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4年央視春晚》堪稱經典,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一屆春晚
《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是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由黃一鶴、張淑芬擔任總導演,趙忠祥、盧靜、黃阿原(中國台灣)、姜昆、姜黎黎、陳思思(中國香港)主持。晚會結合主流文化與通俗文化,邀請香港、台灣演藝明星參加,實現內地與港澳台的文化融合。晚會於1984年2月1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首播。
還有幾天就要過2021年春節了,央視春晚作為全國人民春節的文化大餐,老百姓已經享用了近四十年了,然而作為第二屆春晚的《1984年央視春晚》始終讓人回味無窮,百看不厭。甚至被許多網友稱為「最成功的一屆春晚」,「經典中的經典」,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巔峰。如果說1983年的第一次春晚是一次初步嘗試還顯青澀的話,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則是「承前啟後,開創未來」的盛典,她既汲取了八三年春晚的不足,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這次晚會受到億萬觀眾眾口一詞的普遍好評。
文化藝術離不開當時的 社會 背景,1984年是什麼概念呢?1984年是農歷甲子年(鼠年),那是近四十年前,現在成為油膩大叔的八零後剛剛出生,許多當時的演員已經過世。那時大多數家庭還沒有電視,那時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拉開,到處充滿活力,生機盎然。經濟領域捷報頻傳,文化戰線百花爭艷。 社會 面貌煥然一新,國家和人民開始邁開步伐「蹚著石頭過河」,一切顯得那麼新鮮而稚嫩……
1984年,《南方周末》創刊。10歲的吳京剛剛拿下北京武術比賽拳術冠軍。金庸的小說還未被引入內地,但盜版在民間橫行。一首叫《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粵語歌悄然流行起來。1984年張藝謀始拍《一個和八個》,它被列入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崔健和六個同事組建了七合板樂隊。Beyond在香港剛剛嶄露頭角。臧天朔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搖滾樂隊「不倒翁」。而剛剛出名的趙本山還在老家表演《摔三弦》。1984年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張瑞敏的海爾集團剛剛創立。王石在深圳創辦了萬科。李經緯的「東方魔水」健力寶推出即暢銷。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柳傳志在所里一間12平米的傳達室里創辦了聯想。
1984年被美國《新聞周刊》定義為「雅皮」之年。思科公司剛剛創辦。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年僅18歲的Dell中途輟學創立Dell公司,開創了計算機產品的直銷模式。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剛剛出生。米蘭 · 昆德拉創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宮崎駿推出了成名作《風之谷》。
1984年的央視春晚,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全國觀眾面前亮相,表演了《吃面條》,標志著小品這個電視藝術形式的誕生。李富榮、張燮林打了一場趣味乒乓球比賽,名嘴宋世雄做了解說,這也開了 體育 明星上春晚的先河。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成為了以後春晚的固定結束曲。第一次有港台演員參加,兩岸三地共慶佳節。語言類節目第一次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為什麼說1984年央視春晚最為經典呢?原因很多,但是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群星璀璨奪目,節目精彩絕倫。
1984年的電視和舞台技術還相當簡陋,舞台、道具、燈光等多方面無法與當今同日而語,拿當時的人力物力和前期後期投入與如今的春晚比,簡直是九牛一毛。那時竟然用電影放映機的轉動營造轉燈的效果,舞台朴實無華,攝錄采編設備很是一般,更沒有現在的高清錄播條件,但處處親切婉轉的歌喉,豐富精彩的節目內容卻讓觀眾喜聞樂見。可見,花大錢的精良製作並不見得就是精品。基於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1984年春晚採用了形式多樣,低消耗、高產出、高質量的方式,營造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效果。
1984年的央視春晚,匯集了當時大家認知的最好聽的歌曲、最好看的節目、最喜愛的演員、藝術家。很多藝術形式也首次在春晚舞台讓大家開始認知和熟悉。更出現很多經典傳唱的歌曲和表演形式。正是因為這么多優秀演員和節目,使得1984年的春晚大放異彩,亮點迭出,精彩紛呈。眾多明星的精彩演出熠熠生輝,贏得滿堂喝采。歌曲有奚秀蘭、殷秀梅、朱明瑛、沈小岑、郭頌、蔣大為、李谷一、張明敏等等,曲藝有馬季、姜昆、游本昌、陳佩斯、朱時茂等等。光聽這些名字,哪個不是如雷貫耳。正是這些頂呱呱的藝人成就了84年的春晚,而春晚也成就了他們。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觀看,仍然覺得精彩依舊、回味無窮。馬季雖然已經不在了,但宇宙牌香煙叫賣聲依然會使你發笑,《我的中國心》唱響還是讓你心潮澎湃,那一首《難忘今宵》又唱出了多少人對過年和春晚未盡的情愫和感嘆呢?
