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攝影作品簡介怎麼寫(急)
作品簡介應該立足幫助觀者更好了解作品,可以按以下要素形成簡要的簡介:
1、攝影作品的題名,根據作品內容提煉,如果是組片要根據這組照片需共同反映的來提煉個合適的、最好是有點畫龍點睛味道的主題。
2、簡要說明核心內容,背景,可帶上一句拍攝者或編輯擬表達意圖點到為止。
3、拍攝的基本情況,攝影機型,鏡頭,主要參數,作者姓名等。如果是參賽或者參展,作者姓名最好按照比賽或展出的規則。
攝影作品簡介範文:
1、神獸椒圖是中國古代門板上十分典型的裝飾物,九路門釘則是帝王家獨享的裝飾,象徵著權貴與至尊。
2、仙鶴作為神獸頻繁出現在故宮大大小小殿堂前,然而正面的拍攝是在難以避免繁雜的人群。只有另闢蹊徑,走到台階下,避開人群,仰望整片靛藍色的天空,仙鶴也彷彿有了生命,在翹首企盼南方等待故宮主人歸來。
3、開往春天的火車:位於798藝術區的廢舊火車頭是這里的典型性標志。盡管它已不能再次發動,但正如廢舊工廠改造的藝術畫廊一樣,它已被改造翻修,迎來一個又一個春天。
4、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意式風情街漫步,偶然經過這間小巷,陽光明媚,如此清新,看著那輛老式28自行車,不禁想起一部夏雨主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蹲下身來,將窗檯、自行車攬入鏡頭,逆光拍攝形成的彩虹更為整個照片增添了情趣。
5、在故宮拍照的老外比比皆是,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拍攝者又稱為了被拍攝者。遠處的景山與北海的白塔是與故宮金燦燦的房頂疊在一起,使圖片更具縱深的美景。
❷ 北京故宮外貌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記得採納哦!!!!!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2020北京故宮旅遊攻略_北京必看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關注仙居旅遊攻略的人也在看
北京故宮旅遊攻略,此次北京之行輕松又愉悅,整理了出行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想去北京旅行的親們,希望大家都能玩到精華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重慶錦華國際旅行社..廣告
2020故宮遊玩_游記攻略_教你如何玩轉北京
故宮遊玩,2020北京旅遊攻略,高品質省錢省心玩法,全在這里!故宮遊玩,網上看到的遊客被坑,被宰,原來都是可以這樣避免的啊!
河南遊光旅行社有限..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想要故宮自助旅遊攻略_點擊進入_可免費咨詢北京當地向導
故宮自助旅遊攻略「已解決」前幾天剛從北京回來,找了當地的導游我們的酒店,門票,吃飯都是他幫忙安排的下面是我們本次故宮自助旅遊攻略的心得和攻略跟大家分享下
57 2020-05-1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1)倚著北宮牆那座險峻的石山,就是著名的堆秀山。沿著陡峭曲折的磴道登上山,山上有御景亭,在亭上可觀望四周美麗風景,據說是帝王、後妃重陽節登高遊玩的地方。 (2)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構造嚴謹,裝飾精美,文物眾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 (3)故宮又稱紫禁城,布局嚴格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僅無法進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體現了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權。 (4)在午門十多米高的地方,有崇樓,重檐尖頂閣亭突起,宛如五隻振翅欲飛的鳳凰,氣勢雄偉,因此故宮又稱五鳳樓。 (5)故宮四周建有圍牆,牆外一條護河城四面環繞,形成故宮完善的防禦系統,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6)走過內金水橋,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正中一個宮殿式的建築,就是太和門,門前兩側各蹲著一隻威風凜凜的青銅大獅子。 (7)故宮內的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8)走在這條中軸線上,前後左右流覽,故宮的整個建築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國人都知道天圓地方,圓這個東西很難說,也很難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還是方方正正,讓人覺得踏實、安穩。其實,能夠兼容方正的是圓融,佛教常說圓融無礙,在故宮,這兩個是融合的,如果說方方正正是說建築的話,那麼圓融理解為故宮深厚的文化積墊,滄桑的歷史背景。(9)我曾兩次游於天安門,直至午門外而返。在宮門外觀之,已令我肅然,深贊皇宮氣象,正自非凡!五一假前,便會同好友進宮暢游,更加贊賞皇宮畢竟是皇宮,只此氣象,已令人心胸大開,嗟嘆不已!琉璃鴛鴦瓦,朱漆大紅牖,赤柱挺起,雕梁畫棟,尊居於三層大理石階壇上,雄視南面方物,莫不使人發出"大丈夫當居於此也"之慨嘆!當此之際,予又不僅想到今之高樓大廈與之不同:今之高樓大廈也,千姿百態,各各不同,大有炫目於眾前之意,極具****之態。使人觀之,莫不心清氣爽,意亂神迷!古之皇宮大殿也,庄嚴宏偉,座座皆然,大有雄視天下之氣,極具大丈夫之概。使人觀之,莫不肅然起敬,心無邪物!此為吾游故宮之心得,蓋古今樓閣之不同,正自古今人性情之變化也。 (10)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殿內正中有「允執厥中」四個大字,下方的寶座左右兩側各站著兩只四腿獨角異獸,均是金子做成,金光閃閃,威風凜凜。 (11)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12)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13)保和殿後階陛中間一塊巨大的石雕十分引人注目,這便是有名的雲龍石雕,上面雕著雲朵,湛藍的海水、險峻的山崖,九條形象生動的游龍在海水、山崖和流雲之間戲珠,使人浮想聯翩。 (14)每逢下雨天,雨水落在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台基上,匯成的水流從一個個石雕龍頭口中流出,上千個龍頭,上千道水流,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15)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54 瀏覽796 2019-10-16
介紹一下北京故宮對稱的美
從《故宮》的特色看紀錄片的未來之路
關鍵詞: 故宮 紀錄片 特技
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在中央電視台的播放,受到了傳媒界、文化界、影視界的關注和爭論。成為了2005年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現象。有人認為「而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進程中,《故宮》的創新和實驗,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縱觀《故宮》的整個影片,我們不難發現,正如該片的總編周兵在談及故宮的創作理念的時候,突出強調的:創新。他說:「一部片子好不好,關鍵在於有多少原創性的因素。在於觀點和信息的創新;在於藝術創造力的創新;在於新技術的使用。」在這部紀錄片的藝術創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嘗試。這也代表了將來的紀錄片創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線,這些特色總結起來有三點:
一、現代技術的運用,不斷拓寬展現舞台
曾經擔任第四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國際級評委託馬斯斯金納先生所說:「中國紀錄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為追求紀錄內容的『絕對真實』而放棄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法的運用。」[1]電腦三維動畫技術的成熟給影像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電影,電視劇等大眾化的傳播工具正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帶來的變革中暢游,電視紀錄片這種先天生在夾縫中的藝術樣式,當然也不會落伍於這樣的趨勢。為了讓拍攝的畫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宮》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畫技術和借用了電影的多種拍攝手法。3D製作結合實景拍攝,延時攝影(如故宮上空的雲),定點拍攝,這為提升整個《故宮》的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三維動畫同樣也給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的變革。
