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職場,是應該狼性,還是應該佛性
網路上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佛系」,「佛系」的三個體現是:都行、可以、沒關系,這種「佛系」的文化現象在年輕人中流傳,慢慢地,也滲透到了職場中去。
在生活上,佛性的生活態度確實能省去很多麻煩,拋棄掉那些斤斤計較,能寬容地看待一些事物,活著也會輕松得多。佛性在生活中表現出的那種溫潤如水的感覺,也絕不是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而是一種容人容事的氣度。
但職場的佛性真的靠譜嗎?
佛性工作,天天上班循規蹈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按部就班,不爭不搶,隨遇而安。這么一個佛系青年能給公司做出多大業績?所謂的默默奉獻不過就是混日子,這樣的人,甘於平庸,卻也不能指望老闆覺得你平凡可貴啊。
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快速升職加薪獲得上司的認同,首先就要有上進心,而不是與世無爭地在工資混日子。所謂上進心,就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在職場上,想要達到自己的「野心」,就要有狼性。
什麼是狼性?
狼性是指一種帶有野性的拼搏精神。
1、在工作中、業務上,合作競爭中要有拼搏精神 ,有野心才有動力,才能一直勇往直前。
2、在工作中要學會對自己殘忍,面對困難時要學會對自己狠心,一定要下決心一一攻克解決。
3、要有競爭意識,無欲無求只會使你停滯不前,要時刻保持著對工作的追求。
任何一個老闆都不會喜歡每天「念念經」就下班的下屬,而狼性員工一直都是他們的贊賞對象。只有富有這種特性的員工,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才能給公司創造價值。
⑵ 什麼是佛性
我們現在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坐在電腦前面,自己的心是否是放逸的,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心念能凝聚起來,能做細思維,這個是關鍵!比如你問什麼是佛性?那麼我沒有辦法回答你,我只知道方法,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證得佛性,能證得自在,能夠證得清凈圓滿。至於什麼是清凈圓滿,那麼無論我怎麼說,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述,都是一種理解,而理解的本身是錯誤的,是一種思維的造作。
禪,翻譯成我們現在的文字叫做止慮,是停止思慮!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能看我們的思維,佛教中有兩個字:一個是心,一個是性。性是體,心是用。
你問什麼是佛性,你能問的這顆心,你現在就仔細地看它,如果你能端身正義,細思維,仔細地去看他,觀察他,現在就這樣做,那麼他就是一個「止」的過程,再比如佛性這位朋友,剛才你回答他什麼是佛性,那麼你能回答的這顆心,你仔細地去看他,做細思維去觀察他,首先是「止」,止是一定的,為什麼古時大德多能證悟而現在則比較困難?因為現在的眾生多流於放逸,心是外馳的。我們想知道什麼,我們做什麼,甚至連吃飯的時候,要聽音樂,要看電視,要看報紙,一心多用,而不能細心的、專注的在每一個剎那中,不用說剎那,在每一個時間因緣中。比如我們走路、說話,這顆心是否如一的,純正的。
古大德還有句話說: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當我們做不到無事可商量的時候,那麼就要息心除妄想,熄是熄滅的熄,停止思慮,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是應該做到的。如果你能讓自己止住,然後虔誠的、全體身心地稱念佛陀的名號,如是念佛,方明為老實念佛!你可以老實地念佛看看。
在座的諸位同修,有修習念佛法門的,那麼當下就熄心,當下就止,止和觀是不二的,心熄和念佛同樣不二,如果能在當下熄心並且佛號升起來,那麼,你現在就能得到自在,你可以念念試試。這顆貪濁的心,就是扭轉生死的心,佛陀說過:病目觀花。病好了以後還要問剛才看到的花哪裡去了?那是因為有眼疾,所以才看到有花的存在,這些業力、煩惱、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能夠當下就熄下心來,認真地修習禪定,認真地念佛,老實地念佛,這樣便好。祝願大家吉祥!
