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敦煌飞天舞台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儿童汽车图片大全大图 2025-10-10 22:08:12
小小的虫子有哪些图片 2025-10-10 21:21:40

敦煌飞天舞台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18 00:57:52

⑴ 张艺兴演绎的《飞天》舞蹈有多令人震撼

张艺兴演绎的《飞天》舞蹈非常的震撼。

张艺兴最出圈的一段舞蹈动作,也就是因为这段舞蹈我成了张艺兴的忠实粉丝,太厉害了。无论是舞蹈动作的完成度,还是舞蹈立意的深远程度,这段舞蹈都堪称前无来着,尤其是在张艺兴的完美演绎下,更是跟亘古罕见。当然《飞天》的魅力还有其他很多的地方,你最欣赏飞天的是什么呢?

⑵ 谁有敦煌壁画 飞天的高清图片或者是大图 或者别的壁画 多点更好 最好清晰点的 要用高丽纸做个临摹

这个行不?

⑶ 敦煌飞天有哪些特点

特点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动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在唐代,还出现了不少双飞天,身材修长,翘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飞姿优美,像游弋空中的双燕。在唐代壁画中还有裸体飞天、童子飞天等。

(3)敦煌飞天舞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敦煌飞天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和美好的化身——伎乐飞天。

敦煌飞天,历经千年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其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我们。尤其是他们那飘逸的彩带衣裙和那千姿百态的飞翔舞姿,使人沉醉其中。

20世纪60年代,舞蹈大师戴爱莲将飞天的艺术形象搬上舞台,创作了双人长绸舞《飞天》;到20世纪90年代,由着名导演陈维亚编舞、我本人主演的独舞《飞天》,将这1000多年前的美好形象再次展现给世人。

⑷ 舞蹈《飞天》是来源于哪里的壁画

《飞天》舞蹈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敦煌飞天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

乾闼婆和紧那罗,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组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是敦煌石窟文化组成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理想结合的艺术再现,代表着人们心中美好的形象和愿望,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在世界上都非常出名,经常被后世艺术家进行借鉴,启发了一大批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的融合体,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凭借着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于天,它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⑸ 谁有飞天的图片资料(可以有少许文字资料)急啊!!!!

从初到晚唐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 ,飞卷的舞带,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把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埋藏(公元618~781年);中、晚唐为后期,即吐番族占敦煌地区,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公元781~907年)。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这两身飞天,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虽已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肉体姿态、衣裙彩带的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举臂紧追。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自由轻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飞行之美。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飞天的肉体虽已变黑,面容不清,但整体形象清晰,身材修长,姿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描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期时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有艺术造型上,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经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这几身飞天围绕《涅磐经变》图上层的菩提树宝盖飞翔,有的捧着花盘,有的捧着璎珞,有的手擎香炉,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扬手散花,向佛陀供供养。但神情平静,并无欢乐之感,在庄严穆的表情中透露出忧伤悲哀的神情,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时,也反映出唐代后期国力衰败、国人忧思和当时吐蕃族统治敦煌地区时官司民向神佛乞愿回归大唐的情绪。这几身悄天中,位于宝盖北侧一身,姿态神情表现最为传神。其飞行姿态,昂首挺胸,手捧璎珞,双腿后扬,围绕宝盖,由上而下,轻轻飘落,背上长带飞舞,胸下彩去飘旋。衣饰淡雅,肉体仅用线描,眉目清秀,神情庄严,略带忧思。飞行姿态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激奋轻盈,显得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