拓寬了時空 時空的真實性一直是紀錄片創作中很難遵循的原則,特別類似於《故宮》這樣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故宮作為建築,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怎樣才能接近真實地展現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呢?電腦技術可以完成。在故宮的片頭中,鏡頭先展現了庄嚴的太和殿的內景,發黃的畫面給人很真實的感覺,但是隨著鏡頭後移,推出門以後,一群遊人的出現把歷史拉倒了現在。時空在一個鏡頭中得到了跨越。紀錄片的開始,首先展現的是一輪明月掛於天空,隨後鏡頭下移,沖破雲層,展現了地球的遠景,在慢慢下落的過程中,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自周朝以來到現在的整個變遷。這些技術的運用,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把數千年的歷史於簡單的變遷中得以展示,使觀眾一目瞭然。在空間的展示上,電腦技術的運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宮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建築體系,運用傳統的航拍只能展現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實場景的一一再現,就會打碎觀眾對它的整體印象。而通過電腦動畫卻能很好地將兩種方式進行綜合。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過天安門,沿著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後鏡頭上移,展現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了故宮的全貌。
時間和空間的突破拓展了紀錄片舞台,使得紀錄片的表現時空時不再是束手束腳,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擴張,歷史和大空間的題材的創作和展現更加簡易和生動。
表現方式多樣化 表現方式的變化,是《故宮》比較明顯的特點。為了更好地說明和展現傳統方式無法達到較佳效果的內容,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在此也發揮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時拍攝、定點拍攝、延時拍攝等紛紛登場。在《故宮》中,這樣的手法隨處可見,在展現北京城千年的變遷中,原本的圖片說明和解說詞給觀眾的印象只能還是抽象的,但是,通過電腦的技術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真實,直觀。給觀眾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現故宮的機構和建築過程時,使用三維動畫,展示了故宮的主殿構造和建築的過程,同樣非常直觀而明白易懂。同樣是主殿,在展現他曾經歷過火災而焚毀時,不是用傳統的卻又很枯燥的解說詞來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災場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擬場景,更加真實而經濟。現代化工具的使用給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帶來的福音是長期的,他使得表現的手段更加豐富。
創作的個性化 在表現方式上,怎樣才能把一個原本是歷史的真實表現得更有現代的意義,怎樣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達更多的信息,怎樣才能融入更多的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術的更多運用,使得以上的問題得以含蓄的展現,使得紀錄片的個性化的風格越來越明顯。在一般的紀錄片中,個人的觀點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少個性化。畫面的展現同樣為了追求真實性而缺少個性。但是技術的使用在減輕解說詞的作用的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表現語言和個性特徵。《故宮》正是在展現著這樣一種個性。多雲的天空凸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翻滾的烏雲和季節瞬時變化,展現了歷史的變遷。畫面整體色調呈暗黃和黑色,顯得莊重而深刻。周兵認為:「我們在整個拍攝中都力求攝影師們有創造力和獨特的發現視角,我一直也渴望在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視覺效果。只要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內都要有創造性的展示,要使我們的創作者和觀眾都產生非同凡響的視覺體驗,呈現出強烈而能打動人心靈的畫面來,……在我們這套片子里在許多章節里都努力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 [2]
但是,在《故宮》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維動畫的製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觀眾在評論中提到:「電腦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歷史紀錄片就應該以實景實物為主,畫面修飾得太過了……」 技術永遠只能是手段,在紀錄片中,只能是為表現真實這個主題服務,因此,不能喧賓奪主。
藝術化手法的渲染,真實性走向內在
《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對documentary的詞根document解釋為人性紀錄(說明人性的事實或事件),《朗曼英語詞典》說得更直接,「通過藝術提供事實:紀錄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性的特點對於真實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紀錄片的真實並不排斥藝術的表現,在對藝術表現的考察中我們還可發現藝術表現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對紀實有著非常有力的呼應,同時達到很好的效果。《故宮》專門聘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攝影、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專業人士加盟。包括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趙小丁、曾榮獲金鷹獎最佳紀錄片獎,編導獎,攝影獎的胡琤、從事攝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攝影師的赤平勉、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張廣天。這個強大的陣容保障了節目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效果。
增加畫面的美感 畫面的美感一直是紀實類題材節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來在專題片製作中,已經變得舉足輕重。《故宮》在「我們要求它應該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的理念下,在畫面美感的方面幾乎成為典範。他充分運用了構圖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術的美展現了故宮的美。《故宮》中,創作者在深刻領會了故宮的對稱美,並把他融入了紀錄片本身的構圖中。全景展現故宮的形象時,鏡頭幾乎都是沿中間的軸線前後推移。在片中出現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對稱構圖。另外就是攝影中常用的前後景襯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畫面的前景部分以一個較小的,與主題相關的物體作為襯托,這樣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美感,而且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們在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主畫面是高聳的城樓,前景部分有一隻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獅子。畫面不再單調,增強了美感,還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在色彩的運用上,畫面更是動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電腦技術。藍的天空,紅牆黃瓦,碧水青樹,在電腦技術的幫助下,顯得異常鮮艷和炫目。整體的色調,幾乎是採用了拍攝mtv的畫面渲染方法,增強了畫面的可看性。
48 瀏覽3825 2016-04-0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兩三句話
故宮原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行政居住之所,其中雕梁畫棟景色雅緻古玩奇珍目不暇接,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好去處