⑶ 躺平,佛系,空心病這些現象你怎麼看你認為具有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
摘要 佛系,就是一種不爭不搶、不強求,不注重結果、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佛系是人的主動追求,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心如止水,淡定自若。不是每個人能夠做到佛系,也不是每個年齡段都適合佛系。畢竟,奮發向上才是主流。真正的「佛系人」心境開豁,同時又不乏進取的勇猛。
⑷ 怎樣來理解佛系和宅文化兩者最大區別是什麼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工作越來越繁重,這些問題也成為了困擾當代年輕人的現狀。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出現了一些不同於以往的精神文化,比如佛系文化喪文化宅文化萌系文化斷舍離等等,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流行的關鍵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實對應出的是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對待人生的理念,也和現代社會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而宅文化更多的是一種身體上的宅在家中,不願意出門,不願意社交,一批宅男宅女大大出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其實反映出的也是人們社交能力的匱乏,不願意與別人去打交道,更願意獨處一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個人的時候才是最輕松自在的時候。佛性化與宅文化在精神本質上其實並不相同,一個更偏向於自己內心的自足,而後者更偏向於逃離社會的一種逃避,其實不管選擇怎樣的精神文化,精神狀態能夠讓自己生活的更快樂,就是最好的精神解脫之道。
⑸ 那些對待工作很佛系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們都慢慢換了工作崗位,也都慢慢變得不再佛系。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都不一樣。有些人積極主動去工作,認為工作是自己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有些人對工作卻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人生或許就是這樣,一個被同化的過程,無力去改變世界的人們,最終都會被這個世界所改變。到最後大家可能都會回到同一個起點,各自為各自的生活而努力。
最後的最後,一切都彷彿是一場夢,曾經佛系如今現實,或許這就是生活。
⑹ 花草有佛性嗎
植物、草木、山石是無情眾生嗎?有佛性嗎?
先來看佛教對〔眾生〕概念的定義:
《雜阿含(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雲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
...〔是身無知,猶如草木、沙礫、牆壁,無所覺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佛說象頭精舍經》
由上可知,一切草木不會〔於色染著纏綿,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所以不屬於佛教定義里的眾生。但是......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佛說長阿含》
所以會有〔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地藏菩薩本願經》
也有〔佛知樹神無住處。以天眼觀見樹無主者.......傷草木戒廣說竟〕《善見律毗婆沙》中的〔傷草木戒〕的種種犯或不犯。
但是....〔若有說言,聽著摩訶楞伽(經律)。一切種子,悉聽貯畜。草木之屬,皆有壽命。佛說是已便入涅盤。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即是魔之所說。〕《大般涅盤經》
因為草木雖無生命但卻如人所住室,為鬼神所依,若濫傷草木亦壞鬼神,可能會得到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的結果。
但是如果有人說『草木也是生命,有佛性,也可輪回乃至成佛....』馬上應該警覺,這是魔說!!!!!!!!!!!!!!!!!!!!!!!!!!
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大般涅盤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ps:對草木的『生命現象』可以理解成電腦病毒在特定環境下的自我繁殖和演變。這與〔眾生〕不但可以適應環境,同時還可以主動改造、遷移有本質不同。植物的『生命現象』中沒有佛性(備註:〔萬相皆由自性而生〕與〔有無佛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⑺ 是什麼造就了佛系的我們低物慾的背後是知足常樂的心態,還是什麼
而立之年的佛系80後們不再熱心於升職加薪,他們更嚮往穩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少加班、離家近、工資夠活就行,能平平穩穩地熬到退休成了他們每天上班的目標。
面對別人的別墅豪車,手持公交卡的蝸居的佛系80後不再有什麼心動的感覺,對於“先定下一個億的小目標”此類的話,他們也只是個笑話而已,與我何干?
然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呢?其實很簡單,物質慾望是要付出更多的金錢來滿足的,而金錢何來?就需要刻苦學習和努力工作以獲得高收入,需要大量地付出時間、精力。相對於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享受精神的快感,這個成本太大了。
如今我們所說的佛系其實和佛教已無關系,佛教講究出世入世、普度眾生,而佛系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有點“喪”,可能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你努力學習可能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但不努力學習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更小;你努力工作可能也沒有什麼晉升的機會,但不努力工作就只有被社會淘汰。你的佛系其實是在坐吃山空,如果有一天沒人為你擋掉了外面的風雨,還有幾個人能佛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