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朗读者》:不忘初心,才能不负众望
一、
印象当中的董卿是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和欢乐中国行的,听她说话,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慢下来。
在采访当中她说在二十年的主持生涯当中,她爱上了舞台,舞台是给她快乐和力量的地方,无疑她是一个很优秀的主持人,但是,她亦有自己真的想去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心里愈发的膨胀,她感觉仿佛一说话就要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一样,所以,她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不再那么敢说话了,如果不做完这件事情,她又怎么能够再去热爱舞台呢?
所以,2016年3月开始,《朗读者》就开始被酝酿了,定位是文化情感节目,还未播出的时候,这档节目已经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这是文化类节目的一个使命。
2017年2月18日,《朗读者》首播,果然,不负众望,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子关于朗读的热潮,也掀起了一股关于朗读者的热潮。
2018年5月5日,《朗读者》第二季回归,时隔一年,别来无恙。很少有节目会像《朗读者》这般,在第一季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之后,第二季仍旧可以保持住这般的口碑。
大家都很期待,首播的结果,证明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依旧是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看完节目,我拿起了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个人坐在操场上,身边放了一瓶农夫山泉,然后读了起来,我读的声音不高,可却泪目了。
或许,朗读的意义,也是说给自己听罢。
我还记得小学的语文课,老师要求我们朗读,都是一样的语调,现在听来,觉得幼稚,会心一笑,转而发现,已是好久没有过了朗读,甚至许久都未曾读一本书。
读书是看别人的故事,朗读是读给自己听。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不假,不信你看现在大家对于董卿的赞誉。董卿是读书长大的,复旦毕业的父亲,对她要求太严格,她深知读书的好,所以想把这件事情,传播一番。
任何一个新节目的诞生,开始的时候总是不会太容易的,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于董卿来说皆为常态,常态无所谓,主要是压力,失眠,压根也睡不着。这可是让她无心话筒的一件事情啊,万一失败呢?
可是啊,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的话,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这话不是董卿说的,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你看,读书多好,书里的内容可以成为关键时刻对于自己的鼓励,所以有什么理由不继续下去。
二、
第一期播出之后,董卿着实又火了一把,不再是整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了,关于知性、大方、才女的光环又一次的到了她的头上。
普通人面对这般的掌声会膨胀的,但董卿不会,她可不是普通人啊。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几乎每一次的采访都会被问及这个问题,而回答也无非就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存在即合理,文章都在了,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关于朗读呢?
5月5日,第二季,第一期,主题词,初心。送给朗读者,也送给朗读者的观众。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适用,“我们会发现,抛开一切世俗的附加,我们所坚守的信念和本心,是最为宝贵的,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过程当中,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我们常说无论你走的有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但生活常态却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过总有少部分人,会依然坚定的靠近初心。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接近的那颗心。
中国译协创始人之一宋书声说:“当代的青年,你们青春的光辉,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为理想而奋斗。”
当代的青年或许会嫌弃这话说的老套,但是却也无从辩驳。
很多人喜欢《朗读者》或许并不仅仅是文字和朗读,还有分享,听朗读的人分享属于他们的一些故事。
三、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他的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早于东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
但他可不是一个物理天才,大学毕业的第三年才考上了研究生,很多人二战的勇气就已经没有了,但是他却选择了三战,即使有39分的噩梦。
日本读博期间是个人成长当中最难的一段时期,没有亲人朋友,语言也不通,导师还严格,所以,那个时候的他特想放弃,想回国,想回家。
但初心呢?初心不允许他放弃。科学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这是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献给清华物理的奠基人,叶企孙先生。
为什么三代人都没有放弃“守鹤人”的身份,为什么那个地方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徐卓还是放弃了保研,回到了丹顶鹤的身边。
往往别人所不理解的选择,才是属于自己的初心坚守。
对于徐卓来说,初心是每次遇到什么事,有可能考虑要不要继续做,都会提醒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我希望我活成我最开始期待的我心中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的期待,我成什么样子。”
守鹤人的故事,让很多观众都泪流满面。
你是喝哇哈哈长大的小孩吗?我是,白瓶的,包装纸是绿色,画着一个小男孩,酸酸的,上次去超市买了一摆,还觉得像是怀了一把旧。
宗庆后四十二岁才创业,一家只有三个人公司,四十二岁之前,他做过太多的工作,吃过了生活的苦,才会珍视生活的甜,即使七十岁了,还坚持做公司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他说六十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还很年轻。
季羡林的《八十抒怀》,读给年轻的新一代:“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
“切断脚跟和大脚趾上的骨头,用新的钉子固定,去年打进去的三根钉子拔出来,骨头上的碎片复位……”这是姚明其中的一段受伤记录,我听了头皮发麻,姚明却是大笑.