47 瀏覽800 2017-11-21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要買貨架,還是選擇鈞鴻貨架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這座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這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房屋建築面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於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門午門,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門座,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也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故宮宮牆周長約3000米,占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多間。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樓,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座宏大壯觀,壁壘森嚴的城堡。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延"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內延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在明朝是帝後居住的地方並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最後還有一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名"太和門"。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桿,欄桿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桿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里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後保殿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里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乾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檐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後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綉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改建後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里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里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里,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梁,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庄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禧太後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北京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機往返於北京和其他國際城市及中國主要城市之間。
2 瀏覽1334 2016-07-17
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外貌特徵是什麼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大、最高的建築。它寬11間,深5間,長64米,寬37米,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高35.05米,是紫禁城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容積最大的建築。宮殿前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叫做平台。 月
❸ 燕京八景和新北京十六景都有哪些
一、燕京八景名錄:
1、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
2、瓊島春陰
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曾駐蹕在這里。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雲天景觀更為動人。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正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
3、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於山麓建泉水院。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
4、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脈。每當雪後初晴,從這里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5、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八景圖》記說:"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漂渺,遊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6、金台夕照
燕山八景原有道陵夕照,後改為金台夕照。道陵為金章宗陵,位於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後,海陵王選址大房山雲峰山修建金帝陵墓。雲峰山又稱三峰山,俗稱墳山,古有「幽燕奧堂」之譽。山巔林木隱映,雲霧蒼莽,山間隘口處泉水淙淙,長流不息。
7、盧溝曉月
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於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
8、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是以關溝中的居庸關為中心的八達嶺風景區。關溝是著名的溢道,為太行八陘之中的軍都陘,是古代「九塞」。居庸關,始於秦代,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❹ 北京天安門是建築還是景觀
你好!北京天安門就是建築也是一種景觀!
天安門坐落在中國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kuai)祥。[1]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2]
1925年10月10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它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3]
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中國人嚮往的地方。
建築特點
整體特點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5]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它造型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6]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7]
主體建築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8]
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8]
天安門(9張)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9]
天安門圖冊圖片來源:[10]
城樓建築
天安門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令人眼花繚亂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繪有金龍和璽圖案。[11]
天安門城樓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12]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