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南民歌《浏阳河》得由来
湖南民歌《浏阳河》的创作可以追溯到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并要求接待方报曲目,《双送粮》毋庸置疑成了首选。
可是《双送粮》是剧目名,于是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中第三段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有人提议把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也挺好听,于是乎,《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
《浏阳河》歌曲鉴赏。
《浏阳河》是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湖南民歌,收录于音乐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浏阳河》中熟悉的旋律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该曲就像一个载体,用音乐的旋律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它。该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
以上内容参考湖南日报——《浏阳河》背后的故事
㈡ 浏阳河2008的创作背景
歌曲《浏阳河2008》以湖南经典民歌《浏阳河》为蓝本、据说源自于中国华语乐坛歌手周笔畅在美国进修音乐时的思乡情绪。
歌名中有“浏阳河”,顾名思义大家可以想到,这首歌是以那首脍炙人口、“弯过了九道弯”的浏阳河为基本元素的。歌曲也是由周笔畅和“浏阳河”的原唱、李谷一老师合作录制的。早在刚有这首歌的想法的时候,周笔畅就亲自拜访李谷一老师,请教歌曲的演绎方法;而在歌曲中,更是由李谷一老师遥远空荡的清唱牵引出周笔畅婉转悠扬的全歌部分。
这首以R&B曲风为主、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的曲子音调优美,画面感很强,同时对中国的文化、歌曲、民歌进行了重新地挖掘,成为2008年广为传唱的金曲之一。此曲收录在周笔畅第二张个人专辑《NOW》中。
㈢ 又唱浏阳河的创作背景
歌曲《浏阳河》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徐叔华做词,唐璧光作曲,歌曲源自于徐叔华创作的小歌舞剧,描写的是农民在丰收之后向国家缴纳公粮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对毛主席的爱戴,生活气息浓厚,再加上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所以很快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以至于最后广大听众都以为它就是一首地道的湖南歌呢,《浏阳河》诞生十年来不仅受到了听众的喜爱,同时也激发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他们怀着对歌曲的崇敬之情,创造出了一首富于时代气息的《又唱浏阳河》。
㈣ 刘阳河的原唱是谁
浏阳河》原唱李谷一
民歌与R&B风格的结合,《浏阳河2008》并不是首创。早在周杰伦与费玉清合作的《千里之外》中,我们就已经领略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相融合所创造的震撼力量。但《浏阳河2008》的不同之处在于,笔笔选取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湖南民歌来进行两种风格的演绎。
这首歌源自周笔畅在美国学习时所产生的思乡情绪。从美国一回来,笔笔就在香港转机的时候迫不及待找到曾经与陶喆合作过的音域制作人朱敬然,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通过妈关系,笔笔亲自上门请教《浏阳河》的原唱李谷一。在听完《浏阳河2008》的旋律之后,李谷一当即点头同意可以尝试合作。
在《浏阳河2008》中,我们可以听到李谷一的唱腔摒弃了从前原唱的华丽和严谨,显得更甜美,更亲切,更朴实,更像一位“妈妈”的演唱,而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的表演;而周笔畅则尽可能释放了声线中柔软暖和的部分,弱化了金属感部分的音色,R&B也不着痕迹地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味与情感填补得天衣无缝。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歌曲结尾李谷一和周笔畅的合唱部分,李谷一还特意降低了声部来配合周笔畅。刚开始李谷一对于这种配唱方式不怎么适应:“别看只有两三句唱,不轻易呢!歌曲的第一句,是由我的清唱牵引出全歌,没有伴奏烘托、掩饰,太吃功夫了。后面,还有两句合唱,音域很低,不在我的音区里,再加上流行唱法的拖腔、更难把握了!”
录制这首歌,周笔畅所属公司表示将付给李谷一一笔劳务报酬,但李谷一却明确回应:“我参加这次录音,是对年轻一代歌手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不接受分文费用。”
浏阳河2008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让我经过你那些的经过 更勇于 不同
几十里水路 到湘江 听你唱过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那是哪一年 蝉声的夏天 弯成了新月回家路上 妈目光
那只小手 学会了离别 也伸向明天 听你唱过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一首歌是一条河 流过寂寞流入梦 勾起多少惆怅与多少希望 在心上
让我经过你那些的经过 也勇于 不同 雨点找到了长河 回忆找到主题歌
听你唱过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老家的热汤 熟悉的窝 好暖和 好暖和
弯成了新月回家路上 妈目光 听你唱着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听你唱过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浏阳河时间的河)
勾起多少惆怅与多少希望 在心上 五十里水路 到湘江
那是哪一年 倒退的麦田 听你唱着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我的小手 学会了离别 也伸向明天 流过多少惆怅 与多少希望
唱着你唱过的歌 我想要的我懂得 变 金黄
㈤ 浏阳河的创作背景
《浏阳河》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当时湘江文工团一批搞文艺工作的年轻人被分成几个工作队下到田头采风,那种热腾腾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尤其是徐叔华。一天,徐叔华正在田间转悠,听着独轮车碾过泥土时那欢快的咿呀声,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丰收时农民在田埂上推送粮车的那一幕。那一刻灵感击中了他,于是他连夜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双送粮》一共分三段,反映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今天的《浏阳河》便是其中第三段。
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并以第三段的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于是乎,《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