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图片:法兴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
在首都北京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② 观音菩萨高清锁屏壁纸
③ 放观音菩萨背景用什么好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观音菩萨一般都是放在佛龛里,所以后面不需要什么背景。但如果菩萨背后是玻璃的话,那最好能在菩萨背后的玻璃上贴一幅山水画,这样即美观,还可以起到调节风水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菩萨旁边养一盆富贵竹就更好了。祝新年快乐!
④ 观音菩萨照片做微信朋友圈背景可以吗
可以的。不过要注意朋友圈的内容,不要有杀生的文字或是用一些肉类的图片做配图,这样一个是看着不协调,二是更表现了对观音菩萨的不敬。
我们用观音菩萨作背景,发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劝人向善,启迪心智,这也是功莫大焉的一件事。
⑤ 请教观音脚下踏着一条龙这一观音像有什么传说。
这是菩萨的另一种化身。骑龙观音
《骑龙观音像》来源说法颇众,其中最流行说法则为台湾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所留观世音圣迹影像,其图像版本有数种,可分为黑白、彩色两大类。其中最流行图样为照片下方龙头冒出水面,龙有三爪,均属中国书法青龙模样。图像中央部位可见青龙背上有一人,是为中国传说之观音菩萨变现女身模样。观世音菩萨骑在龙身上,穿白衣脚露出,照片背景则有龙身翻滚在水里面,而图像中观音菩萨均左手拿净瓶,右手执柳枝。 除此,该图像名称亦众说纷纭。有“观世音显像”、“白衣大士显像”、“观世音菩萨圣像”等等,而台湾法院则以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所定,称该摄影作品为《骑龙观音像》。 被多数台湾佛教、道教及一贯道充当观音偶像崇拜的《骑龙观音像》摄影作品,也常翻印于台湾佛道教书籍或制成平安符,不管以哪种形式显示,该照片旁通常会有图像来源说明。
骑龙观音像》所附制式说明约有两种,一则为:“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台湾八七水灾,中部地区受灾最严重,在彰化大肚溪上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空中显相,适有人发现云彩奇异而拍摄下来。我们可清楚地看出观音菩萨穿着白衣,右手拿杨柳枝,左手拿净瓶,站在一条龙上。”或“此照片系于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1973年6月19日)美国飞行员驾驶战机(或有版本称为“U2侦察机”),于台湾东北部上空,看见一股奇异的黑云,经他照摄下来,相片冲洗后,发现观音菩萨骑龙显相神迹。”(内容详见于《观音灵感录续编》)。除此,也另一说法为美军进行台北大空袭所摄得的照片(黑白版本之附注文字说明)。
有的说是民国时画的,有的说是一个日本人所画,不过据台湾高等法院审理蔡仲勋自诉数家寺庙侵害着作权权益之民事案件判决显示,台湾《骑龙观音像》实为日本东京区护国寺《骑龙观音》油画之黑白摄影翻摄作品,而《骑龙观音》油画原创者为日籍画家原田直次郎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所作作品。
菩萨确实有此真身,但是网上流传的图片应该是假的。。。。。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⑥ 天后宫在哪里
天津天后宫
俗称"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 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着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
汕头天后宫
位于汕头市东南出海口,距离市区约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间,有一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为“马屿”的海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渔船和其它船只停泊于此避风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间,停泊马屿的福建渔船渔民为求妈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与当地船民及商贾到福建湄洲组庙请来妈祖香火,在岛上创建一简陋狭小的妈祖庙以供朝拜。此后,来岛进香拜谒海上女神的越来越多,“马屿”也逐渐被改称为“妈屿”。
有了妈祖庙,妈祖的圣事很快传播到潮汕各地。乘船过海上岛的善信者络绎不绝,朝拜后将带来的活鸡放生在岛上,任其孳息,时日长久,满山鸡群,故而“妈屿”又名“放鸡山”。
揭阳乔林天后宫
位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乔林乡,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形状为一艘远洋大船船楼,船头刻有“安澜水庆”匾额,赞颂海神祖姑。宫庙建三进宫殿式。中殿顶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风通光又壮丽美观。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顺风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壮严又慈祥,突出圣姑除暴去恶救苦救难的形象。宫庙梁柱雕刻精工细致,殿顶嵌瓷巧夺天工。庙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凉歇息的书,书廊前边有记载历代重修的碑记石刻。宫庙四周乡河缭绕,浮光倒影,风景清幽,名气远着。
天后圣姑是乔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时,祖姑的第六代裔孙陶公(讳文熙),任职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巡历于潮汕,观榕江之滨的磐溪是块土沃物丰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讳德高)卜居立籍,创建乔林乡。二公从福建莆山县涵头望江里请来祖姑香火,建庙奉敬。乔林先辈历来十分崇敬祖姑,现在的十多万乡民(包括海外侨胞)对祖姑也十分虔诚。每逢祖姑耶诞都热情捐资庆祝。全乡三个自然村以村为单位,每个二月二十一,由长辈们穿着礼服带队,招展彩旗,欢奏鼓乐到圣庙奉请祖姑香火到神坛。家家户户备办礼品,诚心朝拜。神坛前高搭戏台,各村都演梨(戏)三天。宫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戏台演戏二天。全乡设计四个神坛三天共演12台大戏。庆典之后,还整装队伍大锣大鼓奉送祖姑香火进宫庙。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乡民还成立了天后宫理事小组,小组的成员由三个自然村选派。近十年来在理事组的积极管理下,天后宫庙务不断发展。