他的身体已经遭受了太多的伤痛了,这算什么呢?
于他而言,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
海明威,《真实的高贵》,读给所有的体育爱好者:“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贾平凹现在基本上还是用手写,起码写三遍,用豪华笔记本先打草稿,初稿的时候还得挑个日子,很多观众都笑了,觉得贾老很幽默,这却也是他于文字的敬畏。
他写了太多了,《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还有新出的《山本》,他的初心,不还是写作吗?写他的陕西,写他的秦岭。
初心是难守,但你看,不是还有那么多的人,坚持下来了吗?
四、
《朗读者》的出现,使得电视屏幕上,终于有了一点余地是留给了文学。
我们无法拒绝网络文学的潮流,也不能否认电子书所带来的便利,但也不希望,大家忘记纸质书所带来的阅读感。
实体书店一家一家的倒闭,高晓松的书店被赞誉,因为那是公益的,他有那个能力养得起一个书店,但高晓松却也想借此,想让大家想起手捧一本书的满足。
电子屏幕和纸张,那能一样吗?
董卿说,经典文学的力量,是任时间长河如何奔腾,都能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河床上 ,只待一个契机,就能被唤醒。
朗读究竟需要什么?需要一个好天气?需要安静的阅读环境?需要一本经典的名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需要观众的掌声?需要温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明亮的光?
平凡的“朗读者”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朗读可以不限于年龄与载体,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目光,可以不惧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可以是个体的私人独享,更可以是一道光明,穿透黑暗,照亮内心世界。
所以,你又想起了第一季所带给你的感动吗?还记得第一季所给予的期待第二季的理由吗?
五、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一个人,一段文。”
这一句话,是《朗读者》的开始。
有关于遇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的一切都是遇见,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会怎么样呢?
濮存昕读《宗月大师》,献给荣国威大夫,感谢遇见,他没有成为“濮瘸子”,一路走来,我们都遇到过很多帮助自己的人,所以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 ,也要去帮助别人。成长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遇见的过程呢?
无国界医生蒋励,每天接生四十个婴儿,枪声和爆炸声会带来恐惧,但却会遇见人们渴望和平的眼神,对于生命而言,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也不能放弃。
她觉得自己很幸运,遇见了那么多的新的生命。
如果说遇见生死,是人生的特殊体验,那么还能好好活着的时候,就要不负时光。
柳传志17岁的时候因为耳朵原因没有办法做飞行员,那是他第一次遇见失败,很多年后,他告诉儿子,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都是我的好孩子,人生的不可预测告诉我们人生要抱有一份希望。
沈从文说:“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殷洁说她喜欢鲜花,所以周小林就送给了她一座鲜花山谷,他们彼此遇见,以爱情为名,做出接下来的陪伴。
“我一天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也一天一天愈更深情的爱你。”
世界小姐张梓琳遇见了自己的女儿,把刘瑜的话读给了自己的女儿:“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96岁的许渊冲先生直言不讳:我这名字比名片还要响。
这句话说出来,有很多人都热泪盈眶,该是做出了多少努力,才有底气,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当许渊冲遇见了翻译文学的那一刻,他知道他至此一生都要为之努力,很努力。
他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他铭记校训:“中兴业,须人杰”。
六、
有关于陪伴。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可它却也平常,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终习之以常。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可真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他被学校开除了,或许对那个年纪的他来说,恐惧会大于愧疚。
好在爸爸对他说:“没关系,孩子,我在家教你。”
即使他的孩子也都成为了大人,他还是无法忘记爸爸说出的这句话。《父与子》,读给父亲,感谢陪伴。
