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云雀的资料及图片(云雀是鸟)
云雀..远目。<<你懂得。
云雀是一类鸣禽。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身长大约13—23厘米。云雀因为是着名的鸣禽,在文学、音乐中多有作品表述,云雀也是QQ飞车C级赛车的品牌名称。
云雀是一类鸣禽。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身长大约13—23厘米。云雀因为是着名的鸣禽,在文学、音乐中多有作品表述,云雀也是QQ飞车C级赛车的品牌名称。
外形特征
云雀是一类鸣禽。全世界大约有75种。代表种云雀(Alaudagulgula)中等体型,身长18动物云雀(12张)厘米。具灰褐色杂斑。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与鹨类的区别在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与日本云雀容易混淆。与小云雀易混淆但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它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
云雀样子: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鸣声在高空中振翼飞行时发出,为持续的成串颤音及颤鸣。告警时发出多变的吱吱声。云雀属雀形目,百灵科,是一类鸣鸟。
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原产于欧洲的云雀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
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这类鸣鸟中,拉索云雀属濒危动物。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冬季甚常见于中国北方。亚种lcivox繁殖于新疆西北部;intermedia于东北的山区;kiborti于东北的沼泽平原。
生活环境
以活泼悦耳的鸣声着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云雀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此吸引雌鸟的注意。云雀原产于欧洲,它们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
编辑本段
生长繁殖
繁殖于从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越冬至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西伯利亚但冬季见于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
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部分昆虫。
编辑本段
保护级别
云雀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云雀:丹麦国鸟,法国国鸟
编辑本段
常见品种
云雀属雀形目,百灵科,是一类鸣鸟。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身长大约13—23厘米。
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原产于欧洲的云雀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这类鸣鸟中,拉索云雀属濒危动物。
拉索云雀(Alaudarazae)
云雀属雀形目,百灵科,是一类鸣鸟。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身长大约13—23厘米。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原产于欧洲的云雀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这类鸣鸟中,拉索云雀属濒危动物。
日本云雀
中等体型(17厘米)的云雀。上体褐色斑驳,冠羽短。特征为棕色的小覆羽成独特的三角形"肩"斑,白色的眉纹绕棕色的耳羽而过,与白色的半颈环和白色的喉相连接。下体白,胸具近黑色纵纹。较凤头百灵褐色浓且羽冠较短。与[亚洲]短趾百灵及大短趾百灵的区别为小覆羽棕色。与云雀易混淆,区别在棕色的“肩”斑。与小云雀易混淆,区别在体型较大,飞行时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不同。虹膜-深褐;嘴-浅黄,嘴端深色;脚-橘黄。
叫声:鸣声似云雀,在高空作叫;于覆盖处被赶时发出短促的byur-rup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部分鸟在中国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迁徙时偶见或越冬于中国华南及华东沿海,包括香港。因与云雀易混淆,分布情况尚无详细记录。
习性:似云雀。
小云雀
小云雀学名:Alaudagulgula
英文名:OrientalSkylark
分类:雀形目、百灵科、云雀属
描述:体小(16厘米)的褐色斑驳而似鹨的鸟。略具浅色眉纹及羽冠。与鹨的区别在嘴较厚重,飞行较柔弱且姿势不同。与歌百灵的区别在翼上无棕色且行为上有所不同。与云雀及日本云雀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飞行时白色后翼缘较小且叫声不同。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于地面及向上炫耀飞行时发出高音的甜美鸣声。叫声为干涩的的嘁喳声drzz。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冬季南迁。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亚种inopinata于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weigoldi于华中及华东;coelivox于东南;vernayi于西南;sala于海南岛及邻近的广东南部;wattersi于台湾。
习性:栖于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处在于从不停栖树上。
药名:小云雀
来源:为百灵鸟科动物小云雀的肉。
功效:固精缩尿,敛血止泻,解毒,养阴润肺。
主治:用于遗尿、尿频、遗精滑精、白带过多。
性味归经:酸涩甘、咸,平。大肠、肺、脾、肾四经。
