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搜索李仙的圖片
擴展閱讀
一隻貓拿著ak的動態圖片 2025-07-11 22:13:20
鹿晗整容圖片搜索 2025-07-11 22:07:15

搜索李仙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7-11 15:56:23

1.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2. 八十七神仙卷的圖書信息

八十七神仙卷.
書 名: 八十七神仙卷(明信片)
作者:榮寶齋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9-9-1
ISBN: 850032493
開本: 16開
定價: 4.80元
內容簡介
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寬一米,長十五米,共計十三方。所用之纖維玉石,采自秦嶺之腹,質黑而潤,柔韌有加,制琴音如天籟,造物宛若桐木。而當這幅在古城被傳的神乎其神的石刻拓本展現在眼前時,不由得人不為之而嘆為觀止。該畫卷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以白描手法展現了南極天帝君與東華天帝君率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眾仙同往朝覲原始天尊的情景。畫面所繪人物形態各異,體態生動,造型優美,或氣宇軒昂或富貴豐腴,或威武剛健或輕盈纖細,或莊重典雅或顧盼沉思。所繪衣冠服飾雍容華麗,裙褶絛帶臨風飄舉,依仗供品似真似幻,花草雲霓境界神奇。「構圖雖無篤定之情節」,然而人物間卻呈現顧盼回眸,相向對語,魚貫而行諸狀。整幅畫卷墨線交錯迴旋,靜中求變,主次分明,諧而不亂,氣韻生動,「天衣飛揚,滿壁風動」,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勢,且有微風拂面的姿致,極富藝術感染力。
本明信片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片!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神仙題材被廣泛運用到繪畫當中。神話傳說、迷信怪異中的形象,則既體現著古代社會「天人感應」的宗教意識、宇宙觀念,也滲透著統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設教的意圖。 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系,是研究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除了《八十七神仙卷》以外, 歷代著名的神話題材繪畫還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金代楊世昌《崆峒問道圖》;元代顏輝《李仙像》;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明代張宏《布袋羅漢圖》、崔子忠《雲中玉女圖》、吳彬《佛像圖》、丁雲鵬《羅漢渡海圖》等,不勝枚舉,可謂是繁花似錦,絢麗奪目。 唐
吳道子(680-759年)34×1443厘米
徐悲鴻紀念館藏
這是我國唐代一件珍貴的白描畫卷,圖卷曾流落海外,1937年徐悲鴻先生在香港從一德國人手中用重金贖回,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圖卷》。圖中用白描手法描繪了八十七位神仙列隊而行,朝拜元始天尊的內容。人物造型、構圖均與北宋武宗元所繪《朝元仙仗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