八岁失去听力的杨乃斌,母亲成为了他的同班同学,十六年的陪伴,充满了辛苦,可也充满了力量。
有人说杨乃斌是一个奇迹,他说那个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
《不为什么》读给妈妈听,妈妈亦是冰心的第一个读者。
我们知道蒋雯丽,只知道她的演员,但这次,却是为了艾滋病孩子而来,她说,做公益,其实是一生的事情。
林兆铭一个人陪伴着野生动物们,他说在人面前说话会紧张,可在动物面前就不会了,他可以畅所欲言,不知道他的动物朋友,会不会听到他读给它们的《瓦尔登湖》。
乔榛是声音的艺术家,也是电影译制的守望者,他也是一个病人,被病魔折磨的太多。
到了他们的年纪,对于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妻子,也只能表达感恩了吧。
妻子唐国妹说:我只是觉得,我尽了一个妻子该尽的义务。
很多年轻人羡慕的爱情是白发苍苍的两个老人,手牵手去菜市场买菜的那种,相濡以沫,婚姻之后共同担负起彼此生命当中的苦难与生活之中的责任。
七、
有关于选择。这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过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你可能不认识王千源,但你一定看过《钢的琴》。他是一个很挑剔的演员,所以不够红,介绍自己,他说自己是一个演员,就只是一个演员,对于角色的选择,对戏的抉择,让自己活在角色里面,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秦玥飞以托福满分的身份考入了耶鲁大学,后来,他选择了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选择,因为耶鲁所代表的本应该是掌声和鲜花,而不是努力的啊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农村人。
但他自己却在这里找到老人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知道麦家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但却不知道他从十七岁起就没有喊过父亲,和他的儿子对他所关上的房门。
因为他青春期的叛逆,所以才会理解儿子的叛逆,他选择了接受和理解:忠贞的人一定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一定会用勇敢结束,陪伴他,就像是陪伴一头老虎一样,变的小心翼翼。
徐静蕾,让我泣不成声,她说了她的奶奶,我也想起了我的奶奶。
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给过路的人照一个亮。
理乍得西尔斯自嘲自己是一个热爱汉字的穷光蛋和流浪汉,因为对汉字的热爱,所以选择了离开故乡,来到中国。
他对汉字的贡献,甚至比一些中国人还要多一些。
郭小平校长,依旧是为了艾滋病孩子而来,他原本可以做一个医院院长,但却偏偏选择了这些艾滋病孩子。
人与人的经历不一样,他觉得自己从院长到校长的选择是正确的。
八、
有关于礼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用纯净之心去发现,去创造,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李亚鹏说,李嫣的出生是在他的一生当中最好的礼物,他在自己的日记当中写给李嫣: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着伤痕成为你的荣耀。
前段时间有一篇爆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抛弃同龄人的正是胡玮炜,共享单车是给这个城市的礼物,它在无形之中改变了这个城市的生活,用自行车点亮了一座城市。
倪萍出现的时候,很多上年纪的人都有了感触,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倪萍曾经是他们的女神,可现在,女神也老了。
为了儿子,她离开了观众的视线十年。
但她还是觉得,儿子是她最好的礼物。
单院长出现的时候,观众都沸腾了,故宫守护人,故宫就是他这一生当中,最好的礼物。
排球运动员赵蕊蕊,十五年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七次的大手术,从有光环的生活回归到平凡的日子,她的父亲知道,她的心比身体更痛。
但中国女排,是她生命中的礼物。
赵家和教授,一生致力慈善,捐出毕生积蓄和遗体,生前他说自己是在西南联大的颠沛当中成长起来的,心中有让祖国变得更好的信仰。
他的信仰,是给中国的礼物。
九、
有关于第一次。人这一辈子,其实有着很多的第一次,如果你的人生中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王学圻说,电影是他一生当中都走不出的梦境,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很优秀的演员,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导演,第一次导演的《太阳鸟》,十几次的剪接。
有些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要坚持。
中国天才棋手柯洁输给了阿尔法狗,这是第一次,他的对手是人工智能,他说失误才能引起战斗,他尊重他的对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献给人工智能。