小云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20克。
别名:百灵、告天鸟、天鹨、朝天柱(《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山东、安徽、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西藏以南及台湾、海南岛。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季捕捉,捕获后,除去内脏及羽毛,取肉焙干研末备用。
拉丁名:为百灵鸟科动物小云雀AlaudagulgulaFraklin.的肉。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百灵鸟
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它们的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一般长而直。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沙百灵与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鸣唱。角百灵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处窥视周围的动静,行动较为诡秘。凤头百灵因头顶有一簇直立成单角状的黑色长羽构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
百灵鸟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雌雄鸟双双飞舞,常常凌空直上,直插云霄,在几十米以上的天空悬飞停留。歌声中止,骤然垂直下落,待接近地面时再向上飞起,又重新唱起歌来。百灵鸟的巢筑在地面草丛中、由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它们的卵很好看,底色棕白,上面散缀淡褐色的斑点,接近钝端有一个暗褐色的圆圈。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审视它们美丽的家园。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干旱的草原能成为百灵鸟的家,可见百灵鸟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它们或快速飞行到远处取水,或以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减少对水的需求。冬季,百灵鸟大多集群生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为一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众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恶劣环境下集体防御的能力。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百灵鸟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人叹服的飞翔技巧美化了环境,也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遗憾的是百灵鸟嘹亮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恶运。由于在北方,它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名贵的笼养鸟。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在百灵鸟的繁殖季节,潜入美丽的草原,不论雌雄,大量捕获幼鸟,运往外地销售。那些可怜的小鸟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草原清新的空气和晶莹的晨露,就被关入牢笼,很多死于非命。
编辑本段
疾病防治
由于长期甚至一生都在人为的饲养条件下生活,饲料单纯,运动量少,抗病能力差,很容易生病,疾病种类也多而复杂,疾病前期症候不明显,往往不能早期发现,或发现后来不及甚至经不住“折腾”而很快死亡。因此,观赏鸟的疾病防治,应该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养鸟实践中切实抓好“养、防、检、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消除或切断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鸟这3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养是指平时必须搞好饲养管理,倘若在饲养时照顾不周,诸如饥饱不匀、饲料变质、饮水污染、天气骤变等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了解鸟儿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晚都要细心观察鸟的精神状态、取食、饮水、粪便等情况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要合理搭配日料,满足鸟的正常生理需要;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科学地进行免疫接种和给予适当的预防药物。养是防疫工作的基础,是增强鸟的体质,提高鸟体抗病能力,保证鸟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措施。
防和检是指通常所说的防疫和检疫,是防止引入病原,及早发现和控制,乃至扑灭疫情的两项密切相关的重要措施。目前有些鸟类的疾病尚无特效药可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给予适当的预防药物和免疫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
治是指疫情发生后,采取必要和恰当的措施对病鸟进行治疗,以减少损失和促进病鸟的早日康复,同时对受威胁的健廉鸟也采取必要的措施,或进行疫苗紧急接种,或作药物预防。
② 这是什么鸟
