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的喪事是怎麼辦
因地而異,農村辦事一般比城市復雜。以我們這里為例,死前後輩們會守孝,去世後立即通知鄰居,盡可能快為老人更衣梳妝。然後支一個板床,方向要根據太歲方位推算,萬萬不可沖撞太歲。然後,差遣村裡人去給親戚報喪,喪事一般拉扯大,沾親帶故,子女的親家都要派人來,先是吊喪,其實可能應該叫悼喪,吊喪這幾天親戚都來悼念,給死者上香,鄰里開始籌劃辦事流程,哪些人去挖墓,哪些人負責墓地需要的轉頭水泥,水,沙子等。誰去聯絡廚師,誰去聯絡板凳桌子(待客用,農村是請廚師來家裡做,擺幾十桌,客人一次上不完就輪流就餐),誰去買食材,誰去聯絡樂隊、戲子等等。
主要的是,按照風水先生看的日期去安排,按照他看的墓地的位置和方向去挖墓坑。如果明天安葬,今天就要搭好帳蓬,擺好桌椅,所有鄰居以及自家家族的人過來接受工作分配。隨後廚師和婦女們加工食材,男人們准備迎接客人,這個環節叫「迎情」,也就是客人逐個表示自己來為老人送行的儀式,這個儀式,不是說隨隨便便祭奠就完了,很累人。具體過程就是,在村裡另一個位置設個點。辦事方專門安排的人,抬著一個桌子,上面用白紙黑字寫的一個大大的「奠」字掛在桌子前面,桌子上有香燭,桌邊站兩個為客人遞香燭的人。逝者子孫們要跪在路兩邊,客人從中間上前到桌上點香,然後退三步作揖、磕三個頭,逝者子子孫孫在路兩邊陪著磕頭,磕三個頭後再向桌子作揖,然後向左邊的兩個侍者作揖,這就是「迎請」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這一眾人步行到家門口的靈台前,快到的時候,樂隊會開始奏樂,然後再來一遍第一步。這兩步完成了,算是把一個客人的情誼迎接完了。但……客人起止這么一個?幾十號上百號呢!一個一個來回跑「迎請」還沒完,逝者的這一群子孫的腿就站不直了……
「迎請」這個忙完了基本就吃晚飯了,子子孫孫,尤其是男性後代要狼吞虎咽迅速吃飯,後面更累人。先是轉移靈位,把靈位轉移到外面搭建的檯子上。然後,子子孫孫按照年齡和地位分別「獻飯」。「獻飯」跟「迎請」差不多,但這次的主角不是客人,而是逝者的子孫、女兒、孫女、兒媳等等,也是按照備份和年齡一個一個來。主角站在最前,痛哭流涕,後面所有子孫跟在其身後,也都痛哭流涕(有的人是真心難過,也有的人是為了表現,反正哭聲震天,一個個哭的眼淚鼻涕糊了一身)每個子孫旁邊兩個人扶著,如果攙扶者不夠,就先以最前面輩分高、年長的為主。這雖然是形式,但是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人,已經被熏陶,因為,這是子孫們最後一次孝敬逝者的機會了,一種老人再也看不見的孝敬,同時也是一種永別啊,所以經常有子孫後輩嚎啕大哭,哭的站不起來,哭的看者傷心,聽者落淚。每個人獻飯,都是從院子開始,一眾子孫跪倒一片,獻飯的主角舉著雙手大哭著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飯,然後起身,從院子哭道外面的靈台前,獻飯者跪在靈台前,其他人跪在兩邊。這時靈台前兩旁的逝者會用話筒宣告獻飯者和死者的關系,然後兩個侍者恭敬的結果獻禮,放在靈台前,這都是有規矩的,不是亂擺,類似於政務上的排座位。然後,侍者點好香給獻飯者,獻飯者這時候已經哭的要趴下了……旁人攙扶下,磕頭、作揖,每一步都有侍者用話筒莊重、緩慢的筒喊話「一——叩——首! 」……「再——叩——首!」……「三——叩——首!」……孝子謝旨!——。但這時候,一眾子孫有的直接跪著趴在地上哭癱了,哪裡管得上一二三……但這種趴著哭比一二三更顯得感情深。獻飯者輪流完了。那就是奠禮。跟下午的迎請一樣,只不過這次不用再去村裡那個點來回跑了,和「獻飯」一樣,陪著每個奠禮的人,從院子里走到門外的靈台即可。來來回回陪玩了所有來客,奠禮就算完了。