讓我跟著1984年央視春晚的節目順序,跟大家一起分享這場視覺大宴和藝術盛會吧:
節目開始,由趙忠祥、盧靜、黃阿原(中國台灣)、姜昆、姜黎黎、陳思思(中國香港)主持,他們先大概介紹了參與這次晚會的演職員。演員都是自報家門介紹,非常親近。現場簡朴熱鬧,大家圍在一個個圓桌邊,有吃有喝,滿堂喜氣,與其說是一場晚會,倒不如說是一場聯歡會或茶話會。據導演黃一鶴回憶,這種兩岸三地的明星同台演出的首創,上報領導後,傳來兩種不同的意見。直到1984年元旦後,中央電視台領導經研究後才同意這種形式,感謝領導,我們才能看到這么多大腕的精彩演出。
開頭歌曲:《恭賀新禧》 由蔣大為、李谷一、於淑珍、蘇平、沈小岑、朱明瑛、茅善玉、郭頌集體演唱。這也成了以後每年春晚的一個固定模式,營造出歡天喜地的氣氛,現場立馬熱鬧非凡,滿堂喝彩。
馬季表演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長達10多分鍾,全靠馬季一個人表演,諷刺了當時的新生事物的虛假廣告,卻絕無沉悶枯燥的感覺。在表演過程中,「包袱」層出不窮,現場掌聲、笑聲不斷。馬季甚至點火真的抽了一支香煙。這樣的場景,在春晚舞台上是空前絕後的一次。在全面禁煙的現今 社會 ,別說在舞台上,在公共場所抽煙都會給你開罰單。據說,一個首鋼工人因為錯過這個節目,打電話到直播現場,馬季在電話里給那位工人又重說了一遍。
殷秀梅演唱歌曲《幸福在哪裡》、《黨啊,親愛的媽媽》。殷秀梅音色純凈明亮、音質圓潤渾厚。在歌唱領域是藝術表現廣泛的實力派歌唱家。
郭頌演唱歌曲《甜透了咱心窩》、《串門》、《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郭頌音質寬廣渾厚。功底扎實。2016年郭頌去世,享年85歲。
沈小岑演唱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媽媽教我一支歌》。那時的海南島還隸屬廣東省,九十年代初,沈小岑留學澳洲,2001年,隨丈夫移居英國。
牛得草演出豫劇《迎春曲》。牛得草是豫劇丑角演員,曾主演《七品芝麻官》。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65歲。
游本昌表演啞劇小品《淋浴》。1985年因主演8集經典電視劇《濟公》而被全國觀眾熟知。2009年剃度出家,由暢懷法師受出家沙彌戒,並賜法名定暢。
譚元壽演出京劇《定軍山》。譚元壽1928年出生,譚富英的長子。他是譚門的代表人物,譚派至今已經延續至八代。2020年去世,享年92歲。
方榮翔演出京劇《將相和》。方榮翔1925年9月6日生,1989年逝世,享年63歲。
陳佩斯、朱時茂小品《吃面條》。兩人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用滑稽、誇張的表現形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情節比較簡單,但在朱時茂、陳佩斯的精彩演繹下,顯得妙趣橫生,笑料百出,讓觀眾捧腹大笑。陳佩斯曾出演電影《瞧這一家子》等,朱時茂曾主演電影《牧馬人》等。這個節目是春晚舞台上第一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品,此後至今小品成為春晚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馬蘭演唱黃梅戲《女駙馬》選段。馬蘭,1962年4月23日出生,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獲獎無數。丈夫是作家余秋雨。
王景愚、李輝啞劇小品《電視糾紛》。王景愚1936年出生,曾在1983年春晚表演啞劇《吃雞》,令人印象深刻。
朱明瑛演唱歌曲《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鄉》、《回娘家》。朱明瑛1950年出生,東方歌舞團演員,中國著名歌唱家、歌舞表演藝術家。
於淑珍演唱歌曲《灤水香茶獻親人》、《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月光照著太湖水》。於淑珍1936年出生,天津歌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奚秀蘭演唱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阿里山姑娘》。奚秀蘭1950年出生,1985年在上海發行《大地回春》磁帶,是香港歌星第一個在內地發行的原聲帶。
袁闊成表演評書《贈羽扇》。袁闊成1929年出生於評書世家,2015年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乒乓球比賽,表演:李富榮、張燮林,解說:宋世雄。李富榮,1942年出生,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獲得過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2001年5月當選亞乒聯主席。張燮林,1940年生,曾獲26屆世乒賽男團冠軍,1972年至1995年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宋世雄把李富榮形容為「世界乒壇的美男子」,把張燮林稱為「奇妙的魔術師」,兩人的比賽長達將近4分鍾。