这是灰头鸫。中型鸟类,体长23-27厘米。雄鸟前额、头顶、眼先、头侧、枕、后颈、颈侧、上背烟灰或褐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栗棕色,两翅和尾黑色。颏、喉和上胸烟灰色或暗褐色,颏、喉杂有灰白色,下胸、腹和两胁栗棕色,尾下覆羽黑褐色杂有灰白色羽干纹和端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颏、喉白色具暗色纵纹。幼鸟从额至后颈、头侧和颈侧概为橄榄褐色,羽端烟灰色,上背栗色具淡棕色羽干纹和黑色端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纯栗色,两翅和尾羽黑褐色,翼上覆羽具栗色羽干纹和端斑,飞羽外翈沾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两侧具暗褐色斑点,彼此几连结成线状。胸、腹栗色具淡黄白色羽干纹和黑色羽端,尤以胸部羽干纹较粗而显着。两胁和腋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尾下覆羽黑色沾栗具粗着的淡黄白色羽干纹。虹膜褐色,嘴和脚黄色。
中国分布甘肃西部、西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太白山、安康,湖北西部,贵州赫章,青海南部和东部,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部、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区西北部,偶见于山东济南。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杂木林、竹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森林茂密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常见,冬季多下到低山林缘灌丛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树丛中活动,有时甚至进到村寨附近和农田地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冬季也成群。多栖于乔木上,性胆怯而机警,遇人或有干扰立刻发出警叫声。常在林下灌木或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但更多是下到地面觅食。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
繁殖期4-7月,4月初雄鸟即开始占区和鸣叫。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枝杈上,距地高2-4m,有时也在陡峭的悬崖或岸边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苔藓、树根、枯草茎、叶等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毛发。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绿色、有淡红褐色斑点,卵为卵圆形,大小为28-35mm×20-22.8mm,平均30.6mm×21.6mm。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③ 问下图片里的鸟叫什么最好提供下详细信息··
红腹锦鸡,而且应该是只色型变异的红腹锦鸡。
中文名称:红腹锦鸡
中文别名:金鸡、锦鸡、别雉(出自《尔雅》)、采鸡
拉丁学名:Chrysolophuspic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俗名:GoldenPheasant
分类:鸟纲、鸡形目、雉亚科、锦鸡属。
分布:红腹锦鸡是我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河南、云南东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长白山脉等地。另外在江西资溪也有报道,尚需进一步证实。
濒危信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级
中国是世界雉科鸟类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全球总共约130种雉科鸟类中,中国有55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特产,中国可称为是雉类王国。红腹锦鸡是中国最着名的雉类之一,它色彩艳丽,姿态娇贵,历来被古代帝王们视为鸡中珍品。目前红腹锦鸡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多次重要国际性会议中,屡次履行“代国鸟”的职责,正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中型陆禽。全长约70(雌)~100(雄)cm。雌、雄异色。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体重约650克。雄鸡上体除上背为浓绿色外,主要是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且披散到后颈。后颈生有橙褐色并镶有黑色细边的扇状羽毛,形如一个美丽的披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尾羽长,超过体躯2倍为羽色黑而密杂以橘黄色点斑。走路时尾羽随着步伐有节奏地上下颤动。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腹纯淡无光。
虹膜——黄色;嘴——绿黄;脚——角质黄色。声音:雌鸟春季发出cha-cha的叫声。其他雌鸟应叫。雄鸟回以gui-gui,gui或gui-gu,gu,gu或悦耳的短促gugugu…声。飞行时,雄鸟发出快速的zizizi…叫声。是着名的漂亮观赏鸟类。
雄性红腹锦鸡:
雄性红腹锦鸡是色彩最为艳丽的一种雉类,相传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泰斗郑作新院士就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标本馆看到红腹锦鸡的标本之后,为其美丽的外表所震惊从而下定决心返回中国从事鸟类学研究。雄性头顶冠羽金黄色,显柔和的丝绸光泽,冠羽较长但平顺地覆盖在后颈,并不形成凤头结构;颈侧和后颈覆盖着扇形的金红色羽毛,羽缘篮黑色,在颈部呈严密的覆瓦状排列,形成一条红底黑纹的“披肩”;颊部、喉部、胸部、腹部覆盖着鲜红色的羽毛,羽色均一;上背铜绿色,羽缘蓝黑色,严密地以覆瓦状排列;下背、腰及前部的部分尾上覆羽为与头顶相同的金黄色;但是金黄色的下背却经常被深蓝色的最内侧几枚飞羽和翅上覆羽所覆盖而不能看到,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羽岬的羽缘白色;尾羽长,中央尾羽两枚以黑色为基色具淡黄色色斑,外侧尾羽以淡黄色为基色,具较宽的黑色横纹。
红腹锦鸡雌鸟