然後就是歇一下,然後燒東西,冥幣,紙糊的衣物等等,期間任何人不許發出聲音。然後就結束了,叫了戲子的開始唱戲,沒叫的那就安排一下第二天的事,然後睡覺的睡覺,娛樂的娛樂。這里辦喪要暖喪,鄰居親戚要徹夜娛樂,扛不住就休息有人頂替呢。這種時候打麻將打撲克都手癢癢呢。子孫有人負責端茶倒水點煙。午夜再吃一頓飯繼續娛樂。第二天的事情簡單,先是早飯。然後啟喪,就是把棺材放上喪車,子孫哭著一人一條白布在車頭上,子孫做著向前拉的樣子,其實車是發動的,女兒孫女媳婦之類的坐在車上圍著棺材哭,車慢慢的往前走。到了野外就有人勸著別哭了,然後就不哭了,太累了。車就稍微快點,到了墓地,准備好工具,把棺材輕輕放進去,然後子孫中下去幾個人把棺材推進墓室,然後封上墓室門。然後就是埋葬,所有子子孫孫女兒孫女之類的跪在墳前哭,村裡人有沒有關系的基本都來送行,帶著自家的鐵鍬把人埋葬好,再把前一天客人親戚買來的繼續全燒掉。然後子子孫孫提前去村口跪在路兩邊,等下墳頭的事做完了村裡人會紛紛回來,子孫們磕頭謝過。然後回家,把長孝服換成短的,長的頭巾也換成圈狀的,然後吃午飯,送客,子孫下午再去墳地,把長頭巾燒了,順便給墳頭做個香爐,結束。
期間,還有「打怕怕」,就是去世第三天晚上,家族裡的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帶著雞,子孫中的一部分站在其後,,而且,這一行人每個人萬萬不可以回頭,抱著雞的人一邊走一邊輕輕拍打雞,雞就會叫,不叫就使點勁,一直走到墳頭,繞三圈,然後再回家,全程不許說話不許回頭。這個行為的意思就是,逝者去看墳地,然後再回家等著安葬,回來時,魂魄會挑一個人的背趴上去讓這個人背著回家。對此有個神奇的事情,很多家庭做這個儀式回來以後,這個隊伍中有一個人滿頭大汗。這很神奇。
然後每七天一次燒紙錢,一共七次。然後,一周年小小的搞幾桌菜,有直系血緣後帶回來祭拜,燒紙錢。二周年依舊,但沒第一周年鄭重,可以「請假」。第三周年濃重,除了那些儀式之外,要來的客人和安葬基本一樣,但沒那麼鄭重,親戚不去的話也不得罪人。
但是,每個儀式環節中所有的等待時刻,「孝子」們都是跪著哭的。「孝子」在辦喪事期間,泛指所有的子孫、女兒、孫女以及曾孫等等,家族裡所有的後輩人等。每當客人作揖,上香,磕頭,磕頭的時候,子子孫孫都要陪著作揖、磕頭。
『貳』 獻飯的做法的圖片
用料
『叄』 怎樣用雞蛋獻飯(最好有圖片和過程)
沒聽過這菜
『肆』 農村白事獻飯說辭
摘要 在白事的酒席上,不設主陪副陪的,所以沒人領酒,大家隨意就是。開席時把頭可以簡單說幾句,無非是幾句感嘆,幾句感謝。席間孝子要統一敬個酒,表示一下感謝。其他親戚朋友的,開席後隨意吃喝就是了,沒必要和紅事那樣,非得整幾句詞,因為白事一般是不互相敬酒的。當然你可以喝,也可是和別人一起喝,但不必什麼祝酒詞,感嘆一下人生無常,能吃的時候吃點,能喝的時候喝點,如此而已
『伍』 農村白事獻飯說辭
摘要 你們好!
『陸』 簡單的獻飯怎麼做
開火把油燒熱後把蔥花煸炒出香味,加入火鍋菇煸炒一分鍾,這時候把味極鮮醬油等上述所有炒米飯的材料放入,翻炒均勻後倒入米飯繼續翻炒,等米飯炒散後就可以關火了!
接下來炒牛肉,鍋里倒入少許油,油熱後把牛肉卷放入煸炒,炒熟准備關火的時候加入黑胡椒等上述材料調味即可!(牛肉卷很薄,所以不需要炒很長時間!看著肉變色就差不多了)
對了,之前沒有說,到最後可以再煎一個雞蛋放上!
好了!可以享受美味啦~
『柒』 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7)獻飯圖片大全簡單的擴展閱讀: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