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說年味淡了,你覺得怎麼過年才算有年味呢
春節在我的理解中,一般是到初七就已經結束了。初七過後,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流浪的流浪,漂泊的漂泊,一切又恢復了正常。短短幾天的狂歡,似乎不能改變什麼。或許是多年未見的老友偶遇,寒暄一番,小時候談的山脈,變成了人脈。又或許多年前曾暗戀的女同學,在朋友的閑談中知道了她嫁去了異鄉,入了豪門。又或許以前彼此頗有成見的男同學,闊別多年再碰頭,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些我們都習慣的歸於成長,或許這真的是成長。我以前很不接受一些世俗的說法,但現在,自己卻變成了世俗的一部分。
Ⅱ 過年有哪些值得做的事
疫情原因,可能有的小夥伴不能回家,只能原地過年;有的小夥伴可以回家,不過也估計不能愉快地出去玩耍,只能呆在家裡。
沒關系,我們可以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跟我一起來做這7件事吧:
ps://iknow-pic.cdn.bcebos.com/adaf2edda3cc7cd92752bc4c2b01213fb80e912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7. 整裝待發,重新開始新的一年
梳理過去一年所做的事情,看看年初的目標完成了嗎?因為什麼沒有完成?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新的一年我要立下哪些切實可行的目標?為此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加油吧~
Ⅲ 清明節做為中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Ⅳ 平安家庭事跡材料
平安家庭事跡材料範文(精選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事跡材料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平安家庭事跡材料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平安家庭事跡材料1
住光湖裡社區閆淑芳家庭,老少四人,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平等互助,倡導健康禮貌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互相照顧,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在生活中尊老愛幼,教子有方,取得了家庭、事業的雙豐收。尤其是在社區建立「平安家庭」的活動中樹立了榜樣,成為社區所有家庭的楷模。
她在本社區工作,帶頭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用心參加政治領悟,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發奮踐行科學發展觀。她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用心上進,為社區的環境衛生事業,勤勤懇懇的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建立「平安家庭」的活動中,作為住本社區的居民,她和愛人知法守法,用心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禮貌戶宣傳活動,發奮做安全禮貌之家。
在家庭中,閆淑芳是一名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對婆婆十分孝順,為老人端茶送飯,從未讓老人家吃過一口冷飯剩菜;並經常與老人家談心,不僅僅在生活上關心、體貼老人,而且在思想上關心老人,讓婆婆生活的'愉悅、健康、不孤單。為教育好孩子,她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孩子是女孩,正上初三,領悟十分緊張,又是一名文藝愛好者,上課、補習及照顧老人的事情都她一個人承擔,她從未有怨言,盡心盡力做好家務事,不給丈夫添一絲煩惱,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事業。無論工作多忙,一回到家,她總要抽出時刻問問孩子的領悟狀況,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她學習並領悟做人、學習並領悟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
在社區社工站她主管環境衛生工作,每一天穿梭在社區中,巡視社區的衛生,有狀況及時上報城管部門,不怕臟、不怕累。尤其在今年光湖裡舊樓改造中,更是忙裡忙外,樓上樓下的跑,苦口婆心做工作,清垃圾、刮殘標,清整社區環境衛生,整天忙於社區之中,在上級領導和她的帶頭下,對社區20棟樓,49個樓門,更換了管道,粉刷了牆面,安裝了報箱和防盜門,社區干凈了,環境優美了,受到居民們的好評。
在小區里,她和鄰里之間的關聯也相處的很好,誰家有困難,她都能熱心幫忙,為她們解決矛盾。樓上樓下鄰里相處得很融洽,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樓里有事主動調解,大家都稱閆淑芳一家是一個和諧、愉悅、平安的家庭。
是的,一個愉悅、愉悅、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發奮。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愉悅了,社會也才會更和諧。
平安家庭事跡材料2
該家庭共有五口人,現與兒子一起生活,夫妻一直以來相親、相敬、相愛,真誠相處,建立起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全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相信科學,樂於助人,積極參與平安社區建設,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該同志有著37年的黨齡,對黨組織、對國家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這種感情積極地影響著每一個家人,全家人積極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是一個政治上信得過的家庭。全家人遵紀守法,沒有不良記錄,而且樂於助人,積極協助有關單位,幫助和教育周邊違法人員改過自新、重新作人。
二、愛崗敬業、積極奉獻
黃國勝一直以來,都是本著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這種奉獻精神投身於工作、事業,退休前,作為原港口煤礦一名普通的職工,在工作中堅持原則,兢兢業業,克已奉公,曾因工作表現優異多次受到單位的表彰,兒子在其的影響下,也在現單位表現出色,獲得單位領導、同事的一致好評。
三、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該家庭里晚輩對長輩尊敬、孝順,長輩對晚輩愛護,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和睦家庭,家庭和睦溫馨,鄰居都很羨慕。在對待鄰里關繫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助他們排擾解難,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
四、積極參與平安社區建設
退休後的黃國勝,熱心熱情,積極參與平安建設。得知社區在雙龍後弄移民點成立義務巡邏隊後,身為老黨員的黃國勝,主動聯繫到社區居委會,志願加入義務巡邏隊,參與日常巡邏,並協助社區積極指導鄰里居民加強安防防範措施,防止治安案件的發生。
作為創業社區大家庭中的一員,黃國勝家庭和睦團結、幫助鄰里,積極參與社區平安建設,充分發揮了一名退休老黨員的余熱,得到了周邊群眾的高度評價。
平安家庭事跡材料3
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細胞,個體家庭的和諧平安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陽溝社區澳麗嘉園3幢204室程紅家庭,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倡導健康禮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互相照顧,尊老愛幼,團結鄰里,在建立「平安家庭」示範戶的活動中樹立了榜樣,成為當地家庭的楷模。(保護環境的廣告語)
程紅和其愛人建立家庭已有32個年頭,現一家5口人。她一家人和睦相處,用心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為大陽溝社區建立「平安家庭」作出了用心的貢獻。程紅自2003年從南京火車站客運主任的崗位退休下來,用心參與到社區工作中來。她和愛人知法守法,用心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三無」禮貌戶的宣傳活動,發奮做到防拐賣、防盜竊、防搶劫、防隱患「四防」,做安全禮貌之家。作為社區用心份子,她用心配合物業搞好社區的治安巡邏,提醒居民防盜、防火,在她的帶動下,澳麗嘉園小區治安秩序良好,居民安居樂業。
在家庭中,程紅既是一位好妻子、好母親,還是一位好祖母。她們夫妻倆在家裡時常交流工作體會,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支持。在程紅的培養教育下,女兒大學畢業現就職於東南大學行政秘書,女婿研究生畢業就職於深圳華為南京研究所,現如今只有兩歲的外孫女是一守規矩、懂禮貌的孩子。
在社區,她和鄰里的關聯相處的也十分好,每當誰家有困難,她都熱心幫忙,盡自我所能為她們解決矛盾。現為澳麗嘉園合唱隊付隊長的程紅,帶領了一支上到80高齡下到7歲玩童的合唱隊伍。她所帶領的隊伍用心參加社區、街道組織的各項活動,這支合唱隊曾多次受各大報社的關注,今年的10月16日《揚子晚報》曾已一個版的刊面發表的演出圖片。程紅是家庭是我社區千百戶家庭的一個縮影,射出大陽溝社區是一個禮貌、和諧、向上的社區,「平安和諧家庭」在那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社區推薦程紅家庭「平安家庭」示範戶,期望社區居民向她領悟,為和諧社區的發展繼續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