红腹锦鸡雌性通体以灰褐色为基调,头顶、后侧颈、上背、腰侧、喉部、胸部、上腹部、两协部均具黑色横纹,自头顶至身体后部,基色由灰褐色逐渐过渡到比较深的褐色,头顶的黑色横纹甚幼细,眼后具银灰色耳羽,自头顶开始至身体后部黑色横斑逐渐变宽,至飞羽处黑色横斑基本与褐色部分等宽度;尾羽长而挺括,以土黄色为基色,具黑色-深褐色相间的横斑。虹膜黄色;喙绿黄;脚黄色。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该鸟是中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早在200多年前,西方人便把红腹锦鸡引入欧洲饲养。
主要分布地域:红腹锦鸡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在中国中部和西部的青海西南部地区、甘肃和陕西南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及广西等地,本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据传陕西省宝鸡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种。
主要分布省份:河南、云南东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等地。另外在江西资溪也有报道。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道真大沙河赤水桫椤麻阳河雷公山习水佛顶山(石阡)梵净山宝天曼(内乡)神农架神农架后河桃源洞壶瓶山八大公山索溪峪八面山六盘山(宁夏)太白山攀枝花苏铁卧龙金佛山大围山天目山(浙江)张家界朱家山安溪云山小溪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都庞岭秦岭祁连山伏牛山
以陕西宝鸡附近的秦岭山脉为多,地名“宝鸡”即由盛产红腹锦鸡得名。
[编辑本段]食性
捕食: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在再用嘴啄取。
食物:杂食性,以食植物为主,主要取食蕨类植物、豆科植物、草籽亦取食麦叶、大豆等作物。兼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包括草籽、胡颓子、蕨类、青蒿、野蒜、栎树坚果、青岗子、茅栗、苦荞麦、悬钩子、雀麦果穗、红花酢浆果、野豌豆、药枣、大豆、四季豆、小麦。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繁殖特性: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雄鸟占据一块山地,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
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言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阴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大小为39—51.4×30—37.3毫米,卵重23.5—29克。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一孵化便能自行觅食。
红腹锦鸡4月开始繁殖。发情期的雄性常常为争夺雌性发生激烈的冲突;发现中意异性的雄鸟会以雌鸟为圆心环绕雌鸟进行复杂的求爱仪式,包括特定路线的环绕舞蹈、展示美丽羽毛的炫耀行为、扭动身躯的求爱舞蹈等行为,这种表演可以坚持近2个小时时间。据野外调查,红腹锦鸡筑巢于人迹罕至隐蔽性好的深山乱草中,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本物种每巢产卵10-15枚,孵化期23-25天雏鸟为早成雏。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1982—1983年秋季在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km2;1988年秋为3.0只/km2(姚建初,1991)。
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km2(李湘涛,1988)。
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km2(刘酒发,1985)。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现在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
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非法捕猎是对本物种的最大威胁。
(1)雄性红腹锦鸡美丽的外表使得它成为偷猎者热衷的目标,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吴至康,1991)。人们常将他们制成标本作为装饰品出售或拔下羽毛制成工艺品出售。
(2)另外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红腹锦鸡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可以有温中补虚,益肝和血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
专家提议将红腹锦鸡定为国鸟
在2008年03月03日举行的《中国鸟》邮票首发式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孙悦华透露,作为中国稀有特种鸟类,红腹锦鸡将有望当选为国鸟。“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自己的国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尽早确定自己的国鸟。”
凤凰等不具备候选资格
据了解,在所有“国字号”名片的候选对象中,“凤凰”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尽管凤凰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形象,在精神上早就是中国人的国鸟。不过,由于国鸟评选的特殊意义,凤凰不具备候选资格。“被定为国鸟的,一定是被这个国家民众所喜爱的、珍稀的特产鸟类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鸟类。”孙悦华说,首先这一种鸟必须在现实中存在,其次必须是本国特有鸟类。
“丹顶鹤是候鸟,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此外,朱鹮也存在与丹顶鹤同样的问题,朱鹮的拉丁文学名Nipponianippon就是‘日本’之意。”孙悦华表示,因为学名等问题,丹顶鹤和朱鹮作为中国国鸟去参加国际交流不妥当。