王文娟演唱越劇《慧梅》選段《無限歡顏喜在心》。王文娟1926年出生,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王派」創始人,主演越劇電影《追魚》、《紅樓夢》廣為人知,丈夫是已故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
馬季、趙炎表演相聲小段《春聯》,接零點鍾聲。馬季1934年出生,是著名相聲演員,是建國後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師從侯寶林。弟子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等多人。2006年9月獲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2006年逝世,享年72歲。
歌曲:《恭賀新禧》再次響起,零點鍾聲響起後,隨著舞台上下的互動,晚會達到高潮。
蘇平演唱歌曲《薩拉族花兒「大眼睛」》、《妹妹的山丹丹花兒開》 。蘇平1942年出生,撒拉族,著名的「花兒」歌唱家。
茅善玉演唱滬劇《燕燕做媒》、《太湖美》。茅善玉1962年出生,獲1983年「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5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為上海滬劇院院長。
張明敏演唱歌曲《我的中國心》、《壠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張明敏1956年出生於香港,那時的張明敏還是一名香港電子表廠的工人。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一炮走紅,大街小巷傳唱至今。2005年開始擔任香港一家生物 科技 公司的執行董事。
黃植誠、李大維、黃阿原演唱歌曲《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黃植誠1952年台灣出生,壯族,1981年8月8日駕F-5型戰斗教練機,從台灣桃園飛抵福州起義回到大陸。李大維,1950年出生於金門的台灣軍人世家,1983年4月22日12時25分,起義駕機回到大陸。黃阿原1956年出生,1983年9月9日,先赴日留學,再輾轉來到大陸。三人的演唱並不是特別專業,但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陳思思演唱電影《三笑》插曲。陳思思是香港著名演員,和夏夢、石慧並稱「長城三公主」,主演《三笑》、《紅蝙蝠公寓》等。2007年去世,享年69歲。
姜昆、李文華相聲《誇家鄉》,姜昆師從馬季,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李文華,工人出身,2008年拜已故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2009年病逝,享年82歲。
蔣大為演唱歌曲《要問我們想什麼》、《戰士與梅花》。蔣大為1947年出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代表作《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敢問路在何方》、《牡丹之歌》、《駿馬賓士保邊疆》等。
李谷一演唱歌曲《跳吧,年輕的夥伴》、《那就是我》,並和姜昆合作花鼓戲《劉海砍樵》。李谷一1944年出生,1961年進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成為演員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最後,壓軸主題歌李谷一演唱的《難忘今宵》傳來。演職員恭賀新春,相互道別。《難忘今宵》由喬羽作詞,王酩譜曲。這首歌曲剛出現時,晚會導演部發生過爭執,有人覺得歌曲過於纏綿和悲哀,但總導演黃一鶴一錘定音,讓李谷一堅持把這首歌錄了下來。以後《難忘今宵》成為每一年春晚的固定結束曲,一直至今。
《1984年央視春晚》,在2021年春節來臨之際,我又重溫了一遍,4個多小時的時間,一晃而過,讓人流連忘返,歡樂開懷。視頻中的許多人還穿著中山裝,現場還可以點歌,那時還沒有帶頭喝彩的托兒,舞台簡陋,現場朴實,視頻連字幕都沒有,甚至還有諸多缺點,但一切顯得那麼親切自然,歡快熱烈。近四十年的時光過去了,春晚一年一年的播放著,舞台越來越華麗,現場也越來越光鮮,各種燈光道具等舞台包裝藝術也精彩紛呈,但是觀眾也越來越少。是觀眾的觀影素質和慾望與日俱增了,還是春晚的節目越來越慘不忍睹了?這是個問題,就像八九十年代香港和內地電影一樣,那時沒有太多的特效和包裝,但卻是百花齊放的藝術高峰,包括那時的文學藝術,深刻而又質朴,卻直抵人心。沒錢時,節目有大量的擁躉者,有錢了,觀眾卻大量消失了。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1984年的央視春晚》,因為那一批真正有實力的演員,因為那一些令人永遠令人感懷的節目,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只有沉下心來,剔除浮躁,帶著一顆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踏踏實實,凈心守業,才有可能再現輝煌。今年的春晚,我們拭目以待……
