人民爱戴的伟人言行一致,雕像突出了他严肃、认真的性格特征。这组巨型雕像既突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构图之中。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罗斯福应该排在林肯之后,但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把罗斯福放在林肯的左边使它与两旁的雕像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的面部虽然不朝向一个焦点,但是他们都看着远方,而且排列在相同的高度,左边3座雕带空像颈项以下的横线都是连贯的,隐去了3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了雕像间形与神的联系。拉什莫尔山的石刻构图,曾经多次改动,主要原因是山石内层的花岗岩有裂缝或瑕疵。由于在外表很难发现内层的岩石情况,所以刻到内层时只好改变构图。1930年7月4日,华盛顿像首先完成,接下来在刻杰斐逊像时遇到了很大麻烦,刻像的位置一再改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落成。此后,1937年9月17日林肯石雕像完成,1939年7月2日罗斯福石雕像完成。在整个工程中,曾作过9次大的改动,清走石头10万吨以上。4座雕像完成后,波格隆又投入到整体处理中,以加强四座雕像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1941年3月6日,波格隆在工程未完全结束时就去世了。在石像雕刻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在爆炸时经过精心测算,爆炸后的岩石距离成品要求只有2.5厘米,可见其定向爆破技术的精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人称这拉什莫尔山全景
4座雕像是由炸药炸出来的。拉什莫尔山的石像可以说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人类杰作。为了表示对4位总统的崇敬之情,也为了防止雕像受到损害,拉什莫尔山禁止游人攀登,前往观瞻的人可以山脚下的观瞻台上一睹石像的风采,每年6至9月间,为了使游人在晚上也能欣赏到这一艺术巨作,这里还备有照明设备,在灯光下观赏石雕,自然又有另一番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早在1923年,就有一位名叫多恩·罗宾逊(DoaneRobinson)的历史学家提出在拉什莫尔山雕刻总统群像,以为南达科他州吸引更多游客。为此他在1924年说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GutzonBorglum)前往布拉克山地区勘察,以判定这一地区是否适宜进行这一巨大的雕刻工程。起初设想的雕刻地点是布拉克山地区的尼德尔斯(Needles),那里有许多花岗岩柱可供雕刻。然而后来博格勒姆发现尼德尔斯地区的花岗岩长年受侵蚀作用损耗,难以在上面雕刻如此巨大的作品。而拉什莫尔山却符合雕刻的条件。博格勒姆在他看到拉什莫尔山时曾说:“美利坚将在这条天际线上延伸。”(“.”)1925年3月,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建设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此间柯立芝总统强调,除了不可缺少的华盛顿之外,雕刻的其他三位总统必须为两位共和党人、一位民主党人。从1927年10月4日到1941年10月31日,格曾·博格勒姆和约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时间,雕刻出了高达60英尺(约合18米)的四位美国总统巨像。这四位总统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代表了美国前150年的历史。博格勒姆之所以选择这四位总统,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历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自1933年起,拉什莫尔山归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辖范围。此后,工程师朱利安·斯波茨(JulianSpotts)对工程施工中的一些设施进行了改进。譬如他对施工用的吊车采取的加固措施,就使工人能够更轻松地从地面到达拉什莫尔山顶部。1934年7月4日,华盛顿的面部雕刻率先完成。两年后,托马斯·杰斐逊的雕像也雕刻完成了。第三个完工的是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这部分工程在1937年9月17日宣告竣工。同年,有人在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在整个雕刻中添加民权领袖苏珊·安东尼。但由于当时美国政府的年度预算案中有一个附加条款,规定投入这一工程的联邦基金只能用于已开始施工的四座雕刻上,这一计划被迫流产。1939年,雕刻的最后一部分——西奥多·罗斯福的头像宣告完工。1939年,格曾·博格勒姆指导设立了雕刻家工作室(Sculptor'sStudio),用于陈列相关的缩微石膏模型以及制作工具。1941年3月,博格勒姆因血栓去世。他的儿子林肯·博格勒姆(LincolnBorglum)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领导整个工程的进展。但在他去世七个月后,工程由于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被迫停止下来。按照原先的计划,四位总统的雕像应均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由于半途停工,华盛顿的雕像只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总统的雕像更只完成了头像部分。整个工程共耗资989,992.32美元。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工人死亡。1966年10月15日,拉什莫尔山被正式列入国家史迹名录()。1975年,管理当局在老博格勒姆当年的工作室树立了一根特制的铜柱。铜柱上端是一块铜制的牌匾,上面镌刻着一篇四十年前由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威廉·安德鲁·伯基特(WilliamAndrewBurkett)所写就的获奖文章。1934年格曾·博格勒姆曾与美国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合作,在后者拥有的报纸上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比赛,以扩大这一工程的影响。最终,当时参加大学组征文的伯基特成为了幸运儿,虽然他的文章直到1975年才被真正在拉什莫尔山留下印记,但这篇获奖作文足以使他在当时获得了四年的大学奖学金。由于整个雕刻并没有按原定计划完成,长时间以来,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从来没有宣布正式落成。直到1991年7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才为拉什莫尔山举行了官方的落成典礼。而这一天刚好是拉什莫尔山雕刻工程结束50周年。1998年,历时十年的拉什莫尔山整修工程告一段落。工程中最后完工的部分包括游客中心、博物馆、总统之路以及人行便道等便利游客游览的设施。整个公园(特别是主要的雕刻部分)的日常维护工作相当复杂和繁琐,其中以清除雕像上的苔藓并对雕像进行清洗最为艰巨,而这项工作需要经常进行。2005年7月8日,德国的清洗机器制造商凯驰(Kärcher)为总统雕像的面部进行了一次免费清洁。清洁过程中使用的高压水温度高达200华氏度(约合90摄氏度)。
Ⅲ 中国主要的山脉图
中国主要的山脉图如下: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
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着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3)山那边是哪里的的图片扩展阅读:
一、山脉走向
1、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3、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4、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
二、主要山脉的重要意义
1、秦岭——淮河,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是中国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是中国一月均温 0℃等温线经过地区,是中国积温 4500℃经过地区,是中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 中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3、昆仑山,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界线。
4、祁连山,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南疆与北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