1995年,对天后古庙背后场地进行清理,修建“天后园”。建成后的天后园有古树、假山、鱼池、凉亭、留芳亭和诏廊。诏廊裏竖立着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对祖姑的封赠圣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这是全国少有的,也是林氏后裔弘扬祖姑伟德的重大创举。为方便广大香客,2000年乡民献地兴建了香客停车场。最近又增置价值近万元的大型石雕香炉。理事小组还节约不必要开支,拿出人量资金协助本乡建初级中学,修桥筑路,竖大型石刻乡界碑,设立乡界路标灯等,以实际行动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会正积极开展把乔林天后宫列入揭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台东天后宫
道教宫观。在台湾省台东县台东市中华路一段二二二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 (1888年),初称妈祖庙,俗称东台妈祖庙;民国十五年(1926年)迁建今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扩建,1973年曾有修缮,1979年兴建牌楼、唐乐台及钟鼓二楼。过宫前牌楼,两旁侧立金亭,再前为正殿,殿系双檐歇山造型,燕尾轻扬,龙凤凌空,檐问悬挂“天后宫”三字金匾,殿内正龛供奉木雕妈祖坐像,头戴珠冠,身披绣袍,神态慈祥,左龛奉注生娘娘,右龛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妈屿海域盗贼猖獗。时任南澳岛副总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妈祖显圣,出兵前特到岛上祷祝妈祖庇佑,并许愿能剿贼擭胜,即拓新庙宇。后出师凯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开鸠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庙历经沧桑。清咸丰八年重修,后又倒塌。民国十七年,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改庙为由山门和正殿组成一厅二间,釆川石木雕建筑构件,屋顶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装饰,只有潮汕古建筑的地方特色。
1979年,妈屿辟为旅游区,妈屿天后宫香火旺盛,到这裹来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国探亲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妈屿朝拜妈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龙叶辉女士来岛朝拜,见庙宇残破,捐资为妈宫屋脊重新嵌瓷“双龙夺宝”,使旧庙焕然一新。普宁侨商张百花夫妇也解囊捐资修葺庙宇。
洼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资4 0多万元建设“戏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的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热忱捐资倡议重建妈祖庙。
1980年,妈屿村成立集体管理组织——妈宫理事会,建立规章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乐善捐款主要用于庙宇修建和环境建设,善信捐助钱物归集体;动员妈宫管理人员集资经营香烛及纪念品市部,以盈利解决工资分配。
1988年,妈屿妈宫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妈宫扩建,获海内外善信响应,择日于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农历3月17日竣工落成。宫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开光庆典期间,近万人位临参观朝拜,是时香烛浓烟满天,航运客轮来往穿梭,庙内外人群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锣鼓声、鞭炮声响亮震耳,是岛上有史以来参拜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
扩建后的妈屿天后古庙,石雕艺高,木刻精细,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观工艺独特,远望富丽堂皇,是一座极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筑庙宇。妈宫周围环境也进行了全面规划并逐项建设。现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观音菩萨”、“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圣门”和标志“放鸡山”的金雄鸡、银母鸡及小鸡群嵌瓷景点。还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谊亭”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妈宫古迹与游览景点融于一体的妈屿风景区。
贵州镇远天后宫
贵州镇远天后宫天后宫建筑年代比较晚,但其工艺精美。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
天后宫位于府城西门,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近百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与光绪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远离大海的镇远建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天后宫在沿海一代称“妈祖庙”,在内陆设天后宫是不多见的。据考证,舞溪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但镇远天后宫最险、最高,内中建筑工艺最美。
天后宫的存在,是历史上舞阳河水运发达的见证,说明了历史上镇远水运发达、舟船云集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