附錄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單:
主持人:趙忠祥 盧靜 黃阿原(中國台灣)馬季 姜昆 姜黎黎 陳思思(中國香港)
總導演:黃一鶴 張淑芬
直播日期:1984年2月1日 時長: 5小時20分
1、序幕:《主持人介紹在場演員》
2、歌曲:《恭賀新禧》 蔣大為 李谷一 於淑珍 蘇平 沈小岑 朱明瑛 茅善玉 郭頌
3、雜技:《轉盤子》 李春來
4、 游戲 競賽:《看誰貼得快》 幼兒園小朋友
5、錄像:《狗熊猴子投籃比賽》 姜昆 李文華
6、相聲:《宇宙牌香煙》 馬季
7、雜技:《傘衣帽》 李春來
8、歌曲:《幸福在哪裡》、《黨啊,親愛的媽媽》 殷秀梅
9、歌曲:《甜透了咱心窩》、《串門》、《山水醉了咱赫哲人》 郭頌
10、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媽媽教我一支歌》 沈小岑
11、豫劇:《迎春曲》 牛得草
12、啞劇小品:《淋浴》 游本昌
13、粵劇:《故鄉行》、《南海漁歌》 丁凡 林錦屏
14、京劇組合 譚元壽 方榮翔
15、小品:《吃面條》 陳佩斯 朱時茂
16、電影錄像:《海燈法師與少林》片段 海燈法師與眾弟子
17、黃梅戲:《女駙馬》選段 馬蘭
18、啞劇小品:《電視糾紛》 王景愚 李輝
19、歌曲:《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鄉》、《回娘家》 朱明瑛
20、歌曲:《灤水香茶獻親人》、《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月光照著太湖水》、《泉水叮咚響》 於淑珍
21、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阿里山的姑娘》、《我的祖國》 奚秀蘭(中國香港)
22、評書:《贈羽扇》 袁闊成
23、 體育 表演:《乒乓球比賽》 李富榮 張燮林
24、越劇:《無限歡顏喜在心》 王文娟
25、 游戲 :《金銀猜》、《母子連心》 現場觀眾
26、相聲:《春聯》 馬季 趙炎 零點鍾聲
27、歌曲:《恭賀新禧》 蔣大為 李谷一 於淑珍 蘇平 沈小岑 朱明瑛 茅善玉 郭頌
28、歌曲:《薩拉族花兒「大眼睛」》、《妹妹的山丹丹花兒開》 蘇平
29、滬劇:《燕燕做媒》、《太湖美》 茅善玉
30、歌曲:《我的中國心》、《壠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 張明敏(中國香港)
31、現場互動:《氣功表演》 侯偉 侯春雪 侯樹英
32、歌曲:《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 黃植誠(中國台灣) 李大維(中國台灣) 黃阿原(中國台灣)
33、歌曲:《早知如此不該笑》 陳思思(中國香港)
34、相聲:《誇家鄉》 姜昆 李文華
35、歌曲:《要問我們想什麼》、《戰士與梅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蔣大為
36、歌曲:《跳吧,年輕的夥伴》、《迎賓曲》、《那就是我》 李谷一
37、花鼓戲:《劉海砍樵》 李谷一 姜昆
38、結束曲:《難忘今宵》 李谷一
❷ 《狼姑》揭秘郭嵩燾清朝第一任駐外大使鮮為人知的榮辱一生
中國外交部最近很吃香,讓各國看到了中國的勤政外交和大國風范。然而,鴉片戰爭前,中國並未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直到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才終於從「中國對國家」的觀念中意識到外交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1876年8月,清政府在英國倫敦設立第一個駐外使館,派首任全權公使郭嵩燾回國。但郭嵩燾自始至終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批評,遭受了很多人為的阻礙和挫折,最終還是失敗了。
郭嵩燾的名氣遠不如曾國藩和左。實際上,郭嵩燾是湘軍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組建湘軍和組織洋務。儒家傳統友誼是維系湘軍集團的重要樞紐。曾國藩、郭嵩燾與湘軍元老劉榮之間長達40餘年的友誼,充分發揮了這一傳統,也是湘軍集團在復雜的近代歷史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郭嵩燾年輕時是秀才、書生。他在嶽麓書院讀書時,認識了曾國藩和劉融。曾國藩比郭頌路大六歲,劉榮比郭頌路大兩歲。這三個人志趣相投,愛談聖賢,都崇拜實學。他們都推崇桐城派古文,又因志趣相投而關系密切。郭嵩燾在《玉泉老人自敘》年回憶說:「初游嶽麓,會與劉夢榮交朋友,試從北京回長沙任教,與劉夢榮交老朋友。我很高興加入。這三個人住在公共書庫。他們已經幸福了幾個月。他們突然覺得自己的理解變得更加靈活,對上帝的認識也在增長。」
