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滅絕的海洋動物有哪些圖片
擴展閱讀
商品案例圖片展示軟體 2025-09-29 20:07:46
打人的搞笑圖片罵人 2025-09-29 20:07:45
卡通圖片敬禮怎麼畫 2025-09-29 20:03:06

滅絕的海洋動物有哪些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9-29 18:26:54

『壹』 古生物學家發現比藍鯨還大的超級海怪!!!

鯨類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家族,特別是須鯨,包括藍鯨、露脊鯨、弓頭鯨、座頭鯨等。我們知道,鯨類的體型是逐漸變大的,因為它們的遠祖只有狗一般大小。

圖註:巴基斯坦鯨一點也不像鯨,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鯨類的早期演化,圖片來自網路

經過5000萬年的演化,鯨類家族中誕生了巨大的藍鯨,最大的藍鯨科學測量記錄達到了29.9米,199噸重,超過了任何一個物種,所以藍鯨也成為現存最大的動物,也是已知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但這個桂冠或許不再屬於藍鯨。

圖註: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海洋中看到藍鯨,圖片來自網路

故事還得從2010年說起,當時秘魯古生物學家馬里奧·厄爾賓納和他的同事在秘魯南部海岸沙漠中尋找化石,裸露在外的地層經常能夠發現神奇的海洋生物化石,而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一枚巨大的脊椎骨化石,這塊化石大得不成比例,以至於在場的人們都認為它屬於畸形骨骼。隨著發掘的進行,古生物學家震驚了,因為他們連續挖出了13塊巨大的脊椎骨化石,此外還有4塊巨大的肋骨及部分骨盆,化石肯定屬於某種非常巨大的史前海怪。

圖註:馬里奧·厄爾賓納發現了巨大的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正在發掘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與巨大的化石合影,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發現的化石部分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所有化石都被送到了聖馬科斯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n Marcos),編號MUSM 3248。古生物學家仔細研究並對比了化石後確認它屬於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這是一群已經滅絕的古鯨家族,其中以大名鼎鼎的龍王鯨最為出名。

從發現算起,古生物學家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最終在2023年8月2日發表了名為《一種重量級的早期鯨類突破了脊椎動物體型的上限》(A heavyweight early whale pushes the boundaries of vertebrate morphology)的論文,將這種發現於秘魯的巨大鯨類命名為秘魯鯨(Perucetus),屬名來自發現國,模式種名為巨大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

既然屬於龍王鯨科,古生物學家在復原並推算秘魯鯨的體型時便以龍王鯨科里化石完整的物種參考。考慮到龍王鯨科不同物種脊椎骨數量並不相同,古生物學家首先以脊椎骨較多的龍王鯨(Basilosaurus)作為模板,復原出的秘魯鯨體長20.1米,體重可達340噸。再以脊椎骨較少的厚鯨(Pachycetus)作為模板,復原出的秘魯鯨體長17米,體重85噸。結合不同的參考物得出的體型範圍,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秘魯鯨的平均體重為180噸,要知道藍鯨中體型最大的南極種群,其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為112噸,所以秘魯鯨比藍鯨還要巨大!如果關於秘魯鯨的體型推算準確,那麼它將取代藍鯨成為最大的鯨類,同時也是地球上出現過最大的動物!

圖註:博物館中的龍王鯨骨架,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龍王鯨的復原,其身型細長,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與藍鯨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的身體輪廓、骨架與人類的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秘魯鯨之所以擁有如此巨大的體型還是基於其化石,其每一塊脊椎骨的重量都超過100千克,而全身骨頭的重量在5.3至7.6噸之間,等於體長25米藍鯨骨骼重量的兩到三倍。秘魯鯨的骨頭不僅大,而且明顯加厚加重,類似於骨硬化症,這使得它的骨骼比已知任何鯨類都要厚和緻密,重量當然也更大。排除了病理學的可能,秘魯鯨巨大的脊椎骨體積幾乎是25米藍鯨脊椎骨的兩倍。在已經發現的肋骨中,也是緻密的,缺少其他動物骨骼中的髓腔,穿透骨骼的血管通道也變得狹窄,這是動物成熟的標志。