76岁的许镜清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三十年的时间开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演唱会。
即使你没有看过刘震云的书,你也一定看过他编剧的电影,只要你认识冯小刚。他有很多的作品,但也有第一次的写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给所有喜欢书和电影的人。
王佩瑜的努力遭到了很多的非议,更有资深票友说她是在侮辱老祖宗的艺术,但正如马东所说的,大概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吧。
还好她一直在坚持着。
从第一次接触京剧,她便认定了一生。
杨利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他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的第一次。
十、
有关于眼泪。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在别人的眼泪当中离开。
导演陆川曾经在可可西里流下眼泪,他说可可西里有一种绝望,人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伟大。
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大家对于哭泣者也没有同情。《藏羚羊的跪拜》献给可可西里土地上奔跑着的生灵。
斯琴高娃总是在演母亲的角色,但在谈及她的母亲的时候,她也会流泪,但母亲却也教会了她坚强、要强、乐观。
一辆三轮车,两个人,中国版图上的心形旅行,这是丁一舟和赖敏的故事,他们两个笑着讲述着,但是观众却哭了。
因为赖敏说她想要出去看看,所以2015年1月1日,他们从柳州出发,进行爱行之旅。
整个过程,赖敏的脸上都是笑,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找到一个精神上彼此契合的人,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张家敏的眼泪流在手术后第一次洗澡,看着镜子当中残缺的自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献给所有得了乳腺癌的姐妹。
张鲁新,冻土专业,青藏铁路总指挥部首席科学家,没有他,就没有青藏铁路、
他的青春和眼泪,留在了青藏高原。
十一、
有关于告别。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苦行之路。
对于姚晨来说,她觉得她的生活就是异乡人收留异乡人。后来生命中的好多人在什么时候默默的就不见了。
《阿长与山海经》,读给生命当中萍水相逢的人们。
程何说,做译配是她现在最幸福的一件事,值得她放弃清华博士。
与过去的荣耀告别,才可以更好的拥抱新的生活。
写出了《草房子》的曹文轩,他说写小说的人要有说事的本事,大学离家之前很是窘迫,《草房子》读给已在天堂的父亲。
李立群说,与母亲的相处,越老越不能互相理解,虽然现在母子两人早以告别,
中国派驻维和部队超过两万人,他们告别自己的家乡,奔向一个未知的国度,为了维护国家和军队的荣誉,甘愿流血、牺牲。
王蒙先生,告别北京去新疆,又告别新疆回到了北京,只要是活着的时候的告别,都是一种新的开始。
他一生受到太多迫害,妻子崔瑞芳在身边不离不弃,每当受到夸赞,都是说她只是做了一件妻子应该做的事情。
《明年我将衰老》,献给已故妻子和三个孩子。
十二、
有关于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勇敢的人不会胆怯。
我们熟悉的江一燕是一个漂亮的女演员,我们不熟悉的江一燕是孩子们的小江老师,十年的支教生活,她说山里的孩子给她最质朴的感动。
汪明荃和罗家英,认识二十多年,六十岁的时候选择结婚,这对两个老人来说,着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但他们更觉得,结婚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
《老夫老妻》,他们读给彼此听。
秋歌和秋雨,他们是自闭症双胞胎,秋爸爸和秋妈妈,可能余生都要放在两个孩子身上,余生的承担,这是需要勇气的事情。
可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却是,孩子一辈子都不知道父母爱他们。
从运动员到商人的李宁,他说有信心才会有勇气,有梦想才会有冲动。
翟墨用两年半的时间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他说对于航海和极限运动,能活着回来就算不错了。
这个世界上是有这般人,即使是以生命做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冒险精神,这种人,是勇敢的人。
樊锦诗,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54年的时间,守护着莫高窟。
余秋雨的《莫高窟》,献给几代莫高窟人。
十三、
有关于家。家,简单的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王耀庆说,人应该珍惜当下,好好说再见。
工作的原因,他很少在家,所以没有见到爷爷的最后一面。
梁晓声说他的童年没有任何的幸福可言,因贫穷的童年导致了他的贫穷、愁苦和无奈,还好生命中有那些书的存在。
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这个世界。
邹市明、冉莹颖、胖轩、弟弟。这不就是一个小家的样子吗?