郭嵩燾與洋務的關系由來已久。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他還是浙江學者羅文俊的助手,就見識到了堅船利炮的威力。他在詩中說,「萬里島飄,一種明星參與感。」那時,郭嵩燾對待外國人和其他人一樣。他說「海里有鯨魚已經三年了」,但是隨著他的眼界的開闊,郭嵩燾震驚了。
1856年協助曾國藩處理軍務,對西方神器和一些制度有了感性認識。1858年,郭在天津任國防部長助理。因為某些原因,他被降了三年級,然後回到了南書房。之後以生病為由辭職回家。兩年後,在李鴻章的邀請下,他再次出山,被提拔到淮北運鹽。1863年升任廣東巡撫,獲三品。在洋務眾多的廣東工作,他通過處理洋務加深了對西方的了解,看到了東西方的差距。此後,他積極倡導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後來由於和老闆意見不合,不得不再次退休,閑了8年。1875年初,清政府急需懂洋務的人才。他被聖旨派往北京,後來被授予福建按察使。
郭松濤
1852年,英國佔領緬甸。從此,英國人覬覦雲南近二十年。1874年,英國公開組織了一支由近200人組成的武裝「遠征隊」,探索從緬甸到雲南的道路。為了對付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英國駐華大使館派了一名翻譯馬佳麗從雲南到緬甸去見他。1875年2月,馬佳麗率領一支「探險隊」從緬甸來到雲南,但遭到當地景頗族的阻止。馬佳麗開槍挑釁,當場打死一人。人群被激怒了,殺死了馬佳麗。麥格理事件後,英國政府派韋德來華向清政府施壓,要求清政府賠償死者家屬,開放更多通商口岸,最重要的是要求清政府派人到英國道歉。韋德態度很不好,揚言如果北京不滿足英方提出的條件,就和俄羅斯一起攻打北京。面對英國的傲慢,清政府不得不妥協。1876年9月13日,與英國簽訂《煙台條約》。除其他事項外,它決定派遣一個代表團到英國道歉。並決定這次向英國發出「道歉」,任務完成後繼續留在英國擔任部長。
然而,此時「派誰去」成了清政府統治者的一個難題。因為在朝廷里,這些精通洋務的大臣,大多並不精通洋務。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外國使節,甚至認為自己會成為「蠻夷之國」的人質。特別是這個任務是代表國家向外國人「道歉」,這本來就是一個屈辱的任務。「道歉」之後,大臣們會因為害怕躲藏而停留很久。為此,清政府反復選擇,深思熟慮。後來李鴻章推薦了湖南人、廣東巡撫郭嵩燾,說他是「有學問、有外交手腕的人」。慈禧太後立即採納。
郭頌-陶昕然接受了他被派往海外的消息,並決心分享他對這個國家的擔憂,並展示他的雄心。清政府通知郭嵩燾介入,涉事者同意。隨後,清政府同意了由公使郭嵩燾、副大使劉錫鴻、參贊黎庶昌和翻譯張得一組成的代表團。隨行的有郭嵩燾的妻子梁、兩個英國人、七個人和十多個僕人。他指示郭嵩燾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及時送回總理府。
中國將向外國派遣常駐使節的消息立即在政府和公眾中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清廷有很多保守的王公大臣。雖然屢遭毒打羞辱,但仍以「萬人來朝」、「諸侯朝貢」、「臣服於外」的「宗藩」觀念自慰。中國如何向「外國」發出平等外交?在他們看來,郭頌道的使命只不過是一種「嚴重危害國家制度」的行為。有些頑固分子甚至認為,允許外國使節來華,是一種極大的寬容。現在中國向中國派遣外交使節是極大的恥辱。「我的綠臉該怎麼辦?」覺得作為特使出去是有罪的。更無聊的文人還編了一副對聯諷刺郭頌之道:超越其類,出類拔萃,不合堯舜之世;不能和人打交道就不能和鬼打交道。為什麼要去你父母的國家?
湖南人、兩廣總督、南洋貿易大臣劉坤一以前也和洋人打過交道,但他指責郭頌說:「你不判斷自己回湖南想干什麼,憑什麼對待世人的後代?」晚清著名文學史家李慈銘的話,更代表了當時學術界保守勢力的態度:「為了他的監督和政策,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如寄生蟲、質子一般的人,並加以嘲笑,但這不過是對國家的侮辱。」在李慈銘看來,在外國當外交官簡直就是人質!對國家的嚴重侮辱是不能容忍的。
郭嵩燾在政界的好朋友也很擔心他。北京官員在湖南勸他辭職,以免侮辱湖南人的名聲。許多人當面或以書面形式向他暗示,「此行緊張而可恥。」有的惋惜地對他說:「可惜了,拿我的命去研究河海大雁。」「郭侍郎文章讀書,天下大事。不好意思發這個任務。」這意味著好人不要出國。
這一事件在郭嵩燾的家鄉湖南反映最為強烈。王_運是湖南的經學大師和詩詞大家,也是郭嵩燾的好友。這時他以為郭楚陽是「鬼」,氣憤地說:「湖南人都羞於與人交往!」在長沙,准備參加課後聯考的考生聚集在玉泉山譴責他。玉泉山不僅燒毀了郭嵩燾修復的唐代名剎上林寺,還揚言要毀其居所,驅逐出湖南。