圖註:秘魯鯨脊椎骨化石與人類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在測量秘魯鯨的脊椎骨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正因為骨骼的寬大厚重,在復原秘魯鯨的時候,其外形就好像是巨肥版的龍王鯨,或者可以說是龍王鯨與海牛的結合,它的身體異常粗壯,腦袋卻小的不成比例,四肢也很短,尾巴鰭葉也不夠發達。古生物學家認為秘魯鯨缺乏遠洋巡遊的能力,更像是海牛那樣生活在淺海之中,這個時候龐大的身軀就成了抵禦海浪沖擊的屏障。巨大的秘魯鯨到底吃什麼滿足每天身體的消耗呢?或許是海底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等,但是以秘魯鯨這么大的體型,不知道它們要吃多少食物還能填飽肚子。

圖註:生活在淺海中的秘魯鯨,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的外形並不合適游泳,圖片來自網路

秘魯鯨生存於3900萬至3700萬年前中新世的南美洲西岸,它的發現不僅僅挑戰了最大鯨類的記錄,同時也表明鯨類的巨型化其實在其家族演化早期便已經開始了,比我們預想的早了3000萬年。

上一個挑戰藍鯨最大動物寶座的還是謎一樣的紐西蘭大魚龍,而這次命名的秘魯鯨顯然更具競爭力,它的發現再次向我們展現了史前海怪到底能長多大,或許這次藍鯨最大動物的地位真的不保啦!

圖註:傳說中的紐西蘭大魚龍(左)與藍鯨(右)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左)與藍鯨(右)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研究論文:Bianucci, G.; Lambert, O.; Urbina, M.; Merella, M.; Collareta, A.; Bennion, R.; Salas-Gismondi, R.; Benites-Palomino, A.; Post, K.; de Muizon, C.; Bosio, G.; Di Celma, C.; Malinverno, E.; Pierantoni, P.P.; Villa, I.M.; Amson, E. (2023). "A heavyweight early whale pushes the boundaries of vertebrate morphology". Nature.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貳』 十大最受期待復活的滅絕物種:猛獁象曼尼倍受期待

1. 猛獁象

猛獁象曾經大量生活於北半球長達數萬年時間。在如今廣袤的凍土帶上,它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猛獁象存在的時期,它們排出的糞便對北極環境產生的益處已無法衡量,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它們能夠復活,將給大片廣袤、空曠的土地帶來不一樣的生機與活力。

從地質學角度來說,猛獁象滅絕的時間並不長。西伯利亞孤島弗蘭格爾島上的最後一個種群大約消失於公元前1650年。在凍土帶上,無數猛獁象遺骸的保存完好度令人驚訝。因此,凍土帶也被認為是天然的冷藏庫。DNA或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復活這些猛獁象。

2. 塔斯馬尼亞虎

塔斯馬尼亞虎曾經是澳大利亞食物鏈最頂級的捕食者,但是如今它們已經滅絕。盡管塔斯馬尼亞虎在澳大利亞本土並沒有存在幾千年,但是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存在的時間很長。由於人類的影響(特指歐洲人,而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塔斯馬尼亞虎逐漸走向滅絕。1936年,最後一隻塔斯馬尼亞虎死於霍巴特動物園中。

近年來,雖然經常有報道稱發現野生塔斯馬尼亞虎的跡象,但是人們並沒有發現諸如發毛、叫聲以及足跡等關鍵證據。不過,世界許多博物館中都收藏有塔斯馬尼亞虎的遺骸標本。科學家們也正在致力於塔斯馬尼亞虎DNA的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完整的塔斯馬尼亞虎基因組有望完成排序。

3. 美國栗樹

一百年前,美國栗樹覆蓋了美國東部25%的森林面積。從緬因州到密西西比州,大約生長著30億棵栗樹。這些栗樹高達45米,樹干截面直徑長達3米,可以為當地生態系統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然而,1904年,一場意外發生了。在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的栗樹上,發現了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菌類。這種菌類傳播速度非常快,能夠導致栗樹枯萎死亡。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內,美國栗樹已經呈現功能性滅絕狀態。

不過,美國栗樹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滅絕。至少還有不到100棵美國栗樹目前生存狀況良好,它們由19世紀的移民者種植於北美洲的西部,因此沒有感染枯萎病。此外,通過引入中國栗樹的免疫特性,目前現存的美國栗樹已經對這種致病菌類產生了抗體。

