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唐朝的军队在洛阳打胜战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制作卡通图片加视频 2025-09-20 07:40:22
女人被吓死的图片 2025-09-20 07:37:54
小米手机图片压缩在哪里 2025-09-20 07:31:35

唐朝的军队在洛阳打胜战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1 19:54:16

⑴ 洛阳为啥能战胜国都长安在唐诗中一举夺魁呢

洛阳的地理位置图

这里的不安全成就了它极度的热闹,也让它在长安仍旧歌舞升平的时候先一步陷入战火,''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这是玄宗李隆基的亲笔,也是洛阳的真实写照,诗人们将''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洛阳和''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的洛阳当做时局的映射,在长安仍安然无恙的时候,用洛阳的兴衰展现了真正的大唐。

小结:

千百年来洛阳更像是帝王的后花园,一旦有更好的地方这里马上就会被抛弃,可它也重要的让人舍不得完全抛弃,这才有了后来百花齐放的洛阳,有了千姿百态的洛阳诗。也许诗词是洛阳在多年陪读生涯里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们了解洛阳最好的途径。洛阳就像是唐诗构建的诗意空间似的,几经战火,几经起落,却仍然静立那里,等待后人读懂它身后的锦绣文章。

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

杜甫年少时家境很好,祖父是初唐着名的诗人杜审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过得其实都挺幸福的。但是,杜甫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盛唐转衰的时期,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加之杜甫本身的仕途不顺,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落魄,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作中少有的充满快乐气息的作品,作者心中的激动从诗文的每一句都能散发出来。多年颠沛流离的日子让杜甫充满了抑郁和忧虑,终于盼到了能回到故乡的好消息,他实在是太激动了。

这一年的杜甫已经52岁了,半生颠沛在异乡,终于有了能回到故乡的消息,他心中的激动简直就无以言表。

可惜,这种殷切的回归故乡的期望最终也没有实现,之后几年杜甫继续颠沛在“回家”的路上,最终在公元770年冬天,在由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杜甫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他想回到的故乡成了他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⑶ 唐朝在安史之乱中,是怎么赢的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边疆不稳,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开始时间毫无争议,那就是755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可是关于“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却各有各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安史之乱”结束后,有人曾提出想让国家恢复到755年前的状况,然而现实却证明恢复旧制度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几年战乱将整个唐朝的国家秩序打得支离破碎,朝廷权威锐减,地方行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成为国家的主要力量,并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央朝廷争夺权力,后来导致唐朝灭亡的藩镇割据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因此,“安史之乱”的结束并没有给唐朝带来中兴,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再也不复存在。

907年,唐朝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位称帝。在“安史之乱”后又苦苦挣扎了一百多年的大唐王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写作背景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如下: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解如下:

⑴闻:听见。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指当时黄河以南和及黄河以北地区。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河北北部地区。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4)唐朝的军队在洛阳打胜战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⑸ 安禄山打进洛阳的时候,唐朝军队在干啥

安禄山举起造反大旗后,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入洛阳,并在那里称帝。半年就攻进长安,把唐玄宗撵得慌不择路往四川跑。

说起来,地方上造反要攻入京城,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七国之乱”就没有成功,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也打了长达四年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安禄山打起来却那么容易,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唐朝的陪都洛阳呢?

(杨国忠剧照)

其三,信息极不对称。

之所以说信息极不对称,是因为安禄山造反,他是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进行的。

杨国忠是一个奸臣,这样一种判断,早已深入人心。唐玄宗受到杨国忠兄妹的迷惑,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或者说杨国忠这个奸臣,已经把唐玄宗控制起来,让唐玄宗得不到自由。这样一种认识,也早已经深入人心。

现在听安禄山宣称,他举兵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他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是唐玄宗暗中授意他这样做的。就相当于当年汉献帝给刘备送衣带诏,让刘备举兵杀掉曹操一样。唐玄宗如果受到了杨国忠的控制,他让安禄山举兵进京“清君侧”,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个时代,一般的老百姓,是接受不到什么信息的。他们对高层的政治斗争,也完全不了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安禄山宣称他是正义的,他是受皇帝委托的,他是在做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大家也都会相信他。因此,当安禄山打来的时候,经过安禄山一宣称,老百姓当然就不会去抵抗,甚至还会投奔到安禄山的队伍中去。

总之,安禄山之所以起兵之后,迅速就打到了洛阳、长安,也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不过后来,等地方上的节度使明白怎么回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举起抗击的大旗的时候,安禄山打起来,就不再那么容易了。

⑹ 为何安禄山只用一个月就打进洛阳,唐朝军队都在干什么

因为安禄山的人马太多了,唐玄宗根本没想到他会造反,没有及时安排好人马,所以安禄山只用一个月就打进了洛阳。唐朝军队当时还在往洛阳这边赶,他们接到军令的时间太晚了。

⑺ 大唐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安西军是什么样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大唐紧急调遣西安军回朝救援。大唐中原军奢靡于享乐之中日久,战斗力早不如往昔。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安禄山抗衡,为了保证大唐政权,西安军回援。安禄山叛乱被平反,但是抓住空挡的吐蕃趁机截断大堂与西域的联系,颓势的大唐却以无力回天。甘肃地区被攻占,大唐实质上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但是大唐的战旗并未因此拔除,郭昕为首的万余名西安军还在。

公元808年,戍守疆土的将士们迎来了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吐蕃军队全力进攻龟兹,西域失守。守城安西军全军覆没,没有一人投降,残败的城墙成了他们的孤坟。没有持续的兵力输出,没有粮草的后备供应,西安军凭借对大唐的忠贞坚守半个世纪。历史中并未记载这一日的悲壮,但是西安军却被永远写在大唐史册。郭昕从壮年戍守至白发苍苍,虽九死尤未悔,虽千万人吾往矣,“铁血郡王”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