围绳里的事情你来做,围绳外面的事情我来做,我们一起努力,努力的守护着我们的家。
毕飞宇对于家的印象却是漂泊,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
绝望的人的标志是对日常生活、物质追求、人际彻底失去了希望,他的父亲在家不说话,所以他和他的父亲都不知道什么是爱。这是在大的时代下,个人的无力被裹挟其中。
赵文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的家中,有陪伴着他的猫。
而对于潘际銮来说,清华就是他的家。《告全国民众书》,献给清华大学和祖国。
十四、
有关于味道。《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到胃里就变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有点苦涩,琼瑶笔下的爱情酸酸甜甜,而对于张小娴,她说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归宿不仅仅是婚姻。
从业五十年的胡忠英,为世界烹饪属于中国的味道。
张艾嘉把《走出非洲》,读给所有喜欢听的人。
吴纯是有着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是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但他最忘不了的,是小时那些苦难的味道,是母亲一天打五份工,重新建起一个家的味道。
叶锦添的设计中总是有一种对于东方美的坚持,有一种关于中国的味道。
“因为你我们看到了过去,而你还看到了未来。”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者,她说,大家今天看到我写的诗词,就能知道我的一生。
这是字字泣血,人生的凄苦味道。
十五、
有关于那一天。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个被你记住的那个日子,都将成为生命中不可复职的那一天,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刘慈欣,他的那一天,是知道科幻的那一天,为什么人类能够在今天占有统治地位,因为他们可以想象到没有的东西。
姚建中是中国照相馆的特级摄影师,而一首《从前慢》,献给中国照相馆几代摄影师。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人等了150年,外交官安文彬的那一天,是关于两秒的谈判,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又一秒,所以,零点零分零秒,中国国旗升起。
金士杰老师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之前没有想过,他也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直到2011年5月,龙凤胎的出生,这是属于他的那一天。
58岁结婚,60岁做了父亲。
江疏影的那一天是她选择去英国留学的那一天,米切尔的《飘》,献给徘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人。
郭琨的那一天,是1984年11月20日,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科学考察站。
十六、
有关于青春。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的孤独的,迷茫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老狼的青春都在他的歌里了。他说分分合合是青春的一个状态,很多肉麻而稚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青春。
石康的《晃晃悠悠》,献给他的八十年代。
余秀华的青春是晦涩的,一首《给你》,献给她喜欢过的和将来会去到她生命中的人。
《芳华》让冯小刚数度哽咽,播出之后,让一代人哽咽。
这是属于冯裤子的青春,1977年,进入部队文工团,他的青春时代,有他的自卑感。
郎平的青春是中国女排,《人生》也定将读给中国女排。
而最后,文学界的泰斗们,也都致敬着他们的青春。
所以,我们之所以期待朗读者,或许还期待着看到一些人的故事。
不妨拿起手边的书,把别人的故事,读给自己听吧。
㈡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什么啊
三恨是“红楼梦未完”。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评论文集《红楼梦魇》中收录的《红楼梦未完》的第一段: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海棠无香,鲥鱼多骨,红楼无尾。意思是说:海棠花虽美丽却没有香味。鲥鱼味道鲜美却骨头太多,不好下咽。红楼梦小说写的好,却没有写完。很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意思,表示时间很少有完美的事物。
张爱玲有自己对曹雪芹的赞叹与理解,不惜花了将近十年时间五详红楼梦,为的是红楼也是他,她是悲悼红楼一梦,也是自悼。
也正是爱红楼至深,这种遗恨也尤深,所以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各版本的差异,更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书中疑似混乱的章节。可惜的是,直到一代才女魂散异乡,她也未寻得结果。
㈢ 一代才女张爱玲敢爱敢恨,却历经坎坷爱情,为何落得晚年孤独离世的悲惨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第一段感情是在懵懂无知的年纪爱上了情场老手胡兰成,哪怕对方已有家室,张爱玲不顾众人的反对,爱的轰轰烈烈,最终却只是胡兰成一生无数爱人中的一个。离开胡兰成以后的张爱玲,又遇见了桑弧,碍于彼此的地位和背景,张爱玲的第二段感情以桑弧另寻良配告终。最后一段感情就是遇见赖雅,才是张爱玲的真爱,只可惜赖雅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最终留下张爱玲一人独自生活,孤身一人的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
张爱玲的感情经历就如同她笔下的人物一般,为了爱情的奋不顾身,敢爱敢恨又勇于追爱,面对生性风流的胡兰成,张爱玲选择了离开,面对真爱赖雅的骤然离世,张爱玲没有抱怨度日,选择了独自怀念,这或许就是她洒脱的态度,爱的潇洒又纯粹。
㈣ 张爱玲《连环套》:把婚姻当交易的女人,为何注定晚年孤苦无依
01.