4. 史前巨魚

大約3.8億年前,原始脊椎動物的祖先開始試探性地走向乾燥的陸地。究竟是什麼力量在迫使這些早期的兩棲類動物離開溫暖的海洋?答案也許是史前巨魚(Dunkleosteus)。

史前巨魚可能長達10米,重約3.5噸,是史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絕對霸主。這種食肉性動物在長達2000萬年的恐怖統治中,一刻也沒有停息捕食其他海洋生物。

5. 歐洲野牛

飼養的菜牛為我們帶來了美味的牛排大餐,但是我們也可能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抗生素和生長激素的濫用污染了地下水和牛飼料,最終可能導致牛和人類都無法抵禦新型疾病的侵襲。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讓歐洲野牛重回這個世界。

以脾氣暴躁而著稱的歐洲野牛是現代家牛的祖先,在歐洲許多舊石器時代岩洞的壁畫上仍然可以發現歐洲野牛的圖案。最後一隻公認的純種歐洲野牛於1627年死於波蘭。

由於歐洲野牛是一種祖先物種,它們仍有親緣相近的後代生存。因此,最有可能將歐洲野牛復活到最接近史前歐洲野牛的原始形態。事實上,早在1920年,德國動物園管理員海因茲和盧茲-海克兩兄弟已經開始相關實驗,並培育出著名的「海克牛」。如今,現存海克牛大約2000頭。生物學家正在繼續努力,試圖不斷提高海克牛的體形,以使其恢復到原始歐洲野牛的標准。

6. 巨蜻蜓

在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上到處都是綠色的植被,大氣層中氧氣含量極高,氣候也非常溫暖。這些條件導致一些巨型昆蟲物種出現。當時,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巨型蜻蜓(Meganeura)。化石標本顯示,這種巨蜻蜓翼展長達75厘米。古生物學家估計,巨蜻蜓的食物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小型的兩棲類動物。

不過,讓巨蜻蜓復活,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今的地球氣候與當初已完全不同,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不足以保證這一物種的生存,在這種環境中它們可能很快窒息死亡。如今的蜻蜓是蚊子的天敵。考慮到蚊子傳播疾病的危害,也許巨蜻蜓的復活對於滅殺蚊子和抑制疾病傳播有一定的益處。

7. 劍齒虎

劍齒虎生存於大約250萬年前到1萬年前。在其全盛時期,劍齒虎可能是南、北美洲最致命的捕食者。在劍齒虎這個物種中,最恐怖的成員被稱為「毀滅劍齒虎」。

生活於巴西東部的劍齒虎肩部高約1.22米,重約半噸,牙齒長約30厘米,它們可以捕食任何想吃的東西。

8. 斯特拉海牛

斯特拉海牛曾經生活於西太平洋的海底,以海藻為食。它們的近親,如儒艮和海牛也都非常溫順,沒有牙齒,而且對人類沒有任何防範與恐懼。不過,這種溫順的動物體形很大,成年海牛長達9米,重約10噸。

斯特拉海牛發現及命名於1741年,1768年開始滅絕。這個物種經過了數千年的進化,而我們人類認識它們僅僅只有27年。這也許有些不公平。因此,如果生物學家能夠將它們復活,也許可以彌補這一遺憾。

9. 巨石松

巨石松可高達30米,樹干橫截面直徑約1米,是石炭紀時期森林中無可爭議的巨無霸。據估計,這種早期樹木壽命只有10到15年。

石炭紀時期的森林讓今天的地球擁有大量的煤儲量。因此,從能源資源角度來說,復活巨石松意義重大。巨石松可以重新種植於非農業用途的邊緣濕地或沼澤地中,它們生長速度較快,生長周期較短,每十年就可以砍伐使用。

10. 尼安德塔人

2009年,科學家們成功排序尼安德塔人的完整基因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所有非非洲現代人的基因,有1%到4%的基因源自尼安德塔人。盡管尼安德塔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物種已經滅絕,但是他(她)們仍然活在現代人的體內。

當然,讓尼安德塔人復活並非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因為人類也有許多擔憂。但是,根據DNA重塑尼安德塔人可能性是有的。最後的真正尼安德塔人大約生活於3萬年前到2.5萬年前,現已發現的DNA已經大幅退化。在不久的將來,先進的基因排序技術將能夠確定尼安德塔人DNA能否進行修復。

出處:獵奇窩(獵奇圖片網) 網址:http://www.lieqiwo.com/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和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