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王羲之的圖片有哪些
擴展閱讀
手機為什麼打不開dwg圖片 2025-07-13 02:45:30
朋友圈失望背景圖片 2025-07-13 02:40:04
蘭花高清圖片大全 2025-07-13 02:39:55

王羲之的圖片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5-07-12 22:32:43

❶ 東晉王羲之好看的小楷書法作品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價值。王羲之創作出來的小楷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東晉王羲之好看的小楷書法作品。

東晉王羲之經典的小楷書法圖片

王羲之(303-361),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王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蘭亭序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在住址存於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山區,受其影響命名了洗硯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硯池街上。

王羲之書法的學習高潮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❷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 書法作品欣賞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1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2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3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4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5

被稱為書聖的書法家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的五大因素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蘭亭序》。在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觴曲水”之戲,二十六人作詩。王羲之被眾人首推作序,當時王羲之有點微醉。《蘭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個字。

通篇大小參差,錯落有致,點畫映帶、氣脈貫通,其筆法、結構、章法都完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一生先後創作了許多偉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喪亂帖》、《快雪時晴帖》、《松仁集聖教序》等等。正因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為書聖的地位。但成為“書聖”有多少因素呢?

(一)時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晉時期,藝術開始覺醒,它首先表現為人的覺醒。當時一些上層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滿於沉悶的社會現狀。當時士族 文化 的覺醒,給王羲之藝術活動注入了強大活力。士族文化是以反對儒家名教和讖緯神學的禁錮為前提,整個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趨勢。他們在言行上的表現為重感情、重個性、重精神風度、氣質神韻。他們往往遠離朝廷、寄身於山水之間,在大自然尋求自由與快樂。曾鞏《墨池記》“方羲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他“徜徉肆恣”。盡管當時他們的手勢拂塵,口吐玄言,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借老莊之說反饋自然,來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鑒彼此的風采;他們看起來是遁世的,消極的,實際上他們開拓了自然美的新領域。這種標新立異的精緻、脫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蕭散的藝術風度,就是那個時代的審美理想,也就是所稱的“魏晉風度”。書法藝術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將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這種形式為表現人的精神的載體,使超逸自若的精神與流美悅目的形式統一起來。因此,他成為了反映書家審美精緻一種最理想的方式,魏晉時期寫字已不再是僅僅為樹碑立傳,而是隨詠嘆感,抒發情致最佳形式。說魏晉南北朝是藝術覺醒的時代。它有三個標志:創作繁榮,出現一大批有功力的書法家,有較高水準的書法理論。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東琅玡臨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歲。

王羲之書法成功,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顯赫。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書郎。叔祖王澄任荊州刺史。父王曠做過淮南、丹陽等地太守,曾參與朝廷大計,是晉王朝南遷的策劃者之一,羲之的從伯父(叢,指堂房親屬)王敦、從父(叔)王導地位更顯赫。王敦為揚州刺史,荊州、揚州因為江防重鎮,在晉王朝南渡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敦後拜侍中至丞相,王導官至太傅,拜丞相。從父王廙官至南將軍,荊州刺史。王氏家族中,從將軍、尚書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職高達二十多人,當時就有“王與馬(指司馬氏)共天下”之說法。而且王氏家族書法人才濟濟而蜚聲書壇。其父王曠善書法。宋朝陳思《書小史》稱其善行、隸行。明朝陶宗儀《書史會要》稱:“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筆法於衛夫人,以授羲之”。王羲之從小學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而且家教甚嚴,據史料記載他七歲開始習字。據《書林紀事》記載:王羲之十二歲時見前代筆論於其父曠枕中,竊而讀之。……曠語大綱,羲之學功日近,衛夫人見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也。近觀其書,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書名矣。”羲之從伯王敦“工書,得家傳之學,筆勢雄健”,《宣和書譜》。王羲之從父(叔)王導(276-339年)工行、 草書 。羲之從父王廙(276-322年)書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謹傳鍾法”(羊欣《采古今能書人名》)。王羲之喪父之後,受到其照顧與培養。王僧虔稱:“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華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廙肩吾稱:“王廙為右軍之師”(《書品》)。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即有王廙原話:“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出畫法。”

(二)王羲之先後師從兩位偉大的書法大師學藝因素

先師從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272-349)名,字茂漪,汝陰太宗李鉅之妻、世稱衛夫人。河東安邑(今山西復縣)人。衛氏為衛門望族,世代善書,衛夫人“工書法,尤善隸書。”《筆陣圖》傳為衛夫人所撰。 文章 雖短,但涉及問題頗多,對書寫工具、執筆、讀帖、筆法、筆試、筆意等一系列問題。都簡潔的介紹與描述,直到今天對學書者仍有啟迪的作用,在書法教學上帶有指導意義。關於王羲之師從衛夫人的記載很多。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稱:“予少學衛夫人。”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稱:“晉中書郎李無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和南帖》稱:“衛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學真書、咄咄逼人,筆試洞精,字體遒媚。”