俗話說「吐口水會淹死你。」面對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郭松濤產生了動搖的念頭。他曾說自己有病,要求退兵,甚至建議清政府是否可以延遲派駐外國大使。然而,外交部長文祥、沈桂芬、包炎等。總理的政府部長們拒絕接受郭嵩燾的請求,稱如果他們生病了,他們可以打電話請病假,但生病後他們仍然會去。
在眾多的聲討中,只有李鴻章支持他。他說,「知道天下英雄和類似西化的政治制度的人,是最好的。」李鴻章也給了郭頌很大的鼓勵,說他「有名有姓」,不要受評論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嵩燾反復權衡自己的名譽和國家利益,最後說:「他要是覺得時局艱難,誰會放過他?沒有理由袖手旁觀。」「誹謗毀了整個世界,但我的內心是平靜的。閑的名聲怎麼了?」決心努力工作,為祖國出國。
1876年12月2日晚,年近60歲的郭嵩燾一行登上英國郵船「特拉萬科爾」號,在政府和民眾的唾罵聲中踏上了艱難的出國之路。作為大清國派往西域的第一位大臣,郭並沒有感到什麼榮耀。在此行之前,英國大臣們的殘忍,朝廷的無知,村民們的詆毀,已經讓他筋疲力盡,不寒而慄。對於外國人來說,古代帝國最終向「文明的西方世界」派出使節,是他們看到清官「出醜」的絕好機會。早在中英簽訂《天津條約》的時候,倫敦的《每日電訊報》就嘲笑過「條約最好的一點」,就是「英國公使會派駐北京,而滿清官員會派駐倫敦。也許他會邀請英國女王參加艾伯特門的舞會。」
經過50多天的海上航行,郭嵩燾一行於1877年1月下旬抵達倫敦,住進了在別人幫助下租下的包克林布里斯45號公寓,成為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他稍作停頓,按照皇帝出發時的指示,迅速收集了50多天的日記,命名為《西遊記》,立即送回丞相府。
在這本日記中,他客觀地記錄了這50天來的所見所聞,並對每一件事附上了自己的評價。日記中最珍貴的是介紹了沿途各國的民主制度,贊美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法律、經濟進步,並提出了一些中國內政可以遵循的建議。比如在談到英國的政治制度時,他說:「西方的國事都是公開的,而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國事恰恰相反。」他還說,議會和政府的相互制約是英國戰無不勝的原因。關於英國首相,他說:「上議院和下議院也是區分各黨派的。如果他們處於同樣的地位,許多人必須同意議會的意見,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地位。」高度評價郭頌的「民有、民治、民享、君治」制度。他稱贊西方的政治和宗教養育了明朝,並希望
可惜這樣一本關於郭嵩燾的書,被送回清朝後,遭到了頑固派的攻擊和唾罵。直到郭嵩燾去世,這本書仍然沒有出版。當時郭嵩燾傳回的信息和意見,觸動了保守的封建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最敏感的神經,大大超出了國家的政治和思想底線。這些守舊派對這本日記展開了激烈的批判。他們很難容忍郭嵩燾對「野蠻人」的贊美和對中國的批判。「宋道這樣說是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肺和肝是什麼,也不知道那些記得它的人的心是什麼。所有血肉之軀都在咬牙切齒。」他指責他「極度自誇外國,幾乎被外國毒害,不可能收養。」在各國宰相李等守舊派的策動下,翰林院編輯何金壽奏摺,瓦解了「在英有二心,欲插手中國事務」的,要求免去的職務,調回調查。他說,「現在每個讀《西遊記》的人都覺得是相反的。郭嵩燾也把節日放在外面。」
郭頌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雖然此時仍得到李鴻章的支持,但也抵擋不住守舊派的強大攻勢。李鴻章此時無法保護如此被動的郭嵩燾。在一次討伐中,清政府下令銷毀《西遊記》,「永遠禁止」。只是因為沒有合適的人選,清廷沒有立即罷免。
然而,此時更讓郭嵩燾擔心的不是清廷的大舉進攻,而是危險就在眼前。
1877年7月,郭嵩燾與其德國副使兼公使劉錫鴻發生激烈沖突。劉錫鴻暗諷郭鐸,指責郭嵩燾「三大罪」:「你就是凍死也不該穿洋裝。」「看到巴西主擅自站出來開天闢地,為什麼還要向這個小國致敬?」"帕金宮一邊聽音樂,一邊反復閱讀音樂清單,模仿外國人的動作."
這種「內訌」的原因是清政府在郭頌-陶安設立使館小組時給他出的主意。使館的組成是洋務派和守舊派斗爭的結果。為了制約郭頌,守舊派有意安排頑固、堅決反對洋務運動的劉錫鴻為副手。來到英國後,劉錫鴻對郭松濤的監督非常認真和勤奮。他公然宣揚郭松濤是使館工作人員中的「漢奸」,不管他是什麼身份。他還威脅說,「我受不了這個被資本指出的叛徒。」然後,他到處履行監督的「職責」,到處找茬,然後記錄在案,向中國打小報告。
劉錫鴻指控道犯了三大罪,都是平常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首先,當我參觀堡壘時,天氣突然變了。一個隨行的英國人把外套披在郭松濤身上。劉錫鴻覺得,「就算凍死也不該穿。」二是參加其他國家駐英使館活動時,外國國王進來,郭松濤站起來和大家一起鼓掌。劉錫鴻認為,這是國民性的極大喪失。最後,郭松濤參加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辦的音樂會時,和其他嘉賓一樣在座位前翻看音樂單。劉錫鴻覺得很丟人。他應該把手放下來坐著,而不是翻東西。