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悲哀。
每一个女人,对于人生和婚姻,都有自己的期待,可她们对待人生和婚姻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有些女人,她们选择自己努力,在重重困难之下,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而有些女人,却把婚姻当筹码,去换取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里,霓喜是一个广东来的乡下女孩,绸缎店的老板雅赫雅与她养母经过几轮杀价,最终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将她买走。
故事的开始,就预示了霓喜的悲剧的一生,她像是一个商品,被摆在货架上,经过议价就可以买卖。
不同的是,第一次是她的养母将她卖掉,后面的每一次,是她自己把自己当成待价而沽的货物,摆在了货架上。
霓喜立志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太太,可有身份的男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把太太这个名头给她呢?
06.
婚姻应该是相濡以沫的陪伴,无论生老病死、无论贫穷富有陪伴对方左右。
人生如此漫长,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坎坷仅仅用金钱是无法将两人关系紧紧粘合在一起的。
爱情才是两个人粘合剂,美好的婚姻关系让人因爱而在一起,因为爱,所以为对方付出,不求回报。
因为爱情诞下生命的结晶,而不是为了稳住对方生下对方孩子,对方对你没有爱意,那么你的一切在他看来都将会是累赘,而没有自主权利的你在被他抛弃以后,只剩下了老去的容颜。
甚至,当你容颜老去的时候,再也没有仰仗的你,真的就已经一无所有的。
其实,霓喜的一生中,可以做很多次选择,可她每一次都走上了错误的那一条道。
虽然她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但她可以靠自己走出一条路,然而,内心的贪欲让她迷途难返。
说白了,霓喜是一个眼界浅又自私的女人,妄想用婚姻给自己套来富太太的生活,可她一辈子都没有摆脱掉穷人的影子,何其可悲。
㈤ 张爱玲经典语录
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3、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4、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5、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5)初心易得终始难守张爱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张爱玲(1920.9.30—1995.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着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㈥ 张爱玲:《倾城之恋》详细介绍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6)初心易得终始难守张爱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
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㈦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
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7)初心易得终始难守张爱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着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㈧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前人已有所叹。出自宋代惠洪所着《冷斋夜话》。
海棠并非无香,五代词人和凝就曾在《临江仙》中写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蒙。”以此来写海棠的香,所以彭渊材说“海棠无香”,只是用来说明自己的遗憾心情罢了。
鲥鱼是“长江三绝”之一,有名的美味。烹制时不必不去鳞,鲜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苏东坡曾评价说“此中风味胜莼鲈”。美中不足的,便是鲥鱼多刺,让人又爱又恨。
所以,古人所说“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都是在说美中不足之事,表达心中的遗憾之情。
(8)初心易得终始难守张爱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张爱玲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着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㈨ 不为取悦一个朋友而改变自己的初心,这句话对么
今天天气好热,都忘了自己要说啥,脑袋也变的很不清醒,回去一看,自己刚从说的是什么,简直了,算了,就这样吧,或许在不清醒的状态,打出来的话,才是那种下意识的状态吧,这样也更真实的状态,要啥自行车,在这种天气还能够坚持码字,我也是很佩服我自己。
㈩ 关于张爱玲的简介、生平事迹。最好多点详细点。
1.早年经历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931年,在小学写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秋,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
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
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1938年,年底参加英国取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
2.步入文坛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的小说《十八春》。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1954年,张爱玲两部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先后在《今日世界》连载。
3.旅居美国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58年,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0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2]
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
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
4.晚年岁月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10)初心易得终始难守张爱玲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着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