王廙與衛夫人同源鍾繇,用名天下,而鍾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能跟隨這樣兩位大書法家學習書法,這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這是王羲之能成為我國最偉大的書法家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王羲之遇上漢字演變的關鍵時期,他抓住了這歷史的機遇因素

王羲之通過藝術手段,使漢字的真、行、草三體形成了獨立機制,也就是使漢字完全脫離隸書影響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魏晉既是我國書法多體交相發展的時期,也是促成蛻變時期:除隸書繼續保持漢末程式化風格,楷書已逐漸發展成熟;草書經過章草時期也已發展到今草;行書則在隸楷的遞變中發展到成熟。東漢末年,隸書已普遍被楷書取代,這種取代是漢文字逐步演變的必然結果。因為書法發展的規律就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這是人們生活需要,是社會發展所決定。魏晉時期的隸書,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藝術魅力下降。它的收筆又朝上作分勢,與直行書寫呼應方向不同,甚不方便。被楷書取代勢在必然。此時鍾繇的楷書已成熟,十分古雅。所謂古雅也就是稍帶隸意。當時的行草書,雖然都已初具規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帶有書的烙印。王羲之的卓越貢獻就是能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開一代新風他“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張懷瓘《書斷》清除3點畫、結構和章法上的隸書痕跡。把楷體和行書推向成熟。書體在逐變過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書法發展的脈搏,推動了宋體的突變。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它既需要歷史機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氣、傑出的創作力。所以,當王羲之將自己的藝術活動與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轉折連在一起時,產生了遠比他主觀意識更為偉大的結果。

(四)紙、筆、墨書寫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藝術的發展,總是與它所使用的工具有著密不可分得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寫工具比之漢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紙張雖然是漢代就發明的,但它和一樣,尚不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晉,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簡。司馬睿過江後,建立了東晉政權,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南移。東晉政權得到了南北兩方士族的支持,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力有所發展,剡溪一帶四、五萬里生產藤紙,質地極佳。還有以麻為原料的麻紙,也為書寫提供了優質的書寫材料。據載,王羲之曾一次向謝安贈送九萬張紙,足見當時紙張的運用已相當普及。恆溫曾下令以黃紙取代竹簡,此舉也對書法有促進作用。當時制筆業也有大發展。賈思勰《齊氏要術》記載有書仲將的制筆 方法 ,他選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軟硬相輔,用起來得心應手。東晉時筆有“鼠須”、“雞距”等種類。《筆經》上說鍾繇、王羲之皆用鼠須筆。《法書要錄》載何延之《蘭亭記》稱王羲之書《蘭亭序》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書法幽美勁健,絕代無雙。長期以來人們誤以為蠶繭紙為蠶繭所織,後據專家考證,此紙還是一 種植 物纖維的紙,固潔白亮麗,以蠶繭紙名之。當時的制墨業也迅速發展。河北易水之墨,色澤濃艷,故南朝齊王僧虔贊曰:“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工之盡矣,可以名世。”(《筆意贊》)

(五)帝王重視,帝王推崇的因素

書法的繁榮發展,往往還伴隨著一個重要的條件,即帝王喜歡書法。從東漢到宋、齊、梁、陳,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書法家。帝王喜歡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導向。

真正確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對中國書法有巨大貢獻的人。他酷愛王羲之書法,同時又把南朝的文化視為正宗。開國初,他就把書法作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還親自書寫了《王羲之傳論》,這是一篇為《晉書王羲之傳》寫的贊辭,唐太宗把王羲之與鍾繇、王獻之、蕭子雲作比較時,極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他稱贊羲之“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書法家之上。帝王為書法家傳論,在歷史上十分罕見。由於唐太宗大力倡導,王羲之書法成了書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風氣。並對後世百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最早稱王羲之為書聖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後書品》中贊曰:“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人懷……可謂草之聖也;其飛白也,猶夫霧谷卷舒,煙空照灼……可謂飛白之仙也。”“書聖”稱謂,由此可見。

魏晉書法是我國書法最燦爛的時期,多種書體相繼出現,尤其是至今仍然是最常用的書體——楷書和行書已趨成熟。

一大批傑出的書法家應運而生,猶如顆顆明星閃爍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星空之中,其中一顆最為明亮、耀眼,就是被後世尊稱為“書聖”的王羲之。(鄭階平)

❸ 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大圖欣賞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與價值。現如今,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得到人們大量的學習與欣賞。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大圖欣賞。
王羲之好看的書法作品圖片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至今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 隨筆 》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 文化 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王羲之的鈐拓相關

❹ 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這部作品得到許多人的學習與贊賞。現如今,蘭亭集序這部書法作品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下面是我整理的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圖片展示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羲之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蘭亭序的文章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