除了這些,就連郭嵩燾也不喝茶待客,用銀盤盛糖酪;夫妻擅自學習外語;他們與外國官員握手時不鞠躬;為大使館的女士們舉行了一次茶話會,讓她們出面;西方人沒有跟著中國左到右,但都遵循了國際禮儀。同時也印證了英國人贊美郭為「東方最有教養的人」是正確的,但在劉錫鴻筆下是成功的。在劉錫鴻的小報告里,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是白費力氣。說他們是故意討好英國人,故意「誹謗政府」「經常記仇」,有與外國有聯系之嫌。此時國內的頑固派開始響應劉錫鴻,翰林學士編輯何金壽非法稱其為「英國第二號人物,要向英國投降」。
盡管困難重重,郭松濤還是堅持忍辱負重,盡職盡責。在目前的任務中,他盡力為清政府挽回面子。
郭嵩燾第一次出使英國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清廷代表,前往英國就麥考利事件向英國政府「道歉」;二是留在英國擔任「第一大臣」。但是,是應該先道歉還是先提交我們的證明呢?這是擺在郭嵩燾面前的民族尊嚴問題。如果先「道歉」,有損中國形象;如果你先交了證,再把「道歉」拋在腦後,因為麥考瑞事件而憤怒的英國會不滿不保全面子。經過郭的努力,兩個儀式和諧舉行,解決了雙方的尷尬。
在去英國之前,郭嵩燾問英國大使,英國女王陛下見到她應該做什麼。當時大使猶豫了一下,說在法庭上你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上,大使希望郭嵩燾三跪九叩。因為你在罷免政府之前,讓西方人在中國皇帝面前三叩九拜,引起了很多不快。所以很多英國人都在等笑話。面對這個難題,郭松濤遇到了很多外國人,詢問禮儀。最後,他脫帽鞠躬,以示與其他外國大使會見女王的禮儀。他發明了三鞠躬的形式表示敬意,女王鞠躬回禮,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郭松濤參觀法國世博會中國館。
此外,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安全,他做了大量具體工作。比如,他通過記錄英國外交部,澄清了英國商會船隻封鎖中國鎮江的問題。並成功處理了英國商船沖撞中國商船、英國外國公司員工槍殺廈門漁民事件,最終迫使英方賠償損失。他還及時向清政府通報了國家安全形勢。
為了加強對華僑的領事保護,郭嵩燾首先提出在一些國家設立領事館。由於他的努力,中國先後在新加坡、舊金山、橫濱和神戶設立了領事館,從而保護了海外華人的利益。郭嵩燾對下屬要求嚴格,為隨行官員制定了所謂五戒:一戒洋煙,二戒嫖,三戒賭,三戒外誘,五戒口交。郭嵩燾的特使形象,被外國人一致公認為最有教養的東方人,成為中國使團最早的行為准則。
郭松濤來英國後也沒閑著。他到下議院聽取議員對政府的批評,視察英國議會民主和自由選舉制度。拜訪和會見政府部長、當地知名人士、學者和科學家等。參加「國際刑法監獄大會」,積極學習國際公法。去工廠、港口、軍艦、堡壘、商業、銀行、鑄幣廠、電報局、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稅務局、刺綉研究所、船舶製造廠、瓷窯等。
郭嵩燾將這些發現寄回國內,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們不僅要從歐洲引進「製造機器的方法」,還要學習他們的制度。中國不幡然醒悟,改造舊的,趕上新的,西方強,中國強。郭頌的建議擊中了清廷的要害。不幸的是,在韓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建議和信息令人震驚。同時,他們加深了對中國舊派的仇恨。
在英國的這些年,郭嵩燾獨辟蹊徑,開創了許多無先例、無借鑒的實踐,為中國的外交工作,尤其是使館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可悲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為清廷外交而死的人,卻被當時國內很多人稱為「漢奸」。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矛盾很快在清廷得到反映,他們的是非引起了中國洋務派與守舊派的新一輪較量。
1878年5月6日,劉錫鴻給總理衙門寫了一封千言的申訴書,其中全面列舉了郭嵩燾在使館的「十大罪狀」。還擔任過法國部長的郭嵩燾聽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急劇加深,這幾乎是水火不容,並已開始影響到國家的聲譽。清政府不得不將郭劉之爭提上日程。
以李為首的守舊派利用這一點,要求立即將郭嵩燾移送回國治療。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仍然竭力為他辯護。6月20日,李鴻章給總理府寫了一封信,信中轉述了留日學生導師李對劉錫鴻的看法:西方國家對劉錫鴻評價不高,德國報紙對劉錫鴻一向「吹毛求疵」,劉錫鴻工作態度惡劣不負責任,經常「病入膏肓」。同時,李鴻章寫道:「但是,目前君賢兼任英法第二使,責任更重。」「英國人無話可說。」李鴻章為了保護郭嵩燾,故意將德國報紙對劉的批評與英國報紙對郭嵩燾的批評進行比較。但出乎李鴻章意料的是,反對郭頌道路的聲音非常強烈。許多人不僅要求將郭松濤遣送回國,還敦促對郭松濤進行調查和懲罰。