红腹锦鸡俗称“金鸡”
“我国的版图就像一只跃然纸上的大公鸡,而中国是世界上雉鸡类鸟类最丰富的国家,以雉鸡类鸟作为国鸟,与之相应。红腹锦鸡分布在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山地森林里,羽毛绚丽多彩。”孙悦华介绍,红腹锦鸡在我国古代具有“五德”之誉: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记者了解到,红腹锦鸡就是俗称“金鸡报晓”的金鸡,属于国家二等保护动物。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上,各国运动员入场式的引导牌上首次绘制了代表该国家禽鸟的美丽图案。由于我国没有确立国鸟,为此在开幕式前,中国鸟类学会等单位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红腹锦鸡。
象征
红腹锦鸡,是四川省省鸟。
红腹锦鸡,1993年被定为甘肃省省鸟红腹锦鸡。
④ 谁知道这是什么鸟
松鸦
松鸦松鸦
简介
鸟种:松鸦
学名:Garrulusglandarius
英文名:EurasianJay
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雀形目、鸦科、松鸦属
形态特征:
体小(35厘米)的偏粉色鸦。特征为翼上具黑色及蓝色镶嵌图案,腰白。髭纹黑色,两翼黑色具白色块斑。飞行时两翼显得宽圆。飞行沉重,振翼无规律。虹膜-浅褐;嘴-灰色;脚-肉棕色。
叫声:粗哑短促的ksher叫声或哀怨的咪咪叫。有人饲养,能学人言。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欧洲、西北非、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
分布状况:
分布广泛并甚常见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及华东的多数地区。许多亚种在中国有分布--brandtii在阿尔泰山及中国东北的腹地;bambergi在中国东北的西部及东部地区;pekingensis于河北地区;kansuensis于青海(扎多)及甘肃西部;interstinctus于西藏东南部;leucotis于云南南部;sin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多数地区;taivanus于海南岛。繁殖: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10枚。孵化期17天左右。
[编辑本段]习性:
性喧闹,喜落叶林地及森林。以毛虫,果实、鸟卵、尸体及橡树子为食。靠近农田的也吃粮食。主动围攻猛禽。
1松鸦养殖方法
松鸦体长约32厘米。整体近紫红褐色,腰部及肛周白色,两翅外缘带一辉亮的蓝色和黑色相间的块状斑。
基本上是山林鸟,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上,很少见于平地。针叶林和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均可遇见。一般都远离人居。秋天到后,开始过着游荡生活,偶然会于城郊住宅附近见到。平常多见一对活动,秋后有结群现象,随着食料而到处游荡,飞到居民点时甚畏人,栖息在树顶上,常用树干挡着身躯,一动也不动,难以发现,但在山上却较活跃,特别是繁殖前期。
春末及夏天以昆虫为主,还吃蜘蛛、鸟雏、鸟卵等。
繁殖于山上的森林中,繁殖期4—5月间。巢大都筑在稠密而阴暗并具有幼树林的地区,一般在灌木或不太高的树上。巢杯形,用苔藓及嫩根构成,内垫以细嫩的根,置于针叶树或阔叶树的树梢上或与主干接近的树叉间。一窝卵5-8枚,卵淡灰黄色,具淡紫褐色和淡黄褐色细点,散布在整个表面。孵卵期约17天,19—20天,幼鸟离巢。
1、鸟的选择松鸦虽羽色美丽,并善仿效鸟兽鸣叫,但因性剽悍,体型较大,故一般家庭很少饲养。其实若经驯教,还能学会“说话”。松鸦雌雄羽色相同,外形较难区分。
2、笼的特点笼应高大而坚固。笼舍饲养不可与其他小鸟混群饲养,因它捕食小型鸟类。家庭饲养可用铅丝制的八哥笼,或自制更大的铅丝笼。食、水罐宜为铁制,瓷的易损坏。
3、饲料和喂法通常可以豌豆、小麦、高粱或鸡蛋大米等为常备饲料,每天喂一次肉沫、玉米面(或鸡料)、水果拌和的软料。为了驯熟,虫子可用手拿着喂给。
4、管理和调教饲养未驯熟的松鸦要注意安全,每天喂软料和换水时要小心,笼门要别好。每周清刷鸟笼需串笼时要防止逃逸,不要轻易用手捕捉,以防咬伤。冬季无须保温。
有些地方称其为山和尚。其产地遍布我国南北各省,但新疆,青海及内蒙古没有松鸦的分布。
成鸟体长约320毫米。头部、背部及肩部均为红褐色;额、喉及下体羽色较上体略淡;腰部及尾基纯白色;尾羽中部略具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翅羽栗黑色并有艳蓝色斑块。嘴壳鸟黑色,足趾肉粉色,爪端暗灰色。雌雄体表羽色相近。
松鸦属于山林鸟类,一年大部时间生活在山区林野间,很少到平原地带活动,多栖于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较少见于农村及田园。平时多雌雄成对生活,秋冬季节有结小群的习惯,常随食物而游荡于山林,偶至农村短暂活动觅食。
春夏季松鸦以昆虫为主食,包括金龟�、象�、天牛、松毛虫、地老虎及其他多种农林害虫。也食雏鸟及鸟卵。秋末及冬季,主食植物性食物,如碗豆、野果及多种植物种子等,间食少量昆虫及虫卵。
每年4~5月,松鸦多选在稠密的灌丛林间大树枝桠间筑杯形巢,以苔藓及嫩根等物构成,内垫细软的根类及鸟羽等。
巢体多接近树的主干,每巢产卵3~5枚,卵壳呈淡灰黄色,并且有紫褐色及黄褐色斑。孵化期约17天,多于5月份出雏,6月中旬雏鸟离巢并开始独立生活。
人工饲养松鸦,可选用八�竹笼或更大一些的箱笼单只饲养;在公园展览多饲养在较大的笼舍,可与一些大型鸟类同笼饲养展览,可自由飞翔和鸣唱。但若与小型鸣禽同笼饲养,常有捕食或伤及其他小型鸟类,或破坏其他小鸟的巢卵,对繁殖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松鸦的饲料以鸡蛋大米为主,同时饲喂黄鹂混合粉料。每天喂给少量生肉、水果及青菜;产卵孵化期间的松鸦,每日需喂给较丰富的昆虫及熟鸡蛋。松鸦甚喜水浴,春夏秋三季供给浴水,尤为重要。
松鸦的鸣声比较单调,但甚善于效仿其他动物的叫声或鸣唱,如鸡鸣、狗叫、猫叫等多种音韵不同的鸣叫声,学习效果较好。松鸦是易于饲养的笼鸟,家庭中多种食物都能供作饲料投喂。北京的冬季饲养于露天笼舍,应选择背风环境,供给不结冰的饮水和饲料,松鸦能生活得很好。饲养在较大笼舍内的松鸦,较易达到繁殖。自幼人工驯养育雏的松鸦,其成长后驯服,并能放出笼外不会逃失,更易调教技艺或鸣唱。
松鸦是长寿笼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中,寿命达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