這時,形勢對郭頌非常不利,李鴻章於7月10日致信總理府。他說:「只有英國大使才有位子,關系很重。名要與職相稱,要實現希望和優秀。西安仍由英國人推動,難以維持。」他想以「駐英大使」一職的重要性和接班人選擇不當為由,反對郭嵩燾的調任,進而反對郭嵩燾的處分。同時,他還從信中借用了一句德語,說劉錫鴻「為人卑微,名聲不好」,「在德國不太禮貌」。如果把郭嵩燾調回來,最好是把劉錫鴻調回來。
但李鴻章此時不想和守舊派鬧得太僵,於是給丞相府寫了一封信表明態度。他在信中解釋說:「蓋知道雲仙的心永遠是忠厚慈愛的,只是生性急躁。」他出國後一直被劉為難,很難站在一起。」於是他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的看法。至於如何處理他們兩個,我李鴻章服從朝廷法令和總理府的裁決,只希望總理府慎重處理此事。
總理最初決定只召回郭嵩燾,而劉錫鴻留在德國當部長。根據劉錫鴻的提議,另一名在德國學習的學生將被任命為駐德國大使館的參贊,以監督李金星。李鴻章培養的心腹鮑鋒與郭嵩燾關系融洽,對劉錫鴻的行為一直反感。聽說他要做劉錫鴻的副手。李覺得這個人很難共事,所以他不想幹了。然後他四處尋找說情者,拒絕了。李鴻章抓住這個機會,於7月18日致函總理府。他在信中提醒首相府,在安排人選時,必須「充分利用對方」。他還說,李在德國管理留學生的任務已經很重了。如果把這份不情願的工作交給他,恐怕他兩件事都做不好。最後,李鴻章補充道: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之德與名,可以知之」。李鴻章的意圖很明顯,沒有人願意和劉錫鴻合作,這讓他陷入了「獨來獨往,無可奈何」的境地。從而實現替換郭松濤和劉錫鴻的真實意圖。
郭松濤梁夫人
李鴻章一方面堅決反對查處郭嵩燾,同時要求撤換劉錫鴻,說他性情暴戾,才智過人,外部影響惡劣。清政府非常重視李鴻章的意見。經過激烈的斗爭,清廷終於改變了初衷。8月25日,清政府分別正式下令召回劉錫鴻和李。郭嵩燾將不再受到調查和懲罰。洋務派和守舊派兩股政治力量,最終將郭與劉之爭捆綁在一起。
1879年1月,郭嵩燾和他的繼任者曾紀澤回到中國。臨行前,郭嵩燾與夫人梁按照國際外交禮儀前往王宮與維多利亞女王道別。郭嵩燾也想娶他的妻子。因為根據清朝封建禮教對「婦德」的要求,女性是不允許參政的,也不能出現在公眾面前,否則就是「不道德」。於是,他帶著妻子告別英國國王的消息被送回北京,再次引起了封建文人的譴責,從而加重了他的罪過。
但西方人對郭嵩燾的做法評價很高,稱他為「東方最有教養的人」。聽說郭嵩燾要被調走,英法兩國的官員和記者都來送別。大家都表示不願意和這個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中國外交官分手。
郭松濤在航行了幾天後到達了上海。按照重要使節回國的套路,他本該回京述職。但是慈禧太後下詔,說可以退休回家,不去北京述職。5月5日,極度孤獨的郭松濤乘船抵達家鄉長沙。當時湖南正在發生一場老式的排外風潮,郭松濤的突然回歸似乎火上澆油,讓局勢更加緊張。此時,郭嵩燾的「漢奸賣國」、「與洋人為伍」的標語已經貼滿大街。郭嵩燾的欽差大臣官銜雖未取消,但地方官員在巡撫之下「傲慢無禮」,任由許多人在岸上辱罵郭,不讓他的船靠岸。
郭嵩燾駁斥了家鄉官員和民眾的指責和忽視。他說:「誹謗毀了整個世界,但我的心是平靜的。」他還寫詩表達自己的志向:「驕傲是無心的,不是扭曲的。他應該讓自己的晚年活靈活現。經過幾百代,幾千年的交流,可以肯定世界上有這么一個人。當世界想要扼殺定位人才的時候,往往會遭到反擊。學的是半官方的,這輩子開過幾次。」這既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和結局的認識,也是他對晚清保守腐朽的官場生態的無聲抗議。郭嵩燾下鄉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經常藐視朝廷,給李鴻章等重要官員寫時事和外交書信
1891年7月18日,郭嵩燾孤獨凄涼地死去。李鴻章、曾紀澤、王先謙等官員聽說後,紛紛要求朝廷傳郭嵩燾,並請他為自己設立謚號。但這些要求都被慈禧太後拒絕了,甚至有人要求朝廷鞭笞郭嵩燾以示感謝。
郭嵩燾正在值班,肩負重任,為國家和人民努力工作。但是,因為他走在那個時代的前面,所以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他才被他的時代所認可。臨死前,我們只能希望「這樣的人幾千代以後,世界上還會有這樣的人」,把期望押在後代身上。即使百年後我們讀史書,也看不到太多關於他的描述。我們不得不說,他的結局很可悲。應該說他的經歷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清末學者王先謙曾這樣評價郭嵩燾:「以忠肝養國,天下不負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